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06章 曹操:孤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任何一场军事行动,在其归于平息的时候,如果你还没有做到“除恶务尽、穷寇尽追”。

如果你要对付的敌人、还在这个世界上苟延残喘没能被秒杀干净,但你却不得不暂时停手、收回拳头蓄力,以待下次更有利地出击。

那么,具体如何收手、在哪个关键的契机时间点上收手、如何在收手之前尽量撂够狠话,把政治上和宣传上的好处也吃干抹净,这就成了一门重要的学问。

毫无疑问,在东汉这个大时代背景下,世界上其他人,在这个方面琢磨得都不是很透彻,甚至包括诸葛亮也是——历史上诸葛亮后来总揽季汉军政,但他多次出祁山北伐,每次撤退或停火时,也没有在宣传上尽力粉饰,

最多只是给刘禅多上几道前后《出师表》统一一下高层的思想。但对于中下层,诸葛亮也没这个精力和套路去解释。

这不是诸葛亮的个人问题,而是古代中下层百姓普遍受教育程度不够,宣传了也没用,儒家士大夫一贯觉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没必要解释太多,解释了也听不懂。

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不是任何个人的问题。

不过,当今之世,如果说有唯一一个人能跳出这一局限性,那毫无疑问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诸葛瑾了。

诸葛瑾可是被两千年后的宣传战环境淫浸培养出来的,耳濡目染了多少“讳败为胜”的宣传伎俩,何况如今眼前这些小菜?

刘备进攻时,每一场胜利都要变着花样吹嘘。

刘备停手时,“为什么停手”也要竭尽全力吹。

总之就是打有打的美名,不打也要有不打的美名,无论做什么选择都有美名可以捞。

曹操和刘协,也会很快感受到这种三百六十度全方位无死角宣传的恐怖之处。

……

诸葛瑾奉命为收兵理由造势后,仅仅过了五天。

他的第一次出招的威力,就在许都城内显现了出来。

这天是六月二十,曹操阵营的高层,还在为迁移许都百官去雒阳的事儿操心。

还有不少郾城、上蔡前线的军务,也需要曹操亲自处理。

前线的徐晃、曹真、孙权跟张飞相持消耗着,物资也不时出现匮乏,这些都需要许都这边竭尽全力支持。

这天一早,曹操刚刚处理完一些找借口抗拒迁都的皇亲勋贵,正在心情烦躁之际,忽然就有兼管校事工作的满宠,前来求见。

所谓“校事”,是曹操手下的一个情报和侦缉系统,带点儿后世的秘密工作性质。

满宠年轻时为曹操负责过刑讯和侦缉,还负责过故太尉杨彪的案子等一系列大案。尤其这一世,因为诸葛瑾带来的蝴蝶效应,满宠后来还负责过董承、吕布反曹一案,所以愈发受曹操信任。

满宠的个人履历,也因此与前世大不相同了,他后来并没有外放地方帮着守城,而是专心致志留在许都处理内部隐患。

曹操听说满宠来了,眉头一皱,就知道肯定是民间有什么不好的传言,或是有别的隐秘变故了。

曹操揉了揉太阳穴,又招手让侍女近前、用温水浸湿的丝巾帮他揉擦了一下眼睛,然后才吩咐满宠入见。

满宠进来后,并不敢抬头,但他的眼珠飞快地往上转动了一下,在不抬头的情况下偷觑确认曹操的神色,这才稳重地禀报:

“禀丞相,近两日,许都周边偶有几桩怪事,还有些敌军散播的流言,或与朝廷决定迁都回雒有关。属下侦知后,已经分析归档,不敢怠慢……”

曹操烦恶地轻轻摆了摆手:“直截了当点说吧,肯定不是什么好消息。”

满宠也不再铺垫,直接说干货:“第一件,是许都的校事发现,近日有一些此前被特许‘自行筹措行程、前往雒阳’的勋贵族人,似是离开许都后,便失去了踪影。

从许都往陈留、再折往荥阳、成皋、雒阳的沿途,原本都有朝廷驿站接待。朝臣勋贵的家人迁徙,按说都有驿站接待。而我近日看了沿途各驿的名单汇报,有相当一部分人出城后就不知所踪了。

估计是不是有些人不愿意被迁去雒阳,故而自行回乡,抑或是……”

曹操听到这儿,也有些不耐烦,就让满宠不必太过大惊小怪,只问他失踪的都有哪些人,先别乱分析。

满宠连忙从后面抽出一份简略的名单,挑重点报了一下,发现失踪的主要有征南将军于禁等几名已经殉国将领的家眷,当然也还有另外少数几家清贵而无实权、又比较清高嘴臭的朝臣。

前者都是跟曹操关系不错的,属于嫡系心腹,只是因为家中顶梁柱殉国了,需要优待抚恤。而后者往往不是跟曹操一条心的,原本多半就有想跑的倾向。

曹操想了想,后者似乎应该搜捕,而前者已经没什么利用价值了。于禁都死了,自己养着他的家人,好生优待,也是为了演给天下人看的,显得他曹操不忘忠义之士。

如果对方非要跑,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想明白这个道理后,曹操果断吩咐,做了区别对待:“那些殉国将领的家眷走失的,也不必过于惊慌,迟早会回来的。那些对朝廷阳奉阴违的,则要严查!看看他们是不是想趁乱背弃朝廷!

嗯,如今张飞近在上蔡,骑兵甚至能渗透到郾城一线。如果真有人从许都脱离后,自行南下,还真有可能投敌到刘备那儿……这一点也不得不防!传我钧令,即日起让徐晃多带骑兵,在郾城一线巡逻,务必把篱笆给扎稳了!”

曹操条理清晰地吩咐了一顿,前面大半段话都是对满宠说的,最后那半句,自然是另有交代。

满宠不管军务,涉及军令的吩咐,曹操当然会另外派人传达,还要形成文书。

满宠和另一名负责传达军令的下属,立刻各自领命不提。

交代完这第一件事,满宠很快又接着汇报后续:

“还有一事,需向丞相禀明。近日在许都,探查到民间多有流言,都是在传说‘关羽、张飞雄兵十余万,近在上蔡,为何迟迟不全力进攻,直捣许都’,这些话说得着实难听,但属下不敢隐瞒……

与此同时,许都民间,还有一些关于前朝义帝、项羽等人事迹的评述,最近广为流传,被士人讨论,甚至还有相关文卷、诗歌传播。属下派人搜剿后,更是发现一点歹毒之处,那些文卷、诗歌,竟都是诸葛瑾、诸葛亮兄弟所作!”

曹操今天虽然已经听了好几个坏消息,但直到这一刻之前,他还是始终保持得比较有涵养的。最多眼神不善瞪满宠一下。

但是听到这些消息后,他终于有些坐不住了。

对方都明着拿诸葛瑾、诸葛亮署名的文章,来许都暗中传播,这是贴脸开大了呀。

曹操虽然还没看到正文,但他可以想象,里面肯定又是各种辱骂他或者暗搓搓对他不利的阴损内容了。

不过,眼下他还没时间细细看文卷,就只先口头质问:“哦?张飞明明是兵力不济,士卒战心减退,突破不了朝廷大军,刘备居然有脸说是他不想打?他们到底找的什么借口?但说无妨!

还有,那些诸葛瑾、诸葛亮妖言惑众的文卷,可曾带来?让孤亲自过目!”

满宠来之前就料到丞相肯定会反应激烈,而且这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肯定得说清楚,

于是他连忙硬着头皮解说:“坊间有流言,说刘备是因为听说丞相已经开始着手迁都,担心如果让关羽、张飞进攻逼得太急,丞相会如……当年董卓一般,为了确保顺利迁走,而手段粗暴,残害百姓。

还说……刘备担心一旦他在天子迁走前就打到许都,丞相会以天子为人质,逼他投鼠忌器。他是为了天子的安全,才暂缓进攻的。”

“砰!”

只听一声大响,曹操直接把他案头的一方玉石砚台,狠狠砸在地上砸得粉碎,墨汁四溅,顿时溅得曹操自己满身满脸都是黑点。

但曹操还觉得不解气,竟抽出倚天剑对着桌案直劈而下,直接把厚重的硬木桌案挥作两段,塌倒在地。

“刘备!诸葛瑾!诸葛亮!欺人太甚!”曹操挥舞着倚天剑,声嘶力竭地怒骂,看得出来他实在是气到了极点,

“真不要脸!明明是面对朝廷雄兵众志成城死守、他打不进来!

他竟敢说是担心孤拿天子做人质才不打的!孤从未见过世上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这特么,本来刘备无法继续扩大战果,攻势就此终结,这该是一件对曹操阵营提气的好事,而对于刘备阵营,则能刹一刹其上升的势头。

但被诸葛兄弟的诡计这么一搞,刘备连停止进攻都停止得这么正义,曹操明明是止住颓势,却被说成了不要脸地拿天子性命去威胁勤王义臣,这特么找谁说理去?

太歹毒了呀!

曹操觉得,这事儿有必要马上找荀彧和司马兄弟好好商量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宣传对策去应付。

不过眼下,他还是想先把汇报听完。所以气过之后,他还是耐住性子,让满宠把民间搜剿到的敌方宣传材料,呈上来过目。

满宠不敢隐瞒,立刻把几个卷轴通过近侍递了上去。

曹操展开细看,第一封卷轴就是诸葛亮写的一篇论,内容是论述义帝、项羽等古人之德的。

其中的具体内容,自然无需再赘述一遍,因为就是当初诸葛瑾、诸葛亮讨论过的那些。

观点主要是诸葛瑾提供的,诸葛亮只是帮着组织和润色语言,避免这套理论体系看上去过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以曹操的理解力和政治眼光的敏锐度,他当然也能很快透过文字表现、洞悉其背后的真正深意。

所以仅仅半炷香之后,曹操的神色就从一开始的愤怒,渐渐转向凝重,最后又夹杂着一分复杂的欣赏。

那是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惺惺相惜之感。

“诸葛亮,天下奇才啊!他这么写,是想说项羽能保全族人,在我大汉继续繁衍生息,都是因为他有‘天下只剩最后两家时,既然不敌,就赶快结束战乱’之德。

天下还有三家、五家诸侯纷争时,项羽当然不可能那么想,也不可能因为战败就自刎。因为项羽也知道,就算他自刎了,天下其他诸侯还要继续打,他死不死,并不一定能决定天下战乱结束得早还是晚。

毕竟项羽有以少胜多、全力击破章邯、王离之能。就算一时受挫,只要他还活着,他完全是可能再打出以少胜多的,所以他这种军神奇才,只要活着,就有可能加速乱世的终结。

但是,当天下只剩下他和高祖时,他知道,自己自刎的那一刻,战乱就结束了,所以他既然已经实现了族秦的毕生之志,为了结束‘天下汹汹数岁’,一死又有何妨……”

曹操在那里自言自语,用自己的阐述,把诸葛亮要说的主要观点,重新组织了一下。

旁边的满宠,反而被曹操这种冷静的状态,吓得心里有点发毛,似乎在奇怪丞相怎么还会认同诸葛亮的观点?

满宠怕曹操将来翻脸、怪他没有提醒,只好硬着头皮指出:“丞相也不必在意诸葛亮的狂悖逆论,此人所言,乍一看确实能蛊惑人心,但仔细揣摩,就知道其中漏洞百出……”

曹操大笑几声,随后豁达道:“你当孤看不出来他的真正本意么?诸葛亮这是在说,如今天下已经只剩曹刘,其余群雄皆已覆灭,所以最后哪一方只要彻底倾颓,翻不了盘了,就该早日就死,避免生灵涂炭。

呵呵……他还怕孤到了那天恋恋不舍不肯死,所以暗示,只要孤速死,不战到最后一州一郡,他就可以保全孤的一部分族人,就像高祖赦免项羽的一些支脉族人一样!只不过,就算赦免了,将来也不会允许他们继续姓曹了!

这种把戏,孤怎么可能看不懂?”

曹操不愧是奸雄之才,政治层面的眼光和敏感性,着实算得上是当世一流了。

要不是他和诸葛亮一个奸雄一个忠信,仅仅光看才干的话,曹操和诸葛,还真就是当世法家治世的双雄。

所以诸葛亮这一卷论文,居然不需要任何第三方帮着翻译其中潜台词,曹操自己就看懂了。

当然,也仅仅只是看懂。

眼下曹操势力还在,他虽然略微弱势于刘备,但他绝不觉得自己没有机会了。他怎么可能会就此心灰意冷、自比项羽呢?

直到此时此刻,曹操还觉得自己依然比项羽强,自己还有机会!自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感慨完诸葛亮的论文后,曹操缓了口气,让人弄了一盏热茶汤,缓缓喝下暖暖肠胃,然后才继续展开另一张卷轴。

这张卷轴上,东西倒是简略得多,并没有什么长篇大论,只有简简单单三首诗。

诗的字数,也不是很合常理,并不只有五言汉乐府,甚至还有很少见的每句七言的奇怪作品。

不过,看到诗后面署名的“诸葛瑾”,就足以让曹操重视起来,他甚至还特地又洗了洗手,并且把最后一口茶水漱漱口,这才开始郑重低声朗诵。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嗯?这不是诸葛瑾前几年的旧作么?怎么又拿来传抄了?”

看到这第一首时,曹操不由皱了皱眉,因为他知道这首诗,太有名了,八年前就见过。

当时,是官渡之战刚刚结束的时候。曹操好不容易反推了袁绍,次年袁绍就重病不起了,让曹操阵营在北方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

但是在曹操对付并逆转袁绍的同时,刘备也在江东灭了孙策。而诸葛瑾这首诗,就是当年为了挤兑孙策别再跑了、留在钱塘县堂堂正正打最后一战,才写的。

后来孙策也果然血气方刚,被诸葛瑾激将,这才没有再往南部的会稽郡山区转移,没有渡过钱塘江,就留在北岸坚守,直到关羽打到城下。最后孙策撂了几句场面话,拖着重伤之躯跳城自尽了。

这个典故太有名,诸葛瑾凭着一首诗,挤兑得一名要脸的诸侯最后不再逃亡到底,而是体面坚守、最后自尽。

所以这首诗,也跟着传唱天下,曹操也是素爱文学之人,所以揣摩此诗揣摩了整整八年,每每想起也觉得诸葛瑾文才不在自己之下。

不管诗的质量如何,政治上的效果是确实厉害,有孙策的性命背书,这点没人黑得了。

不过,此刻再看到对方以此为引子,再大量传抄散播,曹操难免生出一丝轻视鄙夷之感。

“这是诸侯才尽了么?也没点新词儿,九年前用这几句逼得孙策不走,现在还指望用这几句逼孤别走?呵呵。”

曹操内心不由哂笑,觉得对方太小看他了,没半点诚意。

不过,他才刚刚放松心情,很快又往下看。

当他看到那首旧诗引子下面,还有另外两首新诗,而且每一首都用意层层递进、同时又有反转,他随即就笑不出来了。

如果曹操能懂点心理学,或是精神病学,他甚至有可能估计:那诸葛瑾莫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是怎么做到一连三首诗、层层递进,每一首都自己反驳自己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