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八百零七章 败则怀恨在心,胜则反攻倒算

朱翊钧不看好马丽昂的直接原因,就是神不让修建巴别塔。

巴别塔,新巴比伦国王下令,要修建一座通天塔,‘加高塔身,与天齐肩’是修建这座通天塔的政令。

神对这座塔又惊又怒,人类居然为了传扬自己的威名,修建了如此高塔,所以神派出了天使,变乱了新巴比伦王国的语言,让巴比伦人无法互相交流,塔没能建成,新巴比伦王国也很快被波斯人所覆灭。

巴别塔,大抵就是人类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来挑战神的权威,在这个宗教故事里,说的是人类不能狂妄自大,挑战神。

越多的努力和尝试,都会招惹神越大的愤怒,从而降下神罚。

马丽昂从大明拿走了几本书,就想改变泰西数以千年计形成的价值体系,这真的是过于异想天开了。

张居正要人为筛选掉嘉靖二十六年到嘉靖四十一年的进士,也是出于这个目的,维护大明的核心价值体系。

这段时间的进士,是对大明完全失去信心的臣子。

寒窗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读完书开始真正入世的时候,大明处于风雨飘摇,国朝衰朽的时候,他们对大明的认可和拥戴,自然而然的会处于历史的低位,自然就不会忠诚。

张居正清楚的知道这批人即将爬到大明国朝的权力中心,会造成何等危害。

从嘉靖四十一年之后,大明平倭战争节节胜利,马芳在西北完成了对俺答汗的以攻代守,大明整体恢复平稳,虽然各种烂事还是一堆,但总比之前要好的多的多。

“朕答应与否,先生都要做,他和朕一样的固执。”朱翊钧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张居正是一个非常非常固执,而且难以说服的人,他想做的事,朱翊钧要拦,要付出许多的代价,而且朱翊钧找不到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张居正改变他的想法。

如果仅仅是不忠诚于皇帝也就罢了,他甚至不忠诚于大明,让他们爬到内阁这种高位,掌控了权力,会是何等的景象,朱翊钧想都不敢想。

“陛下,王次辅举荐王家屏回京入刑部做左侍郎兼领西山煤局诸事。”冯保将一本奏疏摊在了陛下的面前。

王崇古举荐王家屏回朝,这是打算让他入阁。

王家屏,隆庆二年进士,算是少壮派的一员,显然,领西山煤局诸事,王崇古打算把工党党魁、晋党党魁的位置,都交给王家屏,而不是自己的亲儿子王谦。

王崇古老了,他在寻找接替他的人。

和张居正不同,张居正不用操这个心,张居正所有政令的继承人就只有陛下,也只能是陛下。

“其实给王谦也挺好的。”朱翊钧看着这份举荐奏疏,有些犹豫的说道:“王家屏恐怕不乐意,主要是晋党已经被彻底打散了,如果只有工党还好。”

晋党在接连重拳之下,已经和当初的严党、徐党一样,有点臭名昭著了,连王崇古都摁着晋党刷圣眷。

这和晋党骨干范应期因为牙疼服用了大量阿片,最后把自己弄进了解刳院有很大的关系。

只剩下王家屏独木难支,晋党自然没有了主心骨,没了凝聚力,后继无人,是每个组织都要面对的严峻问题。

冯保摇头说道:“给王谦,那王次辅怕是要被言官给骂到不能出门了。”

王谦是亲儿子,姚光启是女婿,若是给了家里人,王崇古没办法面对言官戳着脊梁骨的骂,读书人骂人是真的脏。

“可是王次辅和王家屏可不怎么对付,这是必须要明确的,若是王次辅退了,王家屏对王次辅的人展开报复,这就破坏了工党大局。”朱翊钧还是有些犹豫。

王家屏是葛守礼的学生,一旦王家屏坐上了党魁的位置,恐怕王崇古的人,都落不到好去,当初晋党就分裂成了两派,王家屏找王崇古办事,都得拉下脸去求。

“这是举荐之恩,王家屏就是要做,也不敢做的太过于明显,不敢破坏工党大事。”冯保不认为王家屏会做什么,王崇古举荐了他,他要大肆报复,那就是忘恩负义。

王家屏真的忘恩负义,如果他做的比王崇古好还罢了,如果做得差,那王家屏这个党魁身份,也坐不稳当。

那么多鼎工大建不提,官厂从无到有的各种法例不提,创办工党不提,就说崇古驰道和还没修出来的崇古城,王家屏拿什么达到王崇古的高度呢?

王家屏根本兜不住,道德上忘恩负义,功绩上又很难超越,还要反攻倒算,只会把自己弄成个笑话。

“这样,把全晋会馆里里外外修缮下,换个门头,叫工馆好了,以后工匠出身的学子入京参加科举、入九龙大学堂学习的吏员、入京办事的匠人,都可以在工馆下榻。”朱翊钧做出了决策。

王家屏可以回京,可以接任工党党魁,但晋党党魁,或者说晋党,没有必要再延续下去了。

将工党和晋党彻底切割掉,全晋会馆也正式落下了帷幕,晋人入京办事,仍可以下榻,但这里主要成为了工匠们的聚集地。

“八十亩拓到一百二十亩地,营建六层官舍,能多住点人好了。”朱翊钧额外给了四十亩地,让工馆的面积更大。

“陛下圣明,臣遵旨。”冯保领圣旨,他觉得陛下的处置更加稳妥,全晋会馆就是晋党的标志,全晋会馆落幕,代表着晋党的彻底结束。

这样一来,王家屏就是想反攻倒算,也没那个本事,没有那么多支持者了。

晋党的圣地全晋会馆都换了招牌,没有了主心骨的晋党,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成不了大事。

冯保拿出了自己厚重的备忘录,指着其中一条说道:“陛下,两广发展极为迅速,虽然稍逊松江府一点,但相差不多。”

“去年松江府市舶司上交关税121万银,广州府上交关税116万银,差距已经不大了,广州府上交的官厂利润是132万银,比松江府要多3万银。”

“广州府的官厂,大部分都是由王巡抚在两广营造,其中最大项就是铁锅,去年广州府衙门,督办造铁锅20万口,佛山铁锅,世界闻名。”

王家屏被看重,可不是无缘无故,王家屏是工党的重要骨干,广州府十三官厂,是工党的巨大成就之一。

只不过平日里松江府实在是太耀眼了,遮掩了广州十三官厂的光芒而已。

朱翊钧有些疑惑的说道:“你找两口铁锅来,朕倒是要看看,究竟是什么东西,居然卖的这么好!”

卖得好,还能成为王家屏拿捏势要豪右的手段之一,实在是有点古怪。

冯保很快就从御膳房找了两口广锅,皇帝吃饭的锅就是广锅,也叫粤锅,径一尺有余,不是朱翊钧想的那种大锅,而是普通的炒锅。

“这东西卖一两银子一口?”朱翊钧掂量下,三斤重,不是特别厚重,但是质量上乘。

冯保笑着说道:“陛下,广锅贵坚也,薄而光滑为上,消炼既精,乃堪久用,一口锅能用半辈子了,陛下,连大圣用了都说好。”

广州佛山锅贵,但贵的原因是好,质量上乘,不是广州铁料好,广州铁料和北方几乎没什么差别,甚至更差点,是铸造工艺好。

“哦,大圣用了也说好?”朱翊钧有些疑惑的问道。

“大圣用了真的说好!西游记这第75回说:俺老孙昨日从广东过,带了个折叠铁锅来,现在就慢慢地把你煮成杂碎!”冯保赶忙回答,西游记作为大明第一畅销书,还是非常受欢迎的。

佛州商务都以冶炼铸造为主,并且以冶炼为核心,做起了无数的产业。

冯保满脸笑意的说道:“广州府跟松江府较劲儿呢,凭什么他松江府就是大明开海的桥头堡,人广州也不差,广州现在是南洋真正的首府!”

“所以,王家屏回京来,也不是对生产一窍不通,这是他的奏疏。”

松江府是琉球、长崎、鸡笼岛的实际首府,几乎所有鸡笼岛出产的木材,都进入了松江府造船厂。

就像云南大理,实际上是中南半岛的首府一样。

广州因为地理优势,是整个南洋的首府,南洋超过六成的货物,要在广州集散。

王家屏写的这本奏疏,关于大规模自由雇佣关系生产关系建立,官办和民营之间的矛盾分析。

王家屏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民坊比官办还要僵化。

让民坊主们花几千两银子培养账房先生、培养六册一账记账法、度数旁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竞争力、提高生产力,这些民坊主,千不肯,万不愿。

但这些民坊主在赌坊里一夜之间输几万两银子,非但不心疼,反而会四处炫耀,显得自己极为阔绰。

这些民坊主在争取生意的时候,就只知道压低价格,回头就安排匠人加班加点、偷工减料,生意有个风吹草动,就骂衙门,骂朝廷管得宽,管得多,不给土地、不给政策、不给税务优惠、稽税猛如虎、不给借钱等等,反正就不怪自己蠢。

自己做买卖赔了,就是国朝的错。

万历十年,佛山铁锅的价格来到了五钱银子,比正价低了一半,尤其是外贸货,外销利润大,但价格跌了一半,这些个民坊主还吵吵着要让朝廷减点税,结果被王家屏全都喷了回去。

王家屏办了个两广锅厂,吸收了民间的匠人,开始铸造铁锅,价格更高,但质量更好的铁锅,很快就席卷了整个广州锅业,占据了近三成有余的市场,才让这个产业,价格逐渐恢复正常。

良币也可以驱逐劣币。

两广势要豪右对王家屏恨的咬牙切齿,不仅仅是王家屏这个人装糊涂,更是因为王家屏真的有手段。

只是装糊涂,这些势要豪右根本不怕,但加上手段,就让势要豪右们叫苦不迭了,至少,殷正茂和凌云翼不跟他们抢生意。

“经济地位决定了政治站位,只有官厂、官营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朝廷、地方衙门才能占据主导地位。”

“主导地位,不仅仅是主要经济体和财税来源,还要起到引导作用,引导产业发展,而不是在歧路中,越走越远。”朱翊钧啧啧称奇,这王家屏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陛下,士大夫从来都不蠢,就只是单纯的坏而已。”冯保十分肯定的说道。

朱翊钧深表赞同的说道:“骂的挺脏的。”

王家屏在两广,干的最多的事儿,就是研究如何让大明官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在王家屏看来,官厂和民坊只有形成了有序竞争,才能让彼此的买卖都能长久的做下去,就像一阴一阳的两面,孤阴不长,独阳不生,矛盾,没了矛,盾就没了意义,没有了盾,那矛也不必存在了。

无论是官厂还是民坊,只要独大,都是一个结局,那就是毁灭自己本身。

“有意思。”朱翊钧看完了整本奏疏,前面王家屏讨论了大明内部矛盾,后面,王家屏给皇帝整了个大活儿!

安南国莫家,打算归附大明了。

安南国的局势极为复杂,符合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的典型特征,后黎朝的祖宗黎利造反,交趾十三司再次变成了安南国。

时光荏苒,安南国大体变成了:‘朝中权臣无数,朝外四方割据’的局面。

莫登庸当年篡权夺位后建立的莫朝,占据了首府升龙城(今河内),也就是红河以北地区;

郑家扶持的后黎朝占据了南方,这郑家也不是什么善茬,国王黎维潭连个橡皮图章都不是;

再往南还有占城,占城地区本身就跟北方不对付,北方乱起来,占城干脆就直接自立门户了。

除了这三个主要势力之外,还有两个势力,一个是隆平武家,一个是顺化阮主。

莫家、郑家、武家、阮家。占城王就是安南国五大势力。

要彻底投降大明的是莫家人,要请天兵镇守升龙城,原因也很简单,天兵再不去,他们老莫家连升龙城这个首府都守不住,要被郑家人夺走了。

自从莫朝的建立者莫登庸死了之后,这北莫朝,就是老爷们年过四十,一天不如一天。

宗室内讧,你方唱罢我登台,城头王旗换不休;军队不听调令,动不动就搞兵谏;对外作战屡战屡败,而且是大败亏输,从压着老郑家,到被老郑暴揍;

莫氏也有豪杰,摄政王莫敬典活着的时候,还能勉强维持,莫敬典一死,老莫家有点泥沙俱下明天完蛋的征兆。

本来就在摄政王庇护下长大的莫茂洽,这眼瞅着这国势垂危,也不端着了,打算直接投明了。

莫茂洽成为莫朝国王的时候,才1岁,都是摄政王莫敬典维持,那是拳打朝中,脚踢朝外,跟郑家打的你来我往,没让郑家占到便宜。

可是这摄政王病死了,威权人物死亡,莫茂洽根本没办法掌控朝局,反复权衡利弊后,莫茂洽打算参考离线君主制,到大明当个离线安南王。

让莫茂洽和满朝文武做出这个决策的原因。

有两个,一个是大明的离线君主制搞得很好,比如琉球国王尚久和倭国国王足利义昭互相泼粪的戏码,就传到了安南国,除此之外,还有宗主大汗土蛮汗,也是离线君主制。

大明做事要脸,虽然我兼并了你的领土,但我还是把你的王室养了起来,仍然是人上人上人的地位,就是藩禁有点别扭罢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莫朝本身就是大明的属地,不是藩国,莫茂洽是大明册封的安南都统使,秩从二品,世袭罔替,作为大明册封武官,作为大明属地,现在撑不住了,要大明支援,非常合理!

大明来驻军,大明来管理,他莫茂洽一家子,进大明享福咯!

“这个莫茂洽想的倒是挺好的,他下面那些人能同意?”朱翊钧看着这封奏疏,考虑可行性。

“陛下,是莫朝那些文武们逼着莫茂洽内附,莫茂洽也是顺水推舟就答应了下来,还专门祭祖禀报了列祖列宗。”冯保摇头说道:“不背靠大明,郑家人杀到升龙城,能把他们全家都杀了。”

“大明做事是有规矩,讲分寸,顶多不让他们继续做官,还能把他们给杀了不成?”

局势变化和张居正有关,张居正从安南国进口粮食,也就是舶来粮,后来王家屏加大了力度,硬生生的把舶来粮的规模扩大了数倍,摄政王莫敬典死了之后,内外矛盾过于严重,外有强敌,民乱不断。

投了大明有活路,投了南郑,南郑拿他们祭旗。

“王家屏为什么没有意见?就说了这么一件事,他打算怎么办?”朱翊钧敏锐的察觉到了王家屏话没说完,他就禀报了事情,没有地方意见。

朝廷对那边情况不太了解,如何做出决策?

“王巡抚还有密疏传来。”冯保将一个密匣拿了出来,这得皇帝亲自解开,是另外的沟通渠道。

朱翊钧检查了密匣确定无误后,打开了密匣,才看到了王家屏的处置意见。

“怪不得王家屏不说呢。”朱翊钧看完了里面的密疏,选择了烧成灰,王家屏没说过密疏里的话。

王家屏在密疏里就非常直白了,就一个字,等。

他投降大明就接受?他投降,大明就要让莫茂洽做闲散王爷?他想当狗,大明就允许他做狗吗?

等到北莫真的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等到南郑真的打进了升龙城,大明再介入,才是最优解。

莫茂洽的确是大明册封的世袭安南都统使,但是它事实独立,属地也只是名义上的,如何把名义属地变成真正的属地,才是朝廷应该考虑的。

如果不是走投无路,不是山穷水尽,大明在安南国的统治,会学了当初永乐宣德旧事,陷入无法有效统治、地方反抗力量过于强大、撕裂过于严重的困局。

那些个莫朝的食利者,大明不杀了他们,政策决计无法推行下去,不如打成一片赤地再动手,空白的纸才好作画,如朝鲜事儿。

这就是王家屏的态度,他的想法,写到奏疏里,多少有点道德败坏,坏的有点过分了,如果没有密疏制度,王家屏这些心里话,朱翊钧不会知道。

朱翊钧思索了下说道:“下旨广州府,王家屏回京听用,遣兵部右侍郎刘继文,前往广州任广东巡抚。”

其实内阁的意思非常明确了,王崇古举荐王家屏回京,显然是和张居正通过气儿,王家屏久任两广,要是同意北莫内附,王家屏短时间不能离任,既然内阁同意了重大人事调动,显然是达成了共识。

这就有了非常合理的继续等下去的理由,王家屏回京了,新巡抚刘继文刚到广州府,需要熟悉业务。

按照王家屏的估计,顶多三五年时间,北莫就彻底撑不住了。

朱翊钧的圣旨传到了内阁,很快层层传递了出去,王崇古回到家的时候,全晋会馆的招牌已经被摘到了王崇古家里。

王崇古不住全晋会馆,他也很少过去,现在全晋会馆的牌子摘到了他的家里,他看着招牌,可谓是五味杂陈。

“儿呀,当年新郑公高拱、吏部天官杨博、我,组建这个晋党,建这个全晋会馆,其实就一个想法,解决俺答汗入寇,给大明朝止血。”王崇古站在牌匾前,重重的叹了口气,身形都佝偻了几分。

“这都二十多年过去了。”王崇古摸了摸牌匾上的字,这字还是高拱写的。

“当初朝廷穷的叮当响,西北战事就像是个尺长的伤口,大明不停的流血,冒着天下大不韪,我们和俺答汗媾和了,若到这一步,我还能问心无愧的说一句,我们是忠臣良臣。”

“再打下去,谁也奈何不了谁,还浪费国帑,罢兵媾和,违背了祖宗成法,但必须要做,不和,大明一定要亡,必然会亡。”

“但后来,人心就变了,跟疯了一样,最后都变成了奸臣,佞臣。”

王谦眉头紧蹙,摇头说道:“爹,陛下可没说过新郑公、杨博是奸臣佞臣,可都是给了谥号,还给了官葬,盖棺定论,也不是奸臣,徐阶、张四维才是奸臣佞臣。”

王崇古笑着摇头说道:“也就是陛下心胸开阔,懒得跟新郑公计较罢了,陛下本不想给高拱谥号的,那是张居正硬求来的,现在陛下要把新郑公挖坟掘墓,张居正也拦不住的。”

“新郑公这个倔老头,这辈子,犯的最大的错,当初愣是没看出来陛下是偷懒。”

“行了,把牌匾砍碎了,拉柴房烧火就是。”

高拱有两个罪过,第一个就是断言皇帝不学无术,长大了很难治天下;第二个就是内阁口出狂言,十岁人主不可治天下,换任何皇帝,高拱都不可能有谥号。

陛下心胸宽广,懒得理他而已。

别说高拱,就是张居正也非常悲观。

“爹,陛下为何要把这个牌匾给摘呢?”王谦低声说道:“我不明白。”

“你平日里那么聪明,到这大事儿上怎么能犯糊涂呢?!”王崇古十分严肃的说道:“陛下在护着咱们家,那王家屏是晋党底色,你爹我跟他不是一路人。”

“他要是回京了,全晋会馆还在,他就有那个本事,对咱们家反攻倒算。”

“现在全晋会馆都没了,他坐馆也是坐的工馆,我建的,他就是吃了一百个苍蝇一样恶心,就只能忍着。”

王谦连连摆手说道:“我不是不明白陛下的用意,这个我当然懂,我就是不明白,为何父亲和陛下,都判断王家屏要清算咱们家呢?”

王崇古摇了摇头说道:“为什么?因为你爹我为了保命,做了晋党的叛徒,叛徒最是可恨了。”

“王谦,你记住,这朝堂就一句话:胜败非常重要,败则怀恨在心,胜则反攻倒算,古今中外,莫概如是!”

王谦认真品了品,只能说自己老爹不愧是奸臣,老奸巨猾,总结的非常透彻,他赶忙说道:“爹,我知道了,只要一直赢就好了,我站陛下这边,陛下赢,就是咱们家赢。”

“我坚信,陛下能一直赢下去。”

理由挺简单的,皇帝陛下比张居正本人还要心狠手辣的多的多,历史似乎总是如此,无情对无脑的胜利。

“爹,我从府上支了一百万银。”王谦低声说道。

王崇古眉头一皱的说道:“拿这么多银子,去干什么了?”

“投资西洋尽头的吉福总督府去了,内帑国帑确实没有多少银子,办事得银子,我就拿银子给陛下了。”王谦告诉了王崇古银子的去路。

给陛下投资在西洋和大西洋交汇处的吉福总督府了,和红毛番的莫桑比克总督府打对台戏。

“言官们对吉福总督府意见很大。”王崇古有些无奈的说道:“确实,看起来不太划算,朝中精算之风,一如当初。”

“确实,短期内,看不出什么巨大收益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