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05章 刘备:不是孤打不下许都,孤是担心曹贼拿天子当人质

皇后之父、不其侯伏完的重病,稍稍打乱了曹操把许都一众贵戚强行迁到雒阳的节奏。

曹操虽然埋怨韦晃、耿纪不会办事,也暗暗记恨上了太医令吉平不肯隐晦伏完的病情,但他事务繁忙,日理万机,倒也没有过分多想。

稍稍怨恨了一会儿后,也就把这事抛诸脑后了。

韦晃、耿纪虽然也为这些办事不力的挫折惶恐了一番,但也同样没到因此就想要反对曹操的程度——

如果有站在上帝视角的看官,以历史的最终结果来逆推,或许会觉得,韦晃、耿纪、吉平等人,明明都是大汉忠良。

历史上后来在建安二十三年时,这些人都参与谋划了推翻曹操的起事。可惜被曹操麾下的王必、严匡以武力平叛,最终全部遇害,也算是竭尽臣节了。

(注:本书中王必已经死了,漏看的书友可以回去复习一下。死于建安五年董承、吕布在许都反曹起事那一波。吕布临死前换掉了王必、曹纯。)

但是,看汉末的史料,最忌讳的就是脸谱化的刻板印象。在《演义》里,很多角色是没有成长弧光的,一开始是什么立场和人设,就能坚持一辈子。

而真实的正史里,很多人物的心态、人设、能力,前后变化很大。

如韦晃、耿纪这些人,他们刚开始,也算是曹操拔擢于基层的亲信,一个做到了丞相府司直,一个从相府的普通曹掾做起,后来又做到侍中、少府。

这些人,都不是朝廷公卿出身,而是相府小吏出身,是“根正苗红”的曹操自己人。在曹操早期,还没有露出篡汉行迹时,他们都是真心忠于曹操的。

按照原本的发展,是曹操封了魏公、加了九锡、又杀害伏皇后全族、最后再封魏王,野心一步步膨胀到明摆着要篡汉了,这些人才陆续幡然悔悟,走上了反曹阵营。

而如今才建安十四年,曹操原本要做的那些劣迹,眼下只有封魏公、胁迫天子这两点做到了,外加天子给他加的九锡,曹操也退还了几项,只受其六。

至于曹操对伏皇后一门的残害,如今也才刚刚要露出一点苗头。韦晃、耿纪等人,自然也没“蓄怒气值”蓄到决心反曹的程度。

人都是慢慢变化,直到最后才忍无可忍的。

曹操对他们继续用人不疑,也是完全应该的。

……

为了安抚天下人心,稍稍保住自己的名声,曹操没有逼迫皇室和伏皇后族人尽快启程。

也允许其他因病、因丧延误行程的官员家庭,自行解决去雒阳的交通问题。

这些消息都是公开的,曹操也没有刻意掩饰。

尤其是只要有几户符合上述条件的朝臣人家、选择了自行解决交通去雒阳,正式离开许都上路,那么相关的消息,自然会第一时间流传出去,为外人所知。

而随着南阳战役的结束,刘备军把关羽从鲁阳、梁县方向,挪到了博望、叶县方向。另有从汝南北上的张飞,至今还在上蔡与孙权、曹真相持。

所以刘备阵营对许都方向的细作、哨探工作,也尽可能提升到最大强度。

毕竟诸葛瑾、诸葛亮兄弟早就提醒过刘备,如果己方的军队能威胁到许都,曹操是很有可能迁都的。刘备就等着曹操有动作,他才好见招拆招应对。

而从军事角度考虑,尽量搜集许都和周边各县的敌军军情,也可能对关羽、张飞后续的军事行动有帮助。所以不管怎么看,刘备在情报工作方面都不能松懈。

双方一边没有刻意封锁,另一边又卖力打探,不过四五天后,“伏皇后之父因病不能迁移,其余朝中百官有因病因丧延期的,都允许自行筹备行程”的消息,就传到了博望县和上蔡县,

然后由快马信使送到宛城,送到刘备和诸葛兄弟面前。

刘备也是最近几天,才刚刚亲自来到宛城,视察战后的接收工作,同样也是宣示己方的胜利、宣示荆北战役的彻底结束。

毕竟宛城也是刘备收复的荆北地区最后一个郡的郡治,象征意义非常大。哪怕刘备没打算进一步北伐,他也得亲自来宛城转一圈,以提振人心士气。

往年许都发生些什么事儿,如果曹操刻意封锁的话,刘备至少要个把月才能知道。如今仅仅花了五天,这个速度至少加快了五倍。

但以常理度之,这也完全正常,因为刘备军的控制区,距离许都已经越来越近了。

当初需要一个多月,那是刘备身在武昌,跟许都隔着至少三四个郡二十几个县距离呢。现在只需要五天,那是因为关羽张飞距离许都只剩最后四五个县。

刘备听说这个消息时,正在宛城的府衙内大摆宴席,为诸将庆功。诸葛兄弟也陪坐两旁,帮着把盏劝慰诸将。

所以,得知曹操切实动手迁都、又遇到阻碍,刘备的情绪很不错。

他先跟众人又连喝了三盏,安抚住诸将,让大家吃好喝好好好看歌舞。这才得意地招手,让诸葛兄弟凑到近前同席,然后用只有二人听得到的音量,耳语询问:

“曹操迁移官员家眷,竟被皇亲国戚、功臣勋贵以丧、病借口所阻。看细作传回的消息,连于禁等‘殉国’将领的家眷,也在这优待之列。

如此,岂不是刚好方便我军接应?子瑜,之前让你派去许都打探联络之人,联络得如何了?后续又当如何施为?”

刘备有此问,自然是因为己方早就做好了准备,想过要尝试趁着曹操迁都的机会,乱中取事,把于禁等已经秘密投降的将领家眷,都给弄出来,以赢得于禁彻底的忠心。

同时,也能趁机进一步打击曹操的威望。

相关事宜,一开始都是诸葛瑾建议的,但诸葛瑾本人并不管具体执行,他只负责抓总听汇报。所以刘备此刻想起关心这事儿,也只能逮着他问。

诸葛瑾对相关事务的进度还比较了解,当下都不用现听汇报,就凭记忆大致说了一下:“既然曹贼允许遭逢丧、病的皇亲勋贵家属,自行筹措行程,这倒是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我军的细作,此前已经带着于禁本人的密信,与于禁的家眷联络上了,只苦于不得其便。如今只要再去一封信,告诉他们离开许都后往何处去。我们到时候再让益德带领骑兵,从郾城再稍稍绕路北上接应一下,必然能顺利接到。

从上蔡、郾城一线往东,虽然都是曹贼控制的郡县,但平原之上无险可守,益德的骑兵只要绕过坚城,往北渗透百八十里,并无难度。只要控制在骑兵一个白天能赶完的路程范围内即可。”

诸葛瑾都不用看地图,也不用思考太久,很快就结合地理特征,给出了指导逃亡的解决方案。

毕竟从许都逃出来的人,想要南下投靠刘备,进入刘备军占领区,无非就两条路。

要么经叶县去博望,投靠关羽的军队。要么绕到郾城方向,南投张飞。

关羽那一路要翻越桐柏山,要经过山口关隘,肯定容易被盘查。

而郾城、上蔡那边,完全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张飞之前就成功渗透过。

孙权始终龟缩不出不敢拦截,曹真倒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头铁拦过一回,被张飞痛揍一顿后,现在也已老实。

所以,肯定让他们找机会投张飞嘛。刘备军只要告诉他们,张飞如今到了那里,到时候还能前出接应到哪里,就够了,剩下的都是来投者自己要操心的。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所以刘备立刻领会了,当即点头拍板,表示具体就按照诸葛瑾的设想去做。

救出于禁等人的家眷,也不算什么大事,不配占用刘备诸葛瑾太多心力。大家心里也清楚,最终有没有完全救出、救出多少,其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刘备阵营的高层用了心,拿出一套可行的方案、认真去救了。

只要做到这一步,哪怕最后有些伤亡损失,那也只会让于禁更恨曹操,恨曹操非要斩尽杀绝、以家眷为人质,从而让曹操更失人心。

所以,刘备很快就把注意力挪到了别的点上,想跟诸葛兄弟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更好、更充分地利用曹操这一次的迁都,在其他领域捞取更多实际利益。

当然,这个话题就比较繁杂了,不适合在庆功酒宴上深聊。

稍稍谈了一会儿,刘备就借口自己喝多了,让大家自行吃好喝好,他起身去更衣,实际上更完就回到内室,屏退左右,跟诸葛兄弟私聊。

……

“子瑜、孔明,依你们之见,曹操迁都遇到变故,我军在军事上能不能再激进一些,进一步逼迫曹贼,甚至……做一些对大业有决定性帮助的事情。”

关起门来之后,刘备也不藏着掖着了,开门见山就问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能不能在军事领域、在原计划的基础上,额外进行一些冒险。

刘备当然也知道,诸葛兄弟之前已经给他规划好了,此番并不追求夺取许都,也不追求跟曹操在关东平原上打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如今的刘备,还没有实力在全力的消耗战中,对曹操取得决定性胜利。一旦拉锯,一旦打成消耗战,对百姓的伤害就太大了。

但是,事情都是变化的,这次的变故,让刘备看到了一层额外的可能性。

那就是天子或许也不是很想立刻走,至少天子身边的皇亲国戚,有相当一部分有想法——当然,也有可能,国丈伏完就真的只是简单生了个病,而且确实病重了。

刘备不想放过这种额外捞一笔的可能性,白捡的好处干嘛不要呢?

不过,面对刘备的冲动,诸葛兄弟还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他稍稍踩了下刹车。

诸葛亮的回答,比较四平八稳,他只是出于谨慎的考虑,不希望横生枝节,也坦言事情不会有那么简单,这次的小意外,能够掀起的波澜并不大,也不会影响冒险的结果。

刘备听后,微微点头,似乎有点意动,但并不立刻表态可否。

一旁的诸葛瑾便知道,主公这是还不死心,想听听自己怎么说的。如果自己的说法和二弟相左,那么刘备肯定还是希望采纳自己的意见的。

然而,诸葛瑾换了个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却和诸葛亮差不多——他也不赞成因为这些小意外、额外的小利好消息,就贸然改变计划。

当然,诸葛瑾说的理由,更加血淋淋直白一些,没诸葛亮那么光明正大。

“主公,就算曹操遇到了小变故,我们也不该随便利用、改弦更张。这些意外还不够大,没有什么决定性改变的。而事情的关键,更在于天子要回雒阳,那是没人拦得住的,名正言顺。

雒阳一直是大汉国都,便是曹操当年强行迁来许都,都只敢说是因为雒阳缺粮,为了转运便利才来的。如今他要回去,也是打着重返大汉正式的国都,这怎么拦?

而如果我们以军事冒险,打断这个进程,试图吧天子包围救出、强行留在豫州境内,天下也没人会因为这一点就念着我们的好,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总之结果难料。

但是,如果这一次,我们放天子回到雒阳,将来我们再打到雒阳时,曹操还想把天子迁到长安,那他就完全不占理了。自光武以来,大汉国都就是雒阳,十几年前去长安那次,是董卓的乱命。天子年纪渐长亲政后,也一意回雒阳。

凡事可一不可再,曹操这次回雒阳说得有多名正言顺,几年后他再想离开雒阳时,就有多狼狈不堪。他今天说雒阳好、为雒阳营造更多神圣的理由,将来这些理由都会反噬于他。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这次先暂时忍让,确保曹贼下次不敌时,愈发多行不义必自毙呢?反正这一次,我们就算竭尽全力,也不可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了,那不如把大义名分留着,逼得曹操下次退无可退。”

诸葛瑾一边说,一边还从军事角度,给刘备分析了一波:关羽那边,现在已经无法进取了。桐柏山和伏牛山、嵩山的地势险要,对进攻方的不利,是非常明显的。

眼下刘备军唯一可以进取的就是张飞这一路,但曹操已经把徐晃也补强到了郾城一线阻挡张飞,张飞想硬打过去没什么希望。

刘备也清楚自己的斤两,只是不甘地说:“那这次就全当是为将来铺垫了?总要做些什么吧?”

诸葛瑾立刻接过话头:“当然要做些什么,但不是在军事上做,而是在政治上,在宣传和攻心上做。如前所述,我们这次停止进攻,让曹操能迁都,是为了逼得他下次迁都时,愈发的不义。

那么,我们就不能闷声不响,得把这个道理挑明了,向天下人先潜移默化地铺垫、宣扬,把政治上的得利抓足、抓实了。

我确实不建议益德继续北上强攻,但不能让天下人觉得,我们是打不动了。而要让他们觉得,我们有余力打,只是为了怕曹操挟持天子当人质、以弑君相威胁,所以我们才不打。

把我们不能的事情,说成是不想,说成是担心逆贼危害天子安危,天下人才会彻底对主公心服口服。

而且只要我们这样宣扬了,就还有一层额外的收获:当年袁绍、曹操等联手讨董时,讨董本身当然是对的,但是他们逼近雒阳时,也不曾顾虑天子的安危,不曾担心‘董卓一旦跟天子一起被围,会不会以天子为人质、弑君泄愤’。

如果今天主公想到了这一点,并且点破,那么主公的高风亮节,岂不是就盖过了当年袁绍、曹操?如今天下之所以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相信曹操是汉臣,就是因为曹操当年也有过为国讨逆的义举,有人相信他一开始确实是真心救大汉。

但如果主公今天跟他做一个对比,把这里面的高下分清楚,天下被曹操蒙蔽的人,也就会大大减少。将来我们全力北伐时,遇到的抵抗才会更小,有更多敌军可能弃暗投明。相比于那些收获,如今一城一地早得晚得,又有什么关系呢?”

刘备这才眼神一亮,整个人精神振奋,他还从没从这个角度想过问题。诸葛瑾的提醒,竟帮他点亮了一个新的审视方向。

天下诸侯打来打去,二十多年了,有人抢天子,但似乎真就没人担心前一个挟持天子之人、在危急关头拿天子当人质,用天子的性命威胁勤王者退兵的。

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挟持者本身没有道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挟持者知道来“勤王”的人同样没有道义。就算自己挟了人质,也不会有任何实质性效果。

勤王者肯定会继续逼上来,巴不得挟持者把皇帝杀了,然后勤王者再杀了他,以“为先帝报仇者”自居。

久而久之,刘协这个傀儡倒是保留了下来,但朝廷的威望却越来越扫地。

但今天,刘备如果做了这个“说自己有能力打下国都,但为了天子的个人安全,不得不放弃,或者不得不跟国贼谈判,要求国贼以‘不伤害天子’为代价,让国贼逃命”的决策,并且广为宣扬。

那刘备占据的道义制高点,就会被再次无限拔高,达到一个汉末诸侯此前从未达到过的高度。到时候时机成熟再以势压人,必然无往不利。

那是绝对的实力,加上绝对的以顺诛逆。

而这么做,其实还有一层额外的好处——只不过这层好处,就有点羞于启齿了,所以诸葛瑾没法立刻说出来。

那就是,刘备这么宣扬后,如果刘协还心甘情愿跟着曹操走了,那就说明刘协失德。天子自己贪生怕死,不肯为社稷捐躯,甘愿做国贼手中的一颗棋子!导致勤王讨逆的忠臣良将无法施展!

如果天子有骨气,这时候不是该宁死也不当人质的么?

当年义帝宁可被杀,也不愿意给项羽当傀儡,结果便宜了高祖,打着给义帝报仇的旗号去进攻项羽。

这个故事,还是建安元年时、当时还只是一介白身的诸葛瑾作为刘备使者进京面圣、跟刘协讲过的。

刘协当时还叹息了一番,赞叹义帝有骨气,还说大汉果然是天命所归,原来大汉的天命是这么来的。

后来才有了诸葛瑾那套“殿兴有福、后手正当防卫者当有德”的正统论哲学理论的大行其道、渐渐成为大汉天子内心愿意尊奉的大道。

至于刘备阵营内,刘备本人更是早在十几年前,就无条件信奉了诸葛瑾提出过的这套正统论哲学原理,而且是一丝一毫都不曾怀疑,彻底全盘接受那种。

只可惜,刘协这人嘴上一套,行动一套。说得那么赞赏义帝的骨气,他自己却怂。

当初建安五年、官渡之战前夜,董承、吕布在许都集结私兵反曹。

刘协最后看曹操有埋伏,贾诩帮曹操伏兵控制回了许都城内的局面,刘协就怂了,卖了董承、吕布说他们是矫诏谋反。

这事儿,多多少少对于刘协的人品是一种污点,也是天子的一种“失德”,只是那事儿不够大,董承和吕布也确实不靠谱,所以后来才没什么人提。

但还是那句话:凡事可一不可再。当年刘协卖了一次董承、吕布,还能说是年轻识浅初犯。

时隔九年,如果刘备先表态,表示他是担心天子个人安全才不强攻许都,而刘协在听了皇叔的表态后还怂,那就是彻底失德了。

当然,道理是这番道理。可诸葛瑾绝对不会说出来的。

让天子失德,让天子将来被人指责不配其位、当从汉室宗亲中另选德才兼备、受命于天的人来中兴汉室,这话是绝对不能说出口的。

大家心里隐约明白就行了。

因为诸葛瑾说得过于隐晦,又故意停顿了很久,等刘备自己思考,而他只是非常点到即止地稍稍引导。

所以刘备想了很久,才大致明白过来,内心也是微微一惊,不过明面上并没有说出来。

至于另一边的诸葛亮,则是早就听出大哥的话里有点问题,他略一思忖,便眉头一皱,没有做声。

显然诸葛亮已经秒懂,比刘备反应快多了,但他同样不能说。

刘备看看诸葛瑾,又看看诸葛亮,心中终于有了决断:

“那就这样吧,孤记得,孔明上个月一直在忙着起草一卷文书吧?还是子瑜提供的思路,是讲项羽兵败后、尽快自尽以结束天下战乱之德的。

义帝有宁死不屈之德,项羽有兵败后干脆自刎结束百姓痛苦之德,这两件事情,倒是可以合在一起,好好宣扬呢。

顺便就跟我军顾忌天子个人安危、投鼠忌器之德。三德混在一起好好宣扬,哪怕这次军事上不扩大进攻,也要把攻心和威望捞满、为曹贼下次退无可退夯实基础!

具体怎么做,孤也不知道,你们兄弟俩自己看着办吧。那些营救降将家眷、夹带劝降的活儿,也可以一并掺杂着做。”

诸葛瑾和诸葛亮立刻表示领命,他们兄弟俩会把这波造势立德的伟业,好好操持稳妥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