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七十三章 皇帝没钱了?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七百七十三章 皇帝没钱了?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父亲,无论如何你阻止不了我,这个活儿我一定要做好!”王谦非常坚定的说道:“这也是国朝需要!父亲,如果大明不能在十年内,完成黄金收蓄,我们就没办法发行宝钞!”

“白银即便是能够如同现在这样流入,但是钱荒依旧不可避免,到那一天,建立在白银之上的万历维新,就会轰然倒塌!”

“父亲寄予厚望的官厂、工党,也会随着反攻倒算的洪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大明住坐工匠二十七万,这就是二十七万户,波及至少百万丁口的人祸就会发生!”

“国朝需要,陛下派遣,而我,刚好有那个能力,我为什么不做!”

王崇古看着面前十分执拗的儿子,在他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但王谦早已经长大了,他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讲好黄金故事,发行大明宝钞,涉及到了大明国朝的二十年、五十年,乃至百年的命运。

“图个啥啊,哎。”王崇古叹了口气,他还是不太赞同王谦深入参与到收蓄黄金之中,这太危险了。

王崇古给王谦安排的路线是,他死后,王谦以丁忧为由致仕,脱离权力的漩涡,做个富家翁便是,陛下是个念旧情的人,他王崇古怎么也能算是万历维新的功臣,不至于惨淡收场。

至于那些豺狼虎豹,只要陛下不说话,没人敢动王家,也犯不上,已经脱离权力中心,再针对已无必要。

这是激流勇退。

但王谦要走皇帝安排的路线,要做一个独臣,来守住家业,来告诉天下人,他是王谦,王谦的目的非常的复杂,证明自己、自我实现、保护家人、保护财产和让大明再次伟大。

政治的表象是各种利害关系和算计,在这个浑浊的世间,你要讲利益,别人才能听得懂,才会相信你,才会觉得你这个人的价值观是可以预测的,是个活生生的人。

若是你张口闭口,让大明再次伟大、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固,别人只会觉得你疯了,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觉得你这个人不太好琢磨,肚子里有鬼。

在特别冠冕堂皇的场合里,大讲理想,在其他的场合里,大讲实利,就是一种普遍的默契,这才能显得你真实,显得你和光同尘。

但政治活动本质的驱动力,从来都不是表象,而是这些看似假大空的内在,理想、抱负和让世间变好点的愿望。

王谦嘴上说的没得选,他其实有得选,嘴上全都是利益和算计,但其实心底里,还是为了让大明不至于陷入危机之中。

泰西的使者黎牙实曾经精准的定义过这种现象: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理想,死不旋踵的殉道者,大明拥有广泛的殉道思维,每一个大明人都在等待着一个机会死去,轰轰烈烈、重于泰山的死去。

这是高道德劣势的另一面,高道德优势,大明的殉道者多的让黎牙实实在是震撼。

比如那个沈仕卿,被申时行抓到的时候,就对阎士选大声喊:告诉俺娘,俺不是个孬种。

黎牙实不反对高道德,他生活在大明编排皇帝的笑话,没有高道德,他早就死翘翘了。

他反对大明把这种高道德浪费在殖民地上。

“我就要做。”王谦在这件事上表现了执拗,他吐了口浊气说道:“人活着,总要做点什么,才是活着。”

“那你小心点吧,定要保守些,不要把陛下的金银弄没了,那是陛下个人的钱,不是国帑的钱。”王崇古再次提醒王谦,他手里掌控的庞大资产,不是公家钱,是私人钱,而且这个私人,是一定能追究到他责任的皇帝。

威权崇高的王崇古,其实不怕官僚内斗,他斗了一辈子,斗来斗去就那么点鸡毛蒜皮的腌臜事,这件事最大的危险,是皇帝。

收蓄黄金,听起来简单,其实非常困难,宋仁宗宠爱的张贵妃,喜欢珍珠,一下子导致开封城的珍珠涨了几十倍,宋仁宗无奈,摘了一朵牡丹送给了张贵妃,宫里不再采买,宫外的价格才降了下来。

一旦皇帝收蓄黄金的消息,传的哪里都是,黄金的价格就会飙升到一个不可想象的地步,除非皇帝出面,宣布不再收蓄,否则价格只会居高不下。

但现在,皇帝把这件事交给了王谦去办,王谦依托燕兴楼交易行进行收蓄,也是困难重重。

因为皇帝想要低成本的收蓄黄金,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就必须要一直有玩家入场,不断的收割黄金,割的太狠就不长苗了,割得太轻,黄金收蓄太慢了。

如何掌控好这个节奏,就是王谦遇到的困难。

“爹,其实收蓄黄金这事儿,我就是打个下手,主要还是依靠海外流入。”王谦听到父亲的叮嘱,知道他不再反对,精神十分的振奋。

他说起了收蓄黄金的路径,收蓄大明国内的黄金依靠燕兴楼交易所,但量并不是很大,主要还是依靠流入。

“泰西的黄金很多吗?只听说白银多。”王崇古一愣,摇头说道:“我不知道泰西的情况,人老了,就折腾官厂,我还擅长些。”

王谦左右看了看说道:“爹,这你就不懂了,西班牙朝廷,比大明富,我听说,费利佩二世一年能收入四百万两黄金,他可以大批的发行债务,热那亚人热衷于购买费利佩二世发行的债务,然后拿出去四处售卖。”

“这样的结果,就是现在费利佩二世欠着国人超过一千万两黄金,但每次债务到期,他就会耍赖一次,宣布破产,他已经两次宣布破产了,但仍然有源源不断的商人前往马德里,购买费利佩的债券,四处售卖。”

“因为人们相信费利佩二世可以兑现这些债务,同样这些债券,不就是咱大明宝钞吗?”

王崇古简单的核算了下,愣愣的说道:“泰西人实在是太能忍耐了,真的,一千万两黄金的债务,泰西的平民居然还没有造反,推翻他的王国吗?”

王崇古简直不敢想,这种事发生在大明会发生什么,万历十四年岁收也才3500万银,按照泰西那个比例,等于说大明朝廷欠了8800万银的债,别说百姓受不了,户部最先受不了!

王国光怕是要整宿整宿睡不着觉。

绥远驰道那一千万银的国债,户部自从欠下之后,就一直念叨,直到还清的那一刻,才彻底松了口气,并且不同意陛下发行新的国债,向万民借白银,利息是一方面,大明国朝实在是穷怕了,另一方面,总是有损朝廷颜面。

“没什么,为了夺回尼德兰地区,他又卖了四百万两黄金的债券,说是要建立了新的舰队,攻伐英格兰。”王谦摇头说道:“大明有大明的国情,泰西有泰西的国情,他们那边估计也习惯了。”

王崇古呆滞了一下,愣愣的说道:“不懂,我向来主张更多货物。”

人老了很难接受各种新鲜事物,对于海外发生的事儿,数万里之外,王崇古不太关注,他就关注如何生产更多的货物,让人们能够更加容易获得货物和商品。

皇帝要收蓄黄金这件事,哪怕偷偷地进行,但消息灵通人士,总是很快的收到了消息,并且市场对此做出了反应,做出了各种解读。

黄金在大明其实是一种流通性很差的货币,实在是过于金贵了,所以黄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纯打造首饰使用。

当皇帝要收蓄黄金的时候,各种街头金融分析师们做出了自己的解读,但这些解读,都奔着同一个方向进行,那就是:皇帝没钱了!

皇帝的根本目的,压根不是要收蓄黄金,而是要卖黄金!

得到皇帝没钱了这个结论,是因为大明在大兴土木,皇帝在修驰道,开陇驰道、绥远驰道、京开、京密、绥远、松江环道等等,全都是大笔投入的项目,而且皇帝还在打仗,只要打仗那就是超高投入。

穷兵黩武的陛下,终于不得不拿出黄金,来换取白银,表面上说要收蓄黄金,不过是为了更高价的卖黄金罢了。

这个论调符合现实也符合逻辑,但口径能做到如此统一,显然是有人故意在操作风力舆论,这个幕后黑手正是王谦,他控制的几家杂报,分析的非常完整。

而燕兴楼交易楼的金价,一日三跌,也证明有大量的黄金在出售。

王谦在金价大幅度下跌,在一两黄金只能卖五两白银的时候,才开始了收蓄,镰刀已经悄然举起,开始向着投机者的脑门挥舞而去。

砸盘低位买进、拉涨高位卖出,如此循环往复,王谦能如此操纵,是因为他有皇帝给他的海量白银和黄金作为支持。

皇帝给王谦的命令是:将一千万银换成62.5万两黄金,就是黄金和白银的比例为1:16,即便是只能换到五十万两黄金,那就可以交差,毕竟皇帝要黄金,这些势要豪右绝对会趁机涨价,只要不是特别过分,朱翊钧也可以接受。

可是王谦贪得无厌,他要把燕兴楼交易行弄成一个吸水泵,把大明这片土地上的黄金用力的榨出来。

“给王谦下旨,让他悠着点,这金价一波三折,看的朕都胆战心惊。”朱翊钧发现王谦这镰刀挥舞的跟旋风一样,也是吓了一跳。

冯保赶忙俯首说道:“这短期内肯定会这样,时日一长,黄金和白银的价格才会趋于稳定,那时候就做不到了。”

这在燕兴楼经常发生,新的五桅过洋船发票前几日,是震荡最激烈的时候,这个时候,情绪大于价值,而后慢慢就会趋向于价值导向。

“你这意思是头茬韭菜最为肥美,不割别人就会割是吧。”朱翊钧想了想说道:“算了,尊重市场规律吧。”

哈耶克的大手总是那么的无情,可是金银市上存在着这个巨无霸一样的庄家,想要避免被巨无霸一样的庄家收割,唯一的办法就是远离燕兴楼交易行。

“朕一直在告诉大明百姓们,要多读书,才能少上读书人的当。”朱翊钧只能任由王谦操作了,事情已经交代下去了,考成的标准也给到了,办成什么样,全看王谦的手段了,过多的干涉,日后没人给他这皇帝干活了。

“陛下,黎牙实到了。”一个小黄门走进了御书房俯首说道。

朱翊钧在上元节之后,召见了鸿胪寺通事黎牙实,向他询问费利佩二世的详细情况。

“臣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黎牙实十分恭敬的见礼,等到听到平身赐座之后,才站起来,坐在了一旁。

“朕叫你来,是有事问你,问一下泰西的一些情况。”朱翊钧坐直了身子,从黎牙实这里获得情报后,大明远洋商队也要亲自到泰西获得情报,顺便再从泰西人那边打听情况,多方互相印证。

朱翊钧询问,黎牙实一五一十的讲了清楚。

黎牙实在听明白皇帝的问题后,笑着说道:“陛下,费利佩殿下,没有陛下这般富足,四百万两黄金,显然是夸大其词。”

“大明传闻费利佩殿下一年收入四百万两黄金,这显然是个误读,其实殿下一年只有两百多万两黄金,也就是2100万杜卡特金币的收入,这还是在尼德兰地区没有失去的时候,现在就更少了。”

费利佩二世在失去了尼德兰地区后,具体还有多少的岁收,黎牙实也不是很清楚了,在这之前,是2100万杜卡特金币,一枚金币大约重九分五毫五厘七丝。

朱翊钧眉头一皱,疑惑的说道:“朕听闻他又卖了四百万两黄金的债券,现在债务总规模已经达到了一千四百万两黄金,一年收入按二百万两黄金,能撑得起如此庞大的债务吗?”

负债是岁收的七倍,换到大明来,等于说国帑内帑欠了大明百姓2.45亿两白银,别说户部尚书王国光了,朱翊钧都要寝食不安了。

这被叫做:热那亚人的金融创新。

“撑不住就破产咯。”黎牙实摇头说道:“费利佩殿下已经这么干了两次了,人们总是相信,掌握了新世界的殿下,要还清这些债务只是时间问题,但其实殿下根本无力偿还。”

“陛下不用想了,对大明没有任何参考意义,大明根本接受不了朝廷这种破产耍赖的行为,陛下也无法解散内阁,来平息民愤,大明不是分封制,陛下是一元专权。”

一个地方一个玩法,大明根本没法学习泰西先进的金融经验,玩脱了就是改朝换代的中原。

朱元璋在野蛮人手中重建了大明,在泰西就等同于罗马闪电归来,这么强悍的壮举,朱元璋就发行了点大明宝钞,而且满打满算,都没有超过朝廷一年的岁收,后来就紧急叫停了。

甚至后世的君王,都不敢再大规模发行宝钞,引以为戒。

这就被人念叨了整整两百多年,而且还会被人一直念叨下去,说什么,一个农户出身,不懂财经事务。

一个君王欠点债,那不是理所当然的吗?这年头,英格兰、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哪个不是一屁股的窟窿?

费利佩二世欠下了一千四百万两黄金的债务,这笔债务,西班牙朝廷不吃不喝七年才能还清,但不吃不喝是不可能的,还会大吃大喝。

“只有付不起利息才会破产,但破产之前会付利息。”

“陛下,看似衙门破产,然后重建衙门,不需要付出任何的代价,但其实并非如此,殿下的这个行为,我已经反复劝谏了很多次,这种方式,是杀鸡取卵,总有一天,会弄得人神共弃。”黎牙实也没藏着掖着,而是把这种‘国王的恶行’详细解释清楚。

费利佩和热那亚商人建立了紧密的信贷同盟,费利佩二世发金债券,热那亚商人四处兜售这些债券,新世界的掌控权,放大了费利佩本人的信用,导致任何实际投资,都不如购买债券的收益高。

养羊剪羊毛、建立手工作坊、甚至是城市土地的利益,都不如债券的收益高,导致大量的资金流入了债券,而非实体,这对西班牙的手工作坊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甚至很长时间都没有任何的产业值得投资。

钱全部涌向了债市。

大明货物的涌入对泰西产业链的破坏力十分有限,剩下的全都是这金债券自己破坏的。

黎牙实颇为感慨的说道:“我离开西班牙十二年了,回到西班牙,没有任何的变化,人们习惯了在债市的丰厚回报,就无法再回到辛勤劳动创造财富这条路上来了,习惯了赚快钱,变得浮躁无比。”

“这就是杀鸡取卵啊,为了短暂的收入,大量发行债务,导致钱都流到了债市,而不是生产之中,如果能够持续的维持新世界的霸权,就能一直继续,当维持不了之后,就会倒塌。”

除了货币流向债市导致手工作坊产业无人投资之外,这种玩法第二个弊病,就是要维持债市的虚假繁荣,除非是走投无路,否则不会宣布破产。

无论如何也要支付利息,维持债市,只有维持住债市,费利佩本人才能源源不断的获得维系战争的资金。

这种时候,为了筹集足够维持债市繁荣的利息,费利佩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大量便宜的让渡公地、出售法律特权。

让渡公地,导致衙门的持续收入降低;卖官鬻爵,导致了法律的瓦解。

“陛下,这还不够。”黎牙实面色凝重的说道。

“这危害已经足够大了,难道还不够吗?”朱翊钧两手一摊,惊讶的说道,手工作坊关门,甚至没有新的产业出现,这危害已经足够大了。

黎牙实点头说道:“这样做,钱还是不够用,这个时候,就需要加税了。”

“殿下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共进行了十四次的加税,葡萄干、葡萄酒、煤炭、鱼肉、羊毛、盐等等,原料上涨,衣食住行变得昂贵,城市里的手工作坊的成本就会堆高,最终破产关门,形成恶性循环。”

“陛下就小心翼翼的加了一次的税,还担惊受怕,觉得从6%增加到13%会引来强力的反对,西班牙都把羊毛税收到了40%的地步。”

大明皇帝拥有如此大的权力,实在是太胆小了!

看看泰西那些君王干的那些吧!英格兰在圈地运动,西班牙在发债,罗斯国在搞农奴,大明加点税,遮遮掩掩,又是廷议,又是部议,又是询问各方巡抚意见,甚至还仅在市舶司试行。

黎牙实无奈的说道:“陛下,债就是债,欠了钱自然是要还的,费利佩殿下不还,就只能让西班牙的平民们去还了。”

欠债就要还钱,统治阶级拿去乱花,欠债就由全民共同承担,一旦出现军事失利,西班牙就会失去大西洋霸权,如果有一天直布罗陀海峡被人堵了,那西班牙就会失去上桌的机会,成为餐桌上的鱼肉。

“的确是这个道理,欠债就要还钱。”朱翊钧思索了片刻,认可了黎牙实的观点。

“陛下,其实大明要收蓄黄金的话,可以往泰西卖盐。”黎牙实往前凑了凑身子说道:“只要陛下开始卖盐,那黄金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入大明。”

“朕不是很明白,详细说说。”朱翊钧立刻坐直了身子,面色颇为郑重。

朱翊钧一直比较担心,收蓄黄金,会导致白银流入下降,造成社会震荡,需要新的大宗商品,专门用于黄金流入。

显然黎牙实很清楚皇帝叫他来的原因,想好了答案。

黎牙实笑着说道:“陛下,泰西吃的主要是矿盐,而不是海盐,到了大明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是纬度的原因,让泰西整体缺乏光照积热,才导致海盐短缺。”

“威尼斯商人之所以能建立水城威尼斯,以十几万人创造了如此强大的影响力,甚至一度购买了半个君士坦丁堡,让东罗马帝国典当了罗马帝国的王冠,就是因为盐。”

“在波罗的海,神圣罗马帝国的北岸,有一个以吕贝克为中心的商业联盟,叫做汉莎联盟,这个联盟甚至能打的丹麦国王抱头鼠窜,是因为吕贝克是泰西的产盐中心。”

“费利佩殿下对尼德兰地区的实际统治,也是靠盐实现的,税收也是通过盐实现的,现在费利佩殿下对尼德兰地区进行禁售,盐就跟缰绳一样,套在尼德兰地区的脖子上,不老实就勒紧点。”

“但最近这个禁令失效了,尼德兰人似乎找到了盐的来源,才事实上独立了。”

费利佩再也不能用盐拴不住尼德兰地区了,因为尼德兰人在南美洲的委内瑞拉找到了盐湖。

盐,对于中原王朝非常重要,对于泰西同样的重要,可以决定兴衰。

大明有着完整的晒盐技术,从山东到琼州,漫长的海岸线上几乎都有晒盐场,而且各家技术五花八门,黎牙实曾经了解过大明的晒盐工艺,是为了翻译成拉丁文,送回泰西,但他最后放弃了,因为泰西光照不足。

大明需要大宗商品来满足黄金流入的需要,那就在盐上用点力气就好。

“朕要留心此事了。”朱翊钧颇为确信的说道。

黎牙实有些感慨的说道:“臣上次回到泰西,最大的成果,就是劝费利佩殿下施行仁政。”

黎牙实从没有背叛过西班牙,但也没有背叛过大明,他是一个信使,传递和沟通着遥远世界。

“你等一下,等一下,施行什么?”朱翊钧惊讶的问道。

黎牙实十分肯定的说道:“仁政,具体而言,就是放弃对尼德兰地区、英格兰的征伐,将庞大的战争资金,预计4060万杜卡特金币,用在建设上,与民休养生息。”

“只要不打仗,教皇国就不要想能干涉西班牙的内政;只要不打仗,西班牙的手工作坊就能快速恢复;只要不打仗,看似庞大的债务,也能慢慢还清,就不用继续让渡公地、兜售法律特权、加税来对平民竭泽而渔。”

“陛下啊,西班牙只有不到两千万的丁口,和大明这种一亿三千万丁口的庞然大物相比,很容易掉头。”

“尼德兰地区就是英国佬的阴谋,给殿下埋下的黄金陷阱,放弃本就离心离德的尼德兰地区,只是损失了一些税收,但能让西班牙的荣光持续很久很久。”

“与其攻伐尼德兰地区,不如找找尼德兰人的新盐田在哪里,只要能把盐田找到,就能把缰绳套在尼德兰人头上!”

黎牙实对发生在宣德元年、二年的交趾布政司弃地之事,评价极高,即便是大明士大夫一再批评这种弃地行为。

大明从洪武年间到宣德年间,已经连续北伐了五十六年,如此漫长的大规模征伐,动辄十几万人进入草原的征伐,早已经打的所有人精疲力尽了,放弃交趾,换取万民休养生息,在黎牙实看来,是仁政,不是恶政。

“费利佩接受了你的意见吗?”朱翊钧有些好奇的问道。

黎牙实摇头说道:“接受了,并没有完全接受。殿下不打算放弃尼德兰地区,但打算找到尼德兰人的新盐田,用更加便宜的方式,拿回尼德兰地区。”

这也是费利佩二世愿意人才换市场的原因,黎牙实一个外邦人,在大明十几年时间,就有了国之谋士的风范,费利佩愿意付出白银,来换取土生土长的大明人,成为他的智囊。

皇帝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一切后,黎牙实才离开了通和宫。

“下章工部问问,咱大明这晒盐技术哪个地方最好。”朱翊钧对于新的大宗商品,非常非常在意。

白银流入要维持稳定,这涉及到了国朝稳定,而收蓄黄金也要做,这涉及到了大明的未来,新的大宗商品门类,就变得很重要了。

工部很快就回复了消息,回答了皇帝的疑问。

“万历十一年,山东一跃代替了两淮成为了大明最大的产盐区,造成这个现象的居然是姚光启。”朱翊钧看完了奏疏,格外惊讶的说道。

海带大王姚光启,不仅种海带,还晒盐,发明一种分级盐田法,让山东的盐产量超越了两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