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694章 账不是那么算的

舍弟诸葛亮 第694章 账不是那么算的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刘备听诸葛亮详细汇报了未来如果对南中用兵,可能会需要的兵力规模、用兵时机。

按照这个规模和持续时间估算的话,对于北伐的钱粮积蓄,倒也不会压力太大。

只是,对南中征讨的具体收益,目前还不明确,因此刘备和关羽张飞,心中多多少少还是有点疑惑。

毕竟“投资收益分析”不仅要考虑花多少,也得考虑赚多少。赚得少的话,成本低也没多大意义。

所以刘备在梳理了一下事情的脉络后,很快就把关注点挪到了这个问题上,希望诸葛亮再做出一些解释。

对此,诸葛亮也是有问必答:“南中虽然不归王化,但土地广阔,物产丰富。贸易畅通后,南中牛马、胶漆、皮革筋腱、烟瘴湿热之地特产的草药,皆可用于军需。

至于金银铜矿等物,南中产出一样不少。但我军如今有豫章铜山银山,这些倒也不太匮乏了,南中所产不过锦上添花。”

刘备关羽等人,平时不太了解这些信息,听了诸葛亮的陈述,倒也没觉得这些物质收益有多大。除非是产量确实惊人,否则似乎不值得为这点东西就打一仗。

刘备没有立刻开口质疑,倒是一旁的关羽,忍不住先有啥问啥了:

“先生算计向来精妙,某从不敢质疑。不过,牛马自古都是北地胡人的特产,草原千里,能养活牛马百万。

我军如今已有幽州之半,更兼子龙控制了辽东、三韩。指望多得牛马,还不如这两年里好好开拓辽东,或是对扶余人、高句丽人加大贸易,何必向南中求牛马呢?

如果不考虑牛马的收益,其余胶漆、筋革、草药,似乎实在是不值得专门为之一战。”

关羽说的,其实也是大家心中的疑惑,所以堂上数人,都不约而同看向诸葛亮,希望他给出更多解释。

诸葛亮很想立刻分说,但他似乎也意识到,今天自己“力排众议”的次数有点多了,需要斟酌一下语气和节奏,以免显得太过咄咄逼人。

好在这个问题,涉及的都是一些地理物产常识,倒也不是只有诸葛亮能回答。

于是刚才一直在旁边喝酒看戏的诸葛瑾,便恰到好处地以旁观者的身份,帮着弟弟解答了一下:

“南中牛马,倒是与北方颇有不同。滇马虽不擅奔驰冲刺,但耐力持久,又擅爬坡。南中耕牛,也更适合丘陵林地的耕作,恰恰便于我军扩大南方各州的垦荒。

益、荆、扬三州面积广大,相比北方而言都算是地广人稀,可以开发的潜力还非常巨大。所以长久来看,这些都能对我大汉国力有大助力,收益不容小觑。”

古代北方草原养殖的牛,主要是黄牛,也多半只能在黄河流域、华北平原耕田。南方丘陵地带,气候闷热,还是得靠水牛,所以南北产牛区都很重要。

东汉的时候,对江东的开发程度还挺低的,最多也就开发了吴郡全境,至于会稽,只开发到浙江沿岸。

其中一大制约因素,就是东汉时水牛的养殖规模还不够大,再往南缺乏畜力耕田。

刘备阵营如今彻底占据了南方,增加南方牛种的养殖规模,对于国力的长期增长,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

诸葛瑾帮着二弟挑明这层道理后,还不忘举一反三地分析道:“而且,据我所知,南中各郡,百姓连稼穑之事都不甚精通。

明明湿润多雨,天气温和,适合耕作,但百姓却不懂如何肥田,以至于少种水稻。我军若能平定南中,向心向大汉的南中蛮部传授肥田种稻之法,再配合本就适合当地气候的林邑稻,必能使南中长远为大汉所用,当地人口也能再繁衍数倍。”

诸葛瑾说的这一点,也是结合了当地地理和气候条件的。

他这一世虽然没去过南中,但前世也去云贵旅游过几次,亲眼看到过云南的土地很多都是红土地。

当时他觉得挺好奇的,就问起当地导游,才得知红土地是因为降水实在太多,冲刷流失掉了土壤养分,才会变红,只剩下铁元素比较富集的土壤。

所以,云贵地区古代发展高产农业的瓶颈,主要就是人工施肥不足。

那里的气温和降水条件,已经是优厚到不能再优厚了,雨水那么多,气候那么温暖,绝对是够一年三熟水稻的。只是土地肥力不够,这才是最大的短板。

东汉时,哪怕是北方汉人农民,也很少特地给田地大面积施肥。因为当时人口也不多,有的是田供百姓休耕轮作。

一块地种小麦种了两年,肥力下降了,那就放在那儿自然养一两年,先种另一块田。最勤快的农夫,无非也就是在休耕的田上撒点豆子,轮作一季豆子以肥田。

至于特地给田地大面积施肥,那怎么也得到唐宋那种人口密度大了、没得休耕只能精耕细作的朝代。

而历史上,也正是到汉人养成了全面给土地施肥的习惯之后,云贵地区的农业发展,才真正追了上来,生产方式才逐步彻底汉化。

诸葛瑾知道这里面的发展脉络,自然也就知道如何帮着二弟规划,提前数百年实现这一德政,让原本还只是“西南夷”的南中蛮部尽快融合汉人的生产方式。

所以他在捋顺了因果脉络后,就继续帮着二弟阐明其中好处:

“……所以,我觉得,如果真能拿下南中,并加以改造的话,收益还是非常可观的。主公,云长,咱可不能拿南中目前的人口、田土规模,来估算这个长期收益。

只要我们扩大南方牛种的养殖,并且教会南中人施肥,如今南中一共才不到两百万人口,未来却有可能再增长数倍,而且南中的土地也绝对能养活他们。一旦他们的生产方式,与汉人高度融合,不得不互通有无,南中也就永不复反了。”

刘备见诸葛兄弟对这个问题居然有如此共识,而且两人是从不同角度分析的,相隔千里此前也确实没有“通谋”,刘备内心也就觉得这事儿至少有七八成靠谱了。

远期收益如此明显,那么趁着北伐之前的休整期,稍微练练兵,倒也不是不可以。

反正刘璋和刘表留下的旧军队,实力实在是太差。这些军队不经过实战磨炼,就直接拉去跟曹操的老兵打,绝对是要吃亏的。哪怕装备有明显优势,也未必能完全弥补兵源素质和战斗意志的差距。

诸葛亮看主公的表情变化,就知道主公差不多被说服了,他也因此对大哥投去了一个感激的眼神。

没想到大哥身在荆州,从没去过蜀中,对南中的情况了解,却颇为扎实。估计也是看关于西南夷的史书古籍看多了,以至足不出户,也能知天下事。

于是,为了让主公彻底坚定决心,诸葛亮也恰到好处地抛出了最后一条算账理由:

“其实,是否发动有限的南征,还有一笔账,我们都还没有算过。众所周知,如果等待北伐那两年,我们可以让大部分将士解甲归田、化作军屯以生产劝农为主,那么确实可以节约一大笔军粮。

但问题是,刘璋和刘表留下的旧军,此前就缺乏操练和军纪,也没什么实战经验。要想让他们在未来的北伐中形成战斗力,哪怕不让他们参加实战,那也得抓紧这两年,对其进行集中操练。

集中操练也是需要耗费粮草的,只要不能军屯自给自足,这些兵马‘住与行劳费正等’,既然如此,何不以战代练?而且敌人也不强大。

此外,我们此前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因为秦岭险阻,未来我军讨伐曹贼,不会再走秦岭北上。所以益州的钱粮要服务于北伐,只能是顺江运到荆州,再走荆州北上。

运输也很耗费物资,也有沿途损耗,所以益州的一石米,或许只能发挥出荆州这边七八斗的效用。既然如此,在北伐没有开始之前,不如把那些兵多而不精、需要操练而又不能暂时解散的军队,尽量配置到益州操练。

如此和平时期,在益州就地就粮,省下荆、扬、徐的粮草,用于未来的全面进攻战役,对于北伐大业的全局统筹,也是一种俭省。”

诸葛亮提到的“住与行劳费正等”,历史上是他在写《后出师表》时才提到的,但其中的道理,诸葛亮显然很久之前就能想到。

不打仗能省粮食,那是建立在能把这些军队的劳动力解放出来、自己军屯养活自己的大前提下的。

如果军队不打仗也要脱产,那么打与不打成本又能有多大区别?

而且最关键的是,诸葛亮还注意到了益州封闭的地理特性。

益州的大宗物资要运出来,运输成本始终是绕不开的大问题。

所以把一个不太精锐的普通士兵,放在益州吃两年粮食,边操练边小规模战斗历练。

绝对比把他放在益州以外的其他州驻防、然后到了战时再把益州的粮食运出来,要更加节省。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北伐开始之日,益州当地的存粮都用来和平年代养活大军、历练大军了,也不用往外运。而外部世界的粮食全部省下来,用于直接北伐,整个综合效率起码能提升几成。

这个数学账,刘备关羽之前还真就没这么算过。

诸葛亮把账目梳理清楚后,刘备终于觉得耳目一新,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计划,确实是最合适的。

刘备想明白后,最终拍板道:“既如此,孤还能有什么疑虑?未来两年,对南中用兵与否,何时用兵,就全由孔明自行定夺便是。

待新野、宛城这边战事停歇,就把荆州这边的新降军也都拉去益州就食,轮换操练南征。

依孤之见,反正越嶲郡、牂牁郡各处一方,攻打这几个郡的时间可以错开,调动的部队也可以不同,如此可以让更多的军队得到历练,也为将来北伐打好更扎实的基础。”

刘备最后这番结论,居然还学会了举一反三,想用同样的资源和钱粮,换取让更多军队得到实战的基础历练。

诸葛亮不是说,对付南中,需要三万人的军队、前后大半年的时间么?

既然如此,完全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同时始终用三万人作战、但用的却不是同一个三万人。

比如牂牁郡天气最凉快,可以先打,那就等秋天的时候,先在牂牁郡方向动三万人,耗时一个季节,把牂牁搞定。

越嶲郡不如牂牁郡那么凉快,要到冬天再打,那就从蜀郡方向调另外一个三万人,一个季节之内搞定。

左右两翼都搞定了之后,也清出了南下益州郡(建宁郡)的道路了,再另用一个三万人,把建宁的雍闿干掉。

如此算下来,岂不是前前后后能有九万人得到实战机会?而同一时刻调用的人数,又没有超过三万,组织度和后勤的损耗,也不至于因额外的复杂性而提升。

这种打法,其实已经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轮战练兵”了。

但区别在于,如果面对的是单一战场,“轮战”需要付出额外的运输成本,你得把不同的部队,先后运到前线去实战历练、再把旧的经过历练的部队拉回来。

而让诸葛亮在对付南中三郡时、按郡为单位动用不同的部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这三个郡本就不在一个方向上,调兵的运输成本并不会叠加,也不用额外走冤枉路。

最多也就是去最远的益州郡的部队,可能要走一段跟去建宁郡重复的路程,要沿着凉山内的邛崃河谷行进。

但这点冤枉路,相比于全局“物流成本”,几乎是忽略不计的。

最终,在刘备阵营高层的群策群力下,在诸葛兄弟“真理越辩越明”的互相印证下,加上刘备自己的临门一脚举一反三,这个计划最终得以顺利出炉。

因为最后一点节省成本的补充意见,还是刘备自己想到的,所以刘备对于这决策也就更有亲切感了,将来愈发不可能改主意推翻这一想法。

此事也就算是尘埃落定,板上钉钉。

……

敲定了此番来襄阳的主要目的,诸葛亮也算了却一桩心事。

不过,对牂牁郡的用兵,至少也要拖到今年的秋收时节。

而其他治蜀变法的日常工作,也都安排推进下去了,暂时不需要诸葛亮本人亲自操心。

诸葛亮来一趟荆州也不容易,肯定要多住一段时间,跟主公好好汇报工作,多聊一些细节,也好加深刘备集团高层的人事磨合,让刘备也多了解蜀地的民生近况。

而且,诸葛兄弟几年没见,肯定也有很多意见要交换。

兄弟俩都是当世顶尖的智者,对于后续的北伐方针、战略进度,多多少少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刘备也很想看到这俩兄弟的思想碰撞,所以每天拉着诸葛瑾一起切磋,也算是真理越辩越明。

此前,也就是在诸葛亮来襄阳之前,刘备就请诸葛瑾做过一次关于后续北伐节奏的初步规划。

让他大致推演一下,将来可能还需要多少年,才能搞定曹贼。具体的种田蓄力和征战攻伐,该如何安排以确保张弛有度。

现在既然诸葛亮来了,刘备也少不了就同一议题、让两兄弟的看法互相印证一下,以求更加稳妥安心。

而诸葛亮听了主公的疑惑、以及大哥原先的规划后,也觉得大差不差。

毕竟只是推演嘛,大方向不错就好,谁能想得那么精确呢?细节上有点异见,诸葛亮也不可能丝毫不顾及情面直接反驳。

所以,斟酌再三之后,诸葛亮只是指出了一些小问题:“大哥所言,我也基本赞同,未来北伐讨逆,确实应该先取关东中原各州,然后自东而西,逐次扫平。

不过,依我对形势的推算,只要中原易主之后,河洛、雍凉等地,应该撑不了两三年,甚至有可能一年都撑不到。到时候,或许还会有曹营牧守、大将临阵倒戈,送曹贼首级来献。

可能雒阳之战,就会是我军灭曹的最终战了,如果顺利的话,在邺城分出最终的胜负都有可能。”

诸葛亮的这个预期,可谓是出言石破天惊,比诸葛瑾还要激进得多。

诸葛瑾听了都不由微微一愣,因为他觉得这实在是太敢想了。

当然,出于对二弟神算的信任,诸葛瑾也很快自省了一下,开始复查自己之前是不是算漏了什么东西。

“是不是我前世玩《三国志》系列游戏玩多了?所以高估了曹操阵营抵抗到底的意志?倒是有这种可能。游戏里面,为了对抗性,不都是让弱势诸侯死战到底的么?

很多代《三国志》,哪怕把最后的敌人打到只剩一两个城了,都是很难劝降的,一定要武力将其彻底歼灭,我会不会是被这种思维惯性给蒙蔽了?”

诸葛瑾内心,居然产生了这样的动摇。

诸葛瑾正在自我怀疑,以至于无法立刻反驳二弟的思路。

倒是居中评判的刘备,显得旁观者清,他对于子瑜的信赖,从来不在孔明之下,也就帮着诸葛瑾辩解:

“将来打下雒阳,天下便能抵定?这种想法,会不会过于乐观了?长安虽然残破,但经过五六年恢复,整个关中哪怕没有恢复到百万户口,但五十万还是有的。

再加上西凉和陇西,以及曹贼近年归化的羌胡,总户口绝对能过百万,可战之兵的比例也远高于关东。关中有秦之四塞,如何会一两年都支撑不住?”

诸葛亮却只是非常不看好地摇了摇头,同时摇着折扇,分析道:“主公请想,董卓与李傕郭汜的先例,犹在目前。挟持天子者,一旦失去天子,或是失去故都。

以大汉四百年余泽,人心思汉,一个被视为国贼,失去大义名分之徒,还能苟延残喘多久?

当初李傕失天子,被曹操迎驾至许都,此后不到两年,都不用曹操亲自动手,李傕便死于段煨之手。

董卓劫迁天子,残害雒阳,虽然出逃,但不到两年,便被王允、吕布所杀。这也是在关东诸侯并未全力讨董的情况下,关中群臣士民自行完成的。

如今主公已掌握天下之半,等到将来如能平定关东中原各州,曹操仅余太行以西之地,如若曹操再丢了挟持天子的地位,或是失了国度。

哪怕主公不动手,估计也就两年,可能就有人斩曹操首级来献,以求保住自己身家族人。何况主公肯定不会坐等的,肯定会以大军梦追穷寇、以求里应外合。如此,曹操的败亡只会更快。

所以我以为,大哥此前的论断,是建立在‘天下人心惶惑,不知所归,君王诸侯,年更月替’的秦末之世。正因为人心不定,所以当时之人无论谁兵强马壮,百姓都能被轻易压服,而不问正朔。哪怕他是一个暴君,百姓也会助纣为虐。

而如今之天下,却不是秦末之世。我大汉有四百年余泽,始终有人心思汉的忠义之士。逆贼想要倾覆大汉,忠义之士的抵抗会殊死卓绝,誓死不降。

但大汉想要复兴,只要拥有天下明显过半,让天下人看到复兴之大势,篡逆者的就会很快瓦解。董卓、李傕郭汜已是明证,主公又何必过谦?”

刘备听诸葛亮分析得这么透彻,还有那么多类比铁证,也终于渐渐扭转了看法。

他不由表情略带玩味地看向另一边的诸葛瑾,很想听诸葛瑾如何反驳:“孔明方才所言,却也不无道理,不知子瑜以为如何?”

面对二弟的分辩和主公的疑问,诸葛瑾倒是没有丝毫争执的意思,也没有因为自己之前可能想错了而羞愧。他只是认认真真思考揣摩,想要就事论事地找到内心的答案。

“二弟说的,好像更加有道理了……只有人心不问正朔的时代,百姓和士兵才会无脑为仅仅拥有武力的军头抵抗到底。

在人心还有正朔的时代,纯靠军事威慑维持权力的暴君,一旦军事不占优了,崩溃应该是很快的……但怎么总觉得还有哪里不对劲呢?”

诸葛瑾心中反复琢磨,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

“不对!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当年刘邦得天下,为什么会这么快呢?仅仅七八年就得天下了,但刘秀王莽之世,刘秀可是足足花了十二年才重新统一天下!

而且光是刘秀统一关东之后、仅仅为了对付剩下的关中嚣和巴蜀公孙述,就花了整整六年!按说当时已经取得了关东六国地盘的刘秀,对付只有秦国故地的关西诸侯,加上人心思汉,关西诸侯不该很快投降么?

就算公孙述这几个人本人死硬,他们下面的人不该杀了公孙述投汉以求富贵和名声么?”

想到这儿,诸葛瑾终于意识到了什么,也彻底理清了思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