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四十九章 大明来加税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七百四十九章 大明来加税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伊万·佩特森有点迷茫,在泰西各种关于大明皇帝奇奇怪怪的传闻中,并没有大明特别慷慨的传闻,大明皇帝索要帮助的报酬,是理所应当的,伊万迷茫的是,他不知道能付什么样的报酬。

大明皇帝已经为蛔蒿付过费了,格外恩厚的赏赐和友邦的待遇,这个友邦待遇不是口惠而不实,比如得到了友邦待遇后,罗斯商人,可以在里斯本获得大明的商品,即便是非常艰难。

罗斯国和奥斯曼的冲突,并非单纯的为了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位而战争,而是巨大的利益之争,如果罗斯国能够获得这个皇帝位,并且击败奥斯曼,那么就可以从黑海出发,通过黑海海峡,抵达地中海。

黑海海峡就是罗斯国的咽喉,为了不让奥斯曼扼住命运的咽喉,战争就无可避免。

因为冲突的原因,罗斯国无法通过黑海、地中海进行海上贸易。

罗斯国想要海贸,其实还有一条路,就是北方航线的波罗的海,从圣彼得堡出发的商船,只要丹麦和瑞典同意,罗斯国的船就可以顺利从波罗的海进入大西洋,但罗斯国在北方要面临‘波罗的海之墙’,瑞典在不同的地方设立了重重关卡,抽取重税。

这就是让伊凡四世非常恼火的地方,明明拥有良港,却因为航线上的咽喉被人拿捏,无法海贸获得任何的利润,冲突不可避免,但自始至终,都没能彻底解决这些麻烦。

嘉靖三十三年,英格兰的冒险家钱塞勒从伦敦出发,从东北方向抵达了罗斯国的北方白海,抵达城市阿尔汉格尔斯克,钱赛勒在同年抵达了莫斯科,拜见了伊凡四世,伊凡四世准许钱赛勒在罗斯国自由通商。

嘉靖三十四年,位于伦敦的莫斯科商人冒险联营公司成立,获得了英格兰女王的准许,一个一百六十人的莫斯科公司成立,这些伦敦商人,将来自大西洋的货物运到罗斯国,从罗斯国带走蜂蜜、鱼油、毛皮、木材和大量海军军需物品。

北方航线被开辟了出来,并且稳定运行了五十多年,航线完全成熟。

即便是很难,罗斯国依旧可以通过友邦待遇获利,大明已经为蛔蒿付费,现在伊万·佩特森再请求大明帮助,必须要付出足够的报酬。

“我不知道能给陛下带来什么回报。”伊万十分老实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并不清楚大明的需求,但他希望获得大明的帮助。

“我们都脚踏实地一些,无缘无故的帮助,就像是镜中月水中花虚无缥缈,朕希望你能多带一点类似蛔蒿这类的作物到大明来。”朱翊钧说起了自己的条件,更多有用的农作物。

那些长远的未来,不必过早的提及,大明没有重开西域,过早的提及政治和军事的合作,没有必要,还是看向脚下的土地,让大明百姓吃饱饭才是正事。

朱翊钧看着伊万有些迷茫的神情说道:“大麦、小麦、燕麦、甜菜、牧草都可以。”

“伟大而英明的陛下,大明幅员辽阔,物华天宝,无所不有,这些大明已经存在了。”伊万·佩特森提醒陛下,这些农作物大明都已经存在。

“朕要育种,你带来就是,朕自有用处,只要能带来各种各样的种子就好。”朱翊钧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的目标不仅要有,而且还要好。

朱翊钧要这些不是无的放矢,农作物育种对大明很重要,比如:因为水肥出现,施肥反而导致了小麦的减产,因为施肥导致植株过高,风雨让麦田大规模伏倒造成了减产,大明需要矮化小麦,增加小麦的抗伏倒能力。

比如甜菜,大明的甜菜品种单一,块茎瘦小、含糖量不高,李时珍编纂的本草纲目,将甜菜认定为一种药草,如果能够人工选育出含糖量更高的甜菜,那么北方就可以获得价格更低的糖。

卖笑的不如卖药的,卖药的不如卖糖的,卖糖是一件很赚钱的买卖,甚至等重的利润,只是稍逊于阿片,甘蔗可以制糖,可眼下的甜菜并不能制糖,因为块茎的含糖量太低了。

甜菜的原产地正是波罗的海的瑞典,罗斯国有各色品种的甜菜,这些甜菜生活在高纬度地区,抗寒能力极强,大明的育种一直在进行,从未停止过。

朱翊钧对宝歧司是有执念的,这种执念,就像是人要吃饱饭一样的根深蒂固。

“谢陛下!”伊万·佩特森没有读过天择论、人择论,对于大明要各色种子的目的,并不能深入理解,但只要大明有需求就好。

大明的需求真的非常好满足,一些种子而已,烧杀抢掠的时候,给陛下顺便带一点就好。

“陛下,我的家乡有一种牧草,叫紫根草,这东西很结实,无论是酷热还是严寒,都可以茁壮生长,也不是很挑地,一年能割一茬,种下就可以每年收获,不知道陛下是否需要?”伊万·佩特森忽然眼前一亮,他想起了一个东西。

这东西,他的农奴大量种植,就是用来喂马,既然种的哪里都是,自然是有些优势。

“哦?产量如何?”朱翊钧十分感兴趣的说道,他敏锐的把握关键信息,这个叫紫根草的东西,不挑地。

大明在绥远种植了很多的牧草,但黄土高坡的黄土十分的贫瘠,很多牧草的试种,都是有些困难,甚至部分盐碱地都能种的草,在黄土上,都难活,光秃秃的黄土高坡,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活动的砍伐。

越多的牧草,越多的尝试。

不挑地,这对大明而言是个极好的消息,只有先把草种上,慢慢才能种树,恢复黄土高坡的植被,黄河才能彻底治理。

绥远总督潘季训说过,束水冲沙,是治标,治本还是要治理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

“产量看施肥吧,尊敬的陛下,我说不清楚产量如何,总之就是产量很大就是了。”伊万·佩特森有些尴尬的说道,种地都是农奴在种,伊万·佩特森只是知道有这种作物,他又不种地,具体细节,他就不清楚了。

“带过来就是。”朱翊钧这才郑重的说道:“看在蛔蒿的面子上,朕可以给你两百把鸟铳,二十把平夷铳、二十门虎蹲炮,两千斤的火药,足够你发动一次宫廷政变了,杀死你的政敌鲍里斯了。”

“宫廷政变,人越多,暴露的可能性就越大,最高人数不要超过八百。”

八百是个历史一再证明过的数字,超过八百人,就不是一个人能够直接指挥的规模了,宫廷政变,不是朱棣打江山,再犁一遍,用不了那么多人,只需要杀死鲍里斯,把国王请出来,那些忠诚于国王的人,自然会聚集在王旗之下。

比如夺门之变。

朱翊钧和伊万佩特森聊了许久,伊万佩德森离开了观龙亭。

其实罗斯国的矛盾,非常容易理解,就是军事新贵族和波雅尔(大贵族)之间的新旧更替的矛盾,旧贵族不甘心失去自己的利益和权力,而军事新贵族,希望获得更多的利益。

爆发于隆庆六年的莫洛季战役,伊凡四世连首府莫斯科都丢了,奥斯曼人把莫斯科付诸一炬,为了报仇,伊凡四世只能启用更加能打的哥萨克人,将更多的利益分配给军队,这种矛盾在伊凡四世还活着的时候,没能妥善解决,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这种矛盾,是只有彻底杀死对方才能结束的生死斗争。

伊万杀死了鲍里斯,国王就能顺利掌握权力了吗?伊万这些新贵族,杀死波雅尔这些旧贵族之后,自己就会变成波雅尔,继续架空国王。

这个国王,仍然是那个提线木偶的存在,朱翊钧并不打算深入干涉罗斯国的内政,他付报酬,伊万带来更多的种子,方便大明育种和培养新的农作物。

“陛下,大司徒和少司徒已经到了。”冯保提醒陛下,仍有大臣需要接见。

“宣。”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王国光、张学颜俯首见礼,他们这次来,自然有大事要说。

“坐。”朱翊钧从袖子里拿出一本奏疏,面色凝重的说道:“户部的意见是要加关税?是要对西班牙进行对等报复吗?”

费利佩二世的特使佩德罗·费尔南德斯,以降低大帆船白银数量、加高关税、禁止大明棉布进入西班牙为条件,希望能市场换技术,被大明皇帝直接否决之后,佩德罗提出了另外一个人才换犯人的想法,目前内阁拟票,大多数都是赞同的。

毕竟失去一个庞大的市场,对大明开海大业不利。

西班牙不加的关税,大明来加!也省的西班牙叫唤了。

“是普遍增加关税,而不是对西班牙的对等报复,无论西班牙是否要对大明增税,大明都有自己的步调。”王国光赶忙解释道:“这次泰西来使,并不是户部形成部议的主要原因,当然有这部分的原因。”

“将6%的关税增加到13%,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

大明对西班牙所号称的日不落帝国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占领了一些港口,以抢劫为主的殖民地,算不上是实土郡县,顶多算是羁縻之地,若是把定义稍微放低一些,大明也是日不落帝国,毕竟安东尼奥的确是大明册封的国王。

日不落帝国的决策,对大明国朝决策的权重有一点,但是并不高。

大明再次伟大,有自己的步伐,而不是等着泰西出题,大明做题,大明是当下世界的天朝上国,是世界的科技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

张学颜拿出了一份清单,十分郑重的说道:“陛下容禀,这次增税是普遍增税,就是大明已经取得了独占地位的商品进行增税,目前铁器、棉布、茶叶、瓷器这四大项,全都要增税到13%,对一些奢靡之物,比如丝绸、珠宝、玉石等物,增税至30%,这就是户部的决议。”

“相应的对舶来粮、鱼油、糖、铜料、木材等物,进行减税,这些原料大明需求极多,税率从6%降低到了3%,舶来粮甚至要降低到零,以防止大明粮食不足,导致的各种动荡问题。”

张学颜详细的解释了下户部的政策细节,不是说直接把关税一起拉高,而是有增有减,对大明需要的贵金属、粮食,进行普遍的降税,鼓励进口,对大明具有独占垄断地位的商品,增加关税,来增加利润。

“陛下,大明之前为了鼓励出海,把关税定的太低了。”王国光再次强调,大明不分贵贱,所有货物都是百值抽六,也就是6%的关税,是极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海贸规模。

这次增税,与其说是增税,不如说是鼓励开海政策的结束,猪养肥了要宰。

朱翊钧打开奏疏说道:“奏疏里说的很明白了,朕自然也看懂了。”

“开海十四年以来,大明各个航线已经开辟成熟,已经成功的占领了市场,取得了支配地位,而大明腹地也因为恶性竞争,导致利润低于预期,所以增税,是为了减少恶性竞争。”

“大明是整个世界的关税洼地,这种低关税,是符合当时大明国情的,毕竟禁海了快两百年了,完全开海需要鼓励,而现在,低关税,实际上是补贴了夷人,增税符合现在大明的国情。”

低关税,是鼓励外贸型产业链的成熟,增加制造业,而制造业制造出各种商品,出口海外,实际上拉动了外需,朝廷低关税,没收到的银子,实际上给了海外,降低了海外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刺激海外市场成熟。

而关税正常化,则是为了让更多商品流入大明,在竞争中降低价格,拉动内需,增加对内的分配,户部的奏疏解释的非常明白。

“提高关税,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大明的部分铁冶所已经出现了女工,这些重劳力的工种,女工的出现,已经表明大明工匠已经不够用了,而且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改善。”王国光详细的解释了其中的逻辑。

工业人口不够用了。

铁冶所、煤窑里面出现了女工,代表着工匠数量不足以支撑大明的制造业再这么无序的扩张下去了,加高关税,限制制造业的扩张速度,防止因为手工制造业吸收了太多的工匠,导致农业出现问题。

“陛下,大明在海外市场占据了支配地位,增加关税,货物增加价格,并不会影响到出口的规模。”王国光十分郑重的说道:“大明需要海外的白银流入,缓解大明钱荒,增税的货物,主要因为商品优势拥有的支配地位。”

“王次辅怎么说?他现在可是工党党魁,要充分考虑工党的意见,不能因为聚敛,就伤害到工匠的集体利益。”朱翊钧倒是认可增税,但也要询问工党态度,王崇古作为工党的党魁,要综合各方的意见。

张学颜的表情十分奇怪的说道:“王次辅说,有些人,总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大洋上的商船上,货物全都是来自于大明,已经到了这般地步,仍然在恶性竞争,该赚的钱不赚,不该赚的钱死命的赚,是时候敲打一下这些门里横鬼了。”

该赚钱的钱不赚,说的就是海贸中,不断恶意压价,在五大市舶司都比较明显,为了抢夺市场,可劲儿的给夷人降低价格,因为可以直接获得白银。

而不该赚的钱死命赚,说的是大明不愿给大明工匠们足够的劳动报酬,分配极少,可劲儿的压缩人力成本获取利润。

门里横鬼,说的就是关起门来,在大明腹地耀武扬威、内残外忍的大明工坊主和海商们了。

“对各种商品进行关税调节,就是朝廷之前调整出口和产业的工具,这是一把好刀,但关税调节这把刀不能滥用。”朱翊钧认可户部的想法,但是这把刀如何使用,该制定出基本的律法来,必须要有一个参考的条件,不能像洪武年间的大明宝钞一样的滥用。

“陛下所言有理,户部也拟了一个暂行的章程,随着实践进行调节。”王国光拿出了一本奏疏,户部部议自然不想这把刀被滥用,一旦滥用代表着这个工具完全失效,这意味着户部权力的丢失。

户部已经失去了铸币权,现在铸币被兵部、工部牢牢掌控,户部只能捡一点残羹剩饭去吃,就是对海外发行宝钞,这让户部如鲠在喉。

关税调节标准,其设计比较简单,大概而言,就是该项货物大明占据世界贸易总量七成以上,则增税;当该项货物大明占贸易总量不足五成的时候,则减税。

不足五成,则意味着该项货物,大明不占据支配优势,减税增加竞争力;

超过七成,则认为该项货物已经占据了支配优势,增税增加利润。

而估算某件商品的世界贸易货物总量,则是由五个市舶司、四个海外总督府市舶司、里斯本货物进出口数据进行推算,若是能够获得伦敦、塞维利亚这两个地方的数据,则会更加准确。

朱翊钧和户部尚书仔细聊了许久,确定了这次的增税。

“朕呢,就是比较担心,不管就乱,一管就死,大明这会儿突然调高关税,恐怕,咱们大明的这些海商们,又要喋喋不休了。”朱翊钧说起了自己的担心,大明增加了关税,又有人要号丧了。

张学颜十分肯定的说道:“陛下,这好办,他们要是嘴上说说也就罢了,如果非要付诸于实践,对抗朝廷的政令,其实也好办,直接不给民间船引,所有的货物,都在市舶司,由市舶司统一定价,统一采买,由大明控制的五大远洋商行贩运出海。”

“省的他们去海上冒险了。”

到那一天,海商们就回想起被禁海令支配的恐惧了,就知道珍惜当下开放氛围了。

大明朝明公们,大部分都是极端保守派,对于朝廷当下的一些政令,其实不是那么的认同,既然有人要抗命不遵,那就直接倍之,从开海转向永乐年间的吃独食,完全的官船官营。

朱翊钧思索了片刻说道:“朕还是不希望走到那一步,下章王一鹗、申时行、王家屏等人,告诉他们,一定要跟海商们讲清楚其中的关键,讲明白为何要增税,同时,各市舶司要进行对各种货物的价格进行协商,确保利润。”

万历十四年,大明朝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低关税,将关税增加到了13%,朱翊钧本来以为会反对意见如同滔天之浪,骂大司徒和少司徒是聚敛佞臣等等,反对政令。

但朱翊钧一本奏疏反对的奏疏也没收到,甚至连民坊杂报都没有讨论的声音。

申时行在奏疏中汇总了各个商总的意见,告诉了皇帝陛下无人反对的原因。

即便是加到了13%,大明依旧是整个世界的关税洼地,这是不争的事实。

大明海商整天风里来浪里去,对泰西各大总督府的关税,那是再清楚不过了。

这些总督府,仅仅是明面的关税,起码都是30%以上,私底下要给的贿赂,要看你的武力值,武力不够,直接百分百,连人带船都给你劫了。

大明皇帝收了十四年的关税,水师都扩军到了十三万军,大明迟迟没有增加关税,搞得海商们都有点心里打鼓,皇帝陛下这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许多海商心里,都拿不准,觉得朝廷打算猪养肥了直接宰。

占据支配地位的商品,也才加到了13%,相应的还有一些原料的减税,这对海商而言,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至少皇帝还准备可持续性竭泽而渔,而不是吃独食,也不是直接杀猪,这是好消息。

其实大明的海商们也陷入了一种困境之中,谁都不敢率先涨价,一旦自己涨价,对手不涨价,自己就会失去市场,就会在竞争中落败,所以,宁愿利润低点,也要维持好市场的占有率,都想涨价,但大家都不敢想涨价。

现在,朝廷出来主持价格的协商,这就让事情出现了转机,这朝廷、皇帝就是价格协商的担保人,一旦有人违反了协商价格,那就是不给皇帝面子,等着他倒霉就是。

涨价,大家会获得更高的利润。

“咦,居然是广州造船厂最先营造出了铜包木的船只来。”朱翊钧看着摆在桌子上的模型,啧啧称奇。

朱翊钧面前的模型,是一只双桅的水翼帆船,双桅一个主桅,一个控制方向的副桅,同时配有各种用于导航的六分仪、指南针、象限器、分度仪,这些仪器集成在了一个工作台上,还有了操控尾舵的轮盘。

而这只水翼帆船最让人惊喜的就是,它是铜包木制作而成。

铜皮夹板船的技术不是难点,配套产业落地才是难点,铜料主要用于铸造万历通宝了,所以铜包木是非常奢侈的。

南衙的龙江造船厂、松江府新港造船厂、福州造船厂都在做,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做成,在大明,铜料过于昂贵了些,用铜包木船只成本投入过于巨大,让铜皮夹板叫好不叫座,都知道好,但都不舍得做。

最终广州造船厂率先拔下了头筹,目前的一些小型船只,水翼帆船、战座舰、二桅货船都已经有能力生产。

而南衙获得大明皇帝重注投资之后,在五月末传来了喜讯,南衙已经建成了整个大明最大的酒厂,从熏、发、制、酿、蒸、桶装窖藏等全产业链建设,已经顺利投产,预计年酿酒两千大桶以上。

一大桶为1700斤,一年能生产国窖340万斤,番薯瓤要做饴糖,国窖是制作饴糖剩下的番薯渣滓、甘蔗渣滓酿造,经过蒸馏得到的烈酒,不好喝,但有大用。

“这好像也没多少啊。”朱翊钧简单的算了算,也就两千吨的样子,放到后世只能算是中型酒类企业,年产五万吨以上的酒厂,才能称之为特大型酒类企业。

“陛下,按照户部对里斯本货物集散计算,泰西一整年也就酿300万斤的酒,大明一个酒厂就酿出来了。”冯保提醒陛下,这340万斤看起来不多,那是在大明,放到泰西已经等于整个泰西的产量了。

泰西的蒸馏酒产量十分好计算,目前泰西就只有尼德兰地区有完整的蒸馏酒产业,每年产量多数都用于贸易,只有两成会给英格兰、本地商船水手使用。

烈酒在海上是刚需,一单位的蒸馏酒,兑着两单位的水喝才不会生病。

用于航海使用的酒,一般都是二次蒸馏,酒精浓度能达到60%以上,除了酒味没别的味儿,风味物质全都被蒸馏了;而本地售卖的酒,一般都是单次蒸馏,酒精度数一般在50%以下,保留更好的风味。

南衙龙江酒厂,只做二次蒸馏。

“倭国对朝鲜再次增兵了三万人,由羽柴秀吉率领。”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塘报,面色凝重的说道。

这次增兵的地方,在仁川,水师上岸后,在仁川进行了布防,现在整个仁川有六万倭寇布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