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七十四章 十里银滩百万盐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七百七十四章 十里银滩百万盐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翊钧从工部详细了解到了山东晒盐的情况。

山东晒盐分为两季,分为春晒和秋晒,三月到五月是旺季,九、十两月是淡季。

三月到五月,日照充足,风和日丽,气温在不断的升高,如果五月底没有晒出足够的盐,产量极低的秋晒,就无法满足需要,所以五月也会抢收食盐。

晒盐的旺季,最怕老天下雨,因为雨水落入盐池,卤水就会稀释,已经结晶的盐粒也会化掉,前面十几天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池堰和上下水沟渠,被淡水浸泡也会坍塌。

被凌云翼带到山东的姚光启,是个读书人,但姚光启没有得到了读书人的优待,被扔到即墨县参加种植海带,姚光启在种植海带之余,觉得这种全看老天爷心情的晒盐法,产量过于不稳定了。

“陛下,这是从山西解州的解池的贡盐,这是姚光启在山东海丰的海丰盐。”冯保将两包盐放在了陛下面前。

山西解州解池(今运城盐湖)就是河东盐池,是晋商的发家之地,很多晋商把河东盐卖到草原上,赚取丰厚的利润,在隆庆六年,张居正和晋党决战的时候,张四维就因为河东盐事,被迫致仕,无法声援高拱。

解盐能成为贡品,那自然是质量极好,而海丰盐的质地,丝毫不输于解盐。

这完全得益于姚光启对盐生产的改良,由原来的一个池子,分为了沉淀池、蒸发池、结晶池和板晒,极大的提高了海盐的质量。

在海水涨潮的时候,海水进入沉淀池,沉淀水中的脏污,流入蒸发池中,蒸发海水,变成饱和食盐水,也就是卤水,卤水流入结晶池开始在暴晒下结晶,匠人们每天推动盐耙,将析出的食盐结晶,全部推成盐堆。

到这一步,盐已经可以开始卖了。

而精盐,则是将盐堆拉入工棚后,再次溶解,用棉布过滤后,放入杉木大板之中,再次蒸发结晶。

大板长九尺、宽三尺,深一寸半,每一板带把手,每三板堆叠为一幢,有笠帽,若遇到有雨,可以将三板堆叠,盖帽,若雨大,可以抬到屋内。

使用时,每板注卤一杓,约二十二斤,晒成能得盐四五斤,每两名壮丁可以看板六十张。

所有的盐池都是用水泥砌筑而成,主要是为了防止大雨冲坏池堰和上下水沟渠,姚光启在万历九年,营造了海丰、海润、海盈三个盐场,盐场每亩可得盐两千斤。

十里银滩百万盐。

山东巡抚王一鹗到山东后,将这种分级板晒法,推广到了整个山东沿海地方,共建设了十九个盐场,食盐产量从14.3万引上升到了35.2万引,彻底击败了两浙、两淮食盐产量,不仅满足了整个山东的需求,还行销北直隶、山西、绥远、辽东等地。

而且产量还在节节攀升。

王一鹗左手盐、海带,右手工兵团营、密州市舶司,这都是凌云翼留下的遗泽,他王一鹗做这个山东巡抚,比做顺天府丞要简单的多。

“咱们的海带大王,给了朕大大的惊喜啊。”朱翊钧笑着说道。

“陛下,这读书人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有这等本事!但是这么多读书人,就愣是没人到盐场去看看,帮一帮盐丁灶户,十四岁的盐丁灶户,干到二十三四岁,能把眼熏瞎。”

“现在这分级板晒法,没了煎煮之事,能从十四岁干到五十岁了,还不会留下什么隐疾。”冯保立刻给读书人泼了一盆脏水出去,作为宦官,这是他的本能。

明明有能力去改变糟糕的现状,但没有一个读书人去做这些事儿。

朱翊钧刚要点头,思考了下才摇头说道:“你这个说法不对,是姚光启有这个天赋罢了,朕给了格物博士极高的待遇,遍访山人,也就搜刮了那一百多人。”

“不是哪个读书人都能改良这些工艺的,而且也不是姚光启一个人做到的,是海丰盐场盐丁灶户群策群力之功。”

姚光启要不是跟王谦斗输了,还惹到了回京述职的凌云翼,现在姚光启还是京师阔少,一辈子也不会到盐田里看一看,他在工匠上的天赋,就永远不会展现出来。

而且改良工艺这件事本身,也不是姚光启一个人搞出来的,而是集体智慧,整个海丰盐场,都在积极的献言献策,最终才有了这一整套的完整晒盐法。

“陛下圣明。”冯保俯首说道。

优化生产环节、改良生产工具、增加生产效率,这的确需要天赋,比如落地上海县的铁马厂,就已经实现了量产,姚光启的天赋与其说是工匠天赋,不如说是组织天赋,他能够调动起来这些工匠的积极性。

这也是绝大多数的读书人所不具备的,朱翊钧看到的读书人,计门户私利者众,计天下众利者少。

有几个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还指望大明每个读书人都是心怀天下,坚韧不拔的弘毅之士?

冯保低声说道:“陛下,江右布政司已经跟山东巡抚沟通,希望王一鹗能派遣五百盐丁到两淮去教一教他们怎么晒盐,王一鹗倒是答应了,但是王一鹗希望两淮能把他们的濉溪酒曲卖给山东。”

濉水清怜红鲤肥,相扶醉踏落花归。

濉溪酒曲真要追溯历史,能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宋侯血盟会诸侯,濉溪酒曲酿出来的口子酒,也是天下闻名。

每年五月末的开沽点检,口子酒也是天下第一美酒的有力争夺者。

“有趣,咱们大明是一整盘棋,可这地方,也是勾心斗角啊。”朱翊钧笑着说道。

两淮每年产盐32.3万引,每一引为四百斤,两淮盐从古至今都是最大的产盐区,现在却被山东给反超了,这自然引起了江右布政司的重视,但是光知道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人来指导晒盐。

比如王一鹗就上奏皇帝,他们晒盐有个独门的技巧,叫打花,就是用一根粗绳,在盐池里游走,将粗大的盐结晶变得更细腻均匀,能有效提高品质。

什么时候打花,怎么打,都需要山东盐丁手把手的教,否则,两淮盐丁晒出来的盐,就不如山东盐。

大明一斤盐成本大约在八厘银,卖到北衙为一分二厘银,也就是8文钱一斤,卖到泰西里斯本集散,能卖一钱银每斤,近乎于十倍的利润。

但考虑到每年才能集散一次的周期,以及海贸的风险、关税等因素,在这个大航海时代,利润真的不算太高。

“三月份,大明的远洋商队起航的时候,带上盐,看看情况。”朱翊钧决定先试试,看看能不能开辟商路。

盐可以代替压舱石进行压舱,这东西受潮就会板结,也不用担心盐的滚动,导致船的侧倾,盐的比重是2.16,而压舱石的比重在2.65,用来充当压舱石是没有问题的。

这就是额外带到泰西的货物,就是额外的利润。

万历十五年新政,收蓄黄金的三个主要方法,燕兴楼交易行吸纳大明本土黄金、大帆船贸易额外携带盐,准许泰西商贾使用黄金支付货款,三管齐下,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收蓄一千万两黄金,用于发钞。

这个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好在,起了个好头。

冯保低声说道:“陛下要不要对盐业稽税?户部核算,大明朝廷一年盐税就要少1250万银。”

大明每一引盐理当征税六两六钱四分银,这里面税银三两一钱、公使三两五钱,四分地方自留,按大明盐纲,每年理当得税1370万两白银,当然只是理论上,大明盐税每年只有一百二十万两左右。

朱翊钧摇头说道:“朕今天稽盐税,明天盐贩子们,就敢把盐税加到百姓身上,现在只要8文一斤盐,朕这头加税,他们那头就敢把盐卖到三十文,一问为何涨价,就是朕加税加的。”

“开中法败坏后,这盐税,就再无可能收的上来了,隆庆二年,庞尚鹏督办盐业,王次辅当时任三边总督,折腾了三年,颗粒无收。”

庞尚鹏和王崇古那时候也不是不够忠诚,他们是真的想弄好,结果弄得一地鸡毛,陕甘宁三边的盐,卖到了四百文一斤,庞尚鹏什么招都使出来了,但最终朝廷收回了成命。

人要是不吃盐,几天就要打摆子,这东西斗起来,被折腾的只有百姓,当真是神仙斗法,百姓遭殃。

不在乎百姓死活,朝廷能斗赢。

张居正新政就是为了富国强兵,对盐政,也不敢胡乱下手,这玩意儿闹不好就是大规模的民变。

“能让老百姓吃口便宜盐,善莫大焉。”朱翊钧否定了冯保的提议。

王国光和张学颜,户部这两位司徒,也从来没打过盐的主意,实在是不好动,幸好,因为竞争激烈,盐价非常便宜,八文一斤,真的不算多了。

泰西的盐敢卖到七十文一斤!

“陛下,顺天府丞王希元求见。”一个小黄门走了进来,俯首说道。

“宣。”

能到通和宫请求面圣的官员,只有内阁辅臣、文华殿廷臣,除此之外,只有等到每月初三大朝会,能见到皇帝,或者说被皇帝宣见,但这也有例外,比如格物博士也可以请见,格物博士地位超然,有这种特权也属正常。

还有一个例外,是顺天府丞王希元,他可以直接到通和宫面圣来,这是皇帝答应他的。

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首府;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在京师当府丞,的确非常难,尤其是现在人口激增,矛盾复杂且多变。

去年朱翊钧给了王希元请见特权,王希元就没用过,这显然是遇到难事,请皇帝陛下出手了。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王希元恭敬见礼。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坐吧,这是又遇到什么难事了吗?”

“有权贵率兽食人。”王希元叹了口气说道:“臣不知如何处置。”

“具体说说。”朱翊钧坐直了身子,面色凝重的说道。

“西宁侯宋世恩,喜养细犬,尖嘴细腰长腿,西宁侯养了两条细犬,有专人负责,这府上的人都称之为大少爷、二少爷,最是得西宁侯喜欢,这上元节期间,西宁侯带着两条细犬上街,把人给咬了,伤了两人。”王希元面色为难的说道。

“西宁侯对顺天府丞施压了吗?”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你尽管说来,朕来处置。”

王希元无奈的说道:“这两条细犬咬伤两人,两名谯楼火夫正好看到,上去将两名细犬杖毙,西宁侯说可以赔给伤者汤药钱,但要这两名火夫为他的细犬偿命,陛下,臣不敢这么判,就和西宁侯商议。”

“最后西宁侯说要两名火夫赔三十两银子,此事事了,他也不为难这两名火夫。”

“这两条细犬,从买到养到三尺高,花了数百两银子,三十两银子,看起来不算多。”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西宁侯疯了吗?他还要索赔?他就不怕有命拿银子,没命花吗!”

“大壮打死了兖州孔府家的狗,兖州孔府让陈大壮的父亲为狗送殡!衍圣公府都因为这个事儿,轰然倒下,他西宁侯不知道吗?!”

“怎么敢!”

朱翊钧当初犬决了孔胤林,这件事知道的人很少,旁人都以为孔胤林被送解刳院了,但解刳院里没有孔胤林的标本。

“臣还想周旋一二,但被咬伤的两个伤者,上元节之后,在惠民药局暴疾而亡,事情变得麻烦了起来。”王希元说起了事情为何为难。

若只是赔钱,其实好说的很。

麻烦就麻烦在,两名伤者都死了。

一个伤势过重,大医官们也是无力回天,另外一个则是受伤不是那么严重,则因猘(zhì)犬病而亡。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凡猘犬咬人,手足瘈疭,七日一发,三七日不发,则脱也,要过百日乃为大免尔。

瘈狗,就是狂犬的意思,被疯狗咬了,七日为一关,最是危险,二十一日脱离危险,只有过一百日,才能说是幸免于难。

“按大明律该当如何?”朱翊钧询问具体的法律条文。

王希元赶忙说道:“陛下,大明律并无明文,只有若狂犬不杀者笞九十,臣翻旧典,《唐律疏议》就规定的非常明确了。”

“哦?唐律如何规定?”朱翊钧立刻问道。

王希元拿出了一本唐律疏议,这是第十五卷,他翻到了第207条说道:“标帜羁绊不如法,若狂犬不杀者,笞四十;以故杀伤人者,以过失论。议曰:其畜产杀伤人,仍作他物伤人,保辜二十日,辜内死者,减斗杀一等;辜外及他故死者,自依以他物伤人法。”

朱翊钧拿过了唐律看了起来,这一段很长,王希元只是摘要。

标帜羁绊,就是说凶猛的猎犬,要进行标记,比如要写牌子,家有恶犬,而且要有羁绊,恶犬不栓好,就以「故放令杀伤人者」论罪。

议就是司法解释,如果养的畜生杀伤了人,等同于他物伤人,二十天死了,按斗杀减一等论罪。

“唐律的宗旨就是畜产抵人,养的畜生犯了罪,是主人犯罪。”王希元解释了下唐律的立法宗旨。

畜产抵人和诬告反坐,是唐律的两个典型。

“京师是不是多有恶犬伤之事发生?”朱翊钧明白了王希元的来意,西宁侯宋世恩这个案子难以处理,大明国朝的法律空白是另外一方面。

大明京师,人口越发密集,这城里养恶犬伤人,恐怕不止一例。

“陛下英明。”王希元俯首说道,他为难就为难在这里,侯爷的案子不知道怎么判,而且还没有律法作为依据。

“朕会下章刑部、大理寺增补此空白。”朱翊钧将《唐律疏议》递给了冯保,对着冯保说道:“冯大伴,你把西宁侯叫到豹房去。”

“臣遵旨。”冯保打了个颤儿,豹房是明武宗留下的动物园,里面养着一堆野兽,皇帝把西宁侯叫到那地方,到底要做什么,不言而喻。

加餐。

王希元又不是个傻子,他一听,立刻知道皇帝要做什么,在离开通和宫后,他急匆匆的跑去了文渊阁找到了王次辅,让王次辅去救人。

“我不去,陛下手里还有七张空白驾贴没用呢,等陛下杀完人,下章刑部,我填上事由就是。”王崇古连连摇头说道,陛下正在气头上,这个时候,他去触霉头,那才是有病。

“先生。”王希元急的一脑门汗,西宁侯死不死他不是很在意,他比较在意陛下的圣明。

皇帝就必须英明无垢、功业无亏,即便是有些肮脏、有些无耻的事儿,那也是臣子们做的,和陛下没关系才对。

“哎,这案子,我早就看到了,你也处置不了,移交北镇抚司,做好你自己的事就是。”张居正思索了片刻,给了王希元一个答案。

这是世袭武勋,归北镇抚司管,尤其是武勋犯了人命官司,更加不归顺天府管了,刑部都管不太到。

“我去一趟吧。”张居正站了起来,要前往豹房。

王崇古立刻站了起来说道:“不能去,陛下的事,咱们少管。”

“我也是武勋啊,我得过去一趟。”张居正示意王崇古稍安勿躁,他是以武勋的身份去的,戚继光不在,三大公爵都是大祭司,那他张居正作为宜城侯就必须去做个见证。

只要他去了,陛下无论做什么,都不算过分,日后有什么风言风语,也吹不到陛下的身上。

“这事儿闹的。”王崇古只能无奈坐下。

礼部尚书沈鲤立刻对着一个中书舍人说道:“你去把三位公爵叫到豹房去,要快。”

无论陛下要做什么,这个锅不能让陛下一个人担着,公爵世袭罔替,吃了国朝这么多俸禄,是该发挥作用的时候了,日后无论怎么记载这件事,都是三大公爵同意的。

朱翊钧先到了豹房,豹房旁边就是永寿宫,当年世宗皇帝要两百万银子修永寿宫,最终只拿到了二十万两银子,宫殿算是修起来了,没过几天,又失了火。

豹房里的动物,全都是各地送到京师的祥瑞,但因为皇帝不喜欢这些,所以这些猛兽,普遍有些精瘦。

朱翊钧在等西宁侯宋世恩,缇骑已经去了,他没等到西宁侯,却等到了张居正。

“先生要拦住朕吗?”朱翊钧有些好奇张居正来的目的。

张居正俯首说道:“臣从来不阻拦陛下,也没那个职权,今天就是来做个见证,日后说起来,这件事也是臣的主张。”

很快,三大公爵也赶到了豹房,一个个急的满头是汗,见到皇帝就是连连请罪,说管教不严,有失察之罪。

武勋世受皇恩,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武勋带兵上战场了,吃了国朝这么多的俸禄,却不为陛下分忧解难,反而为陛下惹出了这等麻烦,的确是罪过,什么样的功劳,过了五世就该斩了。

赵梦佑带着四名缇骑,抬着一名素布裹着的担架,急匆匆的走进了豹房,俯首说道:“陛下,臣赶到的时候,西宁侯已经在家中自缢,臣验明正身耽误了些时间。”

“自杀了?”朱翊钧走到了担架前,揭开了素布,看到了尸体。

“臣询问其家眷,自从两位伤者死后,西宁侯一直惊惧难安,辗转不宁,昨夜写下了遗书,今天中午自悬祖宗祠堂。”赵梦佑将物证呈送,物证也需要鉴别真伪,通过字迹比对,的确是宋世恩亲自写的,写的时候,略显慌乱。

与其说是遗书,不如说是认罪书。

宋世恩在两个伤者都死了之后,立刻意识到自己已经非常危险了,人没死都好说,但人死了,这个案子就必然要惊动陛下,与其让陛下、元辅、刑部、顺天府为难,不如他宋世恩自己体面。

“送回西宁侯府,下令安葬吧。”朱翊钧盖上了素布。

宋世恩为自己争取到了体面,没有继续给世界制造麻烦,朱翊钧不再追加责罚。

朱翊钧打算在豹房动手的原因,老祖宗已经用‘率兽食人’这个成语描绘的非常清楚了,罪责的主体是人,只有处罚到人的身上,才能约束。

在正月还没过完的时候,大明律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主要是主城区不得养猎犬,附郭民舍,所有的猎犬都必须拴牢,否则就会被扑杀,这是扑杀野狗,也是唐律的一部分。

唐律当初之所以要对这些做明确规定,是因为大唐的长安城,居百万之众,大都会的管理困难,自然要补充法律条文,大明律的空白,在重修《大明会典》中不断补全。

“陛下,内阁首辅上了一条很奇怪的奏疏,关于暂停一条鞭法的。”冯保将一本奏疏呈送到了皇帝面前。

张居正领内阁上奏,除五大市舶司之外,暂停一条鞭法的推行,即便是南衙,除了松江府之外,其他地方仍然不具备一条鞭法的基础,张居正请命叫停。

这等同于大明元辅往自己脸上,狠狠的扯了一个大嘴巴子,收回了成命。

内阁一共罗列了数条原因,第一白银完全产于海外,过分依赖海外流入,大帆船贸易的不确定性,会加剧政策的不稳定;

第二,大明国朝各地发展不均衡,导致白银在市舶司和百万丁口以上的大都会堰塞,而大明内地并没有太多的白银用以流通;

第三,百姓获得货币的难度太大,过分急躁的推行一条鞭法,就是给囤货居奇的商贾、贪得无厌的大明官吏们可乘之机;

第四,商品供应仍然匮乏,除了五大市舶司是天下百货集散之地,其余地区,仍然是在小农经济,货币税不适用于小农经济;

第五,货币向少数权贵过度集中,类似于土地兼并一样,大明的白银完全集中在了势要豪右手中,甚至连乡贤缙绅都没有多少白银;

第六,基层官吏不具备执行政令的能力,会造成基层的混乱,很容易造成武装抗税,加剧矛盾的激化。

内阁根据各地的奏闻的情况,最终痛定思痛,暂停了政令推行,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朕看来看去,先生这意思就是不急?”朱翊钧把奏疏看完,张居正仍然肯定货币税是积极意义,但是现在暂时不继续推动了,因为不着急。

哪里从小农经济蜕变到了商品经济,就在哪里推行一条鞭法。

大明朝廷现在富得流油,陛下扔了三千万银到开陇驰道,来年又拿出了一千万银开始收蓄黄金,朝廷有钱,就没必要吹求过急了。

“先生当然不急,让臣去看,臣也不急,田赋就那样吧,收的上来就收,收不上来就不收了,左右不差那么一点。”冯保低声说道:“陛下,先生意思很明确了,稽税院才是重头戏。”

“陛下重视工商税,重视官厂营收,重视稽税,就是专营烟草的银子,都比农税多了。”

冯保的话没说完,但陛下一定看得出来张居正的意思,一条鞭法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无外乎就是把马上死变成晚点死。

要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暴力、生产关系、分配、基于分配的道德、秩序这一套叙事上入手。

皇帝和元辅,都对大明这个稀碎的财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补,但实践证明,设计的更加巧妙的一条鞭法,反而不如更加粗糙,寄托于皇帝暴力的稽税院。

“难得,先生还有认错的时候。”朱翊钧朱批了暂停一条鞭法推行的奏疏。

申时行、王家屏、王一鹗都上奏朝廷,这一条鞭法,在市舶司非常好用,但在地方,就不是很好用,有点像肉食者的一厢情愿。

大明做出了及时的政策调整,至少皇帝不能率兽食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