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712章 汴州的商人们很有钱的

盛唐挽歌 第712章 汴州的商人们很有钱的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渡口岸边的那个“怪物”,长得很大。壮实的身子如同碉楼,伸出的独臂上方,斜拉着一根铁链。

此刻铁链在寒风中铮铮作响,三丈高的“碉楼”下,方重勇正用炭笔在图纸上勾画,跟负责营造的工匠辩论。

他脚边跪着个满头大汗的工匠,捧着算盘的手指冻得通红,语气焦急的辩解道:“官家,按《营造法式》的模数,这转轮直径还差两寸……“

“你看,本官没说错吧?

哼哼,不要以为方某是啥也不懂的,玩这个我可比你熟。快去改,改好了施工。

要是再出现这种事情,本官就没现在这么好说话了。”

方重勇叉着腰哈哈大笑了两声,略有些得意,随即又面色微沉,看向负责施工的那位“包工头”继续说道:

“通济渠的漕船吃水五尺,你这吊臂若在春汛时折断,掉进河里,那也无所谓但若是是砸到什么花花草草,那就不好了!

你说是吧?”

“官家请放心,再弄错的话,在下赔命。”

督工拍拍胸脯,信誓旦旦的保证,吓得汗流如注。

大家都知道,方清这位官家,其实一点也不暴虐。

什么样才叫“暴虐”呢?难道只有什么都无所谓的“老好人”才不暴虐么?

其实不是的,古人早就总结过了:不教而诛是为虐。

没打招呼就施以极刑,就是暴虐。

换言之,如果打了招呼,事先警告过,还弄出一堆幺蛾子,那么方清的手段也是很“虐”的。

他跟你讲道理的时候,哪怕你是普通百姓,也不会对你怎么样。等他讲过道理了,你还不听,那后面就只剩下一句话:死人感觉不到疼。

史朝清看着这位样貌有些粗犷,但言语挺斯文的“官家”,觉得跟自己想象中的“乱世枭雄”大不一样。

他想象中的那种肉食者,应该是他父亲那般豹头环眼,面露凶光,笑的时候都令身边人胆寒。

可眼前之人不过三十出头,灰衣布袍上满是尘土,看上去跟田间的农夫无异,只是身上带着一股难以形容的气质,不怒自威!

然而此刻元载却已小跑着跪倒在泥地里喊道:“官家息怒!下官这就让人去把所有工匠的家眷控制起来,干不好这活,全家一起上路。”

主辱臣死这句话,很多时候未必是夸张,因为善于表忠心的臣子,永远都是升得最快的那批人。

方重勇瞥了元载一眼,对方会意,连忙闭嘴不再提这一茬,然后站起身对他叉手行礼禀告道:“官家,史朝清与其母辛夫人拜见,说是感谢官家恩德。”

此时此刻,史朝清终于看清方重勇腰间悬着的不是玉带,而是一连串青铜钥匙,那是汴州四大粮仓,两个军备库和一个火药库的大门钥匙。

这些钥匙随着方重勇走动,发出一阵阵悦耳的响声,那是权力的甜美滋味在空中弥漫!

这些府库每日开门关门,都有专人来方重勇这里“打卡”,并汇报当日情况。

类似于乱军打开府库,悄无声息把方官家噶了的事情,都是江湖传说,想都不要想,至少做不到对方毫无察觉。

史朝清好像明白了什么,眼前这位官家看似说话和蔼可亲,实则对于身边已经警惕到了极致。

难道这就是权臣的素养吗?

想起对身边人毫无防范,为人又暴虐的史思明,史朝清立刻感觉到了差距所在。

“史县公可知这吊机妙处?”

方重勇忽然抬手指向运河对岸,一艘满载稻米,从南面江淮而来的漕船,正缓缓靠岸。对岸已经建好的同款吊机开始运行。

随着绞盘转动,那粗大的吊臂,竟将整舱麻袋凌空提起,然后麻袋平移数丈后慢慢放下,稳稳落在专门等候于此的粮车上。

搬运挑夫们不必再佝偻着背脊如蚂蚁搬家一般驮运,而是怪笑着又指指点点,将车上装着稻米的麻袋摆放好。

不得不说,河岸边的这个大家伙,让他们的工作量减轻了不少。

“回官家,某看不太真切。”

史朝清小声说道,其实他不是没看明白,而是内心太过于震撼,以至于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此刻的心情。

“哼哼!”

方重勇忽然变脸,冷哼了两声。

“河阴县公,你父亲史思明,当真是枭雄啊。”

方清从袖中抽出一卷泛黄的信札,将其展开,递给手足无措的史朝清继续说道:“你看看,是不是你父亲的笔迹。”

史朝清不明就里的接过信,一目十行看了几秒钟,随即面色煞白。他忍不住用袖口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哼哧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来。

他不说话,方重勇可不惯着他。

“这是史思明去年写给李归仁的亲笔信,要李归仁派人去黄河南岸,并挖开南岸十七处堤坝。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李归仁也是干大事惜身,居然派民夫来办这件事,玩砸了。”

方重勇忽然轻笑一声,脸上带着浓浓的鄙夷。

“下官有罪,有罪……”

史朝清吓得连忙跪地磕头求饶。

他也没想到,老爹史思明居然干出如此畜生不如的事情来!

“罢了,古语有云:子不孝父之过,倒是未曾有父不肖子之过的说法。

回去吧,该惩办的人,本官都惩办了,包括你父亲在内。

不必多说,好好活着才是真的。”

方重勇摆了摆手说道,转身便和元载一起返回开封府衙了。他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办,哪里有时间陪史朝清玩什么“人前显圣”的游戏啊。

等方重勇一行人走远了,辛夫人这才上前拍了拍史朝清身上的尘土,提心吊胆的低声问道:“如何了?”

“应该是没事了。”

史朝清如释重负一般叹了口气。

……

史思明后人的妥善安置,是方重勇做的一个“样板工程”。

因为这年头,连坐制度已经是深入人心。一人造反,全家人无论愿意不愿意,也得跟着一起造反。

换句话说,一旦事败,一人死则全家死,太过于残酷暴烈。

为了让天下尽快安定下来,努力缓和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才是统治者应该采用的原则。

让那些被纷乱牵扯到,但是本身并未深度参与的人,从旋涡中摆脱出来,有助于平定乱世。

在这方面,方重勇非常大度,该杀的人挫骨扬灰,该放过的绝不胡子眉毛一把抓。

史朝清入汴州,并在此落户的事情,就像是频率固定的声波一样,只有“特定”的人,可以读懂其中的信息。其他的芸芸众生,丝毫不关注此事。

平日里的衣食住行就让他们忙得满头大汗了,哪里顾得上史朝清之流的人物。

这天,方重勇正在府衙书房跟刘晏等人商议加快疏通永济渠的事情。

隋唐大运河北段,河况本身就不是很好。历史上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这条河就已经处于时断时续的要死不活状态。

等到了五代十国,干脆直接停航了。永济渠的不顶用,实际上是跟黄河生态被破坏有着密切联系。

然而在方重勇看来,这条河是直通幽州的主干道,绝对不能废掉。如果废了,那么幽州将会彻底与中原脱离。

所以现在既然永济渠的状况还没坏到那个程度,那么疏通河道,修缮河堤,加快沿河道的官仓建设,就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官家,如今朝廷开销太大,实在是有些顶不住,永济渠的开发可否暂缓?”

刘晏轻声问道,有些不好意思。

他自诩善于理财,而方重勇生活简朴,用在自己身上的钱很少,官府的进项中的绝大部分,但都是用于建设,实在是不知道该从哪里省钱。

这和当年基哥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正因为如此,刘晏才感觉为难。

“朝廷免税三年,这三年我们在河北,有着绝对的名望和权威,百姓们也乐于服徭役。如果错过了这个窗口期,再想将百姓们组织起来就很难了。”

方重勇摆了摆手,并不同意刘晏的看法。目前通往幽州的路线,只有三条。

陆路,从邺城这里向北,走官道到幽州,是一条曲折的路。缺点是距离远,路况差,走得慢,还不安全。

唯一的优点,是至少还可以走。

水路,也就是走永济渠从黎阳出发经过魏州、博州、沧州等地,直达幽州城下。

这条路优点极多,缺点就是运河是人工河道,随着岁月流逝,如果不护理的话,很快就会淤塞。

还有一条路是海路,从胶东半岛的登州出发,从海河的出海口登陆,马车行一小段就到了幽州。

这条路的优点是速度快,甚至比永济渠还快!

但缺点也很明显,主要是受到海上季风的影响,这条航线,其实是随着季节而变化的“单行道”。

比如季风从南面吹来,那么船只就只能从登州到幽州,速度快沿着海岸走也没有多大风险,却不能在抵达幽州后,直接去直接回。这种情况极大影响了航路以及商路。

现在看来,只要是船只吃水深度不超过永济渠的极限,这条路就是通往幽州的最优解。

在大战略面前,什么缺钱啊缺人力啊,都要靠后,一定要保证战略意图的实现!

“官家,既然如此,那下官有一策,不知道可用不可用。”

刘晏从袖口里掏出一份奏章,递给方重勇。其实他早就想到这一茬了,只是看方重勇怎么选择。如果对方不问,他就不拿出来了。

“买朴么?”

方重勇看完奏章,喃喃自语道。

刘晏在奏章里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通,但实际上意思就只有一个:出让永济渠今后十年的商税份额(不是全部转让),让汴州,以及治下其他各州的大商贾们出钱组织人手,抢修运河。

分段招标,分段投标,分段验收,分段定运河商税归属。

汴州朝廷目前收商税,就是收的“靠岸税”。商船在哪个渡口靠岸卸货,那就在哪里收。而不是过一个关卡收一次。

这就是汴州商业迅速繁荣的秘密所在。

现在将永济渠的“靠岸税”分包出去,也就是朝廷在借鸡下蛋。反正,现在永济渠上也还没来得及设立关卡收靠岸税,将其分包出去,先把河道整明白了,才是真的。

那些大商贾们最后拿到的,是收靠岸税的分红,在承包运河疏通工程的时候,必定要铆足了劲去修。修完不说,还要做承包口岸的配套商圈设施。

要不然,河道修好了,但是没人靠岸卸货,那不是白修了嘛?有收税权,却收不到税,这就跟抱着金饭碗要饭是一个道理。

这种办法在宋元已经相当普遍,并且有一个专业的叫法,叫“买朴”。没想刘晏现在居然就已经提出来了,只是不叫这个名字而已。

“此法甚好,近期官府就对外发告示,说我们近期就在汴州最大的渡口设场地,开招标会。

定好时间,过时不候,名额嘛,第一期,限定在五个人,分出五个河段,一人分摊一段!”

方重勇摸摸下巴上的短须嘿嘿笑道。

刘晏心中好奇,疑惑问道:“官家,五个人会不会太少了,他们哪里有那么大的财力呢?”

“一点也不少了,这是千金买骨,也是贵人不能贱用。这种买朴,不愁没人接活,放得太多,会让那些大商贾们觉得我们很着急。”

方重勇耐心解释道,给刘晏倒了一杯酒。既然已经达成了共识,那么此事便可以让刘晏牵头招标,利用民间的力量,去开发永济渠了。

要不然,又得给百姓加税,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正在这时,大聪明推开书房门,领进来一个风尘仆仆,脸上都是灰的将领,居然是李光弼的副将郝廷玉!

“郝将军不是在淮西么,怎么来汴州了?”

方重勇疑惑问道,李光弼也没跟他说过这件事啊?

“官家,大事不好,荆襄那边的军队,正在鄱阳湖西岸训练水军,打造战船,似乎有些不怀好意啊。

李节帅怀疑他们有攻占江州的意图,已经带兵屯扎鄱阳湖东岸。

请官家定夺!”

郝廷玉一脸焦急禀告道,这一路赶来,不走水路的地段,硬是跑死了几匹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