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六十二章 夺回汉城,活捉戚继光!

凌云翼是个极其狠辣的人,从他对付罗定瑶民叛乱开始,就十分喜欢走极端,利用极端的暴力,解决棘手矛盾,他这种极端性格,不太适合朝堂决策,因为朝堂决策,有的时候,必然要相忍为国,互相妥协。

在凌云翼看来,大明打下朝鲜不是问题,打下来之后,主要矛盾就是心怀故国的旧民和大明王化实土郡县之间的矛盾,如何在博弈中争取人心,得到多数的认可,就是摆在凌云翼面前的头等大事。

这部分人,仍然对已经覆灭的朝鲜王室心怀向往,是因为他们曾经在朝鲜王室受益良多,而这些少数,在人群中散播谣言,就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比如大明对绥远王化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绥远城官吏巧立名目、毛呢官厂大工匠偷盗精纺毛呢谋取暴利支持这些顽固的败类。

凌云翼到朝鲜要做的事,就是往朝鲜人心口不停地撒盐,用一切能用的手段,去让朝鲜人永远记得伤痛,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倭国弄出来的这个茶室,就是耻辱柱,过去足够的羞耻,就没人愿意怀念。

“内政的事儿,就交给凌部堂了,我只管打仗。”戚继光思考了下,觉得凌云翼的办法更好些。

同仇敌忾、感恩戴德,都是向心力,这向心力,不分好坏。

凌云翼的车驾继续前进,偶尔会停下,终于走到了迎恩门,迎恩门是永乐五年建造,是一座典型的中式牌楼建筑,后来朝鲜王室围绕着迎恩门修建了迎宾馆和慕华楼,大明使者带着圣旨来的时候,就住在迎宾馆内。

而现在这一切都被毁掉了,大明军兵正在清理着废墟,显然在烧毁之前,这里也是个茶室,就是把朝鲜女子掳掠到此处奸淫虐待之地。

“戚帅,大明很容易走入一个死结里,那就是军力越强,越能威慑敌人,需要动用武力的情况就越少,动武的机会越少,朝中兴文匽武的说法就有越多的人赞同,这不是大明是否能够养得起的问题,而是一个死结。”

“军力越强就越弱的死结。”凌云翼亲眼看到了征战中的大明军兵。

“以前的时候,我带着客兵回京,跟京营交过手,京营险胜,那时候我还在想,嘿,京营锐卒,不过如此,但现在看来,大错特错了。”凌云翼说起了旧事,他带着客兵跟京营掰手腕,没打赢,但输得不多。

但现在回头看,其实是京营给他留面子了,这火器阵一摆,真的不用打,能投降都是好的。

“军力越强,就越弱。”戚继光无奈的摇了摇头,养这么多的精锐,是很花钱很花钱的,一旦岁月静好,裁军就成为了必然,这是个死胡同,戚继光知道凌云翼不是危言耸听。

凌云翼满脸轻松的说道:“陛下试图走出一个不一样的路来,那就是开拓,现在海外在开拓,会让这个死结,走入了另外一个循环里。”

“水师越强,海外开拓就越快,那京营就必须要更强,要是宗主国哪天被海外总督府、藩属国反攻,那才是天大的笑话了,看起来是有点类似于穷兵黩武,如果没有海外利益支撑,这种军力越强就越强的循环,就会崩解。”

“咦,这是陛下跟凌总督说的吗?”戚继光仔细琢磨了下,好像的确如此。

因为大明正在进行原始积累,大明已经很富有了,但可以更富有,陛下的心里有一条明确的道路,而且多难都会走下去,这种积累极为血腥,要么付出大明人的血肉,要么付出海外番夷的血肉。

凌云翼笑着摇头说道:“不是,陛下没跟我说这些,我是看第三卷看来的。”

“如此,那第三卷我该好好看看了。”戚继光有些懊恼,忙于战事的他,还没空去好好读一下第三卷,他感觉自己就跟脱节了一样。

第三卷讲的是斗争,也讲博弈,通过各个阶层的博弈,达成共识的一种方法论。

凌云翼和戚继光闲谈了起来,对朝鲜了解更深。

自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鲜之后,就学习大明的田制,开始编修朝鲜的黄册和鱼鳞册,丈量全国土地,行科田法,就是所有田土归公家所有,对两班进行授田,设立十八科,分不同等级授田。

李成桂设想的很好,我把田土分出去,然后等到人死后,把田土收回来,但李成桂显然没考虑过一个问题,田土分下去,还可能收得回来吗?

在短短七十年后,科田制就因为没有足够的土地进行授田而终止了,改为了职田制,职田每亩取粟三斗,草一称,给在职的文武两班为俸禄。

在弘治三年,职田制也名存实亡了,名义上还有俸禄,但朝鲜王室完全无法给俸了。

“既然弘治三年,职田制已经被废除,那之后,朝鲜用的什么田制?”凌云翼眉头一皱,疑惑的问道。

戚继光两手一摊说道:“没有田制。”

“额…没有田制。”凌云翼理解为了朝鲜在国初还能压着倭寇打,这次倭乱,居然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就被直接拿下了。

大明历朝历代,只有两宋不设田制,任由田土兼并,任由兼并就是鼓励农夫破产,缺少良家子就没有兵源,军力就是疲软,武备不兴就是常态。

朝鲜输成这样,就不足为奇了。

戚继光面色沉重的说道:“自弘治三年以来,李氏相继把渔税、盐税、船税交给了权门势要私占,以巩固自己的地位,盐铁茶酒矾煤柴等皆给私门,简单来说,朝鲜一斤盐就要三百二十文钱。”

“疯了?一斤盐,三百二十文?!”凌云翼觉得自己就够狠了,但万万没想到,自己太柔仁了!

和李氏朝鲜这帮不当人的家伙比,他简直是大善人中的大善人!

一斤盐敢卖三百二十文,大明京师是盐十斤二百五十文,就是一斤盐才二十五文钱,这还是因为人口聚集,盐涨了四次价,最开始的时候只有十七文每斤。

朝鲜王室伙同权门势要敢卖到三百二十文!

“朝鲜最大的产盐地在全罗道的新安,盐价一斤也要二百文左右。”戚继光连连摇头,要是浙江也是这个盐价,朝廷根本养不起三千客兵,更别说平倭了。

“可是在大明产盐的地方,一斤盐也就七文啊。”凌云翼眉头紧蹙的问道:“那朝鲜人怎么活,这么贵的盐价。”

“吃醋布、酱布过活。”戚继光摊了摊手说道:“在汉城有首非常有名的童谣,叫桔梗谣,去打桔梗要唱,人死了要唱,希望他们下辈子不要再做汉城人了,哪怕是去大明当条狗。”

即便是大量白银输入的前提下,大明物价已经十分的稳定,这些年几乎没有变动,大明对白银和黄铜的渴望是没有上限的,即便如此,凌云翼还是觉得大明百姓过得苦不堪言,整天喊打喊杀,但和朝鲜这边一比,大明的确是天朝上国了。

凌云翼喊打喊杀,但和朝鲜肉食者相比,他的确是个大好人。

戚继光喝了口茶继续说道:“其实李昖也想办法了,他跟户曹商量,准备推行均役法,类似于大明的一条鞭法,将权门势要的所占据的盐铁茶酒矾煤柴等收归公有,但是户曹不肯答应,因为户曹怕死。”

“李昖就对户曹说,你要是怕死,我现在就让你死,所以开始推动这些专营之事收归公用,但很快就失败了,朝鲜的腐败比之大明,有过之无不及,各种名目的税赋开始出现,最离谱的就是连老天爷下雨都要收税。”

“什么玩意儿?”凌云翼呆滞的看着戚继光,愣愣的问道:“下雨也要收税?”

作为封建帝制下的大明,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是避免不了的问题,查到就严打是唯一的办法,大明也在想办法解决,利用一条鞭法,进行税制改革,但这下雨税,穷尽大明官吏的想象力也干不出来。

大明收田赋都要武装收税,因为大明百姓武装抗税。

“下雨税,按你房屋、田土大小收,说是养护沟渠所需,水田一结糙米30斗,旱田一结杂谷30斗。”戚继光翻动着一本账目,递给了凌云翼。

李朝以生产20石粮谷的土地为一结,这是朝鲜的田土单位,然后以水田和旱田再做区分,每年收的税都是一样的,米谷三十斗。

“真的是疯了。”凌云翼靠在椅背上,连连摇头,这朝鲜果然没有妖怪,因为妖怪根本活不下去,这朝鲜人无法下口,实在是太苦了。

也就是凌云翼没见识,他要是知道英格兰连裹尸布的税都要收,就不会如此惊讶了。

戚继光吐了口浊气说道:“这活不下去就躲到山里面,偷偷和那些私盐贩子买盐,然后就这么艰难的活着,本来就很难了,倭寇又来了。”

戚继光在朝鲜征战已经大半年了,他对朝鲜人的生活非常了解,本来遇到朝鲜王室、文武两班这样的肉食者,就够倒霉了,结果再遇倭寇,这日子彻底没活路了。

这其实也是朝鲜为何那么多花郎的原因,朝鲜肉食者拿他们当猪狗,结果倭寇拿他们当草芥。

而大明把他们当人看,这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了。

戚继光和凌云翼聊了这么多朝鲜的苦难,并没有让凌云翼改变主意,那些苦难都不是大明造成的,跟大明无关,要想彻底占据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是恩威并施,只给恩情,只会养出白眼狼来。

凌云翼把对陛下说的话,又对戚继光说了一遍,戚继光沉默的思考了起来。

凌云翼的谋划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大明掌握了绝对主动权,不至于局势失控;第二个前提则是倭寇不会放弃忠州。

对于绝对主动权这件事,戚继光很有把握,忠州并不是嘉峪关、居庸关、山海关那样的天下险关,在火炮的加持下,想要攻破易如反掌,在京畿道的山道和平原摆开阵仗,绞肉机战法并不难以实现。

至于倭寇是否会放弃忠州,戚继光并不确定。

戚继光面色凝重的说道:“以我看来,仗已经打到了这个地步,倭寇应该思考如何减少损失,将武士、足轻撤回倭国本土,以大明营造的邪马台军港为防守点,防止大明从朝鲜方向攻入本土,登陆作战本就困难,而且邪马台军港易守难攻。”

“军事实力如此差距之下,这个时候用尽全力的龟缩防御,是唯一的合理谋划。”

“但倭寇不同,更加通俗的讲,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掉泪。”

戚继光和倭寇打了二十多年仗,他太了解倭寇了。

倭寇如此疯狂,是因为狭隘的国土,注定了他们亡命一搏的底色,倭国的火山、地震、海啸、飓风都极为的频繁,狭隘的国土、频繁的地质灾害、朝不保夕的生活,注定倭国很容易走上万劫不复之路。

“我同意你的想法,要实现并不难,轮战嘛,很简单。”戚继光也曾经犹豫过,在速战速决还是在绞肉机战法之间,左右为难,因为朝鲜人已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过于绵长的战争历程,发生在朝鲜的战争,注定会对平民造成更多的伤害。

戚继光对朝鲜人有同情之心,但同情归同情,不能学了交趾十三司,就是大明的历史教训。

凌云翼的说法,得到了戚继光的认同。

而此时忠州城内,倭国的大名们聚集在一起,和戚继光想的不太一样,倭寇的整体氛围是:夺回汉城,活捉戚继光!

和大明军接战过的大名有小西行长,被逃跑的花郎给踩死了,小西行长甚至连做标本的资格都没有,因为被踩烂了,勉强还能辨认的地步;

加藤清正在开城连胆都打破了,在汉城仁川之战中,根本不敢跟大明军接触;

户田胜隆也被大明军活捉,献俘阙下被送解刳院了;羽柴秀吉杀良冒功,借了花郎的脑袋一用;

毛利辉元在仁川,还没打,直接带着自己的武士跑了,而且直接跑回了倭国本土。

“诸位,如果你们真的愚蠢到这种程度,我的建议是找个粪坑直接把自己堆肥好了,没有必要在这里喋喋不休,戚君作战之强,世间罕有,你们在这跟我叫唤,好啊,你们上,我给你们收尸。”羽柴秀吉作为统帅,看着吵吵嚷嚷的大帐,厉声说道。

羽柴秀吉这只猴子,跟大明军短暂接触后,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谁爱去谁去,他不去。

“谁要去!现在就站出来,我让你们去!”羽柴秀吉看大帐议事终于安静了下来,没好气的说道。

“羽柴秀吉,你一个浪人出身,也敢在这里动摇军心!”大友义统一拍桌子,愤怒无比的说道。

倭国等级森严,羽柴秀吉原名藤吉郎,甚至连小姓都不是,在倭国小姓也是武士的一种,是侍奉君王、将军、大名的扈从,而羽柴秀吉出身更差。

羽柴秀吉早年而且因为父亲死于战争,母亲带着他改嫁,继父暴虐,直接把他打跑了,小时候营养不良,长得瘦弱,他最讨厌别人叫他猴子。

他连冠姓的资格都没有,跟宁宁结婚之后,才能有姓‘木下’。

所以,在一众大名眼里,羽柴秀吉就是个浪人,跟他们这些世代大名的贵族一比,卑贱无比。

羽柴秀吉看了大友义统笑了笑说道:“你一个丧家之犬,还好意思说我是浪人?九州岛怎么丢的?你们大友家作为九州岛霸主,被大明水师打的抱头鼠窜,连你爹都死在了陈璘的手下!”

“那是一时不慎!大明不讲武德,偷袭!”大友义统硬着头皮说道。他是大友家第二十二代家督,但自从九州岛被大明占据,成为了长崎总督府一部分后,他实际上就丢了封地,也是丧家之犬了。

万历六年十月十五日,在大明占领九州岛后,海部郡臼杵城隐居的田原亲贤,拥簇大友义统为家督,谋求再兴大友氏,再次被大明军所击败,田原亲贤带着大友义统流亡,投奔了织田信长。

在大友义统看来,大明军当年就是搞偷袭,若不是趁着他们大友家和岛津家火并,大明哪有那么容易拿下九州岛,建立长崎总督府?

“不要东拉西扯了,你说,你要主动请战,夺回汉城,活捉戚继光吗?好,你带本部前往,我羽柴秀吉无能,失守汉城,自有关白处置,你既然觉得你能,你去吧。”羽柴秀吉也懒得跟大友义统白话,说也是白说。

羽柴秀吉没有阻拦他的意思,死了活该。

大友义统还没有走到京畿道时,就被大明军发现,并且展开了小范围的阻击,很快大友义统就铩羽而归,只是战果有点微妙,那就是大友义统没赢,但也没输。

这个战果让羽柴秀吉大惊失色!

“加藤,你看出来什么了吗?”羽柴秀吉叫加藤到身边,面色凝重的说道:“大友义统带了三千人前往,只死了一百多人,这正常吗?”

加藤清正面色复杂的说道:“一个线列阵齐射,就应该死三百多了,我有个很不好的预感。”

“我也有同样的预感。”羽柴秀吉低声说道:“戚君恐怕就是在故意骄纵未曾接战的倭寇,他的目的很明显了,要在朝鲜战场上,大量消灭有生力量,很简单,戚君要取忠州易如反掌,但现在不取,反而防守,就是故意为之了。”

羽柴秀吉见识过大明火炮的威力,忠州这个城墙,根本挡不住三轮齐射。

“但现在问题是,没跟戚君打过仗的大名,总觉得戚君不过如此,徒有虚名。”加藤清正重重的叹了口气,猪队友太多,根本带不动。

羽柴秀吉十指交叉,活动了好几下,才摇头说道:“不怕弱小,就怕没有自知之明,随他们去吧,反正我不去。”

“我也不去。”加藤清正十分明确的说道:“并且我已经安排了船在釜山,若有变,就立刻逃…转进邪马台军港。”

“好。”羽柴秀吉笑了笑,没有多说,他也是这么打算的,别人爱怎么白给白给,他不去送死。

在戚继光故意放水之下,忠州之战这个绞肉机开始缓缓转动,倭寇总觉得你来我往,今天你占据一个高地,我明天就能夺回来,是实力相当,戚继光、大明军没有这些败兵吹得那么厉害,吹大明军都是为自己战败找借口。

不把足轻当人的倭寇大名们,没有意识到恐怖的伤亡比,迅速开始膨胀起来,在忠州、汉城之间,跟大明军展开了厮杀。

朱翊钧收到前线战报的时候,也是愣了很久,凌云翼的办法是好的,但执行起来,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倭寇会不会配合,但倭寇就是这么直勾勾的上了当,绞肉机计划最难的部分已经顺利进行。

“这倭寇当真是猪油蒙了心。”朱翊钧朱批了戚帅的战报,笑着对冯保说道。

冯保想了想摇头说道:“这其实是戚帅、李如松他们打得好,让战线看来岌岌可危,看起来只需要轻轻用力,大明战线就会崩溃,倭寇每多用一份力,大明军就加一分力,让倭寇看到希望,却迟迟打不下来,才会不断地加注。”

“陛下,这可能就是戚帅对战场的把控吧,旁人很难做到。”

力大了会把人吓跑,力小了战线崩溃,大明就会损失惨重,这里面的分寸,就连朱翊钧都看得出来,是非常困难的。

“倭寇在朝鲜战场上,被大明军牵着鼻子走咯。”朱翊钧笑容满面的拿起了下一本奏疏,前线战事顺利,让朱翊钧心情极好,而且戚继光真的开始轮战,他将三个步营从仁川撤回了大明,又调动了三个步营前往了仁川。

让大明京营十万精锐,都到战场见见血,增加实战经验。

“松江、浙江巡抚申时行奏疏,他这本奏疏有意思。”朱翊钧拿着手中这本奏疏,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批复,申时行讨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城镇化、机械生产对于政府统治能力和成本的巨大挑战。

大明万历维新再次遇到了挑战,而且是非常严峻的挑战,《急变之世兴亡疏》。

万历维新如火如荼,大明现在处于急变之世,这个急变的意思是:旧的生产关系在新政的推动下开始破产,新的生产关系在不断的建立,好处是肉眼可见的,但是隐患却是潜伏在水面之下,暗流涌动。

大明在万历维新中获利极多,在不断的发展中,大明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大规模自由雇佣生产关系建立、开海开拓、废除贱奴籍等等新政,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进步、发展、变化’神话。

这个神话典型的特征就是大光明教的出现。

甚至这个神话故事,在道德上逐渐占领了善的地位。

似乎只要反对万历维新,就一定是保守的、落后的、冥顽不灵的、旧秩序的拥趸,是恶。

但这个神话的代价呢?

以申时行管理松江府而言,松江府的人口虹吸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在短短十四年时间内,松江府聚集了超过三百万的丁口,这些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喜怒哀乐、有爱恨情仇,必然爆发大量的纠纷,而且还伴随着严重的劳资矛盾,这对朝廷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治理难度指数提升。

松江府就那么多的地,这么多的人,一睁眼就是三百万人的生计,这对松江府地面官吏是天大的事儿。

而且大明更加危险,因为大明拥有太多太多的人口了,就像是走在悬崖边上的壮汉,无论是脚下还是头顶,一步踏错,就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申时行切实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如履薄冰。

小农经济的人身占有生产关系,有个巨大的好处,就是统治成本低,一个老百姓一辈子都不会离开方圆百里的范围,高度自治,朝廷收田税收的上来、收不上来,其实都不影响江山社稷,极为稳固。

治理难度大,还有管理成本高,上海县养了三千衙役,很多时候都是捉襟见肘,而且过去的谯楼里的火夫、更夫数量也在快速增加,排水、道路、供水、供煤、柴米油盐,事事都要留意,这就是巨大的统治成本。

最重要的是,松江府不能求稳缓图,必须要强而有力的解决各种矛盾,因为松江府是万历维新的桥头堡,是大明这架大船的铁马之一,五大市舶司的白银流入可是万历维新最强劲的动力。

求稳缓图的结果就是一事无成,必须要斩浪劈波,锐意向前,而且不容有失。

“先生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朱翊钧看到了张居正的浮票。

张居正贴的浮票更有意思,就一句话:日后内阁首辅人选,宜履任松江。

张居正的意思是,这大明首辅,最好是在松江府历练过,这个工作强度、矛盾的复杂程度,能处理好,那就是真金不怕火炼,到元辅的位置上,哪怕是贪得无厌,也不会把国朝带进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