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诸葛瑾彻底深谈了一次后,刘备就再也没为后续何时北伐、要休养生息多久这些问题烦恼过。
心中有了那张时间表,同时隐隐然发现自己居然有机会追迹高皇帝的人生轨迹,刘备也就满足了。
这还有什么好急的?还剩七年,按计划搞定就行。真要是能提前,那也是意外之喜,但没必要强求。
建安十四年的正月,就这样安稳的过去了,曹刘双方都没有其他动作折腾。
对新野和宛城的军事攻势,已经计划在时间表里了。但既然还没到开打的时候,就没必要急,先梳理两个月的军备和内政再说。
曹操那边,趁着正月到三月这段时间,也要忙着做迁都前的准备工作、摸底了解内部意见。
同时也要忙着安置被迁移的百姓,赶紧扩大春耕、恢复荒废的田园。
刘备这边,也要忙于内政,把襄、樊地区的战后重建搞好,让这两个郡的百姓今年能及时投入生产。
并且整治内河运输网络,让襄、樊、江陵等地和刘备原占领区之间的交通条件得以改善。
这两个月的春耕农忙季没什么可赘述的,时间也悄然来到了这年的三月。
三月初的时候,身在襄阳的刘备,收到了一份来自益州的例行汇报书信。
这封信自然是坐镇益州的诸葛亮所写,是正月里就发出的,因为不是很急,走的正常驿递,在路上走了个把月才到。
刘备接到信之后,就大致看了一下,然后还叫来诸葛瑾,让他也看看他二弟的“年度工作总结”。
……
诸葛亮信里,主要提了过去一年在益州推行新法、搞代役钱和租庸调的成果。
顺带着还说了他去年在蜀郡、犍为和广汉三郡,重新调整人事,拔擢拥护新法、政绩表现卓异的官员到地方上的高位,让新法推行得更加顺利。
原本阻挠的王商、陈实等反对派世家豪强,在短短一年里,基本上就靠边站了。
信中还提到,去年都江堰的整修工作完成得很好,犍为郡的井盐和火井炼铁作坊、灌钢工场,也建设得很好。今年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让井盐的产量再翻倍,让天然气炼优质钢的产量翻数倍。
尤其是诸葛亮利用了冬季农闲季节,大量靠花钱超额就近征发徭役、由官府给做苦工的百姓管饭,还发口粮让百姓可以养家。
所以百姓不但没有如当年刘璋治下时那般反感徭役,反而踊跃服役。
尤其大部分服役的百姓都发现,官府对他们的瞎折腾少了很多——往年征发徭役时,为了把人数摊派到各县,经常会出现赶路几百里来服役的。
要知道服役时走几百里路其实不算很远,在原先的东汉属于常态。因为相邻的县之间,距离最近也要三五十里,很多都是百八十里。同一个郡范围内,从东到西可能就几百里路了。
原先徭役不给钱,不能逮着一个县的百姓薅,就要从外地拉人。诸葛亮改成花钱雇人后,成都县的活儿就可以全用成都县本地人,住处距离工地也能也就十几里路,赶路浪费的时间劳力就都省下来了。
当然,诸葛亮这么干,花费的钱粮是巨大的,需要一个商品经济相对繁荣发达的大环境。
否则没有那么多钱周转,或者就算发下去钱了,百姓也没法及时买到粮食或者其他日用必需品。
不过,偏偏诸葛亮治国之能前无古人,他在租庸调法和代役钱之前,已经先搞了一波镀银币兑换、禁止银子直接流通,并且用官营的很多紧俏、垄断物资作为镀银币价值锚定。
所以他花钱搞徭役之前,货币供应和实用硬通货供应都很充足,有了这两个其他古人文官都没有的巨大额外优势后,诸葛亮治蜀的一切思路,也就得以强力推进下去,没人能够反抗。
从镀银币、到官营垄断的宽幅蜀锦、天然气炼优质钢、新式打井工艺带来的巨量井盐……一环环的新法推进物质基础,被嵌套着铺垫完美,最后的新法推进,自然是水到渠成。
经过诸葛亮一整年的励精图治,如今蜀地不但税赋徭役清明、法度严谨,还有一大批搞建设政绩好的人才,得到了正式提拔。
蜀郡、广汉、犍为三地,分别有杨洪、张裔、王连等支持新法的人才,走上了至少郡丞一级的位置。
个别郡里,因为太守的职务需要用来酬勋、安抚刘璋时代的老人,暂时还不能轻动。
但诸葛亮基本上都能确保、他所支持和提拔上去的郡丞,能够在财政和民政建设方面实打实说了算。太守也不能阻挠和反对,只能管管别的工作。
杨洪张裔等人的提拔,一开始自然也是遭受了一些阻力的。
主要是这些人只抓了建设工作,但其他方面缺乏政绩。而按照东汉两百年来的惯例,要想走上太守或者至少郡丞的位置,首先得在“安抚地方”等方面有成绩。
可偏偏去年诸葛亮治蜀之前,已经明令三令五申过了,他只看建设方面的政绩,而且钱粮筹措靠上面统一调度、收支两条线。不看地方安抚、治安这些政绩。
如此一来,东汉持续了两百年的“地方豪强以闹事、导致地方不安为筹码,威胁太守/县令向他们妥协,以保住自己的政绩”的做法,在诸葛亮手上也就彻底失效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还是有不少不信邪、消息不灵通的愣头青。一看杨洪、张裔等人在推行代役钱和租庸调时,不考虑他们的利益,所以继续跳出来搞事情的。
可惜这些地方上反对新法的不安骚动,也都被诸葛亮另外派一条线,以极快的速度武力解决了——反正去年诸葛亮可是在益州留了好几万精锐部队,还都是甘宁、周泰、蒋钦这些水贼出身的大将统领,维持地方安宁。
为了快速治理好蜀地,去年刘备军甚至舍得让甘宁这样的大将、错过荆北之战,这投入成本不可谓不诚意了。
而诸葛亮的敏锐又是世所罕见,他每次都能发现地方世家豪强想要搞事的蛛丝马迹,然后提前部署、就等着对方跳进坑里来。
最终,当地豪强的种种反抗,全部被举重若轻、恩威并施地搞定了。诸葛亮想要推上去的实干派治理官员,纷纷顺利坐稳要害。
整个过程中,还有一些小插曲——地方上反抗的豪强世家,有些还跟已经投降的刘璋旧军队里的将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诸葛亮动用甘宁、周泰等人钓鱼的同时,也有个别刘璋旧军队里的部将滥用职权、勾结地方豪强的罪证被勾了出来。
诸葛亮当然也不会手软,对于明显逾越得太过分、罪当致死的,他毫不犹豫下令予以处决立威。
对于其他被裹挟的、被蛊惑的从犯、胁从犯,他也宽严结合,执法适度,让人心服口服,无法挑剔。
如此一来,刘璋留下的那七八万旧军队,也稍稍得到了改造。杀了几个勾结营私的军官,褫夺了其他十几人的兵权。
理由都很充分,审理也都是公开的,判决就更要公开了,上上下下心服口服,没人觉得诸葛亮判得不对。
所有明面上的反抗都被诸葛亮搞定后,当地世家豪强能打的最后一张牌,也就只是从舆论角度,暗搓搓说些坏话罢了。
考虑到诸葛亮搞了“收支两条线”,为地方建设筹钱,杨洪、张裔这些人都不用亲自筹钱,只管花钱,把钱花得更有效率。所以那些世家也没法攻讦杨洪、张裔这些人敛财。
于是,他们只剩下最后一个选项——钱是诸葛亮抓总筹的,那就攻讦诸葛亮本人趁机敛财中饱私囊。
但这种可笑的言论,很快也不攻自破了。
因为这一世的诸葛亮,虽然也过过锦衣玉食的生活,被大哥恩泽波及,少年时就条件很好。可是入蜀独当一面后,诸葛亮就更改了生活作风,在成都一年,他就过一年简朴的日子,以身作则,财物账目也很清晰。
他虽然没机会写信表明自己在蜀中只剩“薄田十五顷、桑八百株”,但也用了别的办法,公开了自己入蜀后得到的个人财富,总之就是让那些攻讦他的人完全无话可说。
可以说,诸葛亮治蜀期间的一切阻力,都被他见招拆招粉碎了,而用时仅仅才一年多,实在是手拿把掐。
书信的末尾,诸葛亮最后大致总结了一下自己的政绩:
经过一年多的强硬治理,新法基本上已经走上正轨。后续就是扩大规模和磨合的问题。
今年益州的内政工作重点,一方面是复制去年的模式,扩大施工规模和徭役规模,把都江堰修复工作做完,并且对犍为郡的井盐和天然气炼钢进一步扩大产能。
另一方面,就是希望有机会,彻底整顿刘璋留下的旧军队,去芜存菁,筛选编练出真正在未来北伐作战中堪用的精锐。
把老弱放归为民,对于那些闹事的刺头兵油子,或是将来有临阵脱逃倾向的,确有罪过,就罚为官府直接管控的苦役营。
至于今年规划的这些工作,具体要怎么做,诸葛亮在信中表示:
他安排完蜀地的春耕工作后,就会亲自来一趟襄阳,当面汇报。
同时也是希望得到刘备的授权,顺便还能跟大哥商议切磋一下,查漏补缺。
书信是三月份寄到的,信里说他三月份就会启程,可能月底就能到襄阳。
诸葛亮被刘备授予了治理益州的全权,按说不能轻易离开。但一年多才出一趟远门汇报工作,倒也算是合理。
而且刘备军眼下正处在一个军事行动的间歇窗口期,正好有空梳理一下内部。
……
刘备看完诸葛亮的信后,第一时间就交给了诸葛瑾,让他也看看二弟写了些什么。
并且让诸葛瑾帮着推测一下,诸葛亮所说的“希望有机会彻底整顿刘璋留下的旧军队,去芜存菁,筛选编练”,具体会怎么执行。
“子瑜,知弟莫若兄。你倒是说说,孔明这是打算做什么?”
诸葛瑾放下二弟的书信,用扇骨敲打了几下桌案,如同敲木鱼一般,想了一会儿,然后揣摩着说:
“或许,二弟在益州,也得知了荆北的最新战况,他估计我军夺取刘景升故地后,会跟曹贼暂时休战备战。所以他原本设想的一些计划,便难于启齿,这才想借着当面汇报的机会,说服主公。”
刘备听了这解释,眉毛微微一挑,大致也听明白诸葛瑾是怎么个意思了:
“你是说,孔明原本其实打算等蜀地局势稳定后,动用一些兵马、顺便练兵选兵?但蜀中地处边陲,难道他还要让益州兵出秦岭、骚扰雍凉?”
诸葛瑾见主公的第一反应有些偏差,连忙往好的方向设想:“这倒未必,要给蜀中旧军找点事做,以较低的钱粮开支和用兵规模,整顿军队,还可以另找敌人的嘛——说不定是南中蛮人呢。
而且,主公或许忘了——在南疆,士燮虽然丢了南海诸郡,但至今还占据着交趾郡。他只是放弃了沿海土地,龟缩回仆水(红河)内陆。
此前陆伯言没有被调来汉水这边助战时,他与步子山也在南海数年了,但他们空有海军之利,难以深入丛林丘陵,所以至今没有全灭士燮。只要陆伯言沿着海岸推进,士燮便能顺着仆水逆流而上、坚壁清野以避战。
但如果二弟有对南中用兵的打算,或者至少是想要敲打敲打、慑服南中,然后我军便能从南中顺着仆水而下,直接夹击全灭士燮。如此,也算是彻底肃清了我大汉南疆。”
诸葛瑾会这么揣测,倒也不是他真有那么聪明,对二弟的心思了如指掌。而是他也知道,诸葛亮既然起了“以战代练”的心思,想要低成本整合刘璋留下的旧军队,那么肯定是要找点软柿子练练的。
这种军事行动,不会规模很大,也不会用钱粮太多,总的来说是要控制成本,希望能靠战争收益赚回本。
这样的情况下,诸葛瑾明知翻越秦岭北伐成本太高,太吃亏,以二弟的智商肯定不会干。
那么,掰着指头算算,也知道没有更多其他敌人选项了,只能是对南用兵。
历史上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里也写了“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这是很容易想到的。
刘备听了诸葛瑾的分析,也大致知道诸葛亮这次来,其中想聊的一个议题,究竟是什么了。
不过他还是有些惋惜钱粮,总觉得这事儿的必要性上存疑。
“南中蛮夷,虽然不归王化,但早在刘璋治蜀时,他们便已经不归了,只是名义上臣服大汉统治。这也不是孤兼并刘璋后、他们才开始不服的,把他们彻底征服,也未必有好处可得。
至于士燮,虽然一直有罪,未曾彻底清算,但他远遁海外,崇山密林阻隔,对中原已无威胁,急于彻底灭之又有何益?所费钱粮,一丝一毫,原本都是可以用于后年北伐的。”
诸葛瑾并没有直接反驳刘备的这个看法,他只是略微沉吟了一会儿,安抚道:“具体我也不得而知,这只是我的一点猜测,或许二弟另有想法呢。
还是等他到了,再一起详谈。或许二弟另有妙法,能控制南征的用兵规模、钱粮用度数量,足以以战养战。也可能是,他还能配合其他计谋施为,我也暂时不得而知。”
刘备想了想,默然点点头,诸葛兄弟在他这儿,这点历史信用积累还是有的。
既然是诸葛亮有点想法,那肯定是有具体道理的。等他本人到了之后,再开诚布公聊一聊,把所有账都算算明白。
如果能和未来两年的种田和北伐大业结合起来看,并且成本也不高的话,也不是不能考虑。
——
PS:不好意思,时间线的关系,襄、樊战役打完了,后面肯定有一段种田期情节。
所以又要诸葛瑾诸葛亮兄弟交替出场了,过渡章节会稍微流水账一点,要盘点一下诸葛亮那边一年里干了些啥。
不过这次不会再兄弟俩一个上线一个下线了,会有更多互动穿插着写。
不喜欢看种田的书友忍一忍,最后两年种田为主的时间线了,后面就是统一战争。以及战后的制度建设剧情、番外(这部分我会视反馈增减篇幅,觉得枯燥我就写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