“陛下终究还是移幸雒阳了,曹贼在雒南三关和颍川境内,还留下二十万大军严防死守,看来不会再有破绽,我军是不是也该撤了。”
刘协回到雒阳时,相关的消息早已传得天下皆知。
暂时还身在宛城的刘备,当然也是第一时间就听说了。
当时他正在喝酒,闻言便有一种“最后一只靴子终于落了地”的如释重负感。然后就放下酒盏,如是问左右的诸葛瑾、诸葛亮。
按照战前制定的计划,这次的军事行动,至此就该算是告一段落了。后续是休整蓄力的阶段,直到蓄力充沛、能够给曹贼决定性的致命一击,争取毕其功于一役。
诸葛兄弟当然不会胡乱变更早就制定好的计划,当即异口同声支持主公就此顺势停战。
刘备最后略不甘心地墨迹了一会儿,终于正式点头拍板:
“那就收拢兵马吧。下次再来,就是跟曹贼决生死的时候了。只可惜,最终没能利用陛下回銮的契机,做更多的事情。”
诸葛瑾知道刘备的不甘心,也帮着开导了几句:“主公何出此言,此战我们虽然放曹贼顺利转移走了陛下,但声望上可谓是占尽优势,这点也不必再赘述了。
另外,我估计,曹贼的作风这般粗暴、操切,肯定也导致其内部有更多人不满,埋下了无数隐患。这些隐患我们暂时看不出来,可下次来北伐时,多半会爆发出来的。
而且,我军最后退兵的关头,说不定还能再找点借口、顺势阴曹操一把,让他内部将帅失和,促使他们自相勾心斗角。”
诸葛瑾利用自己对历史的先知,洋洋洒洒说了几点此番的潜在隐形收获,虽然没有具体报名字,也算是让刘备情绪又舒坦了不少。
根据此番从许都刺探回来的情报,因为刘备阵营的舆论攻势和声望施压,加上于禁事件的刺激,
逼得曹操在强行迁移皇帝的过程中动作变形,用了更激烈粗暴的手段,甚至促使国丈伏完早死,也因此得罪了更多人。
诸葛瑾稍微一捋,就能想到好几个曹操内部的隐患点:
首先就是伏皇后一家,历史上皇后伏寿一直到215年前后,才跟曹操彻底撕破脸到不死不休的程度。但现在皇后的父亲都被曹操不明不白加速死亡了,伏寿和曹操的仇恨,提前三五年爆发都是正常的。
虽说以伏完的健康状况,他本来也熬不过今年。所以严格来说,也不算曹操“谋杀”对方,只是用虎狼猛药治疗、加速了其病情恶化。
这种情况,大致跟去年刘表重病将死时、蔡瑁怕刘表那口气撑到刘琦回来,所以加速了一把差不多。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仇肯定是结下了。
另一方面,诸葛瑾也通过细作带回的情报,查明此番曹操迁都,重用了韦晃、耿纪等原心腹,这些人也帮曹操做了点脏活,内外交迫很受煎熬。经过此番波折,这几个历史上就曾反曹的大臣,应该也加速彻底看清了曹操的面目。
将来刘备北伐时,这些人或许也能成长为朝廷内部的助力。
只不过诸葛瑾不能暴露自己的知识来源,所以暂时没法报名字。而且他相信,以这一世曹操愈发酷烈的倒行逆施程度,将来实际上会响应刘备的朝臣,肯定只会比原本历史上更多,不会更少。所以具体记名字也没什么意义了。
诸葛瑾把这些得失,大致跟主公梳理一番后,刘备心情果然也好了不少。有些事情不盘点一下,还真稀里糊涂地、不知道自己究竟赚了多少。
捋明白得失后,刘备对于诸葛瑾最后提到的那一点,颇感兴趣,便又追问了几句:
“子瑜你刚才说,可以利用最后撤军休战的契机,再让曹贼内部将帅失和一把,此事具体该如何施为?”
诸葛瑾想都不用想,应声就能回答:“这也简单——如今我军在其他各路,基本上都可以轻松和曹军脱离接触。毕竟有伏牛山、桐柏山等险要的地理屏障阻隔,一方停手了,另一方也无法转守为攻追击。
相对而言最难脱离接触的,还是汝南郡和颍川郡交界的战场。益德此前一直高垒深沟,在围攻上蔡县,并且骚扰上蔡后方的郾城。
我军不可能在保持着围城状态的情况下、直接停战,又暂时犯不着花大力气、去强攻拿下曹军已经重点增援的上蔡。所以还不如把后方的防线扎稳,让益德退回安城驻扎。
同时,维持住比安城稍南一些的朗陵、宜春二县。将来我军就可以形成安城、宜春、朗陵、舞阴、博望一线的新对峙前沿,也避免了单个凸出部过于深入、在休战相持期间被敌军突然包围。”
诸葛瑾一边解说,一边在地图上比比划划,刘备顺着图边看边听,也很容易理解。
原来,张飞如今正在围攻的上蔡县,从地图上看,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深入的凸出部,比其他左右两翼,都要更往北凸出近百里路程。
就算关羽在南阳战场已经拿下了博望县、舞阴县等桐柏山南麓诸县,汝南这边的上蔡县战场,也依然比博望、舞阴更北。
而如果把汝南这边的战线稍稍回缩一些,缩到安城,这个凸出部就彻底消失了。刘备军在后续种田蓄力的相持阶段,边境驻防成本也能降低很多。
考虑到按照原计划,这个相持期可能有两年之久。这两年里,前线少驻扎几万人的战备部队、让这些士兵去垦荒军屯,生产粮食,对于国力的积蓄肯定是大有好处的。
而且,上蔡毕竟不是郡治级别的大城,而安城好歹是汝南郡淮北部分的新郡治,所以安城的防御工事、地利也都更适合长期相持坚守,这一小步刘备军退得不亏。
(注:当初曹操阵营占据汝南郡全境时,郡治并不设在安城。但是在前些年刘备军夺取了汝南郡的淮南部分后,双方划淮而治,曹操在汝南的淮北部分新设了郡治。)
只不过以诸葛瑾的性子,这每一步后退的机会,都不能白白浪费。
他肯定都要吃干抹净、尽量把利益压榨到最大化。
见刘备理解吃透了前面那些铺垫,诸葛瑾这才把最终的补充思路和盘托出:
“既然让益德稍稍退却、已经在我军的计划之中,我军当然也能趁机再挑拨一下敌人。比如,益德之前已经打败过了曹真、徐晃,但始终没有打败过死战不出的孙权。
我们就让益德在最终退兵时,故意宣扬‘他其实已经强攻过上蔡多次,但都因为孙权治军严格、用兵谨慎,老将程普更是死死扼住汝水航道,让我军不得偷越并全面包围上蔡’,所以,益德最后才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兵。
如果不是孙权擅守,按主公原本的计划,肯定是要至少拿下上蔡,甚至拿下郾城,才会收手的。”
刘备听到这儿,眉头终于忍不住挑了一下。
子瑜这是还想再加一把火么?
之前刘备让张飞暂缓强攻时,就已经多多少少借口过“孙权死守不好打”,只不过还没吹嘘到那么露骨的程度。
这一次,更是要用张飞撤退,进一步“自黑”一把大的,把张飞之退说成是被孙权击退,至少是“完全无法从孙权铁壁那儿占到便宜,不得不退”。
这可太给孙权竖子长脸了。
但仔细一想,这样确实可以让曹操阵营的本家嫡系和外姓来投降将之间,制造裂痕。
曹操此人之前都出卖过多少其他阵营降将了?
张绣投了曹操,善终了嘛?没有,在巴郡钓鱼城被当炮灰卖掉了,死在张飞手上。
庞德也是西凉系降将代表,也在汉中郡的陈仓道之战里,被曹操卖掉了,也是死在张飞手上。
所以,从这些“历史宿命论”的角度来看,张飞都是非常适合扮演“杀投曹降将专业户”的角色的。
现在,张飞遇到了他征战履历中、第三波类似人设的敌人了。
孙权的地位,肯定是比张绣、庞德要更高的。如果曹操还卖孙权,那凡事不过三,以后绝对再没有外镇来投的诸侯降将真心给曹操卖命了。
所以,哪怕诸葛瑾的吹捧有破绽,曹操只要没抓住实质性的证据、证明孙权是在和张飞演双簧,那曹操也只能捏着鼻子重用孙权,实打实按“击退张飞之功”给他封赏高官厚禄。
至于曹营其他派系会不会不服,这些都是小问题,曹操抓大放小之下,肯定是顾不上了。
而且诸葛瑾断定,曹操身边,眼下肯定还有不少小人,想要趁机拉帮结派、站队丞相眼前的红人搭顺风车。这样曹操内部的派系就会越来越混乱。
这对于两年后最终给曹操致命一击、全面北伐,肯定是大有好处的。
这一步闲棋,也算是不布白不布了。
刘备想明白这些因果,内心终于豁然开朗,连忙吩咐诸葛兄弟自行去办,不必请示。
没想到张飞临撤兵,还能最后恶心敌人一下,实在是太舒坦了。
……
计议既定,刘备阵营很快就把上述讨论,落实到了具体行动层面。
短短数日之内,针对曹操的迁都行为,刘备军各部都相应调整了军事部署。
南阳郡关羽那边,对梁县和叶县的攻势姿态,很快就收敛了,关羽的军队撤回鲁阳和博望,高垒深沟,开始搞防御相持。
汝南张飞这边,在最后雷声大雨点小地作秀攻城了几天后,也虚晃一枪,果断收兵。
甚至为了确保演技更好一点,诸葛瑾还提前派信使关照张飞,凡是带不回来的攻城武器、又没什么技术含量不值钱的、保养维护成本高的,可以就地丢弃并烧毁。
当然如果可以低成本拆卸、把值钱零件运回来下次重复利用的,那该拆还是得拆。
毕竟未来将会有两年左右的休战种田蓄力期,很多攻城武器如果一直维护着,说不定比将来再重新造还费钱了。只要把值钱零件拆回来就行。
就好比后世一战结束后,阴国人维持了一支落后的大舰队二十多年,投在舰队维护上的钱,都够重新造一批新锐战舰了。
还不如战后就把老旧军舰当赔款或者拆解回收,等要打仗了再重造新锐——当然这些说法也都是事后诸葛亮,毕竟一战刚结束时没人知道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诸葛瑾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具体怎么做最划算,自有相关的技术性和财务性下属去算计。
最终,张飞丢掉了一批已经损坏、无修复价值的老式云梯,还有一些破损葛公车的断柱折板,还有些廉价可以就地取材的壕桥车,在撤军时放了一把火,全部烧掉。
还若有若无地放出话来:孙权之铁壁擅守,实乃他张飞平生仅见。连之前揍曹仁揍于禁、徐晃时,都没那么强烈的感受。
有孙权在,刘备军不想再从汝南北上伐曹,下次还是换条路吧。
这样的“利好消息”,当然是在短短数日之内,就传到了雒阳。
曹操本人最近刚刚陪着天子回到雒阳,他还需要花点时间重新肃清和掌控朝廷,解决一批反对者,所以没空留在颍川前线督军。
听说了这些消息后,曹操内心自然是不信的。
连带着曹操的本家侄儿曹真,都私下给叔父上秘奏,强调这可能是敌军的骄兵之计,不可深信。
曹操看完之后,淡然一笑,也私下回复曹真,让他别担心,自己对曹家子侄的信任,肯定是超过女婿的,他知道这是刘备的挑拨离间。
除了曹真的秘奏,其他谈论此事的朝臣也不少。
比如跟曹操一起刚到雒阳的荀彧,他本就以知人善任著称,又官居尚书令,有这个职责提醒曹操。
荀彧就找了个机会,私下里不无担忧地对曹操挑明:
“丞相,近日张飞退兵,却盛传孙权擅守,这恐怕是模仿范雎的反间之计,实在拙劣!当年范雎隐匿白起,却言秦军藐视廉颇,只惧赵括,后来的事情,天下皆知。
如今朝廷兵马虽遭小挫,丢失了些郡县,但老将宿将仍在,切不可因为拔擢少壮,便寒了老将的心。”
如果是前些年的曹操,听了荀彧这些劝,自然是会尽量考虑的。
但最近一两年,荀彧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上,与他不太搭调,曹操对他的耐心,也渐渐消磨了。
面对荀彧的觐见,曹操只是一副“你虽然懂,但你看问题时的站位不够高”的姿态,淡然反驳:
“这些道理,孤岂能不知?但有功不赏,朝廷将来还如何服众?不管张飞退兵有没有诈,至少他是真的退兵了!而且暂时看来也不会再犯。
之前公明、子丹花了多少兵力,数战损兵折将,也没能让张飞退走,现在他就是硬啃仲谋这块硬骨头啃不下来才退兵的。如果不隆重升赏,天下人如何知道新蔡之战,是朝廷胜了、刘备败了?
文若,看问题要有大局观,不能就是非论是非。朝廷太需要一些胜利来宣扬宣扬,鼓舞人心士气了。”
曹操说完,内心竟有些寥落,忽然觉得,文若怎么还不如年轻的仲达有大局观?
仲达这人,就很会做人,前一天刚殷勤地跑过来,委婉暗示地恳请丞相、尽快封赏上蔡之战击退张飞的有功诸将。
这才是为主公分忧该有的样子,而不是想着自己爱惜公正的名声、只想当个老好人。
——
PS:明天就转入休战种田期了,这段会快一点,穿插南蛮征服,然后就是最后一卷的北伐了。
至于天下一统后的治理番外、制度变法革新,具体要不要写,还是略写带过,看大家到时候反馈。
感谢大家支持本书到三百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