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116章 天华地宝

盛唐挽歌 第116章 天华地宝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去年秋,关中大丰收,朝廷在关中实行和籴之法,以高于市场价两三成的市价收购关中之粮,以供皇宫用度及西北诸州边防之用。

大量来自江南的绢帛,以和籴的方式,派发到关中百姓手里。

财富的形式稍微转换了一下,便造成了暂时的繁荣。今年的新年,来长安城里采办年货的百姓格外多,生意也格外红火。

和籴的一个作用,就是加大社会层面的流动货币数量。手里拿着绢帛的百姓,便会到周边市集去购买生活所需品。对于盘活经济有好处。

当然了,如果只看好的一面,确实是这样。

鉴于马上要去灵州会盟,需要一个好彩头,也让长安百姓也高兴一下。故而大唐天子李隆基,宣布开大酺三日,他难得发了一回善心:这次大酺的费用,全部由内库支出,没有摊派给京畿的地方官府。

普天同庆的大酺并不是白给的,李隆基有自己的深刻考量。

与草原铁勒诸部会盟,这是可以与当年太宗媲美的大功业。

基哥认为自己的文治武功,已经可以比肩太宗,没什么缺憾了。

趁着这次会盟,把自己的声望抬到一个空前绝后的程度,是很必要的。以后别人谈起大唐,太宗第一他第二,美得很,此生无憾。

在长安大酺三日,也是为了造势,这个钱花得值得,都是花在了自己身上,所以基哥一点都不觉得心疼。

百官休沐前的最后一日,基哥下了一道圣旨,很长,大致上的意思也很明确: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的说法,朕以为如今的大唐,已经配得上这句话。值此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邦来朝之际。改年号“开元”为“天宝”,愿我大唐世世代代天华地宝,万世不朽。

明年上元节后,即为天宝元年,开元二十八年,便是开元时代的最后一年。

这道圣旨一下,长安城内的中枢百官们,便如同吃了苍蝇一般难受,却又不好在这种小事上跟皇帝“硬顶”。

有李林甫在,基哥的诏书基本上不会被打回来。

李隆基在中枢休沐放年假前的最后一天颁布诏书,要做什么,想做什么还需要说么?

那嘴脸恨不得已经画在诏书上了!

嗅觉灵敏的朝臣们,都从这个年号中,闻到了意味深长的信息。

所谓“开元”,即开辟新纪元,象征着励精图治。

那时候大唐正从一系列的高层剧烈倾轧变动中挣脱出来,如同一个大病初愈的病人一般。

如何重回轨道,如何纠正武周以来种种离经叛道的事物和社会思潮,好像一座大山摆在李隆基面前。

那时候,他立志要开创一个打着自己深刻烙印的新时代。

某种程度上说,基哥确实做到了,甚至做得还算不错。

而现在改年号为“天宝”,也很好够理解。

说穿了,不就是基哥认为自己能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现在是时候享受一下呗?

辛苦了大半辈子,难道还不能听一听唱歌,看一看跳舞?

满朝文武全都闭嘴,默认了这道诏书的“无礼”。

这时候,谁跳出来反对,谁就会被打死。

还是沉默是金,少说为妙的好。

……

“哈哈哈哈哈哈,原来是王将军的女婿啊,方使君真是年少有为啊!”

沙州敦煌县罗城正中央的豆卢军军府大堂内,方重勇面前满脸络腮胡,身材魁梧的壮汉,正漫不经心看着他递过去的委任状,不以为意的哈哈大笑。

“王将军也认识我岳父么?”

方重勇疑惑问道。

王忠嗣的人脉也太踏马广了!

“那当然了,某便是王思礼,得王将军提携担任豆卢军军使一职。这次王将军来河西,便是带着某一起来的,随后某就被安置在豆卢军。

前任沙州刺史兼豆卢军军使王怀亮因罪下狱,某便接替了他担任军使。”

王思礼摸摸头说道,有点不好意思。

这军使来得太容易,他当得心里都不踏实!

“王怀亮还真是个妙人啊。”

方重勇苦笑一声,叹了口气。这个人获罪,引起了一连串的破烂事。

方重勇现在是“代沙州刺史”,却并未“去礼部员外郎”。

也就是说,方重勇现在当刺史只是客串一下,他不管事问题也不大,因为本地刺史下面还有司马跟长史。在刺史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理事的紧急情况下,实际上是由这两位其中之一来代理的。

无须朝廷指派,任命自动生效。

而且在边镇的话,豆卢军军使,也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客串”沙州刺史,很多时候,二者也常常由一个人兼任。

方重勇怀疑,基哥或许是怕自己在边镇被人欺负,所以故意加了一大堆有事没事都能插一杆子的鸡肋职务。

不过话说回来,“代职”可以糊弄,但正儿八经任命的职务却不能。

方重勇猜测豆卢军支度使估计是朝廷刚刚“发明”出来的,不过朝廷一旦任命,便有它的严肃性,不可等闲视之。

这也是他想都没想,第二天率先去豆卢军军府报到的原因。

当然了,这只是他的第一站。

接下来方重勇还要去小城城内的沙州府衙,以及位于药泉的佛寺,那里已经有一位礼部主事,方重勇要过去跟对方办交接。从此以后,至少是四年之内,在朝廷没派人来接替他之前,他都要兼顾着莫高窟内的石佛和壁画。

起码这四年不能打“报告”返回长安了。

忽然,一直没说话的王思礼微微皱眉,似乎想到了什么不妥的事情。

看到他这个表情,方重勇心中一紧,小心翼翼的问道:“王军使可是觉得有什么不妥?在下弱冠之年便担任军职,实乃心中惴惴,有什么事情,请王军使务必言明,某一定不耽误王军使日常军务。”

看到方重勇如此谦卑的模样,王思礼哭笑不得,摆了摆手,面带疑惑的解释道:

“问题倒不是方使君,而是某在疑惑,两天前某才向朝廷上书请示,要给豆卢军中加一位支度使,为何今日方使君就拿出了朝廷的文书。

这……有点不合常理啊。

从前的军务,都是豆卢军使王怀亮在办,某也不知道使君来这里居然是为了这个。”

呃,方重勇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

“豆卢军不过四千三百人而已,应该不需要支度使吧?”

方重勇有些心虚的问道。

王思礼环顾左右,将方重勇拉到一处无人的地方,小声抱怨道:

“方使君是有所不知啊,豆卢军的支度使,那是跟别处的支度使不太一样的,其实这也不过是个比较好听的说法。”

“那不好听的呢?”

方重勇面色平静,心中已经着急得像是烧开了的水壶一样。

“呃,不好听的就多了,什么京债、折子钱之类的都行,反正就是把布匹放出去的,收粮食或者布匹回来,借一还二……差不多这样了。”

王思礼偏过头,不敢看方重勇。

让这么大一个孩子去放高利贷……属于丧尽天良的行为了!王思礼这个堂堂七尺男儿,都感觉羞耻。

但是这是朝廷任命的,不能更改,只是朝廷为什么会这样任命呢?

“豆卢军支度使难道不是一个虚职?”

方重勇整个人都不好了。

“那怎么能是虚职呢,以前都是豆卢军中司曹在办,我瞧着司曹官职太小,还是流外官,本地大户也多,只怕不会卖面子,所以就向朝廷请示设立专门的支度使。

没想到居然会变成这样。”

王思礼满脸歉意的对方重勇说道。

好消息,本地军使是岳父的嫡系。

坏消息,自己被任命为官方高利贷兼地下钱庄的掌门人。

今日之行的收获,还真是让人感觉微妙啊。

在心里组织了一下语言,方重勇对王思礼小声问道:“豆卢军这么玩,朝廷就不管了?”

听到这话,王思礼一愣,随即摊开手询问道:“有西域而来的重货奇珍,敦煌本地人想买又苦无现钱,他们要不要找人借贷?然后将这些货转卖到长安?”

“那确实是必要的。”

方重勇微微点头说道。

“既然是借贷,那肯定是得找小城内的大户。

所以左右都是要借,为什么不找豆卢军来借呢?

本地大户也害怕有人欠款不还,豆卢军可不怕谁欠钱呢。我们手里的刀快得很。”

王思礼嘿嘿笑道。

既然高利贷有其市场,甚至还异常活跃,那为什么不能找本地驻军借呢?非得把豆卢军逼到伪装马匪去沙漠里截杀商队是吧?

方重勇有点理解王思礼为什么要在豆卢军中单独设置支度使了。

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这个具有敦煌特色的“支度使”,应该跟本地的“营田使”对应,叫“营钱使”才准确。

把钱“种”到敦煌本地人当中,然后像韭菜一样割人头。

没有好不好的说法,觉得不好的人可以不借。

这只是沙州本地的一种生存策略而已。西域而来的奇珍异宝,贩卖到长安利润十倍以上的比比皆是,这里有的是见钱眼开的人。

下赌桌的就别怕输,借高利贷的就别嫌利息高,都是愿者上钩的事情!

朝廷给方重勇安插这个“支度使”的时候,压根没想过这些破事,只不过是把赤水军的支度使“移植过来”,想着豆卢军规模太小,估计也没啥鸟事。

没想到王思礼那封奏折一旦递上去,万一基哥不开眼,那就把他方衙内坑到姥姥家了!

“方使君身上这个团练使,倒是多此一举了,沙州本地虽然民风彪悍,但确实没有团结兵。”

王思礼总算是告诉了方重勇一个不算好消息的好消息。

现在方衙内已经是草木皆兵的状态,生怕基哥又搞出什么幺蛾子了。

“不过豆卢军编制太小,常常不够使用,所以本地豆卢军常备军,现在已经在七千五百人以上了。

不足用的粮秣都需要我们自己想办法。

方使君身上这个支度使虽然是顺应需求,却也真是一座大山。如果使君实在为难,某上一份奏折,让朝廷换人来当,也是无妨的。只是会影响使君的风评。”

王思礼安慰方重勇说道。

超编七成以上?

本来已经松口气的方重勇猛然抬头看着王思礼,心中震惊不已,一脸疑惑不解。

“超编这么多么?”

方重勇已经不知道要怎么说,他只能先听听王思礼的解释。

朝廷只给四千三的编制,其他超编的三千二百人,都需要本地府衙和驻军想办法。这人吃马嚼的,光军粮一项,就不是个小数目。

“豆卢军,要维护西域商路啊。护卫大商队也是日常军务之一。若是不能维护敦煌本地的秩序,那谁还把大唐当回事呢?

河西五州东重西轻,兵马主要集中在凉州。但若是论起日常杂务,还是豆卢军承担得最多。四千多的编制又要守城,又要日常巡逻,还要护送大商队出关,实在是不太够用。”

王思礼一脸无奈的说道。

类似的破烂事朝廷知道还是不知道?这个问题不好说。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知道也就罢了。

就算知道,朝廷对此也一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求大略不追究细节的。

能保住敦煌,保住沙州在大唐的牢牢掌控之中,保证丝绸之路的顺畅,那么地方上的需求,自己搞定就行了!

大唐中枢兵部户部的账册是一本账,而地方上的账册又是另外一本账。这些都是潜规则,看破不说破。

既然有超编制的,那自然也有吃空饷的,这些都要根据地方需要,由边镇自行调整。

封建时代的朝廷中枢,永远不要对他们期待太高!

方重勇不无恶意的想道。

“对了,支度使办公的地方也在药泉,倒是省了你很多麻烦。”

王思礼多提了一句。

方重勇心思细密,疑惑问道:“为何不在罗城?”

“罗城鱼龙混杂,堆太多军粮和绢帛,库房容易被盗贼光顾。只有千日做贼,哪里有千日防贼的。

药泉那边就一个大湖,周边有些田地和粮仓,其他三面环山皆是沙土,只有一面有路。就算有人不开眼来盗窃,跑都没法跑,这也是防止豆卢军内部监守自盗。

反正那里离罗城不到十里路,也是无妨的。”

“如此也好吧。”

方重勇点点头,等接手这个放高利贷的活计再说吧。

基哥真踏马任性。

“对了,我这便安排五百骑兵屯扎药泉附近吧,给你打下手。

借贷的人当中,大户借粮数百硕的比比皆是,每次押运的人都是百人以上。豆卢军要是不派人盯着,难免那些亡命之徒想些歪心思。”

方重勇木然点头,心里还在想“硕”这个单位是什么意思,好像就敦煌本地常用,他猜测应该是跟“石”差不多。

方重勇和王思礼不知道的是,为了打击吐蕃人嚣张气焰,就在这寒冬腊月,对唐军最不利的气候条件下,河西节度使萧炅与陇右节度使杜希望,二人联手,集中了将近十万的兵力,从两个方向,对河湟谷地的吐蕃人发起了大规模反击!

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反而成为了周边最平静的地方。

故事来源于生活,细品吧。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