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六十三章 开辟一条新的丝绸之路

大明皇帝肩扛日月,江山社稷系于一身,是大明的举重冠军,但只靠他一个人举不起来大明这片天,需要更多的人加入举重队一起举重。

在张居正看来,任人唯贤的底线,最起码这个人要有能力,哪怕他是个奸臣佞臣。

张居正允许王崇古存在,没有穷追猛打喊打喊杀,就是因为王崇古真的能干活,是举重队的一员。

给他一百万银,他能干出八十万银的活儿,就算是有能力,毕竟既要保证上面不给你添乱,也要保证下面人每个人都有口吃的,还要落自己口袋一些;

如果给一百万银,能干出一百二十万银的效果,那就是能臣干吏了。

张居正认为,内阁的辅臣要去五大市舶司让大火烧一烧,看看是不是真金,而内阁的首辅,要架在最烈的火架上炙烤。

申时行的奏疏,不是在说自己多么多么辛苦,而是提醒陛下,大明新政破坏旧生产关系,建立新秩序的时候,要注意治理难度和管理成本的快速上升。

对于大明脆弱的财政而言,一个闹不好,大明朝廷就破产了,闹得修皇陵连五十万银都拿不出来,那真的是天大的笑话了。

大明的财政依旧脆弱,看起来朝廷一年三千万银的收入,已经追平了永乐年间,并且向着国初洪武年间的税赋在快速增加,根据户部的预估,在万历十五年,就会超过洪武年间的税赋。

但大明的行政成本远超当初,过去是皇权不下县,破坏旧生产关系,代表着更多的人,涌入城池和其周围,纳入了皇权直接管辖范围,而不是任由其自生自灭。

而且大明军饷支出,也在逐年增加,如果朝廷连军队都养不起了,弄到要允许军队自谋生路、自筹粮饷,到那一天,万历维新的强军,就会成为大明的梦魇。

‘进步、发展、变化’神话,维持这个神话的必要条件实在是太多。

要有稳定的国内局势,不能出现大规模的民变,甚至不能出现僭主、主少国疑、兄终弟及、旁直入大宗的巨大政治事件,而且还不能出现过于激烈的党争,有限的竞争有利于朝中各个山头自我新陈代谢,而过于激烈的党锢,就会导致亡国之祸;

需要拥有健康的经济,手工工坊、机械工坊,都需要大量稳定的劳动力进入工坊,需要庞大的农业生产供养,这就要保证:农业生产不仅要有足够剩余要能够超过工坊工匠的消耗,而且还需要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需要各个阶级达成广泛的利益分配共识,占据了分配地位的肉食者,无论是基于高压的政令,还是基于市场竞争,亦或者是基于供需关系,要给生产者足够养家糊口的待遇,这需要形成利益分配上的共识;

需要无数的读书人投入到理工,而不是理学之中,培养足够多的理工院学子、格物博士,不断地推动大明国朝的生产力,即人改变自然能力的提高,才能维持足够的增量,让各阶级分配增量。

申时行非常悲观的认为,这四个条件里,每一个条件都是极为脆弱的,而且任何一个条件崩坏,没有足够的发展,基于分配增量的万历维新神话,进步、发展、变化的神话,就会破裂。

万历维新潮水退去的时候,就是国朝最危险的时刻。

申时行的奏疏里,略显一些绝望,这显然是读斗争卷读出来的绝望,他在尽自己最大努力,防止这一切的发生。

松江府造船厂跟下饺子一样,制造着各种各样的海船,这些海船从五大市舶司出发,将世界的财富和原料带回大明,来保持大明神话不会破灭,快速帆船的产量已经从一年六艘增加到了一年十四艘,但申时行依旧不满足。

申时行有点急,多少有点白银不足恐惧症。

“万历维新这条路,仍然是道阻且长。”朱翊钧朱批了申时行的奏疏,他上奏说了行政成本的高昂、万历维新神话的必要条件之后,还汇报了浙江还田的进展。

申时行在执行还田的时候,也有一种急迫感,浙江九营今年如期完成了抗汛出巡,并且在出巡的过程中,剿灭了好多土匪,毫无疑问,这些土匪之中,有些是真的流寇,有些是不甘心失去土地的地主们的打手,有些干脆就是地主本身。

申时行执行还田的过程,已经凌云翼化,有些极端了,斗争素来如此,你死我活,更遑论生产资料分配的斗争。

“陛下,这去了辽东的百姓,都想着盖五间大瓦房,再砌五个火炕,四世同堂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儿,他们乐意填大水泡子,就是为了自己五间大瓦房。”冯保面色颇为疑惑的说道:“可是陛下,咱大明中兴的目标是什么呢?”

冯保到现在都还不明白,或者说陛下没说过一个具体的标准。

大明国朝自己的五间大瓦房,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以永乐年间为标准,大明目前已经实现了全部中兴的目标,在辽东、在北平行都司、在大宁卫、在会宁卫、在归化、在绥远、在关西七卫、在三宣六慰、在吕宋、在旧港、在琉球,在朝鲜,全部实现。

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大明都完成了中兴,而且质量上,远超当初,毕竟大明环球贸易船队,已经进行到了第五年,这是永乐年间,决计无法做到的。

但陛下似乎仍然不满足,奏疏不过夜的习惯,仍然保留,这种习惯,让整个大明官僚机器处于绝对高压的状态。

“东西抵日出日没之处,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远迈汉唐是也。”朱翊钧坐直了身子,笑着说道:“朕就是做到了,也没成祖文皇帝厉害,成祖文皇帝那时候什么条件?朕这条件可比太祖、成祖的时候,要好太多了。”

“让他们骂去吧,朕就是好大喜功。”

“那就是日不落了。”冯保思索了下,东西抵日出日落之处,大约可以总结为日不落。

不是费利佩吹嘘的日不落帝国,那是虚胖,大明要实现的是实土郡县,这显然是有点难了,要实现恐怕不是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能做到的事儿了。

这大瓦房,根本就盖不完。

“朕应该给申时行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朱翊钧将奏疏递给了冯保说道:“浙江还田,他动了手,杀了人,朕要给点承诺出去,防止阻力过大,以至于政令无法通行,申时行本人也无法回到京堂。”

“下章礼部,晓谕浙江,依申时行奏请,若浙江完成还田,则解除浙江十年禁考的威罚。”

浙江的威罚包括了永久削减进士额员、十年禁考、还田,这十年禁考的威力最大,所有浙江籍的学子,都要等十年,要知道大明完善的户籍政策,连原籍都写得清清楚楚,原籍浙江禁考,不是你到他地附籍,就能避免威罚。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朱翊钧这个威罚,要硬生生断掉浙江一代人的仕途。

“陛下,这…”冯保面色犹豫的说道:“臣以为这个威罚不宜取消,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读书人,遍地都是,大明不缺浙江这点士子,又不是国初了。”

洪武、永乐年间最大的问题,就是读书人太少了,大明那时候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察举制,一直到正统十三年,才彻底废除了察举制,万历年间,没有这个困扰和阻碍,甚至读书人多到要分流到理工院去。

这就是理工院能够生存的根本原因,仕途这条路实在是太堵了,愿意脱下长衫,能混到一份不错的营生。

“申时行很难,朕要给他帮助,罚,是朕罚的,骂,是朕挨骂,事是他在做,浙江还田做得好,那就是真的知错了,朕要给他们机会的,因为朕是大明皇帝,他们都是朕的子民。”朱翊钧笑着说道。

威罚的骂,陛下挨了,为了申时行能把浙江还田这个差事搞定,陛下现在居然都肯食言了。

朱翊钧继续说道:“就跟申时行说的那样,要保证手工作坊、机械工坊生产,要有足够的农业剩余,还田就是势在必行,这个买卖,朕觉得不亏。”

“下章礼部吧。”

“臣遵旨。”冯保自然不能阻拦圣意,这个时候,他才有点恍惚,陛下当初南巡的时候,强硬的十年禁考的威罚,恐怕不是为了泄愤,就是为了还田,或者说,陛下在浙江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还田令能够顺利执行。

还田令彻底贯彻,不用多,能把大明腹地全部执行到位,大明最起码能续命两百年,就是能续这么久。

“啊,陛下圣明!”冯保走了两步,忽然回头俯首说道。

“额,你的行为为何如此奇怪?”朱翊钧抬起头,觉得冯保莫名其妙,蹦出一句圣明来。

冯保赶忙俯首说道:“陛下,申巡抚说万历维新大潮急退,大明岌岌可危,恐有倾覆之危,臣倒是以为申巡抚不是危言耸听,那能挡得住退潮急变,大抵就是这还田令了,无论怎么讲,农桑就是本业,就是定海神针。”

“然也。”朱翊钧讶异的看了一眼冯保,这一次他理解的很准确。

还田令的彻底执行换十年禁考禁令解除,不仅仅是皇帝给申时行的支持,更是给申时行担忧的回答。

陛下少壮,宁肯折少年钢锐之气,不过是忍小忿而就大谋罢了。

一旦浙江还田成功,浙江地面就会领先其他地方数个身位,蓬勃的发展,一定会让其他地方对还田令进行效仿,进而推动整个大明还田,这就是陛下的大谋。

大明各地方也存在着广泛的竞争,为了把产业留在自己辖区,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当浙江有充足的农业剩余供养更多手工业人口的时候,浙江就有了领先优势,会有更多的工坊,更多的商品,会变得更加富裕。

大明无法破除旧生产关系,让生产关系转变为大规模自由雇佣,大明无法突破小农经济的困境,进入商品经济,除了因为钱荒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明人口太多,农业生产剩余不足,无法供养足够多的手工业人口,无法让手工业规模化、产业化。

张居正收到了奏疏和圣旨的时候,看了许久许久,才说道:“王次辅啊,这第三卷,还是得让翰林院的翰林们读一读,是极好的,我之前对这第三卷有些反应过度了,如同陛下说的那样,没什么大不了的。”

“哎哟哟!”王崇古惊骇无比的看着张居正,拿过来了元辅递过来的奏疏和圣旨,上面有陛下的朱批和圣喻,他惊讶的说道:“哎呀呀,张先生也有认错的时候啊!”

“错了就是错了,有什么不能认的吗?”张居正平静的说道:“陛下是对的,比我认错更重要。”

有的时候,王崇古确实有点烦人,但张居正从来不是一个不肯认错的人,这次关于斗争卷,张居正承认自己有点狭隘了。

张居正终于明白皇帝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了,陛下连大明的退路都设想好了,这个路线,显然比张居正蒙着眼睛捂着耳朵晃动身体,假装大明还在前进的路线要强得多。

张居正阻拦第三卷推而广之,就是蒙眼捂耳自我欺骗,明知道大明肯定要亡,不肯承认。

但现在看,承认了反而更好,只要承认了,为了避免从统治阶级滑落,统治阶级就会用尽所有的办法,阻止天崩地裂的发生,这就是他看到的第三卷的意义,对大明的指导意义。

“我看看。”沈鲤拿过了奏疏、圣旨看了许久,才说道:“不行,我得回去翻翻书,无论怎么讲,这也是祖宗成法,没有也编一个。”

沈鲤似乎比万士和的身段还要灵活一些,没有也要硬编,甚至都不背着人了。

这是沈鲤从泰西学来的花招,泰西人最喜欢就是托古,把现在的成就强行附会到古人身上,沈鲤比万士和灵活就灵活在这里了,他学会了更多的花招。

王国光颇为感慨的说道:“陛下圣明,矛盾冲突无论如何的激烈,只要能让人吃饱,就不至于各阶级,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毁灭彼此。”

陛下总是能在各个方面,给大臣们足够的确定性,让大臣们足够安心,申时行也从第三卷里读出了绝望来,而且有些患得患失。

万历维新当然会出问题,经济也会有周期,那么怎么在退潮的时候,维持国朝稳定性,陛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卧马岗塘报。”一个中书舍人急匆匆的拿着一本奏疏来到了内阁,将它放在了大明首辅的面前。

卧马岗官厂总办叶邦荣,奏闻了几件事。

卧马岗已经接收到了倭奴、花郎两万零三百人,而大明留在卧马岗的步营负责看守和组织生产,而现在这些倭奴和花郎已经开始有序参加生产,挖煤和种土豆,主要开始种土豆,哪怕是收成不高,但只要能养住厂子的吃喝,不必倚仗腹地运粮就是胜利。

让叶邦荣感觉十分意外的是,倭奴对矿区的生活十分满意,有热水还有棉衣,最重要的还有土豆可以吃,而这些倭奴在倭国连饭都吃不上。

除了俘虏接收之外,大明的墩台远侯还在率领冒险队,在不断的向北探索,这五年时间,终于将一份不太精细,但有路的堪舆图,呈送到了内阁。

探险队由三名墩台远侯,七名汉人,外加三名外喀尔喀七部的牧民组成,一共三百个探索队,自卧马岗矿区,向各个方向出发,探索极北之地。

在探索的过程中,用携带的绘测望远镜、六分仪、时钟进行基本的堪舆绘测。

而这三百个探险队,经历了五年时间反反复复的探索,脚步抵达了葱岭北干,当地人称之为乌拉尔山。

有两支探险队,翻过乌拉尔山抵达了罗斯国,并且和罗斯国发生了冲突。

“鄂毕河有两个源头,一个是乌拉尔山,一个是基台湖,北抵冰海,长四千余里,至极北之地,冬夏积雪,人不能行;南北四千里,东西三千里,一马平川,自北而南,苔原、山林、草原交替,南部草原多水泡沼泽。”张居正读完了关于乌拉尔山以东大平原的探索简报。

一个巨大的平原,一望无际的大平原。

王国光试探性的说道:“平原、大河、河网密布、夏日炎热,无霜期90天,这里好像可以种地,当地人种植了一种黑麦,产量似乎还可以,即便是无法大面积屯耕,也可以放牧,大明的毛呢生产,受限于羊毛产量,规模无法继续扩大了。”

探索清楚一块地后,大明总要思考是否可以种地,这大约是一种本能。

这个地方的降水,每年在十二寸以上,无霜期虽然只有九十天,但可以只种一季小麦,也可以种植牧草,来进行大规模的放牧、定牧。

辽东就是一年熟的地,不过辽东主要种水稻,不种小麦,辽东的无霜期在140天以上,可以种水稻,但这个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显然不行。

张居正看着堪舆图思索了许久,叹了口气摇头说道:“这不可能的,即便是抵达卧马岗,我们也要穿过沙漠,在前往这片广阔草原的时候,还要面对外喀尔喀诸部的袭扰,开拓的成本太高了。”

“不不不,元辅,你太想要实土郡县了。”王崇古十分肯定的说道:“我们只要修一条路能走的路过去,跟那里的蛮夷做生意就好了。”

“塘报上说,他们最近遇到了一些困扰,来自罗斯国的将领,哥萨克军团长之一的叶尔马克,正在进攻那里的蛮夷,西伯利亚汗国的库楚姆汗,日子看起来不太好过。”

王崇古的工党思路和张居正的农本思路完全不同,王崇古始终认为,北方再广阔的领土,没有驰道到达的地方,开拓再多,也是白费力气,守不住,所有的投入都是巨大的浪费。

王崇古的心里只有生意,只要修条路过去,能把贸易打通,对大明而言,完全足够了。

王崇古继续说道:“我还是坚持我那套歪门邪说,任何扩张行为,都是和利益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罗斯国的沙皇,为什么派哥萨克人进攻这广阔的草原?目的就是为了黄金和皮草,尤其是皮草。”

“我们的目的也是黄金和皮草,罗斯蛮子能做,我们做不得?”

张居正看着面前的堪舆图说道:“你那套不是歪门邪说,只不过不太符合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罢了,你说的有理,反正那么多倭寇,闲着也是闲着,修一条官道过去,到他们这个名叫成吉图拉的地方吧。”

内阁四位阁臣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讨论之后,写好了浮票,送往了司礼监。

十月的天气,已经有些寒冷,已入深秋秋高气肃,天空蓝的深邃蓝的高远,秋风起,吹落了枝头的黄叶,铺出了一条条金色的小径,朝阳斜洒,落在了文华殿的金瓦之上,熠熠生辉。

披着朱红色精纺毛呢大氅的廷臣们,踩着朝阳和落叶,走进了皇宫的红墙金瓦之中。

随着净鞭三声破空响,文华殿偏殿的廷臣们开始进入正殿,纠仪官们检查了廷臣携带的物品和仪表之后开始放行。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又是一天的清晨,如同过去十四年那样,勤勉的大明皇帝,一如既往的出现在了文华殿上,主持每天的廷议。

“诸位爱卿免礼。”朱翊钧伸出手,示意大臣落座,而后才让小黄门把巨大的堪舆图推到了一边。

“大宗伯,朕不解。”朱翊钧看着堪舆图说道:“我们的墩台远侯新发现的这片广袤的平原,就是乌拉尔山和乌拉尔河以东的平原,为何被礼部定名为了鲜卑平原?”

西伯利亚平原,礼部取名鲜卑平原。

朱翊钧毫不怀疑礼部在硬造宣称,毕竟鲜卑人也算是中原人之一,如果这里是鲜卑平原,那这里就是大明自古以来的固有领土了,大明由南向北开拓太难了,这一路太过于遥远,即便是军事羁縻也很难做到。

“臣查会典实录,永乐十九年,白帐汗国朝贡,白戎曾经携西伯利亚部族首领一起抵达了大明。”礼部尚书沈鲤赶忙出班俯首说道。

“陛下,鲜卑、锡伯、实巴尔、锡比尔、失必儿、西伯、伊伯格勒,都是鲜卑Sibir的音译。”沈鲤之所以要定名为鲜卑平原,可不是胡说,也不是硬造宣称,而是确有其事。

永乐十九年的时候,伊伯格勒派人来朝贡,在大明胡吃海塞了一顿,一直跟随白帐汗国朝贡,后来白帐汗国灭亡后,伊伯格勒就逃亡了北方的鲜卑平原。

“朕知道了。”朱翊钧这才清楚了,原来是西伯利亚的西伯是鲜卑的音译,那片广阔的草原叫做鲜卑平原,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内阁的意思是修一条官道驿路,抵达鲜卑平原的鲜卑城,和他们通商贸易,让他们提供羊毛和皮草,而我们提供给他们各种货物。”朱翊钧看着奏疏说道:“路途太过于遥远了。”

王崇古立刻回答道:“陛下,用倭寇俘虏修建就是。”

“我们在沿路设立商栈,就是做买卖的落脚点,不用过于奢侈,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足够了,如果我们的货物能够一路抵达莫斯科,就更加完美了。”

“陛下,今年费利佩的大帆船,只带了二百万两银子,虽然我们和西班牙达成了人才换市场的共识,但臣总觉得这种受制于人,就像是被人扼住了喉咙,如果有一条陆上的通道,将大明的货物运抵泰西,就不会受制于人了。”

大明环球贸易商队,有费利佩的许可,但是费利佩二世不给大明许可的话,大明商船无法停靠西班牙殖民地的港口,甚至连麦哲伦海峡都无法通行,麦哲伦海峡水文极为复杂的同时,火地岛也是个关隘,真的能把大明的脖子狠狠的掐住。

来自陆上的备用商路,就需要准备了,而现在墩台远侯探索清楚了前往乌拉尔山的路,这一路上没有那么多的拦路虎。

“王次辅的意思是,开辟一条新的丝绸之路吗?”朱翊钧看着堪舆图询问王崇古的意见。

王崇古俯首说道:“陛下,臣世代行商,丝绸之路的情况过于复杂了,不如重新开辟。”

丝绸之路无法重启,不仅仅是奥斯曼这一只大老虎,这一路上还有各种小老虎,过一道关,拦路虎们就要收一次税,让丝绸之路的利润锐减,最终导致了丝绸之路的萎靡不振。

即便是大明重开西域,货物也很难送到世界第二大市场泰西。

而北上的新线路,有水源,没有那么多的沙漠,官道驿路修通之后,货物可以直接运到泰西集散,至于罗斯国,因为缺乏不冻港和出海口,是很乐意和大明合作的。

“这个库楚姆汗,会同意大明修路过去吗?”朱翊钧倒是很想修,但问题是,大明愿意,西伯利亚汗国的可汗库楚姆汗,会答应吗?

“陛下,罗斯国正在和西伯汗国交战,缺乏火药和火器的西伯汗国节节败退,四万军兵被叶尔马克的八百人打的找不到北,他会答应的。”王崇古对这件事也是有考虑的。

从墩台远侯的塘报来看,西伯汗国有丁口二十余万,成丁四万,可是这四万亦牧亦兵的成丁,面对八百人的入侵,一直吃败仗,这就是机会,大明只需要提供一些火器和火药,就能改变库楚姆汗的窘境获得友谊。

等到大明商品顺着官路涌入的时候,就由不得他了。

王崇古左右看了看低声说道:“等修了官道,再修驰道,就可以王化了。”

“那就修建吧,反正用的是战俘。”朱翊钧最终同意了内阁的想法,用倭奴修建官道驿路直达鲜卑城(西伯利亚城)。

这也是大明处理战俘的一贯手段修路,奴儿干都司的驿路,就是成祖文皇帝北伐的俘虏修建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