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四十八章 穷则争议,达则自古以来

朱翊钧可以理解费利佩的动机,费利佩太羡慕大明皇帝的权力了。

同样作为君王,大明的权力比泰西的更加集中,费利佩学习大明的权术,这个动机,其实非常容易理解,但想要实现,其实非常困难,因为无人可用。

大明的帝王术移花接木,无论内阁制、司礼监、东厂、西厂、内行厂等等实践,首先需要的就是人,新的组织架构,要对上忠诚,最终在制衡之间,所有人都必须更加忠诚,才能分配到更多的权力。

这是梨树上长出的梨,泰西这棵桃树长不出这种梨来。

而泰西的政治,发展比较幼稚,唯一能让大明多看一眼的,反而是尼德兰地区的新兴资产阶级运动。

所以,费利佩打算用大明的流放犯,来完成这种集权。

“陛下,费利佩二世已经在泰西实践过了,是可以实现的。”高启愚的眉头紧蹙的说道:“他招募了一群来自法兰西的贵族,平衡朝堂上的权力,但是这有个缺点,那就是西班牙离法兰西太近了,这些拿到权力的人,就有了别的想法。”

大明人是很难理解泰西人的想法,比如泰西很多皇家卫队,都喜欢招募外邦人,来保证自己的安全,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奥斯曼王国,奥斯曼的近卫军不是回回教徒,而是基督教徒。

费利佩听从了黎牙实的建议,聘请了法兰西人作为秘书,进展十分顺利,但最终费利佩放弃了,因为距离的原因,这些法兰西人,对费利佩不够忠诚,成为影响决策的秘书后,法兰西人总是倾向于向本国利益输送。

费利佩把主意打到了大明这边。

一些不便处死、而且就近流放会有隐患的棘手案犯,可以送到泰西去,他可以收容这些棘手的案犯。

“而且这些法兰西人,他们的道德实在是有点过于低下了。”高启愚说到了费利佩探索失败的另外一个原因,利益输送也就罢了,既然要用,肯定早有预料。

最终让费利佩下定决心,把这些法兰西人赶走的原因,是这些法兰西人的恶趣味。

在泰西有一个通行的法律,那就是平民和贵族对话的时候,绝对不许背对贵族,这被视为一种平民对贵族的挑衅,如果发生的话,贵族可以处罚这个平民,通常情况,就是用剑刺一下。

而法兰西贵族,有一个非常普遍的取乐项目,那就是四五个贵族青年,跑到街上,将一个平民团团围住,而这个时候,贵族们一起说话,这个平民就违反了不得背对贵族说话的律法,会获得处罚。

这样反反复复的戏弄,用剑不断地刺出,直到平民在哀嚎中被刺死,贵族青年才会心满意足的离开,这些法兰西人,就以平民的哀嚎为乐。

正是这种让西班牙人无法接受的恶趣味,让费利佩不得不赶走这些法兰西贵族。

当初费利佩偏爱侏儒,后来因为反对的人太多,费利佩不得不把所有的侏儒驱逐,这次也是一样,这些法兰西人做的太过分了,以至于费利佩不得不赶走他们。

“陛下,这听起来有些离谱,但直接原因,的确是这几个贵族,当街刺死了数名西班牙平民,让费利佩焦头烂额。”高启愚看着陛下目瞪口呆的样子,只好解释了一下。

这些法兰西人敢在大明这么干,陛下一定会把他们千刀万剐,最起码大明君臣,还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挂在嘴上。

“的确,大明将其视为蛮夷,也不是大明本身的傲慢,大明的文化已经非常强调谦逊了。”朱翊钧由衷的说道。

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悖礼犯义了,必须要出重拳!

朱翊钧明白了为何费利佩会如此执着,其实理由很简单,大明的流放犯,其道德依旧在这些泰西贵族之上,新的组织架构成员,不能因为道德问题,被广泛反对。

“容朕缓思。”朱翊钧没有马上答应下来,而是让高启愚写成了奏疏,送到内阁,经过廷议后再做决策。

高启愚离开之后,朱翊钧继续处理着各种各样的奏疏。

陈天德率领的一百二十名海防巡检,在大明进入义州的时候,就已经撤离,这些海防巡检,没有脱离战场,依旧在海岸线上活动,而且墩台远侯开始深入战场深处,为大明搜集各种各样的情报。

这些情报非常的庞杂,情报首先会交给前线的平倭大将军戚继光梳理,最后形成一本关于日寇情报的塘报册,而朱翊钧看到的就是整理后的塘报。

“这还是人吗?”朱翊钧看着手中的塘报,愣了许久说道,法兰西那帮贵族已经够不是东西了,这些倭寇一样没有任何做人的底线。

冯保倒是一点都不奇怪的说道:“陛下,倭寇在不做人这件事上,向来不做人。”

朝鲜战场上出现了一种不该出现的东西,悍不畏死的花郎协军。

悍不畏死和协从军,是格格不入的,毕竟擅长逃跑的协从军,无论如何都和悍不畏死没有关系。

但就是这么南辕北辙的两个词,凑到了一起。

倭寇用了一种十分血腥的手段,任何时候花郎协都会编成两个战斗队,哪一队死战不退,就会得到赏赐,提拔为武士,而另外一队即便是表现的已经极为悍勇了,但仍然会被编为敢死队,执行更危险的任务。

在这样的筛选之下,在和大明的不断冲突中,倭寇得到了一大批愿意用同胞的血,染红自己官帽子的花郎,并且迅速填补到了战线,给大明军造成了一些困扰。

“戚帅似乎对这种悍不畏死的花郎协,有些轻视了。”朱翊钧总觉得戚继光有点大意,戚继光并不打算做出什么应对,而朱翊钧总觉得这种战场上的变数,有些危险。

“陛下,戚帅这么觉得,一定有他的道理吧。”冯保和陛下一样不懂,为何戚继光对这些花郎里的异类,并不是特别的在意。

戚继光的理由非常简单,他对协从军的定位,是十分清楚,不需要有太强悍的战斗能力,能组织起来运粮草,那就是已经烧高香了,如果实在运不了,就让他们种地去。

哪怕是种地,也不要让他们上战场捣乱,而且协从军,绝对不能有战斗力。

悍不畏死的花郎协,一旦人数变多,最先遭殃的绝对是倭寇。

基于恐惧而非信念作战时,这些悍不畏死的家伙,就成了军队最大的不稳定的因素,他们很有可能在关键的时候,反戈一击,拿倭寇的脑袋当投诚的筹码。

道理很简单,跟大明军拼命是拼命,和倭寇拼命也是拼命,为什么不挑个软柿子捏?

在军队,军令如山,强调的就是军队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听话,接到命令就要执行。

悍不畏死的花郎协,这种随时都有可能背刺的战斗力,不过是磨一把注定捅向自己的刀。

很快,朱翊钧收到了前线的一些战报,证明了戚继光说法的正确性。

这些悍不畏死的花郎协,给大明军带来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麻烦,给倭寇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大明军现在是全火器作战,子弹不会跟你讲抵抗意志,抵抗意志并不能防弹,大明军现在作战方式,见面就是一轮线列阵齐射,再悍不畏死,看着身边的人如同割韭菜一样倒下,也会心生畏惧。

这些花郎协因为作战英勇,开始索要待遇,一旦无法满足他们的待遇,他们真的会哗营甚至是临阵倒戈。

临阵倒戈真的发生了。

在马山馆争夺中,大明参将杨元领兵一千,击破了汹涌而来的花郎协,花郎协把手中的武器对准了加藤清正的物见队。

物见队是由四十名倭国武士、一百一十名倭国足轻组成的作战单位,而一个物见队通常会带领一千一百名的花郎协从军配合作战。

在马山馆的争夺中,花郎协从军被大明军的火器击退后,这些协从军一不做二不休的冲向了物见队。

镇守马山馆的三支物见队,被花郎协从军全部杀死后,这些花郎协从军,快速奔向了其他的物见队。

大明军拼命,大明军有无数的火器收割生命,可是倭寇没有,很快从三支花郎协从军临阵倒戈,发展到了花郎们的大规模哗变。

花郎协临死反扑,被倭寇给强力的镇压了下去,但依旧重创了马山馆的倭寇,大明以极小的代价占领了马山馆。

参将杨元在战后反复确认,就有至少十二个物见队全军覆没,被花郎协从军杀死,马山馆这一仗,花郎协从军杀死的倭寇,比大明军还要多得多!

当然,大明皇帝是不会给花郎协从军记功,这些功劳都会记在大明军的身上。

让奴隶真的拿得起刀来,这对倭寇而言,决计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来自罗斯国的特使伊万·佩特森正在写游记,记录自己的见闻,回到自己国家时,呈送君上。

伊万是一个哥萨克人,而且是哥萨克人军团的统领之一。

哥萨克人是悲惨逃亡者,就是一些斯拉夫人无法忍受残酷压迫,被迫逃亡出走,流落他乡,脱离了金帐汗国的野蛮统治,成为了自由民。

残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哥萨克人的能征善战,从伊凡四世开始,哥萨克人军团成为了沙皇手中的一把利刃。

而这些哥萨克人,普遍被被认为是鞑靼人,就是当年蒙古西征留下的后代,罗斯国并不把哥萨克人看作是自己人,种种因素之下,伊万·佩特森就是在贫穷中长大,在军队中不断地成长为了统领。

这是他第二次充当使者,乘船来到了遥远的大明,而这一次,他终于摸清楚了大明皇帝的喜好,从泰西带来了蛔蒿,成功获得了单独觐见的殊荣,并且为罗斯国争取到了友邦的待遇。

在觐见的前一天,伊万在灯台下,快速的书写着:

“大明皇帝所居住的城池——大中国城,非常的庞大,不算城墙外的民坊,仅是四方石墙,绕城一周就需要徒步四日之久,每个城角、每个城门都有高大的城楼,他们称之为五凤楼,城楼上有镂花檐板,他们用极其珍贵的漆,将檐板漆出各种颜色。”

“作为一个哥萨克人军团的统领,我无法理解大明人的决策,他们正在拆除那些看起来无法被攻破的城墙,大段大段的城墙被拆除,城池和外面的乡野民舍,连成了一片,城市的规模空前扩大。”

“在这个庞大的大中国城内,居住了超过三百万的平民。”

伊万停笔,思索了片刻继续写道:“或许吧,他们是对的,因为大明拥有一种很神奇的建筑材料,他们被叫做石灰的材料,非常坚固,城外的民舍,每一条街,都是一道城墙。”

“大明皇帝的秘书们,说服了大明皇帝,再坚固的城堡,也无法阻挡三百万平民冲击城堡,所以,皇帝需要更高的德行,让平民信服皇帝的统治。”

“这听起来比拆除城墙,还要让人难以理解,仅仅依靠道德就可以维持统治的话,还要城堡做什么?但这种事,在大明切切实实的发生着。”

伊万到大明这些日子,有很多事,他都无法理解。

比如拆除城墙、比如用德行而非暴力统治如此庞大、人口如此众多的帝国,追随皇帝的圣堂勇士战斗力极为强悍的同时,却和哥萨克人军团的道德完全是两个极端。

哥萨克人军团让人闻风丧胆,因为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用最血腥的暴力展示自己强悍的武力,让人畏惧,这也是伊万的信条。

当他听说大明京营,也就是黎牙实所说的圣堂勇士,每一个都拥有崇高的道德时,伊万嗤之以鼻!

军队拥有崇高道德,要么是战力极低,要么就是伪善。

军队,是研究如何最快速、最高效的把人杀死的暴力本身,这种暴力机器,不需要道德,也不可能有道德。

当伊万亲眼看到的时候,对自己过往一生,都产生了由衷的怀疑。

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大明京营军兵,每个月都会抽调出两个步营运煤,这是为了保证煤炭的分配。

一个步营,前往西山煤局,将煤局运到煤市口;一个步营,将煤市口的煤,运到各个坊市的火铺,以六文每斤的价格卖给百姓。

让伊万怀疑自己一生的是,他亲眼看到,一些坊市平民的孩子,不止一个,只有四岁左右的孩子们,坐在圣堂勇士的肩上,不断地吆喝着,平民听到吆喝会从家里出来,购买煤炭,而圣堂勇士、孩子、平民的脸上充满了笑容。

这在伊万看来,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儿!

他为罗斯国征战了半生,从平民、孩子的眼中,他只看到过恐惧,没有别的情绪,平民更不敢靠近任何军队,因为屠刀在下一刻就会落下。

“或许大明人用蛮夷去形容大明之外的人,并不是一种傲慢,而是事实。”伊万写完了游记的最后一句话,合上了游记本,放好了钢笔,这是皇帝御赐的礼物之一,非常好用,结构极为精巧。

大明的见闻,让他震撼,甚至连带有明显歧视的蛮夷二字,他都可以接受了,在大明甚至可以不用信奉任何宗教,至少明面上管理如此庞大人口的儒学士们,都要把‘子不语怪力乱神’挂在嘴边。

伊万很快就准备好了觐见,单独觐见的地方,在通和宫,那是大明权力最高天,而觐见的地方在龙池旁的观龙亭。

伊万十分郑重的见礼,鸿胪寺的官员非常严格,连磕头的时间,都要精确的计算,但非常温和的大明皇帝,似乎并不在乎这些,伊万很确定,大明皇帝的眼神,没有从面前的书上离开过,直到他行礼结束。

[大明皇帝根本不会花哪怕一点点精力,去关注使者的礼节是否完美,因为皇帝并不在意,但服务于大明皇帝的官僚,就必须要尽职尽责的做到完美。]

这就是伊万在磕头的时候,在想的东西,他会把这段话写到游记之中。

“坐下说话。”朱翊钧笑着说道:“不必紧张,朕会用拉丁语。”

“朕要告诉你一个很不好的消息,虽然你们一再强调,你们是第三罗马,但经过阁臣们的商讨决定,大明并不承认你们和东罗马帝国的继承关系。”

“尊敬的东方皇帝,请问大明承认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继承关系吗?”伊万有些紧张的问道。

朱翊钧非常明确的回答道:“一样不承认,在大明看来,奥斯曼、神圣罗马帝国、罗斯国,都不是罗马。”

“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伊万松了口气,都不承认这是可以接受的,一旦大明这边承认了某一个是罗马的正统继承人,就会非常难受了。

这个问题非常非常重要。

伊凡四世还在世的时候,第一次送往大明的国书,就希望大明能够承认明确继承关系,也就是罗斯国第三罗马的身份,这样一来,罗斯国就能获得皇帝位了。

这是整个泰西唯二的合法皇帝位,一个是现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位,继承于西罗马;另外一个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位,而罗斯国想要获得的就是这个皇帝位。

大明不承认罗斯国是第三罗马,也不承认奥斯曼,这就足够了,毕竟罗斯国和奥斯曼为了谁是正统,打的血流成河。

但比较奇怪的是,大明居然也不承认神圣罗马帝国。

“朕听闻,十四年前,伊凡四世战胜了克里米亚汗国的可汗,杰夫列特·格莱,成功折断了奥斯曼之鞭,至此才获得了泰西诸国的普遍认可。”朱翊钧说起了国书中另外一件事。

罗斯国和奥斯曼国,为了谁是罗马正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武力交流,双方大打出手。

克里米亚汗国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后裔建立的一个汗国,位于克里米亚半岛,在术赤建立的金帐汗国逐渐衰亡之中,克里米亚汗国的可汗成为了奥斯曼人的附庸。

在争夺罗马正统继承人的战争中,这个奥斯曼之鞭,一直鞭笞着罗斯国。

直到隆庆六年的莫洛季战役,伊凡四世终于将奥斯曼人赶出了东欧。

伊万极为郑重的回答道:“那一战是极为惨烈的,杰夫列特可汗带领六万人,占领了莫斯科,并且把十余万人口劫掠而去,在离开的时候,将莫斯科焚毁,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追随伊凡殿下复仇。”

十四年前的那一场血战,罗斯国连首府都丢了,鞑靼人和奥斯曼人的联军,占领了莫斯科,展开了血腥的屠掠,伊凡四世回到莫斯科的时候,目之所及,都是残垣断壁。

也是在这一仗,哥萨克人军团,才正式成为了罗斯国极为重要的武装力量。

“对于克里米亚半岛的归属问题,路途太过于遥远了,大明对此不做表态。”朱翊钧给了罗斯国特使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以距离太远为由,拒绝明确表达大明的立场。

伊凡四世在国书中,希望大明能够承认克里米亚归他们所有。

克里米亚汗国隶属于金帐汗国,金帐汗国是大元的附属国之一,所以克里米亚归属,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讲,大明都有权力、有资格去表态。

大明承认了元朝正朔地位,承认了元朝的正统性和唯一性,大明取而代之,获得了元朝所有法理,理论上,大明拥有对四大汗国即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的宣称。

四大汗国的可汗是元朝皇帝册封,是直接隶属关系。

到了万历年间,黄金血脉的宗主大汗土蛮汗,现在在大明京师养老,土蛮汗成为了大明皇帝册封的怀义王,并且改名为了包图。

土蛮汗这个宗主大汗入京,代表着大明和元朝、北元汗廷战争的最后结果,大明也在万历九年,彻底完成了王朝构建的最后一环,二王三恪。

二王三恪是宾礼之一,就是历代王朝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这样一来,代表着新朝承继统绪,为正统地位。

用祖上也阔过这种事去主张领土,是不切实际的,大明的手,还伸不到那么远的地方,但让大明放弃宣称,也是不可能的,穷则争议,达则自古以来,这是必要的灵活性。

使者伊万有点心灰意冷,承认第三罗马地位和承认克里米亚归属,是这次邦交最重要的两件事,但看起来一件也无法达成了。

“大明的表态,对罗斯国在泰西的处境,没有任何的帮助,不是吗?”朱翊钧放下了手中的奏疏,坐直了身子说道。

伊万赶忙回答道:“的确如此。”

“朕觉得,我们应该谈一点更加具体的事儿,你献上了蛔蒿,获得了朕的友谊,而现在你们罗斯国最大的困境,不是来自奥斯曼,也不是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而是来自于王国的内部。”

“更加明确的说,你的君主,现在处于极度危险之中。”朱翊钧明确了回复了国书上两个法理上的问题后,谈起了具体问题。

特使伊万的迷茫和疑惑,他和大明鸿胪寺官员说了很多。

伊万·佩特森,是哥萨克人四大军团长之一,他忠诚于沙皇伊凡四世,也忠诚于伊凡四世的儿子费奥多尔一世。

但现在新继位的费奥多尔一世,遇到了一个巨大的危机,那就是罗斯国出了个司马懿,名叫鲍里斯·戈东诺夫。

李昖非常羡慕大明皇帝的幸运,文有张居正,武有戚继光,不谋朝篡位,还为了幼稚的理想,让大明再次伟大团结在了皇帝的周围,支持皇帝的一切决定。

不光是李昖羡慕这种幸运,朱翊钧其实也挺羡慕自己的。

新继位的沙皇显然没有那么幸运了,他遇到了权臣,而且是那种一看就很像是司马懿的权臣。

“我从宫廷药剂师那里得知,鲍里斯在我王的饮食中添加了水银!”

“我王在继位之前,有一个女儿,但我王继位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任何子嗣的诞生,鲍里斯还拒绝任何大臣觐见我王,我顶撞了鲍里斯,所以被作为使者派来大明了。”伊万面色带着愤怒的说道:“我一定要亲手杀了他!”

朱翊钧面色凝重的说道:“如果注定要结束,站着死,未尝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中国有句古话,叫先下手为强,你们这些忠于伊凡四世的旧臣,迟迟不肯动手,是等着鲍里斯彻底完成布局,杀死你的王吗?然后把你的王塑造成一个废物吗?”

“等鲍里斯杀死你们的王,你们这些先王旧部一定会被清算。”

“他真的会那么做吗?我是说,他真的要杀死殿下吗?”伊万愕然的看着大明皇帝,大光明教反复渲染,把大明皇帝渲染为了智慧的化身,而现在陛下这番话,让伊万认为是某种预言。

朱翊钧摇头说道:“朕离你的国家数万里之遥,朕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只是基于你的描述,合理推测。”

“朕只知道,先生从来不会阻拦朕见朝臣,而且还恢复了祖宗的制度,让朕接见外官,这个习惯持续到了今天。”

“这个鲍里斯阻拦大臣觐见你的国王,给国王下毒,还把支持国王的波雅尔(大贵族)给流放了,他的目的,不会是大权在握那么简单。”

其实伊万·佩特森自己心里早就已经有明确答案了,只是有些无法肯定。

伊万从凳子上站了起来,跪在地上,诚恳的说道:“恳请陛下的帮助,我的实力,不足以杀死他。”

“你能给朕什么回报呢?”朱翊钧平静的问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