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04章 曹贼震动,被迫迁都

舍弟诸葛亮 第704章 曹贼震动,被迫迁都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建安十四年,六月初九。

也是曹仁和徐晃,从宛城经鲁阳、梁县,顺利撤退到河南尹境内后两天。

整个撤退的过程,曹仁和徐晃丢掉了上万人的正规军,

还因为撤得过于仓促、紧迫,少随军迁走了数万南阳郡的青壮百姓、临时征调的民夫辅兵,少带走了大量粮草和军需物资。

但不管怎么说,曹仁和徐晃能活着回来,并且从战区带回最后七万人的有生力量。

再加上前面几波,蔡瑁死之前从博望、叶县方向顺利撤走的部队,曹军在南阳全境沦陷的过程中,好歹是保住了十万大军,基本算是失地存人。

当然,曹军能“失地存人”,基本上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失地的过程中没怎么血战。

所以作为夺地一方的刘备军,在今年的春季攻势中,也没付出多大的伤亡代价。

跟去年秋天襄、樊之战时,双方势均力敌浴血奋战、谁都不肯退让直到脑花都打出来的那种烈度相比;

今年的春季攻势算是以大势迫人,点到即止。弱势一方对自己的实力有了更多自知之明,在做撤退抉择时也比去年果断得多。

曹仁安全撤退、依托伏牛山险要构筑起稳定的新防线后。也第一时间派快马信使,把最新的军情近况送到许都,向曹操汇报。

这天一早,许都的丞相府中,曹操刚刚收拾完开始处理政务,就看到曹仁的汇报被摆在最上面。

曹操也知道兹事体大,郑重地拿起文书细细揣读。

“虽然折了些人马,丢了宛城,好歹主力是撤回来了,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唉。”

读完之后,曹操以指揉额,闭目叹息,表情凄苦,不过也并没有什么“头风发作”之类的症状预兆。

可能是这种事情,他已经预料到了,早有心理准备。

最后到手的败报,不过是相当于“第二只靴子落地”,而且实际的损失数字也还在可承受范围内,反而让他如释重负了。

曹操虽然残暴狡诈,但也性情豁达,知道凡事要向前看,不能被哀怨束缚。

所以稍稍叹息之后,他很快就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把神思都集中到下一步必须做的事情上,展望了一下后续规划。

“子孝兵败而归,人心必然愈发浮动,当下最紧要的事务有二。一是必须把河南尹境内的败军,赶紧调一批过来,加强叶县、昆阳、郾城一带的防御。

伏牛山和嵩山险要,纵以云长之能,也是不易逾越的。桐柏山之险却不及嵩山,博望与叶县之间的隘口,必须以重兵把守。至于颍川的郾城和新蔡,更是无险可守,需要增兵更多才能遏住张飞奔袭许都的企图……

除了调兵布防,第二桩紧要的事情,便是加快把迁都回雒阳的事办了,朝廷闲散百官,凡无益于守战的,都要带走。唉,真是一日不得安闲,天下大局,何时就倾颓到这步田地了!刘备的兵马规模,或许已经超过朝廷了?”

曹操在内心默默盘算,偶尔自言自语出声,把眼下最紧迫的几件事情,一一盘点梳理清楚。

他也知道曹仁和徐晃现在很狼狈很苦逼。

但是没办法,事情紧急,只能让这俩苦命人忍一忍苦,再赶一个场子、堵一个大漏。

大致想清楚该如何操作后,曹操直接招呼在一旁伺候的主簿司马朗,吩咐了几条命令:

“传我钧令,让徐晃立刻带领三万从宛城撤回来的兵马,从梁县东归,移防郾城,与曹真配合,务必击退张飞。

另外,尽快迁移朝中闲散百官前往雒阳,陛下的圣驾,也必须在月底之前启程!具体事务让文若去办,有些面子上不好看的,就让郗虑出面。你们兄弟俩也多盯着些。”

司马朗微微一愣,但也没有太意外,很快就领受了命令,自去传达不提。

让天子和朝廷迁回雒阳的建议,年初襄、樊刚陷落的时候,就已经讨论过了,朝廷早有定论。一些准备工作,也早在三四个月之前,就陆续展开了。

如今南阳郡的完全失守,不过是为这件事加上了最后的临门一脚,催着曹操不能再犹豫了。

司马朗当天就把丞相的意思,准确传达到各个相关重臣那里。

荀彧、郗虑等人,也知道如今的战局,所以包括荀彧这样的诤臣在内,也没人再反对。

……

仅仅三天后,徐晃就按照曹操的命令,带领几万人马、从河南尹辗转行军来颍川郡。大约六月下旬,就能机动到位,参与阻挡张飞的战事。

曹仁则继续领着河南尹境内原有的人马,以及大约四万多从南阳撤下来的军队,死守伏牛山、嵩山防线。对面的关羽也没有任何冒险举动,河南尹境内的战线,也被曹仁顺利稳住。

与此同时,第一批被迫迁离许都的朝中清贵闲散官员,也在曹军的组织下,从许都出发。

走陆路先北上陈留郡,然后经中牟、官渡西行,由酸枣过虎牢关,最后由成皋、孟津抵达雒阳。

如果从地图上看,这并不是从许都迁往雒阳的最近道路,反而是走了一条先北后西的直角折线。

但从实际行军的成本来看,这条路已经是最省的了,因为避免了穿越雒阳南部的山区,可以尽量利用水路,唯一需要走的大段山路,也只是在穿越虎牢关的时候。

这批官员离开许都时,也积攒了不少怨气,但并没有人敢公然反抗,只是私底下发发牢骚,该赶路的还得照样赶。

许都城内一时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不过曹操毕竟还是要粉饰尊君的,加上他也知道这第一批迁移,时间实在是太仓促了。下达命令后仅仅三天就要人启程,很多拖家带口的大族,这点时间连收拾行李也不够。

所以他在挑选这第一批迁移官员的名单时,显得比较慎重,把具体的工作交给了司马朗,同时让荀彧进行最后的把关审核。

此外,在具体执行迁移命令时,曹操让几名近年来新在丞相府内得到重用的心腹官员,如丞相府司直韦晃、耿纪,负责监察督促。

有人做计划,有人管执行,还有人负责审核,各方准备倒也充分。

司马朗选出来的首批启程人员,基本上都是家小业小,人丁单薄,或者老家不在豫州境内的,或者是家中当官的顶梁柱已经死了、只有遗属在世。

这种人不用怎么收拾,一卷铺盖就能走,也能把反对的声音尽量压到最低。

但即使如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还有一些突发的意外情况,打断了这些人的迁移进度。

那些临时因故实在走不了的,就会先向韦晃、耿纪恳求,希望多宽限些时日。如果恳求未果,就再去找荀彧陈情,希望收回成命。

面对这种纠缠,韦晃、耿纪等人相对人微言轻,也不敢触怒曹操,往往不会直接批准,最后十有七八都求到了荀彧那儿。

而荀彧相对顾及大家族和功臣的利益,也希望更好地维护住朝廷体面。那些可答应可不答应的恳求,他多半都会设法答应,等有机会再向曹操汇报。

……

几天的时间倏忽而过,转眼来到六月十五。

距离首批被迁官员离开许都,已经过去了三天。

这天一早,又是五日一次的例行大朝会。

以曹操之尊,他平时是不参加朝会的,政务都是由心腹直接送到相府讨论处理。

但今天的情况不同,这是他被迫正式启动迁都命令后的第一次朝会。为了显示自己尊奉天子,曹操还是勉为其难来上朝了。

上朝之前,曹操就预料到,肯定会有朝臣对于“迁移的期限实在是催得太紧了”之类问题,表示抱怨。所以他也预先让爪牙们做了准备。

上朝过程中,一切也确实如曹操所料,有一些隐晦的抱怨声音冒了出来。然后他的爪牙如郗虑、司马懿,就跳出来,把质疑者一一怼回去。

说辞无非就是“雒阳本就是我大汉国都,许都不过是当年雒阳缺粮,才委屈陛下暂驻,如今雒阳经过多年重建、休养生息,百姓丰足,足以就近供养朝廷。早日迁移,正好防止陛下被刘备逆贼烦扰”。

郗虑和司马懿的这番歪理狡辩,乍一听还确实挑不出错来。

回雒阳的大方向是没问题的,回到刘协曾经亲自想去的地方,没人能反对。

而具体的强推时机,其实客观分析的话,倒也还合适。

一方面,刘备麾下的张飞,最近确实威胁了天子的“安全”,既然军情紧迫,谁敢反对谁就是勾结刘备。

当然曹操为了自己的面子,一般不会拿这方面的理由来直接说事,总得另套一层遮羞布。

而另一方面,雒阳周边的河南尹境内,今年春夏之际,确实是生产和民生都暴涨恢复了一大截——南阳郡有好几万户百姓被强行迁移到了河南尹,雒阳周边原本荒废多年的田园,有一部分也被重新开垦种上了庄稼。

这部分田园,曹操还都设置了屯田官,到了秋收时都是按照官府六成的比例收租税的。

现在把百官迁过去,到秋收时也能就地征粮养活。

觉得仓促和觉得节奏正好的双方,就这样在刘协驾前争辩了一番,那些牢骚之语最终还是被压了下去。

曹操冷眼看着这一切,内心稍定,觉得这事儿应该算是过去了。五天之后,再有大朝会,他也不用来列席了。

然而,就在曹操觉得稳了的时候,他们想到,坐在最上面的天子,居然也发表了一些意见。

只见刘协在安抚了发言双方后,突然亲自开口,冒出来几句话:

“魏公所筹划的,自然是一心为国。但此番回雒阳,据朕所知,或许有些操切?

有些朝臣、勋贵,族中或有尊长病重、或有新遭丧乱,但韦晃、耿纪在执行魏公政令时,还是基本不予宽待。

还要他们一个个去求告,是否有损朝廷体面?朕别无他意,只是不希望回雒之事,落个不恤下情之名。”

曹操听到这儿,不由眉头一皱。

皇帝近年来已经很少违逆他了,基本上如泥塑木雕。今天突然当着满朝文武发话,曹操也不好公然不给面子。

不过他倒也没多想,并不觉得素来懦弱的皇帝,这是想整什么阴谋。

“或许,只是近戚亲贵之中,有人确实有难处,到陛下这儿抱怨了?韦晃、耿纪他们怎么办事的,还要惹出这种麻烦!也罢,且看看陛下到底想说什么。”曹操心中如是暗忖,于是便决定先探探皇帝的口风。

只见他一脸忠义之色,中气十足而又温和地请教:“陛下回銮之事,竟引来朝中埋怨,臣之过也。还请陛下明示,究竟是何人家中有难处?”

刘协眼神下意识闪躲了一下,但还是一咬牙回答了:“些许小事,何至于让魏公言过。实不相瞒,朕也是前日听说,屯骑校尉染病在床,不利于行……”

刘协语气也不激烈,只是娓娓道来地把情况说了。

而曹操刚听到这儿,顿时就眉头一皱,觉得自己运气实在是不好。

他当然知道陛下所说的“屯骑校尉”是谁,其实就是当今国丈伏完。

事情还真就是那么巧——按《三国志》和《后汉书》等正史记载,刘协的岳父,皇后伏寿的父亲伏完,就是在建安十四年病逝的(209)。

至于《三国演义》和野史《献帝春秋》里,倒是有说伏完多活了几年,一直活到四年后伏寿案发,然后伏家全家都被曹操杀了。

但这种说辞,后世多认为不可信,伏完应该是先病死的,后续被灭门时,灭的只是他的子女和孙子辈。包括伏完的正妻、汉桓帝的长女阳安大长公主刘华,应该也是在伏寿案发前就病死了,并没有记载曹操株连杀害了大长公主。

(注:大长公主就是皇帝的姑姑。刘协是桓帝的孙子辈,桓帝的女儿算是刘协的姑姑。伏完相当于是刘协的姑父,所以伏寿当皇后之前,跟刘协是表兄妹关系。)

而如今正是建安十四年的夏天,六月中旬。眼下伏完还没病死,可偏偏已经有病在身,只是病情还不为外人所熟知,没人能断定他是否适合远行。

皇帝特地开口,为国丈求情,希望迁都缓行,这个面子曹操不能无视。

“怎么偏偏在这个时候!韦晃、耿纪怎么办事的?为什么没有上报?还要陛下在朝会上公然提出来?”曹操觉得一阵头疼,内心不由就迁怒了手下。

只是眼下众目睽睽,他也不好发作,只能压抑住怒气,示意负责具体工作的韦晃,当众解释一下:

“韦晃!你作为相府司直,此番负责调度勋贵近戚迁居,难道不知道不其侯府上的难处吗?”

不其侯正是伏完的爵位,他是东汉开国司徒伏湛的六世孙。不其侯的爵位,就是当年光武帝刘秀建国时封给伏湛的,经过六代人一直承袭至今。

曹操此刻称伏完的爵位,也是为了显得自己重视此事。

韦晃这种小人物,哪里经得住神仙打架?顿时傻了眼,只能隐晦暗示:“前日确实有听说不其侯有恙,也派人查问过,说是并无大碍……”

曹操眉头一皱,又稍稍追问了一下,得知韦晃只是派了个亲信的医匠去看,然后他觉得伏完的病不算太重,可以走,韦晃也就不愿意宽待。

这时旁边另一个协办此事的曹操系心腹官员耿纪,也出来隐晦地提醒了几句,曹操也慢慢回过味儿来了。

属下不让伏完搞事情,那也是为了他曹操的大事!

伏完是什么身份?皇后的父亲!如果皇后的父亲刚好病重得不能走了。万一皇后想要借故说在许都多留几日,以便探望父亲的病情呢?到时候他曹操拦是不拦?

如果坚决不让皇后尽孝道,到时候落到政敌那儿,又是一个额外的罪名骂名。

而如果放宽皇后起行的期限,问题就更复杂了。他曹操总不好让皇帝和皇后分开吧?难道月底之前,请陛下前回雒阳,皇后留在许都给国丈探病?让帝后夫妻分离?

“刘协小儿,不会是觉得刘备有可能打过来,所以想借故在这许都赖着不走了吧?要是真给他拖久了,只怕再生别的变数……”曹操不由如是暗忖,内心也终于紧张起来。

没想到原本以为板上钉钉的逼迫天子迁都,闹出这么一桩曲折来,而且事情还是发生在皇帝很亲近的亲戚身上,有点棘手了。

就在曹操两难之际,朝堂之上,一名今天始终不曾开口的重臣,终于发话了,帮着双方打圆场。

曹操眉头一皱,都不用看,光听声音就知道,这是荀彧在居中斡旋。

曹操把操办此番迁都事宜的监督权交给了荀彧,荀彧也确实有这个权限。

只听他说道:“陛下,回銮雒阳本就仓促,千头万绪之间,有所疏漏也是在所难免。臣以为韦晃、耿纪也只是一时失察,陛下宽仁,必不至于深究。

眼下为了安定人心,还是应当就事论事,先想出一个两全之法……”

随后荀彧就循循善诱地剖析了一堆,最终建议曹操也各让一步,允许“家中有尊长重病及服丧”的人家,能够暂缓迁走,或是自行灵活决定行程。

但是这种特事特办的范围,也不能随意扩大。

曹操知道在朝会上,不能不给皇帝面子,就先原则性应下了这一点。

至于朝会结束后,曹操当然知道该怎么做。

一出宫,曹操就把耿纪、韦晃都喊来,还有另一名侍中郗虑。

曹操恼怒而又跋扈地吩咐:“郗虑,你立刻让太医去伏完家探病,让太医令给个说法,伏完这身体究竟能不能上路!

孤还要你保证,就算伏完不能上路,那也要尽量把伏皇后弄走!如果伏皇后真敢借故不走……韦晃、耿纪!你们要保证,月底一定把陛下弄走!哪怕帝后分离也要弄走!

还有,再去找一些族中有尊长重病的,或是正在停灵服丧的官员,允许他们晚点走,也算是显示朝廷的宽宏。不过,要尽量挑可靠的自己人特事特办。”

韦晃、耿纪苦着脸,也只能答应了。他俩想了很久后,倒也想到几个人选,就提出来请曹操参详一下:

“丞相,镇南将军于禁,年初时在襄阳殉国了,其族人如今还在许都的府上,为其服丧。他们也曾请求过朝廷宽限、希望等将来时机合适时,由他们自行前往雒阳。不知这种情况,能否予以恩准,以彰显丞相的宽宏?”

曹操揉了揉太阳穴,难得觉得韦晃、耿纪还挺靠谱的,怎么就想到这一茬了。

于禁是在死守襄阳城时殉国的,曹操都亲自祭奠过了,把他作为忠义的正面典型。这种人的遗属,当然要大大褒奖。

现在曹操为了显示自己并不刻薄、没有为了强行迁移勋贵而逼得天子夫妻分离,他肯定需要找几个正面典型的例子来树立一下。

所以他仅仅想了几秒钟,就当场排版:“此论甚善!就按这么办,不光是文则这一家,还有其他那些跟着他在襄阳、樊城等地殉国的将校。

其族人如果想要便宜行事、将来再自行择机前往雒阳的,一律要批准,以示宽容。还可以多给他们一笔钱粮贴补。”

曹操很清楚这种事情上,要怎么作秀,所以立刻就安排了。

韦晃、耿纪领命,立刻就去操办。

当天晚上,他们就先通知了于禁等殉国将领的家眷,允许给他们开恩,将来自行筹划去雒阳的行程。

然后,他们又立刻赶去太医令那儿,找到了时任太医令吉平,让吉平亲自去看看不其侯伏完的病情,确认他能不能上路。

吉平听说是丞相的吩咐,明面上也不敢怠慢,立刻跟着韦晃一起赶去不其侯府。

一番整治之后,吉平以太医令的医学权威表示:伏国丈的病确实非常严重,如果强行逼着他旅途颠簸,很有可能熬不到雒阳。

韦晃、耿纪听了,只能是无可奈何,把这个结论回报了曹操。

曹操听了,眉头深皱:“这太医令吉平,孤平素倒是少有注意他,只是知道他医术还不错,给孤治头风时,倒也多有灵验。但他怎得如此不识时务?居然敢说伏完真就病得不能赶路了?简直不识大体!”

曹操暗恨,自己平时观察太不仔细了,都没注意观察吉平的情商,只关注了他的医术。

不过事已至此,貌似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太医令的结论很坚定,强迁皇亲国戚的事儿,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

PS:不好意思,因为一个大阶段的战争情节写完,换地图了,

虽然心中有很多想写的剧情,也有大纲,但竟一时理不清头绪,不知道从哪条线索开始写。

所以推翻重改了好几次,今天更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