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刘备的地盘越来越大后,诸葛兄弟已多年难得一见。
如今适逢其会地一番坐而论道,思想碰撞之下,果然收获不斐。
竟让他俩琢磨出了几条原本不曾注意到的历史发展规律,也总结出了“在什么情况下,天下之争胜负分明后,弱势一方会尽快崩盘、放弃不必要的抵抗”。
历史的必然真相、是否完全精准符合这一条推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刘备阵营如何活学活用,尽快把它用起来。
此后两三天内,兄弟俩一合计,很快就分工明确,知道下一步该操心些什么。
诸葛亮更擅长文笔论证,毕竟历史上他就写过前后《出师表》,这一世也写过《出师论》,论证过刘备兼并刘璋基业的正当性、对天下全局而言是有德的。
有了这些阐述政论的经验后,诸葛亮再亲笔写同类文章,也就得心应手。所以这次具体的文笔工作,就交给他了。
而诸葛瑾,照例还是提供最初的思想渊源或者说脑洞,启发诸葛亮注意这个看问题的角度。
并且在后续二弟具体创作的过程中,他也能帮着把把舵,掌握一下阐述的方向,确保别跑偏。
另外,后续具体的宣传和扩散,诸葛瑾也可以亲自主持——毕竟诸葛瑾比古人多了近两千年的传媒运作经验。哪怕诸葛亮智谋再逆天,他对于如何宣传和炒作,肯定还是不如大哥懂的。
这样哥俩分工明确,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刚好把这事儿给料理了。
预计最快一两个月之内,诸葛亮就能拿出完善的史论材料,然后他大哥就可以着手宣发了。
也别嫌诸葛亮这个文章写得慢,毕竟是打算千古流传的名篇,文字一定要做扎实,字斟句酌好好打磨。
……
诸葛亮找到了这件值得烧脑的新差事后,很快心无旁骛开始闭关创作。
最多问大哥借个书佐之类的幕僚,帮着打打下手,比如王粲。
时间也很快来到了建安十四年的四月,这年的春耕农忙季终于过去了。按照刘备军原本的计划,对南阳郡全境的扫尾攻势,也即将再次拉开大幕。
本来么,诸葛亮难得来一趟襄阳,遇到己方的重大战事,肯定也得帮着一起出出主意,查漏补缺。
刘备原先想到这一点,都忍不住为对面的曹仁和徐晃、贾诩哀叹。
己方几曾打过谋士这么富余的仗?
诸葛兄弟和徐庶都在一个地方,一起帮忙算计敌人。
对面那三人,真该庆幸自己那么大脸面,居然配被诸葛兄弟联手算计,哪怕丧师失地,也该引以为荣了吧。
可惜,突然冒出来的差事,占用了诸葛亮相当一部分精力。新野和宛城之战,也就主要只能靠诸葛瑾和徐庶来安排了。
好在敌人并不强,这也已经够用了。临战之前,刘备和诸葛瑾、关羽、张飞又大致推演了一遍,便拍板按计划实施。
四月初三这天,刘备军率先展开了部队调度。
襄阳这边,关羽还到展开进攻的时候。而张飞和魏延,已经带着好几万当初从益州拉回来的老兵,准备启程穿越桐柏山、前往汝南战场。
从襄阳前往汝南,需要先经过汉水北岸的一条支流,前往章陵县,然后再从章陵上游下船登陆,走信阳谷道翻越桐柏山。
这段水路大约需要耗时四五天,后续翻越桐柏山则更慢。部队抵达汝南后,还要休整三五天,适应当地气候水土,并且逐次机动到淮河和汝水交汇处的前线。
综合算下来,张飞的部队需要半个多月才能抵达前线,可不得提前一些日子出发。
临别之日,刘备关羽和诸葛兄弟,都去了襄阳码头送行。
刘备拍着张飞的手背,语重心长关照:“汝南那一路,就全看三弟了。到时候也不必冒进,只要沿着汝水,适可而止,调动敌军即可。
能攻下几座县城就算几座,不用强求。如果曹贼把南阳的主力都撤到桐柏山以北回防,那你就随时撤回来。元直最近闲来无事,让他随你出征,有变故也好及时处置。”
刘备说完,对旁边侍立的徐庶招了下手势,徐庶便上前对张飞行了军中之礼。张飞也回了礼,表示到时候互相切磋指教。
刘备关照完之后,张飞也有些不放心,便反过来追问大哥:“二哥伤势将愈,但也不能亲冒矢石、身先士卒了。仲达伤得更重,新野、宛城这一路,大哥也该另择一员副将,以为先锋。”
张飞说着,还旁敲侧击地试探了一句,想知道大哥是不是对关平侄儿过于信任了、打算让关平担任前军主将。
关平毕竟还不满三十岁,年纪轻了一些。
哪怕之前鹿门山、鱼梁洲两场大战,表现都不错,也跟着高顺身边建功立业了。但张飞总觉得,让关平立刻独当一面,还是快了些,这个侄儿还需要稍稍磨炼一下。
刘备却早有成算,示意张飞不用担心,随口分说:“此事为兄早就想过了,仲达腿伤未愈,让黄老将军当前锋就是了。
自从襄阳城破、于禁降服,黄老将军早已休整够了。去年冬天,见你们在汉北屡立战功,他却只能在那儿静坐包围于禁。他就憋着一口气,想要再建功业,来一场当阳之战那般的胜仗。”
黄忠如此战意昂扬,士气可用,刘备岂有拦着不用的道理?
顺便还能让黄忠多带领一些原荆州降军,用南阳敌军这种弱旅试试手,提升一下实战经验,磨合指挥体系。
张飞见大哥已经把一切安排得明明白白,他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坦然上船,与众人告辞。船队斩碇启航,顺汉水而下,驶往章陵方向。
……
张飞带着他那一路人马启航后,仅仅过了四五天。
襄阳这边,关羽也即将再次带兵、渡汉北上。
诸葛亮另外有事,要主持著作史论和后续的宣传攻心工作,所以关羽这儿的军略谋划,主要靠诸葛瑾帮衬。
诸葛瑾身份贵重,一般是不会随军的,但新野和宛城距离襄阳也不远,出去活动活动也没什么不好。反正他那么怂,肯定是不会上最前线的。
而且关羽的箭伤刮骨,也才刚满百日,有诸葛瑾这样地位的人压着,也好防止关羽遇事冲动激怒。但凡换其他文官随军,都压不住关羽。
四月初八这天,襄阳城北的码头,刘备和诸葛亮再次来送行。一番酒肉应酬后,关羽和诸葛瑾站在船头,拱手告辞,渡河北上。
不过半天时间,他们就顺利抵达樊城,并且沿着已经疏浚畅通的白河河口,继续北上。
经过两天行军,船队就来到了新野城南三十里处,先稳扎稳打下了个营寨。随后两天,逐次连营蔓延北上。
新野城位于白河与淯水交汇处的东岸,所以关羽的部队可以从城东绕过去,轻易地从南、东、北三个方向,逐次包围新野。
只有西侧暂时无法包围,而且城西的河道是个三岔口,除了南边来路方向有关羽的水军阻挡,其余两条往上游去的河道,曹仁都可以随便选择从哪条跑路。
只是看他想不想跑,想拖多久再跑。即使走这些水路有可能被敌军的水军追上,曹仁也可以选择渡到白河西岸后,登陆走陆路继续北上。
因为有支流淯水的阻隔,关羽的军队是无法沿着白河西岸北上追杀的。关羽如果沿着白河干流西岸向北行军,要先渡过淯水,这就得拖延一些时间。
曹仁在新野驻防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在白河和淯水夹角的北侧,也立了一个还算坚固的营寨,和新野城隔河相望。这些防御体系,都能确保他拖住关羽足够长的时间。
这些部署,对于双方而言都是明牌的。
大家谁都不傻,也提前备战多日了,尤其曹仁那边也有贾诩在,肯定知道怎么堵住自己一方明显的漏洞,不会给敌人可乘之机的。
所以,关羽一开始就没抱什么玩花活的期望,最终围城后大致绕着巡视了一圈,发现确实没有玩花活的操作空间,也就没觉得失望。
“曹仁夹白河下寨,且有支流淯水横截在前,工事严谨,看来想分割包围敌军,是不可能的了。子瑜,你有什么破城妙法么?”
关羽回到大营后,第一时间找到诸葛瑾,跟他探讨切磋了一下。
诸葛瑾情绪平静,一手轻摇折扇,表情恬淡地说:“哪有那么多可乘之机,既然没有破绽,便按部就班准备攻城,以威慑为主,逼敌后撤。
反正最多大半个月,益德那边必然能有动静。曹贼迟早是要放弃南阳的,他们已经没那么多兵力处处固守了。南阳盆地内部,并无险要可以久守。”
关羽本来也就是例行公事问问,听子瑜并无奇谋,他也就照着原计划,按部就班推进了。
此后两三日,关羽便组织人手,一边组装攻城器械,一边破坏敌人的外围城防设施。
新野小县,论坚固程度,比樊城可是差远了,跟襄阳就更没法比。
原本历史上的新野,好歹是在刘备投刘表后,被刘表分配为刘备军的根据地,好好营建了几年。而这一世,刘备都没投过刘表,新野的重要程度也比历史同期大大降低了。
这儿连一条像样的护城河都没有,只有一条三四丈宽的水沟,沟内侧也缺乏羊马墙和陷坑,只是随便部署了一些鹿角拒马。
关羽只花了三四天时间施工,就把新野城南和城东的外围防御工事破坏了。
整个过程中双方也不过是弓弩互射,偶尔曹仁会让人丢些滚木礌石、逼退靠近城墙根挖毁拒马的敌人。对抗烈度和樊城之战时完全不能比,伤亡人数也不高。
曹仁甚至都没什么投石机可用,无法反制关羽那些护甲厚重的大型攻城武器。估计等到葛公车临城,不用三天就能破墙。
……
战事拖到四月过半,距离关羽率军北上仅仅十二天,新野城就已经岌岌可危。
这天战事结束时,曹仁自己也看出此城难以再守,便跟贾诩商议撤军。
“新野小县,本就不够坚固,我等在此拖延,本意就是为了消耗关羽,同时也为丞相撤走南阳军民物资争取更多时间。拖到现在,也算是尽力了。我欲明日便稳健撤军,逐次退往宛城,如何?”
贾诩也是赞成退兵的,这段时间已经反复思考推演过很多次。既然曹仁问起,他也帮着筹划筹划细节:
“退兵本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初从樊城撤退时,兵马损失过重,这次将军一定要吸取教训。
好在,新野到宛城之间,沿途还有数座县城可以落脚,只要强行军后撤,不带辎重,一天之内就能赶到。这样也避免了敌军追击之害。
为求稳妥,我军可以分几天撤退,步军先撤,骑兵断后。如此等骑兵最后撤出时,关羽也追不上了。”
贾诩一边解说,一边在地图上指指点点。
当初从樊城撤往新野,中间沿着白河足有一百多里地,是没有县城落脚的。所以曹仁那次才被张飞追得挺惨,最后两败俱伤。
但是从新野再往北去到宛城,虽然总路程比樊城到新野还远一点,大约有一百三四十里,但中间还有育阳、棘阳两座县城落脚,所以每一段路程最远也就五十多里,偷跑抢个时间差是可以安全撤走的。
曹仁军也是提前做好了要丢地盘的准备,所以在新野城内留的储备物资并不多。如果关羽不来进攻,曹仁留在城里的粮食也吃不到夏收。
现在提前跑了,城里也没剩多少粮食,基本上士兵们每人背一袋就可以随身带走。实在还有点多,那也容易处理,毕竟打仗消耗不可能算那么准的。
打定了这个主意,四月十六当天,曹仁连夜就让一部分步军坐船渡河,去往白河西岸、淯水以北徐晃的营地集结,然后跟徐晃的步兵一起,往北撤退。
这一次,因为两条河流的阻隔,关羽也没能第一时间发现曹军的撤退,直到天亮后才发现情况,反应速度比樊城战役时还慢了一些。
但这也无伤大雅,因为关羽知道,敌军后续据点密集,有很多支撑点,想要围歼敌军是不可能的。
能逼退敌人、快速取城,也算是不错的胜利了。
发现敌军一部撤退后,关羽立刻和诸葛瑾商量了一下,诸葛瑾建议关羽试探性发起一下攻城,但随后就发现曹军守得还挺坚决,而且曹仁本人居然还在城上督战。
发现当天暂时攻不破后,关羽也就果断收兵,并没有立刻拿人命往上不计代价填。
回来后,跟诸葛瑾再次商议,诸葛瑾结合最新得到的实战情报,终于精准判断出:
“曹仁这定是分批撤军了,并以精锐断后,还亲自督战。我估计他肯定是让行动迟缓的重步兵先撤,然后才是轻步兵和骑兵。就是希望利用骑兵的速度优势,确保他彻底弃城时,我军追击不了。”
关羽:“那可有什么见招拆招之法、专门针对曹仁的撤军方案?”
诸葛瑾想了想:“也没什么好办法,要不我们也分兵轻装北上,做出威胁育阳县的姿态,让敌军在育阳也立足不稳,不得不加速后撤。至于他们撤军路上,我们能追上掩杀一阵就掩杀一阵,追不上也没办法。”
关羽顺着这个思路琢磨了一下,这也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了。
之前他不敢让部队不顾后勤补给、孤军深入绕后,也是怕敌军兵力依然充足,能对己方绕后的偏师发起坚决反击。
但是现在情况又变化了,新野城内相当一部分守军已经往后撤了,剩下这点兵力,再想对关羽绕后的偏师构成威胁,也未必有那个实力了。
战场上,双方的局部兵力对比,都是瞬息万变不断调整的,机会来了,那就要牢牢抓住。
“子瑜所言也正合我意,就这么办吧。明日分出军中骑兵,绕后威胁育阳县,并且要让曹仁知道这个消息,最好是截杀几队敌军的联络信使,敲打敲打,逼迫曹仁撤得更加仓促。”
关羽说干就干,次日便按这个计划部署了。他的部队很快就做出了绕后的姿态,逼得曹仁不得不加快进度,当晚就把城内骑兵也都撤走,连走之前在新野城内充分搞破坏都赶不及了。
为了防止被关羽咬得太死,曹仁甚至没敢在最后一队士兵撤退时放火。因为他知道只要城里火起,关羽瞬间就会黏上来,到时候他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而不放火,就意味着最后这一批大约够军队吃上大半个月的存粮,没法全部烧毁,注定会有一部分资敌,城内的房子也来不及烧。
曹仁只是在走之前,把粮食都尽量散发给城内仅存的百姓。
这当然不是曹仁良心发现了,而是这样一来,关羽要想筹措曹军的军粮为几用,就得去搜刮百姓了,会丧失民心的。
最终,关羽在曹仁撤走后不到半个时辰,就发现了异动,并且又发起一次试探性夜袭,夺下了已经不设防的新野。关羽唯恐有诈,又搜索了半夜,彻底控制住全城。
发现曹军的余粮已经被曹仁发下去之后,关羽也没为难那些苦哈哈的新野百姓。城内大部分百姓已经被提前撤走了,留下的都是被曹军抓来当辅兵和苦役的,要帮着修城墙搞运输,最后关头还被作为疑兵抛弃。
关羽的军队也不差这几口吃的,发下去的粮食就归百姓了。
此后数日,关羽继续稳扎稳打,步步推进。
连新野都没能挡住关羽军,育阳、棘阳等小县城,就更挡不住了,关羽基本上能以三五天一座县城的速度,往前快速推进。
他甚至还有余力,分兵沿着淯水逆流而上,去取穰城——穰城这地方,在南阳郡境内,重要程度也算是仅次于宛城了。
当年张绣他叔张济,从武关道杀出来,想要夺刘表的地盘,就是在穰城这地方被黄祖射死的。然后才有了张绣服软给刘表当客将。
关羽包围了穰城后,如果能顺利夺取此地,也就相当于堵死了关中方向的曹军、未来出武关道威胁南阳的可能性,也算是减轻了刘备军西侧的防御压力。
经过十几天的运动战拉锯,到了四月底,关羽顺利兵分两路,分别沿着白河和淯水,东路兵临宛城,西路包围穰城。
整个过程中,曹仁并没能组织起任何一场坚决、持久的抵抗。
——
PS:这些地方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没必要详细水一个城一个城攻过去。所以就流水账略写一下,直接推地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