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711章 海纳百川

盛唐挽歌 第711章 海纳百川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辛夫人和史朝清抵达汴州后,就被安排在开封城内一处普通的宅院里,四周也不是很安静,白天有孩童的打闹声,晚上有鸡鸣狗叫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或者说汴州民风浮躁,喜好逐利,根本安静不下来。

方重勇就这样把史朝清他们晾着,既不接待,也不处置,隔三差五的送一些粮食和普通衣物给他们。那些服侍辛夫人的下仆,也都是辛氏的家仆。

这种态度,让史朝清心痒难耐,又像是悬在半空之中不掉下来。不往下看还算好,往下一看是万丈深渊,怎会不令人胆怯?

好在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很久,十多天之后,朝廷派了一位礼部郎中,来到史朝清母子居住的院落。

正是春风得意,官路亨通的元载。

如今的元载,也算是方清身边的大红人了,提的很多策略都被朝廷采用,可谓是铁杆狗腿子。

如果方清现在让元载弑父才能当宰相,那么这一位也会毫不犹豫,将他那已经下葬多年的老父亲拉出坟头再杀一次。

方清经常说的天下大同,说的公理大义,元载之类的人不以为然。可是他们对于谁更有前途,将来谁能当天下共主,却看得比谁都明白。

方清怎么想的不重要,他将来能不能称帝,能不能改朝换代,很重要!

“官家恩德,册封史朝清为河阴县公,爵位可传于后人,每一代降一级。

即日起,史朝清担任岳州刺史,暂且不必到任。

赐开封城内宅院一座,俸禄与食邑,按朝廷规章下发。”

元载摇头晃脑,字正腔圆的宣读圣旨,一副典型的公事公办模样。

岳州在洞庭湖附近,那是颜真卿他们那个“朝廷”的管辖区,压根就去不了,只是挂名而已。史朝清心中不是滋味,但又不好说什么,只能耐着性子将圣旨听完。

“谢圣人恩典。”

等圣旨读完,史朝清对元载叉手行礼道。

哪知道元载刚才脸上还漫不经心的,听到这话以后立刻面色大变,一脸正色对史朝清强调道:“汴州没有圣人,只有官家和天子。这份恩德是官家给你的,要谢的话,你必须谢官家才是。”

换句话说,在元载口中,汴州的所谓“天子”,史朝清无视他就行了。说得如此露骨,连傻子都能听出来。

“在下失言了,失言了。”

史朝清诺诺不敢言,只得连声抱歉。

元载眉毛一挑,得理不饶人。

他将双手背在身后,板着脸呵斥史朝清道:“官家是要脸面的人,有些话不方便直说。但元某不怕丢脸,就把话直说了吧。朝中很多人,是想将你们母子处以极刑的,至少也是个抄家流放贬为奴籍。是官家力排众议,说不能苛待回头是岸的人。”

不是吧?

史朝清一时间亡魂大冒,搞不清楚到底是元载在吓唬人,还是确有此事!

“那……那在下应该怎么办?”

史朝清一时间也有些手足无措。自家也没有貌美小妾可以送,而且听闻方清也不好这一口啊!

那该怎么讨好对方呢?

“这样吧,你和你母亲现在一起随元某去府衙,当面谢谢官家,这件事就算完了。”

元载装模作样的说道。

史朝清点头称是,连忙叫上其母辛夫人,一行人匆匆忙忙赶到府衙,却听说方重勇已经去开封县城外渡口,看什么“起重吊机”安装去了。

史朝清不明白这玩意到底是啥,但能让方清亲自去观摩监督的玩意,势必不能小觑。

还是大聪明比较心细,知道辛夫人是女流之辈不方便抛头露面,于是叫了一顶府衙里迎来送往的“轿子”,让辛夫人坐在里面,然后引着众人前往城外运河渡口。

此刻汴州运河渡口的晨雾还未散尽,史朝清随着走在轿子侧面,已能听见码头此起彼伏的号子声。

礼部郎中元载特意将青缎轿帘掀起来,让辛夫人能够看到外面的景色,也让初冬的寒气裹着市井声浪灌进轿厢。

辛夫人被河边的冷风一吹,骤然一哆嗦,心中暗骂元载不是东西。

“河阴县公请看,这便是官家赐下的恩泽。”

元载对走在轿子旁边的史朝清说道,同样是让坐在轿子里的辛夫人可以听到。

辛夫人绣着金线的袖口微微发颤。透过轿窗望去,十多丈宽的河面上,挤满挂着各色牙旗的漕船,桅杆如林遮住了对岸轮廓。

熙熙攘攘的河面,就好比满是行人的大街,船挨船,船挤船,几乎是船头碰船尾。

岸边渡口处,挑夫们正在卸货,如同蚂蚁搬家一般,将船上的货物堆放到专用的平板车上。还有一个巨大的“怪物”,长着一条粗粗的独臂,许多民夫们正在安装它,将其固定在渡口。

头裹青巾的挑夫,接过漕船船夫递过来的麻布包裹穿梭跳板,正健步如飞、挥汗如雨的跑个不停,从史朝清一行人经过,带起一阵风。

不远处栈桥入口竖着一个牌子,上面用红漆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

不是什么忠君爱国,也不是什么官家最大,而是一句极为功利性的口号: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劳驾让道!安某要上船了!”

两匹油光水滑的骆驼突然横在轿前,驼铃震得史朝清耳膜生疼。

本来气势逼人,但看到元载所穿官袍,这位牵着缰绳,自称“安氏”的胡商,讪笑着用生硬的汴州官话赔笑:“官爷,这批汴州青花瓷器要赶午时装船,时间不等人啊,麻烦您让让。”

他身后几十峰骆驼背上,白底蓝纹的瓷器在麻布袋中若隐若现,花纹煞是好看。

西域胡商作为丝绸之路的中间商,眼光是绝对不差的。这次来汴州,别的什么都不买,唯独将这白底蓝纹的青花瓷买了一大堆。

元载用腰间的唐刀子敲了敲轿栏,四个轿夫立刻退到道路一旁,懒得跟这种势利眼胡商计较。

商队走了,骆驼与货物一起被装船。

史朝清盯着那胡商离去的背影,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富庶与兴旺,像极了当年长安胡商云集的金光门,那是长安出西域的起点。

胡商在汴州可以安安稳稳的进行交易,把外面的货物带来,将本地的货物带走,其间不会出现什么幺蛾子,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了。

越是安定的地方,人们就会越是向往,久而久之,一个新世界就被建立起来了。

并非长安才是都城,人才汇聚,金钱汇聚,物资汇聚的地方,才是都城。

从来都是天下人成就了大唐,成就了长安,而不是相反。

人走了,长安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人心散了,大唐也就什么都不如了。

这一刻,史朝清才明白天下大势的洪流,几乎是在冲刷脸庞,这些新人新势力新事物,哪里是突然冒出来的呢?他们一直都在,润物无声般的发展壮大。

可笑自己以前在幽州城的时候,对此毫无察觉。

“上好的汝窑青花瓷!一百文一套!一套四十八件,买了不亏啊!”

路边的商铺传来店伙计的叫卖声。

不过没什么人去搭理他,汴州卖东西的多,鱼龙混杂。一百文买四十八件瓷器,这货色能是“上好汝窑”的?

汝窑可是半官方性质的瓷器窑,方清主持开的,那里产的瓷器,是一百文能买一箩筐的东西么?

看到何不食肉糜的史朝清上前询问,元载差点没笑出声来,拼命忍住。

辛夫人不关心瓷器,此刻她看到运河岸边某个布棚下,满脸煤灰的窑工正在卸货。粗麻绳捆扎的石炭摞得比人高,过路妇人都是躲得远远的,生怕石炭的黑灰尘沾染到了自己的衣裙。

辛夫人忽然抓紧轿帘,她看到这些窑工脸上都黥了面,上面写了一个“囚”字。

“挖石炭这活计伤命,官家说让死囚去挖,按他们的工作量来评定,每个月给他们的家人发点钱。”

元载淡然说道,看向那些死囚的眼中充满了鄙夷。

官家还是太仁慈了,让这些死囚挖石炭挖到死不就好了么,为什么还要给他们的家人发补助呢?

元载想不明白,不过也懒得深究了,这终究只是一件小事。

别说方清的某些行为在他看来有些妇人之仁,太过软弱迂腐。就算对方是个恶霸,名声极差,那也不打紧。

只要方清听他的建议,给他升官,那么他元载就是方清最好的狗,对方让他咬谁他就咬谁。

囚徒推着装石炭的平板车经过,对方的脖颈上竟缠着红绸。看管他们劳作的衙役走到元载身边,对其行了一个大礼。

元载面色淡然的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问。

“那些是?”

一旁的史朝清疑惑问道。

“去年水患时,听李归仁命令,来黄河岸边挖掘河堤,想放水淹汴州的死囚。

这件事,你父亲也有参与哦,外出千万别说你是史思明之子。”

元载捻着胡须,言语中带着威胁,面露不屑的继续说道:“这些人本该千刀万剐,但官家开恩,许他们修渠赎罪。河阴县主细看他们脚踝么?“

史朝清这才注意到囚徒脚腕系着红绳铜铃。每走一步,铃铛便会因此震颤,发出刺耳的声响,倒像庙会巡游的装扮。

叮铃!叮铃!

叮铃!叮铃!

这些衣衫褴褛之人发出诡异的声响,好像来自地狱的恶鬼一般,路上行人纷纷退散。史朝清察觉到,本地人看向这些囚徒的目光之中,都带着不加掩饰的厌恶。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外乡人来本地挖本地的母亲河,想淹死本地人。那就别怪本地人羞辱他们,视他们为仇寇了。

普通人的感情都是朴实的,谁对他们不好,他们就对谁也不好!

“官家赐死他们,反倒是让他们解脱,而不是像现在。”

听到元载的话,轿子里的辛夫人幽幽一叹道。

她觉得,让活着的人一辈子感觉耻辱,杀人诛心也不过如此了。但史朝清却是想起刚刚那个,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牌子,好像明白了什么。

或许在方清看来,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用的,另外一种是有其他用处的!

前一种是要合作共赢,后一种就是纯粹的耗材,要榨干身上最后一点价值。

死囚去挖石炭,显然比一刀宰了更划算。死囚苟活,挖出来的低价石炭让汴州百姓得了实惠,让方清这个官家得了好名声。

皆大欢喜!

正在这时,元载忽然指向河面,一艘双层楼船正在落帆,船头“蓬莱盐场“的朱漆匾额下,两个小吏捧着账册唱名道:“登州蓬莱盐场精盐两千石到货,开始认购盐引!“

接货的商贾立即举起木牌大喊道:“青州崔氏认兑三百石!”

“汴州西市何百万认兑五百石!”

史朝清不明就里,不知道这是唱的哪一出。

元载其实也不是很懂,刘晏在管这一摊,据说是因为朝廷根本没有那么多人力,去发行那么多零散的盐引票据,所以是采取了“分销”的办法。

有点类似于方重勇前世的人民银行作为央行,并不直接参与货币发行。而是将发行权,分包给了商业银行,每一家吃一点。

盐船到渡口唱名,既是认购会,也是向外人说明,汴州是真的有盐可以用盐引取的,不是虚空造纸币。

由此稳定货币杠杆造成的通胀,稳定人们对于超发货币的信心。

史朝清完全不明白这是在干什么,但是大受震撼。他从怀里掏出一张之前拿到的盐引,据说可以直接当钱用。

元载的话侧面证明了,汴州确实有底蕴也有想法。比起丘八们明火执仗的劫掠,还是汴州朝廷这种多管齐下的手腕厉害得让人害怕。

因为遇到对手拿刀,一般人都会反抗,而这种经济上的软刀子,则是令人防不胜防!

“娘,看那个!”史朝清声音有点干涩,还有些颤抖。

运河拐弯处,五架水轮正借水力推动磨盘,从这里引出一条渠水向南,似乎是灌溉之用。脱壳的麦子如雪瀑倾入木槽,规模硕大无比。

这种对于地方上的精细开发,把农业的生产力落到实处,是史朝清没有见过的。

在他看来,把田分给佃户不就是在行善政咯,做到这些,就已经做到极致了。那些分到田的佃户们,生活会立刻好起来。

难道还需要再做什么吗?

对于史朝清的浅薄见识,辛夫人也看出了几分,她对史朝清招了招手,待对方过来后,这才低声说道:“辛氏祖宅附近,也有类似的水轮,就是没那么大。附近所有人家要磨面,都要来我们家,那边什么东西都是我们家的,不像汴州这里,是共用的,给点钱就能磨面。”

辛夫人已经注意到沿着运河的街面上很多商铺,卖炊饼卖汤饼的,如果没有稳定渠道的面粉,这些商铺不可能开业。

所有的一切,背后都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控。

“官家就在那边,你们快过去谢恩吧。”

正在这时,元载让轿夫停下,对着史朝清指了指不远处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对方此刻似乎正在跟装配“大吊臂”的民夫们争论着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