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695章 泰山府君的生死簿都没我说得准

诸葛瑾思忖良久,终于彻底理清思路,想明白了二弟方才所说的那些推理,为何与此前的历史事实不符。

不过,他的心中并没有论战得胜的喜悦,反而只有一种看透了真理的平静。

只听他心平气和地开口反驳:“二弟,你方才所见,看似高屋建瓴,洞悉古今之变,但却也有见不到之处。

如果说人心有正朔之念,便能让百姓更不容易随便拥护兵强马壮的篡逆诸侯,那光武帝中兴汉室,所花的时间为何比高皇帝还久得多呢?

可见其中关键,不仅仅在于人心是否有正朔,还要看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有些诸侯,哪怕是篡逆,哪怕倒行逆施,但只要他们善于用人,能得部曲人心,在乱世之中,一样可以坚持很久。

暴秦就算倒行逆施,失了六国人心,但如果没有赵高为祸,导致秦人自己的忠臣良将不得施展,也未必就会亡得那么快。同理,如今的曹操就算倒行逆施,但我们也不能轻敌。

因为曹操擅长用人、唯才是举、拔擢幽隐,这方面远超光武时的公孙述等人的,也远超秦二世。曹操能让原本在大汉承平之世,得不到重用的有才无德之人,也一展所长。

而偏偏曹贼的这个用人风格,主公是不能模仿的。主公用人之才虽在曹操之上,但毕竟要‘每与操相反’,对于那些明显不仁不孝但有才的人士,主公没法像曹操那样毫无顾虑地重用。

所以,哪怕将来曹操大势已去,我们也要小心天下有才但缺德之士,死死抱团在曹操周围,为他效死、顽抗到底。那样的话,曹操死守河洛、关西,说不定还能继续对天下造成数年的祸害,这可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真理不愧是越辩越明的,诸葛瑾和诸葛亮这两颗当世最顶尖的大脑,互相辩难切磋,立刻让这个问题被看透得越来越透彻。

刘备左看看,右看看,冷眼旁观,不偏不倚,最后玩味地轻声说道:“这次……似乎又是子瑜所言更有道理一些?”

诸葛亮也没有不服,而是认认真真想了很久,似乎真的想勘透其中的历史必然。

良久之后,诸葛亮似乎发现了一点旁证,用探讨的语气说道:

“如此说来,按大哥之见,公孙述等人,将才、雄略不如项羽,但却能撑得比项羽更久,是因为他们更能用人?至少能团结一批不问正邪、不问正朔,只死忠于他们的部曲,顽抗到底?

而项羽速败,则是因为他虽然雄略,用人却连公孙述都不如?太史公确实曾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都有记载,项羽吝惜封赏,把玩印绶到磨缺棱角了,都不忍封出去,所以最后才那么快众叛亲离?不过,真要是全信了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小看了项羽。”

诸葛亮说得很自然,并没有争辩的意思,纯是就事论事,但却能让人感受到其语言的魅力。

诸葛瑾闻言,倒也略感一噎,不好正面反驳。

一方面,项羽用人如何暂且不论,但是不肯轻易许诺封官授爵,这点确实洗不了。

尤其在汉朝,这个结论是被写入朝廷的意思形态的,诸葛瑾也无意挑战。

不过,要说项羽用人差到连公孙述都不如,诸葛瑾却是不太愿意承认的。

虽然他对公孙述等人也不是很熟,但项羽巅峰时期的凝聚力,那也是全天下有目共睹的。

说没人愿意死忠于项羽,那不是睁着眼说瞎话了么?

东城到乌江,一直拖到二十八骑,死战到最后一刻,这能叫没人死忠于他?如果他去了江东,十数万父老,真的不能“怜而王之”?项羽人头都被砍了,拿到鲁地的封邑,当地人还不愿意投降。

要说项羽在某些地区失人心,那是肯定的。但要说他失人心失到找不出一块基本盘的程度,这肯定是扯淡了。

那么,如何解释这个问题呢?

诸葛瑾绞尽脑汁反复头脑风暴,最后终于灵光一闪,偶有所得,冒出一个念头。

只听他就事论事地分析道:“在大争之世,天下的绝对强弱已分后、弱者究竟还能撑多久、乱多久,那也不仅仅是‘人心是否有正朔,是否思定’这一重因素决定的。也不是‘暴君是否能用人’决定的,肯定还要考虑别的因素。

至少在高祖与项羽之世,有一重额外的因素,乃古今数千年皆未有——呃,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至少是存疑。或许当年纣王不肯逃离朝歌、靠远征东夷的军队反扑周武,也能算是半个例子吧。”

诸葛瑾谨慎的措辞,同时勾起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好奇心,两人都忍不住异口同声问:“哦?竟是哪一层因素前所未有?”

诸葛瑾淡淡说道:“荥阳对峙时,项羽曾有一桩言行,四百年来被天下人诟病,但静心思之,那未必不是他的真心话——在荥阳对峙时,项羽曾持槊立马,向高祖言‘天下汹汹数岁,徒以吾二人故,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这番挑战,固然为天下哂笑,项羽当时年富力强,且以勇力著称。高祖已年过五旬,且不善武艺。项羽之言,岂不是求以己之长,攻敌之短?高皇帝回以‘吾宁斗智,不能斗力’,也足以为天下人称道。

但以我度之,项羽所选的挑战内容,固然不齿,但他挑战之本心,却未必没有考虑天下疾苦。

太史公言项羽少年时见秦始皇,言‘彼可取而代也’,高祖中年见秦始皇,但言‘大丈夫当如是’。这两句话,就足见项羽、高祖二人,毕生之志不同。

项羽之志,在于代秦,至于代秦之后,天下如何发展,自己是不是成为秦始皇那样的皇帝,并不重要。

高祖之志,却在于如秦,既然‘当如是’,高祖要的就是自己将来也当皇帝。

对高祖而言,得天下最重要。对项羽而言,没有秦最重要,只要族了秦,自己死也无所谓。

所以荥阳之时,在项羽而言,他‘无秦’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最后得不得天下,只是确保秦不会复生的添头。虽然也重要,但没那么重要,不是他最根本的追求。

他知道,仗打到那一步,只要自己和高祖两人之间死一个,天下的战乱就结束了,余者碌碌不足道也。如果可以,他当然不希望自己死,当然希望把‘得天下’这个添头也顺带拿到手,故而有此挑战,想要速决。

但既然他在此后一年之内速败了,他到乌江边证明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后,也就不再渡过江东,再以父老之地作旷日持久的搏杀,他已经无所谓了。

否则,以项羽之能,回到了忠于项氏的嫡系地盘江东,虽说不能反扑高祖,但要拖得比光武之世的隗嚣、公孙述久,我觉得难度不大。”

诸葛瑾这番话,是关起门来说的,纯学术讨论推演,所以也没那么多忌讳。他只是为了论证前面那个“在人心有正朔的时代,明显弱势一方的篡逆,是不是会更快崩盘”的历史推演。

诸葛亮听了后,却也稍稍有些惊疑不定,饶是他知道大哥和主公的互信,毫无芥蒂可言,可以做到绝对的开诚布公。

但大哥居然敢公然谈论项羽的得失到这种程度,诸葛亮还是觉得有一点太豁达了。

相比之下,刘备虽然也惊了一下,但他毕竟是主公,他有这个自信和大度,也知道诸葛瑾肯定犯不着为一个死了四百年的人翻案,大家就是在就事论事。

再说了,大汉都立国四百年了,还有什么好怕人讨论那么久远的事情?

子瑜说这些,估计一方面是为了历史辩证、说明项羽还撑不过公孙述另有原因,不是他前面说的那套理论不对。这样的话,也能有助于己方阵营认真重视曹操、不至于将来稍稍取得一些优势,就彻底觉得“优势在我”。

另一方面么……估计子瑜也是另有深意吧?

反正以刘备对诸葛瑾的了解,他相信对方不会无的放矢,纯粹为了论史而论史。

所以,刘备捋顺了刚才的对话思路后,便忍不住试探:“子瑜说这些,或许另有深意?能为当今所借鉴?”

诸葛瑾缓缓而坚定地点了点头:“确实能借鉴——高皇帝当初一统天下后,没有族灭项羽的后人,只是将其中一部分人赐姓为刘,只要这些人确实表态与项羽那一脉决裂了,就能安享天年。

四百年来,从未有人分析过当年高祖这一决断的缘由,或许是担心皇权威压,而讳莫如深。但这不代表我们当今之人,不能加以解读。天下已经纷乱到如今这步田地,为了更好得重整汉室疆土,我们不该讳疾忌医。

尤其当这种解读,是出自主公麾下的高层、并且将之传行天下时,天下人说不定就会以为,这就是主公想要暗示的结果。”

刘备听了,似乎有些懵懂,忍不住细问:“子瑜想如何向天下人解读?又想暗示什么呢?”

诸葛瑾还没回答,一旁的诸葛亮却很快反应过来了。

他忍不住一拍折扇,然后就语速飞快地试图猜猜看大哥的本意:

“大哥方才之意,莫非是想向天下宣扬‘项羽在天下二分之际、看清了他与高皇帝二人,只要有一人死了,天下百姓便能不再被战乱之苦所扰,所以在注定无法翻盘后,果断自刎认输,让天下人少受了几年苦。

而高皇帝也正是因为他在分出胜负后快速就放弃了无谓的抵抗、没有制造更多杀戮,所以才饶了项氏全族不死、只要与项羽本人划清界限即可?’,这种‘天下只剩两人,弱者速死’的行为,也算是一种对德运的稍稍挽回?所以项羽全族才没有一并遭到覆灭?”

刘备在旁听得一愣一愣的,诸葛亮刚说完,他就赶紧转向诸葛瑾,又飞速追问:“是这样么?孔明猜得对么?”

诸葛瑾点点头:“确是如此,还真被二弟猜到了。没错,只要我们这么宣扬,一口咬死高祖当年就是这么想的。那么高祖当年到底是如何想的,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天下人相信主公是这么揣测高祖本意的,所以将来主公也会这么想。

如果曹操顽抗到底,明明非输不可还继续打下去,那就让他全族覆灭。

但如果他能在不可挽回、人心离散之后,就如项羽那般自刎,让我大汉不至于流血鏖战到收复最后一个州。那么,就算留下他曹氏当中的一两支活命、令其改姓,以示宽容,也未必不可。”

诸葛瑾这个设想,也并非蓄谋已久。

天地良心,他纯粹是今天跟二弟针锋相对、高强度头脑风暴互相辩难,最后碰撞出来的这些想法。

但是既然想到了,他也就忍不住顺着这个思路完善一下。

兄弟俩就事论事又细化讨论了几句,聊得旁若无人,一边的刘备根本跟不上这俩兄弟的思路。

最后,诸葛兄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这事儿既然想到了,那就该顺便安排起来。比如,今年就可以想办法著书立说造势、宣扬这种历史解读。

因为学术造势要想传播和见效,本来就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曹刘敌对的情况下,刘备阵营宣扬的东西,指望曹操阵营不封杀、任由其传播,那是很难的。

所以,趁着眼下曹刘未来可能有两年的休战种田期,先把这些学术观点宣扬出去,慢慢渗透扩散,让曹操占领区的士人也尽量有所耳闻,就非常重要了。

因为只有天下人都潜移默化相信了这个观点,才会让曹操阵营在将来最后阶段的抵抗意志进一步薄弱、瓦解,让大汉在未来统一之战中,有可能避免“血战到收复最后一州”的程度。

这个功德,可是非常不小的。

如果将来大汉的重归统一之路,能够少打一个州,甚至两个州,逼迫对方直接投,那能少死多少人?

而且,诸葛瑾这么干了,才有可能让曹操看到“真到了那一步,曹家人的旁支也是有可能活下来”的希望。

那样,曹操就有可能在最后关头,揣摩刘备的心思,想着“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在兵败的时候还保住一脉”。

不管曹操如何揣摩如何解读,只要曹操在最后阶段知道害怕,知道去揣摩,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对刘备有利的。

就是这么简单。

……

讨论明白这些道理后,诸葛瑾便顺势向刘备开诚布公建议:

“主公,我以为,我军从今年开始,可以考虑著书论史,广为宣扬上述历史解读,争取让曹营高层也渐渐知道我们的想法。

太史公的《史》也好,班固的《汉书》也好,之前对刘项之争的点评,我们也都可以再评一次。不管这些论述究竟能有多大效果,哪怕曹营高层不信,也一样可以起到打击敌军士气的效果。

因为这能让敌人看到:我军已经开始筹划将来如何对这段乱世盖棺定论了,这个姿态,就足以让敌军看清主公的自信。”

刘备对这些事情并不是很懂,但被诸葛兄弟这么一解释,他也觉得这事儿听起来确实很提气,很能展示自己的自信和胸襟。

这并不能类比为那种狂妄的“半场开香槟”,而是纯粹深邃的、对历史必然的讨论,

类似于在还没胜利之前,先写《论持久战》,告诉敌人,按照历史的必然客观规律,你们已经完了,只是等着销账呢。

咱说的话,就是历史的真理,说了敌人最终会怎么死,他就得怎么死,就跟神谕和泰山府君的生死簿一样无可躲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