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五十章 回音壁困境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七百五十章 回音壁困境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倭国悍然发动侵朝战争,目的是为了把武士赶到朝鲜战场上,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吃饭,而不是待在倭国把米吃贵,这些武士待在倭国,还影响倭国平民种地。

十五万的武士送到了朝鲜,取得了傲人的战绩,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些倭寇就席卷了整个朝鲜,打到了平壤,在平壤之战中,第一次尝到了线列阵的威力,倭寇这一仗大败亏输。

在开城这个高丽的王城被大明收复之后,战局来到了最关键的地方仁川。

织田信长之前并没有派出自己的嫡系,但这次为了仁川,羽柴秀吉这次领兵三万驰援仁川,显然织田信长希望能够像大明取得平壤大捷一样,倭国取得仁川大捷。

提前布置好阵型,给大明军迎头痛击,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大限度的消耗武士的有生力量,同时能和大明划江而治,临津江以北归大明,临津江以南归倭国,瓜分朝鲜。

“可是,只有火器能够对付火器啊。”朱翊钧看着塘报,颇为平静的说道。

仁川这个地方,有三万倭寇,还是有六万倭寇,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这是朱翊钧最喜欢的拼血条环节。

现在朝鲜战场的情况,简而言之,就是:三枪干散大和梦,长官我是朝鲜人。

大明京营的作战方式,已经是火炮、鸟铳、燧发铳、重轻骑兵配合作战,对冷兵器为主的倭寇,形成了碾压态势,这一点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陛下,国子监祭酒张位求见。”冯保和小黄门小声交谈之后,奏闻了陛下。

“来作甚?”朱翊钧看了看自己的行程,他没有宣见这个祭酒。

冯保俯首说道:“前一段时间,陛下下旨询问: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兴则国兴,朕将举国之少年,托付太学,何故有如此狂悖之徒?”

“那次张祭酒在国子监发了很大的火儿,专门收拾了一些个故意挑唆的学正,亲自去了趟理工学院,赔了五百银给理工学院购置被摔坏的绘测望远镜,这次是来复命的。”

朱翊钧听闻,点头说道:“宣吧。”

大明皇帝关切了这件事的后续,在皇帝拉偏架的前提下,理工学院也没有仗势欺人,非要国子监如何,毕竟理工院生,是结结实实的把国子监的监生给打了,有点理亏。

国子监祭酒亲自赔礼道歉,新学旧学之争,并没有结束,只是告一段落。

而皇家理工院生在这次冲突中,获得了秀才身份,自此以后,和国子监监生平起平坐。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张位颇为恭敬的见礼,他是那种很典型的五十多岁的老学究,专心做学问那种,这次因为国子监和理工学院的冲突,让张位结结实实的丢了个大脸!

朱翊钧看着张位,想了想说道:“万历元年,张祭酒和先生关于考成法的推行有分歧,意见不合,先生力主,张祭酒死活不肯,你觉得先生吹求过急,恐生祸患,朕要罢免你,先生对朕说:若是臣工因刚直则黜,有志者何人愿意事君?朕以考成法事大,将你贬到了徐州做了同知。”

“万历三年先生再荐,你回到了京师,历九年,升任了这祭酒兼经筵讲官。”

“朕今日再问你:朕将举国之少年,托付太学,何故有如此狂悖之徒?”

“回陛下,臣有奏疏。”张位可以不来复命,大明的官僚,就是那种典型的吆喝不动弹,抽一鞭子动一下,皇命办了,皇帝也不能过于为难。

张位既然来了,那自然有话要说。

“呈上来。”朱翊钧拿过了奏疏,看了起来,他看完之后,点头说道:“你的奏疏里的观点,朕非常认同,但你这份奏疏,没有恭顺之心,可是朕还是很喜欢。”

“臣有罪。”张位再拜,他这本奏疏是有些大胆,确实没有多少恭顺之心。

“免礼,坐吧。”朱翊钧让张位坐,就代表着在他心里,把张位开除了贱儒的序列,成为了一个正常的臣子。

张位的奏疏很有意思,他讲了个故事。

今年陕西奏闻大旱,大明皇帝去了祈年殿修省,皇帝离开之后,按制国子监的监生去了祈年殿祈福。

张位带着近百名监生到了祈年殿,在结束了祈福之后,这些监生自由活动,到了回音壁,监生站在皇穹宇殿前说话,回音壁的回音,显得非常嘈杂,这些监生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

只有说话最大声的那个,才能被听得清楚。

那这个说话最大声的监生,真的就完全代表了所有监生的意见吗?显而易见,是不可能的,但就因为声音大,大家慢慢认可了他的说辞。

张位对这一幕,觉得很是神奇,明明都持有不同的意见,就因为这人说话声音大,就得到了认同,这引发了张位的思考。

张位将其称之为回音壁困境。

每一个监生都套了一层儒学士的皮,他们是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儒学士的皮,把监生牢牢的禁锢在了儒学士的环境之中,他们听到的、知道的所有的消息,都是儒学士不断规训的结果。

这种禁锢,这种不自由,产生了一个很可怕的现象,那就是所有儒学士其实并不是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而是活在由儒学士们,根据对经史典籍的解读,构建出的虚妄叙事世界之中。

而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之中,所有的儒学士,都会不约而同的陷入一个回音壁困境。

在封闭的环境里,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会不断地重复,并且在重复的过程中,这些意见不断地扭曲、夸张、扩大、极端,处于这种封闭环境下的大多数人,会慢慢趋同这种反复扭曲、夸张、扩大、极端的声音。

国子监的监生们,在封闭的国子监环境里,陷入了这种回音壁的困境之中。

皇家理工学院的院生不吃监生的大米,但还是因为这种闭塞之下的规训,监生们,还是认定理工院生是下贱的、不务正业的、奇巧淫技的蒙蔽圣听。

在国子监这个回音壁里,学正的声音显然是最大的,而监生目空一切的偏见,就是学正们的教育造成的。

“陛下,国子监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正在培养一群绝对的、精致的利己者,或者说我们培养出来的不是儒生,甚至是片面的杨朱学子,只说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视个人感官的物质、利益,高于一切。”张位面色凝重的解释着他的奏疏。

按照回音壁困境去推论,大明教育出现了大问题,培养儒学士的学堂,培养出来的都是杨朱学子,而且是不提‘取一毫而损天下,亦不为也’的利己者,甚至连杨朱学子都算不上。

所谓绝对,就是只利己,而且是损人利己。

“所谓精致,陛下,这个需要细细解释。”张位把很多现象总结到了精致二字里。

“这些利己者,他们能言善辩,他们都很聪明,有很好的老师,甚至非常有教养,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合法的,仪态上无可挑剔,他们精于世故,老道老成,而且能做出忠诚的姿态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他们很懂得利用规则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他们的精致。”

张位解释清楚了精致二字,陛下雷霆之怒之后,他思考了许久,用极为简练的话,表述清楚自己的想法。

“你这话,看起来有些危言耸听,话里话外,多少有点大明教育已经天塌地陷了。”朱翊钧看着手中的奏疏,面色古怪的说道。

张位一脸焦急的说道:“陛下,这不是危言耸听!大明现行的教育,就是在培养绝对精致利己者!陛下,元辅曾经说:不弘且毅之辈,国贼也。”

“国子监监生的种种行径,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一旦让他们掌控了权力,对于国朝、对于江山社稷的危害,甚至大于王次辅这些佞臣对国朝的危害,陛下,培养这种精致利己者的所有人,不是渎职,而是犯罪!”

“咳咳,张祭酒慎言,慎言。”朱翊钧提醒张位说话小声点,这话让王次辅听到了,王次辅这个八十岁的老年人,怕是要找张位这个五十多岁的年轻人单挑了。

人王崇古明明是反贼出身,不是佞臣。

“你说的有理,万历维新以来,也一直在试图做出改变来,但效果不佳。”朱翊钧说起了张位提到的问题。

大明皇帝、元辅自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朱翊钧十岁,张居正讲弘毅二字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但是这十四年,大明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振武、富国四个字上,对文教这块的维新,确实是有些欠缺。

“陛下,臣有罪。”张位俯首说道。

面对这种困局,张位选择了一个剑走偏锋的办法,他抄皇帝作业,他对皇帝成长经历进行了全面的复盘,最后得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种地。

这就是张位不恭顺,甚至是胆大包天的地方。

皇帝,是天生贵人中的贵人,是天上人上人,但皇帝总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除了开国自己奋斗出基业的君王之外,大多数的君王,其实都是骄奢淫逸、空谈误国的帝王。

皇帝今日如此的英明,绝对不是单纯因为张居正教的好。

张居正在教书育人这方面,其实挺差的,他的很多弟子,走着走着,都跟他走散了,甚至反对他。

大明有过一次主少国疑,那明英宗也是接受了士大夫的教育,如果单纯的靠士大夫的教育,那不会成为明君,甚至很有可能是个昏君。

陛下如此英明,其实是参与劳动、参与生产的结果,这是张位在对皇帝成长经历,进行了全面复盘之后,得到的一个结论。

“陛下,连潞王殿下都知道米煤几何,知道何时下种,何时浇水,潞王殿下监国时,很多殿下知道的事儿,大臣们反而不知道。”张位说起了混世魔王朱翊镠。

朱翊镠是个混世魔王,在京师折腾出了好大的动静来,但朱翊镠的很多决策,都是非常脚踏实地,而不是一厢情愿。

李太后宠溺潞王,这是众所周知的,李太后自己也知道,慈母多败儿,朱翊镠很小的时候,就一直跟着皇帝的屁股后面,所以,皇帝知道的事儿,潞王也知道,潞王的行事风格,和皇帝非常相似。

张位面色恳切的说道:“陛下,五谷不识何以识天下?”

“这就是你把监生拉去种地的原因吗?”朱翊钧面色古怪的说道。

张位不仅看到了回音壁困境的现象,从现象里剖析出了问题,这么培养下去,大明的学子,个个都是绝对精致利己者,从问题中找到了原因。

找到原因,张位还给出了具体的办法来,去种地。

张位非常确信的说道:“效果是极好的,不仅今年要种,明年要种,日后都要种。”

“这些监生,恐怕要戳着你的脊梁骨骂了,怎么难听怎么来。”朱翊钧笑着说道。

张位想了想说道:“陛下,都察院的御史们,自从去水窝子挑水之后,臣就发现,这些御史,再没有那么喜欢胡言乱语了。”

“的确是这样的。”朱翊钧一愣,发现确实如此。

大明国朝前几日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加税,这些御史们,没有连章上奏反对,当初王崇古办个官厂,被骂作聚敛佞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

“臣确实是有压力,所以来到了通和宫。”张位再次俯首,说出了此行的目的:借势。

借皇帝的势,借万历维新的势,来推行自己对大明教育的改革。

五谷不识何以识天下,就是这个改革的总纲常。

“好说。”朱翊钧立刻点头说道:“你想做事,却怕事儿没做成,反而把自己搭进去了,这是人之常情,但你愿意来到这里,找朕帮忙,朕将你奏疏留下,廷议上,朕会说服大臣们通过廷议。”

朱翊钧很乐意为张位站台,因为他这个皇帝就是干这个的,靠他一个人,偌大个天下,根本管不过来。

“臣叩谢皇恩。”张位赶忙跪在了地上谢恩。

朱翊钧没让张位等太久,第二天就把奏疏拿到了廷议上,经过了大臣廷议,顺利通过,国子监试行,效果好,府州县学,都安排种一下地,哪怕是象征性的劳动那么一两天,知道米不是从米行的货架上长出来的,有这个教育效果,也是极好的。

高启愚荣升了鸿胪寺卿,这对他而言是个大事,在这之前,因为旧事的缘故,家里一个客人都没有。

现在高启愚升转,倒是门庭若市了起来,他略显疲惫的送别了前来恭贺的客人后,思考再三,带了准备好的七味六和武昌鱼的辅料,前往了全楚会馆。

张居正特别喜欢吃七味武昌鱼,这七味就是黄茶、芡实、莲子、山药、黄精、大枣、枸杞子,将武昌鱼切段,用生姜切沫加料酒腌制去腥,冷水七味下锅熬汤,熬透之后,处理好的武昌鱼可蒸可煮,但自从皇帝下了禁止辣椒之后,张居正就再吃不得辣子了,滋味少了大半。

高启愚是张居正的门生,知道座师的喜好,这些东西都不贵,置办下来,也不过二分银的价格。

“先生说,东西放下,人进来吧。”游守礼知道高启愚提的是什么,但就这点东西,张居正都不肯收,大明是个人情社会,迎来送往是人之常情,连海瑞都不会判定这点辅料是行贿,不收,只是因为师生情谊断了。

“好。”高启愚看着手里的七味辅料,放在了门当旁,轻轻的叹了口气,至少现在肯让他进门了,对他而言已经是天大的好消息。

高启愚见面俯首说道:“老师。”

“坐吧,高司客,你我师徒情分已尽,日后不必称老师,称元辅便是。”张居正放下了茶杯,示意高启愚坐下说话,他面色平静的说道:“日后你也算是明公了,做事说话,都要万分小心,你一言一行,都有无数双眼睛盯着,等着你犯错。”

张居正就是再绝情,高启愚已经爬到了明公的地位,该提醒还是要提醒一下,之前栽了那么大的跟头,还不知悔改,谁都救不了。

“谨受教。”高启愚再俯首,将这些话放在了心里,至少现在张居正还愿意和他说话了不是?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元辅先生,我在典客番国使者时,听闻了一件事,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处遣使,甚至往英格兰遣使,希望能够游说诸国,旨在说服各国王公,放弃驱使海盗、平定诸国海盗、结束纷争、降低关税、互通有无,进而和大明货物相抗衡。”

张居正坐直了身子说道:“哦?细细道来。”

高启愚将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张居正。

这次不是黎牙实出的主意了,而是费利佩自己的打算,他派遣出了使者,到葡萄牙、法兰西、英格兰、丹麦、瑞典、波兰,希望能够各国收回私掠许可证,一起打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

整个泰西乱成了一锅粥,这还是天高水长,大明货物抵达泰西比较困难,若是大明继续开海,要不了多久,大明的货物就会像海啸一样,席卷整个泰西。

这个计划是非常可行的,因为西班牙掌控着富饶银矿,掌控着最大的白银流入;而且还有墨西哥、秘鲁、智利、巴西总督府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而尼德兰地区有全泰西最多的手工作坊,手工业繁盛;

“为了达成这个协定,费利佩愿意承认尼德兰地区反抗的正义性,开放各总督府港口的许可,允许英格兰的商船自由通行,承认安东尼奥是葡萄牙的国王等等,费利佩的承诺,在泰西还是很有效力的。”高启愚说起了费利佩要付出的代价。

“这看起来是非常不错的想法。”张居正面色变得凝重了起来。

费利佩居然愿意舍弃在泰西的一些核心利益,换取海贸环境的稳定,承认尼德兰地区反抗正义性,就事实承认了尼德兰地区的独立,给各国总督府港口的许可,英格兰的冒险家们就不用偷感十足的偷偷摸摸海贸了。

舍弃核心利益,是为了维护最核心的利益,日不落帝国的地位。

如果这个框架能够搭建起来,泰西就能达成一个松散的贸易联盟,进而和大明货物抗衡,要原料有原料,要工坊有工坊,要技术有技术,要白银有白银。

“十分具有可行性,不得不说,费利佩的确是个雄主,但是我有个一个问题,粮食从哪里来?”张居正盘算了下这个联盟的可行性后,发现了根本问题,粮食。

粮食是一切基础的基础,没有粮食,这些都是镜花水月,人都进了手工作坊,人吃马嚼,不吃饭是不行的,即便是以大明几百万顷的田土,到现在这个规模,也要用提高关税,来缓解手工业人口不足的问题了。

“元辅先生,罗斯国的使者两次来到了大明,费利佩同样遣使去了罗斯国,和罗斯国达成了一些协定,比如西班牙的商人可以前往罗斯国贩售粮食,罗斯国的龙兴之地基辅,拥有着大片广阔的土地,生产粮食。”高启愚立刻说道。

张居正对罗斯国并不了解,但听说基辅那边的土地,肥沃无比,他面色凝重的说道:“那他真的有可能成功。”

不是一厢情愿的空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实现的可能,费利佩舍弃了太多的利益,他画这个大饼,实在是太美味了。

其实费利佩敏锐的感觉到了,大明继续这么开海下去,日不落帝国的地位,迟早有一天落入大明的手中,费利佩必须要判断,这是不是泰西仅有的机会,来阻拦大明成为日不落帝国。

“可是费利佩失败了。”高启愚颇为感慨的说道:“来自基辅粮仓的粮食,无法廉价的运到泰西各国去。”

“最廉价的方式,毫无疑问是海运,但是奥斯曼占领了君士坦丁堡,罗斯国和西班牙,都是奥斯曼的敌对国,奥斯曼苏丹,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让漕粮船从黑海进入地中海。”

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已经一百四十多年了,但泰西诸国依旧坚决将这里称之为君堡,是因为宗教矛盾,也是因为地缘,黑海海峡真的太重要了。

十字军东征是教派之间的战争,可是这个咽喉,最终,还是被回回教牢牢掌控在了手里。

张居正面色从凝重变得轻松了几分说道:“这的确是个大问题,以大明为例,陆运的成本是不可承受的,所以才有了京杭大运河,但即便如此,河漕的价格,对大明而言,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从永乐年间开始,就一直在想要用海漕来代替。”

“黑海海峡的问题,不能通过邦交解决吗?”

即便是通过了外交解决了问题,泰西诸国不把君堡夺回来,这个贸易联盟,就始终被人掐着脖子,奥斯曼人想要钱的时候,就用点力,泰西诸国就得翻白眼。

高启愚回答道:“费利佩派人去谈判,奥斯曼的苏丹把费利佩的使者给杀了,把脑袋给送回了马德里。”

“额…”张居正有些无法理解的说道:“奥斯曼的苏丹,难道不想赚钱吗?怎能如此无礼,不答应也就罢了,还把使者给杀了。”

高启愚也是一脸难绷的说道:“可能泰西那边,宗教矛盾更加尖锐吧。”

这就是文化差异了,对于大明而言,这么好的贸易框架无法搭建,居然仅仅是因为宗教矛盾。

但黎牙实、佩德罗、伊万这些使者,都告诉鸿胪寺的官员,在泰西,宗教战争大于天。

高启愚继续说道:“除了奥斯曼这边,就是瑞典和波兰,对于瑞典和波兰而言,他们不可能让罗斯国加入这个贸易联盟之中。”

“瑞典人直接告诉费利佩二世的使者:没有瑞典的允许,罗斯国这个敌人,片板不能下海,以神的名义起誓,罗斯国永远不可能在波罗的海自由贸易。”

瑞典和波兰的行事逻辑就是,凡是有利于罗斯国,他们都拒不参加,凡是针对罗斯国的任何行动,他们都坚决拥护,无论如何都要帮帮场子。

“所以,没有粮食。”张居正仍然觉得这个贸易框架有可行性,没有粮食而已,大不了就搞圈地运动,反正英格兰也搞了上百年了,没出什么大问题,穷民苦力,在哪里都是代价的一部分。

“但是英格兰不同意,英格兰不需要一个团结的泰西。”高启愚给出了结果,费利佩二世的尝试,再一次失败了。

英格兰有自己的国策,一个团结的泰西,英格兰人就该睡不着觉了。

英格兰就是这样的,只要泰西战火不断,并不团结,英格兰就可以持续获利,这就是他们愿意推行私掠许可证的底气,把水彻底搅浑,越乱越好,也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这么好的想法,无法实现,实在是太可惜了。”张居正听到这里,知道这个贸易联盟,根本无法达成,面带微笑的说道。

可惜吗?一点都不可惜!

真的给费利佩干成了,大明就要面对一个劲敌了。

“是啊,可惜了。”高启愚也是颇为平静的表达了自己的遗憾,他面色凝重的说道:“大明有自己的英格兰,那就是倭国。”

“你说的有道理。”张居正表示赞同。

高启愚是新任鸿胪寺卿,他要告诉元辅,他作为鸿胪寺卿的外交政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