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五十一章 私市问题,不在私市本身

张居正认为,费利佩的这套办法能成,是因为大明在万历开海后,产业结构就是如此。

大明就是成功的泰西贸易联盟框架的实际案例。

大明沿海的确的富裕,但这些财富,是属于全体大明这个集体的,不是单纯属于沿海地区,所以朝廷才要修一条驰道到嘉峪关去,这是朝廷主导的分配。

大明沿海地区因为交通便利,尤其是更为廉价的航运,让沿海地区成为了最繁华的地方,工坊绝对不会设立在交通不便的地方,所以要想富先修路。

以棉花为例,山东、河南都是棉花的高产区,而海外原料国主要来源于蒙兀儿国,棉花这种原料聚集在松江府,在松江府的棉纺里生产成棉布。

而这些工坊的匠人,来自五湖四海,劳动力也是由腹地提供,这些棉布分销到腹地和海外,获取利润,财富向沿海地区聚集。

广西提供了七成以上的甘蔗,而饴糖、红糖、白糖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了广州府这个地方,广州府糖厂产生的利润属于两广,而不是广州一府。

北方提供了大量的煤炭、碱面、白土等等生产所需的原料,甚至还提供了生产所需的人口,财富本该就是属于大明集体所有,这一点,张居正在公私论和分配卷,已经详细描写了。

大明的产业结构,其实就是类似于费利佩提出的这套框架,有的地方提供白银,有的地方提供工坊,有的地方提供手工匠人,有的地方提供原料,有的地方提供粮食,最终让大明实现了商品的绝对优势。

所以,张居正担心,费利佩真的搞成了,那就有点棘手了。

但奥斯曼、英格兰似乎不想看到一个团结的泰西,而瑞典和波兰,更是直接了当的拒绝了罗斯国,即便是罗斯国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

这对大明是个好消息。

高启愚眉头紧蹙,面色凝重的说道:“英格兰人的思维方式,总是有点让人出乎意料之外,他们宁肯偷偷摸摸的在港口贸易,也不愿意撤回私掠许可证,因为这样获利更多,哪怕是被海盗攻入了首府,依旧不肯放弃。”

“先生,我注意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关于海贸。”

“仔细说说。”张居正严肃的说道。

海贸是张党的经济基石之一,松江府每年要起运四百万石的漕粮入京,海漕的总负责人就是吏部尚书梁梦龙,而提举市舶司使、督饷馆海防同知,全都是被张党的循吏所把持。

而另外一个基石,就是农桑,这是皇帝给张党的助力,宝歧司真正主人是皇帝本人,但具体的事务官,多数有司正徐贞明负责,徐贞明是张党,是皇帝的农学老师,他有全楚会馆的腰牌。

张党因为复杂的人员构成,已经不能称之为张党,称之为维新党更加合适。

而工党的经济基石是官厂,以及鼎建大工。

“先生,为什么会有走私?若是走私能避免关税也就罢了,但私市抽分的关税,最少都在三成以上。”高启愚提出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私市的税更高,但仍然有人选择私市。

高启愚之所以要说这件事,是因为大明在增税。

增税会不会扩大走私的规模,这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一旦增税引起了普遍的抵抗,万历维新历时十四年,才建立起的大好局面,就会烟消云散。

这是陛下所不允许的,同样也是维新党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一旦失去了经济地位,维新党会在微妙的朝堂平衡之中,完全落入下风。

私市抽分比官市还要高那么多,但走私仍然蔚然成风。

高启愚继续说道:“我翻了很多私市的案子,甚至还亲自去信仔细询问,天津州私市、三都澳私市、密雁港私市规模最大,也最典型,走私的货物,大体分为了白、红、黑、蓝。”

白货,主要指棉布,而后逐渐引申到了大宗商品,棉、茶、铁等大宗商品;红货,是奢侈品,大明的奢侈品是有专门的奢侈品税(604章),而且奇高无比;黑货就是违禁品,比如阿片,对外运输白银、生丝、人口都属于这个范围。

蓝货,则是军备,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火铳、火炮、火药,全都是蓝货,这些货物都是武装商船们必须要购买的,而且是市舶司不允许贸易的货物,比如火药,私市的价格能比朝廷价格贵三到五倍的程度。

“按照常理推断,红黑蓝应该是走私的大头吧,毕竟红货税率高,黑货违法,蓝货更是杀头的买卖。”高启愚往前探了探身子说道:“先生,现实却不是这样的,现实就是,走私白货占了九成的比例,只有一成是红蓝黑货。”

“私市只靠走私红蓝黑货,是撑不住的。”

即便是在私市,大宗商品仍然是大宗商品,甚至私市离开了白货,就会陷入运转困难无法维持的地步,黑蓝两种货物,因为本身就是违法,火并就跟吃饭一样的平常,私市的窝主,就必须是最大的武装力量,才能镇得住场子。

高启愚将自己总结的一个小账本递给了张居正,张居正翻动了很久,天津州、三都澳、密雁港私市是朝廷破获的大案,是要拿到文华殿上廷议的要案,而海防巡检们破获的规模较小的私市,就有六十余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私市的生命力之顽强,超出了朝廷的预料之外。

“确实如此,如果私市没有白货,也就是合法的大宗商品,单纯的经营红黑蓝三种货,就会在这些亡命之徒的火并之中,自我毁灭。”张居正放下了账本,高启愚研究的这个问题,是朝堂明公没有注意到的点儿。

高启愚思考问题是自下而上,这些海商为什么要选择私市,而不是官市,朝堂的主要思路则是自上而下。

高启愚说的观点,非常清晰,私市不是没有运营成本,其运营成本主要靠合法商品抽分支撑。

张居正将账本收好,高启愚故意作假的可能性很低,但张居正要亲自去验证一番,谨小慎微,是官场这个名利场的第一原则。

张居正笑着说道:“那么我们只要搞清楚,为何贩运白货的海商们,宁愿选择私市,也不选择市舶司,私市自己就会因为经营困难无法维持,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就解决了。”

高启愚立刻说道:“海商不愿意在市舶司抽分过关,这里面第一个原因,就是报关的过程过于冗长繁杂,手续众多不提,主要是办理缓慢,大宗商品在市舶司抽分还要排队,明明只要半天就能办妥,但货物往往要在港口滞留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但在私市,只要两天。”

这个也是最大的问题,大明报关的时间太长了,五大远洋商行等得起,但小的海商根本等不起,所以干脆直接走私。

高启愚话里有话,张居正听得非常明白,造成报关时间冗长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僵化的报关条件,而且没有一套详细报关流程,五个市舶司五个办法,四大总督府又因地制宜的有各自的办法。

这是朝廷的失职。

审单、查验、征税、放行,看似只有这四个步骤,但仅仅在查验这一个环节,一名海商就要走五六个衙门,要在港口、市舶司、松江府衙门、督饷馆报关,甚至有些商品还要到海漕衙门报关,在有了保监司之后,还要到保监司衙门报关,走完了这些流程,才能到征税的环节。

每个步骤都要在这些衙门过一遍,非常的繁琐。

还有些商品,比如丝绸,还需要许可、商检、配额等等流程,更加麻烦。

张居正这类的明公,平日里是不到衙门里办事的,就是真的要办什么事儿,也是让游守礼安排人,而且宰相门前七品官,游守礼到哪里都会加快加急办理,到衙门办事,是明公体会不到的痛苦。

报关程序的繁琐和冗长,就成了货物长期滞留的原因,而货物滞留在港口上,严重的影响到了货物周转的速度,对于商人而言,这不是一点时间,他们没有那么长时间去等候。

高启愚左右看了看,小声的号索道:“第二个原因,就是贪腐,这么多的衙门口,每过一次手,就是一手的油。”

“大明之前的关税的确只有6%,但实际关税可能会有20%,甚至是30%到50%,这样就罢了,这还是能用钱摆平的事儿,有些生意,只有大员、市舶司提举、督饷馆海防同知的亲眷才能做,你做这个买卖,就会卡着你不让你做。”

高启愚声音小了一些,因为五个市舶司的提举、海防同知,几乎都是张党的人,这些人拿了好处,到底有没有给张居正孝敬?高启愚不知道。

但他还是说了出来,不是试探,而是要把问题分析透彻。

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不同,就是海贸发展到现在,遇到的新矛盾,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是朝廷没有明文设限的商品,在各个市舶司执行的过程中,其实存在隐形的门槛。

这些隐形的门槛,才是最高的门槛。

“你说的这个原因,我有猜测。”张居正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不清楚,但猜到了,掌握权力就想方设法的变现,这现象十分的普遍,因为权力代表着支配。

王崇古搞了个工会,都闹出了那么多的事儿,还只是一个毛呢官厂。

大明市舶司如此庞大的利益,没有滋生出贪腐和利益链来,那才是天大的怪事。

高启愚十分肯定的说道:“反正损失的关税,也是公家的钱,我不拿到我那一份,是我自己在亏,所以,宁愿让货物在港口滞留,也要把自己的那份钱拿到手,宁愿朝廷没收、少收关税,把海商们赶到私市去,也绝不肯放弃自己的利益。”

“这就是这个问题难以解决的地方。”

从公私论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更加明朗,这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的现象,只要我卡着不让你过关,那我就能拿到一份钱,多少我都要拿,而且随着海贸规模的扩大,市舶司的吏员逐渐增多,问题开始变得严重了起来。

货物因为流程滞留、实际税率高于法定税率、对商品经营人为设限,就是海商们选择私市的三大原因。

“海商不肯通过市舶司过关,第四个原因,就是码头上的漕帮了,这些漕帮也要好处,而且还听命于人,和那些私市的窝主几无区别,这些漕帮负责为穷民苦力议价,但大部分的好处,却是给漕帮本身给拿去了。”高启愚讲明了第四点原因。

在私市要面对窝主的剥盘,在大明官衙的市舶司,也要面临剥盘,那么选择更快的私市,就成了小商贾最佳选择,流转快,还能带点其他的货物增加利润。

大明官衙的市舶司有个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安全,不必担心船货两丢的情况,正是这个原因,市舶司依旧是大明最主要的贸易地点。

这就是高启愚对数十起私市案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之后,得到的四个原因。

“善。”张居正只给了一个字,他看着高启愚看了片刻说道:“你还有话没说完。”

“还是先生了解学生。”高启愚吐了口浊气,作为曾经张居正的嫡系门生,他话没说完,张居正立刻就察觉到了。

张居正抿了口茶,笑着说道:“还有第五个原因,那就是有人在逼着海商们走私市。”

“要是海商们正常报关,因为法纪和监察的存在,有司官员,上下其手的规模就受制于法纪和监察,毕竟锦衣卫的稽税院也不是吃干饭的,在官衙上下其手,等同于说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作奸犯科。”

“这真的是太危险了。”

“但是,通过人为设限,逼着海商不走官衙,走私市,逼着海商们走私,朝廷命官们通过庇护私市所获,既不违反法纪,还能绕开监察,等于说绕开了朝廷的督饷馆,办了一个私人的督饷馆。”

张居正也没有藏着掖着,把自己的猜测告诉了高启愚,他当然也在考虑私市为何屡禁不绝的原因。

“诚如是也。”高启愚俯首说道,这话得张居正自己说,高启愚不能说,他把这些写到奏疏里,那就是攻讦张居正识人不明了,但张居正自己说出来,就是海贸相关官员的清汰。

张居正倒是颇为平静的说道:“海防巡检也是人,是人就有打盹的时候,这些个私市,屡禁不绝,今日高司客所言,鞭辟入里,那高司客就写成奏疏,送通政司过会吧。”

“是。”高启愚找张居正,一来是维护关系,二来是对首辅说明自己的外交政策,三来就是要判断下他这本奏疏该不该上奏。

他已经写好了,可如果张居正这个张党的党魁,不想改变现状,那他这本奏疏送到通政司,也是被驳回,除了被驳回之外,更加被张居正所记恨。

但张居正没有说什么兹事体大、吹求过急、相忍为国之类的套话,那就是认可了他的奏疏上奏,甚至还会在浮票上补充第五个原因,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基本盘动刀,主动清汰。

每一个组织,都要想方设法的进行自我新陈代谢,维持活力,才能长久,这是张居正吏治的核心理念,他的所有吏治新政,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理念在进行。

高启愚说完了国家大事后,稍微沉默了下,只能俯首离开,他其实还有个私事,那就是他的次子今年二十岁要行冠礼,行冠礼要取个字,他这次来是希望先生能给孩子起个字,但最终他没说出口。

因为张居正已经明确表示了师生情谊已断,日后只有公事。

“哎。”高启愚提起了自己的七味辅料,站在门前,再叹口气,选择了离开。

万历十四年六月初二,大明皇帝朱翊钧来到了文华殿,一如既往的主持廷议,大明皇帝勤政,是整个大明的幸运。

张居正解释了高启愚奏疏里的问题,廷臣们这才明白了,私市问题,居然不在私市本身。

张居正停顿了下说道:“所以,高启愚的办法是在松江府新港市舶司,建立一个政事堂,把这些乱七八糟衙门口,全都塞进这个政事堂里,让商贾们不用来回跑衙门,争取在一天之内,就能把手续办完。”

“这个办法大大加快了衙门之间的流转,而且可以互相监督,再设一个稽税千户的衙门,专事监察。”

稽税千户是稽税用的,但凡是有人故意为难、索要好处,就到了稽税千户的职责范围内,市舶司的天子南库等着抽分税货,这些地方吏员,居然各种刁难,那刁难的是海商?分明是在刁难皇帝!

“元辅真的不考虑让高启愚回到全楚会馆门下吗?如果元辅不要,我就勉为其难了。”王崇古本来还在思考办法,听闻张居正的说辞,立刻马上开始要人了。

“他一个惹事精,你要去作甚?”张居正眉头一皱,王崇古真的擅长见缝插针。

“他能惹什么事儿?无碍。”王崇古指了指自己,老神在在的说道,他一个大反贼,还怕一个不是反贼,只是不知道避讳的高启愚?高启愚干的那点事,才哪到哪儿,连僭越都没有触及。

张居正拿起了奏疏继续说道:“这货物因为流程滞留的问题,会因为市舶司政事堂,得到极大的缓解。第二个问题,实际税率高于法定税率,这一点,其实很难避免,但还是要积极监察,政事堂外设个大铁箱,谁都能检举。”

高启愚这是抄的皇帝办法,宫里有很多很多的铁箱,每天都会有人把这些铁箱里的检举信给拿出来整理。

“市舶司政事堂的大铁箱,谁来负责整理?”海瑞马上问道。

“稽税千户。”张居正立刻回答道。

李幼滋眉头一皱说道:“这是御史的职责。”

“御史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张居正回答的速度很快,显然准备好了怎么应对都察院的询问。

海瑞摇头说道:“这不能说服都察院,没有道理,监察就是御史的职责,我可以派素衣御史前往。”

素衣御史是一群疯子,比泰西的狂信徒还要狂热的真清流,海瑞找了十四年,他手底下,拢共就七个素衣御史。

“贪腐也要纳税。”张居正平静的说道:“有司官吏,为难商贾的非法所得,纳入利得税征税,所以这也是稽税的范围。”

“张居正!”海瑞厉声说道:“稽税不是个箩筐,什么都能往里面装!贪腐是要没收所有非法所得,决计不能装到稽税这个筐里!”

“元辅是《大明会典》的总裁,为什么要编纂大明会典,为什么要修职官卷,就是为了明确各衙门的权力,不能越俎代庖!”

海瑞很生气,直接直呼其名,因为张居正做的太过分,稽税就稽税,把它搞成了箩筐罪,过几年的时间,什么都能算是稽税了,到时候,稽税院就会在普遍反对声中,关门大吉。

权力一旦分配出去,再想收回,那就难如登天了。

这就是张居正不想把海瑞找回来的原因,这个人太认死理了,哪怕现在已经非常擅长变通了。

朱翊钧轻轻咳嗽了一下,看廷臣们都看向了自己,才开口说道:“海总宪消消气,元辅昨日到通和宫觐见,朕和元辅商量了很久,先生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这反腐抓贪不反不行,但是御史指望不上,先生也是为难。”

“这样吧,折中一下,市舶司政事堂的稽税千户和都察院的海漕御史一道,处置检举箱里的检举书信如何?”

张居正又没有往自己人手里揽权,弄了个贪腐也要纳税的理由,就是糊弄人,不过是为了把权力集中在皇帝的手中,权力不集中就容易学了泰西,权利太集中,又容易加倍执行,海瑞的担心不无道理。

所以,折中下,让各方面都满意,就是朱翊钧的打算。

海瑞和李幼滋互相看了一眼,才一起俯首说道:“臣等遵旨。”

“第三个问题,对商品人为设限,这个其实非常简单,下章到地方严令禁止,只要吃得住大明律的刑法,就大胆的干就是了。”张居正解释了第三个问题。

对暴利商品人为设限,其实可以和第二个问题一并解决,都是以公谋私的范围。

“至于各个市舶司的漕帮,臣以为,应该谨慎看待,再观察观察,因为这涉及到了穷民苦力和船东议价,码头的活儿,都是重体力活儿,码头的苦力,可没有官厂的法例办去喊冤。”张居正表达了自己对漕帮问题的慎重。

高启愚的意见是打,在高启愚看来,这些漕帮,都是市舶司不稳定的因素,直接下重手段清除就是。

“陛下,臣同意元辅的意见,可以多看看,这码头不只是一个漕帮,定期把这些漕帮的大把头,叫到衙门里训示一二,让他们多给苦力们分点,训诫他们不要过分火并。”王崇古表示了自己的认同,目前没有闹出恶性事件,就再看看。

码头的漕帮以地域为主,码头的纤夫,也都是大把头传帮带带到市舶司,真的全都打掉,恐怕连干活的人都找不到,这就是现实的顾虑。

“陛下,五大市舶司、四大总督府都有水师驻军,这就代表着这些漕帮的大把头,决计不敢做的太过分,否则水师就在眼前。”兵部尚书曾省吾也赞同了张居正再看看的提议。

原因就是,大明军是最大的压舱石,真的飘了,打掉就是。

“那就暂且再看看吧。”朱翊钧思索了一下,认同了这个提议,他其实倾向于高启愚的说法,打,直接清除这些不稳定因素。

但几位大臣说的也在理,可以再看看这些民间富有活力的社团,对穷民苦力是不是利大于弊。

“至于包庇私市,南北镇抚司都将一查到底,绝不姑息。”朱翊钧自然知道第五个原因,敢偷皇帝的钱,把手伸进了皇帝的钱袋子,已经不是一般的反贼了,只有一个字,杀,查到谁杀谁。

“国子监祭酒张位,被六科廊六科给事中联名弹劾。”张居正低声说道:“都察院御史跟着连章上疏弹劾国子监祭酒张位,文渊阁收到奏疏,已经超过了二百一十本,大体都是说张位,有辱斯文。”

“二百一十本,啧啧。”朱翊钧吐了口浊气,面露不善的说道:“当年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也就纠集了二百二十九人到左顺门逼宫,张位让国子监的监生,种种地,就招致了二百一十人弹劾他有辱斯文。”

“还是潞王的办法好,送他们去西山煤局废弃矿坑挖挖矿,就老实了。”

“陛下,可不能再送了,给矿上惹了不少的麻烦,臣不要。”王崇古非常明确的拒绝了皇帝的建议,西山煤局又不是垃圾场,这些贱儒到了,除了找麻烦耽误生产之外,一无是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