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115章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全忠曾住

骨力裴罗并没有玩出什么幺蛾子,得知他的使者被唐军主帅方有德杀死后,他立刻准备好了九千五百匹骏马,派出使者前来唐军大营请罪!

足足是方有德所提要求的十倍!

至于跟大唐翻脸,骨力裴罗完全没想过。试探归试探,真要翻脸的话,需要付出极大利益,而且未必能讨到好。

大唐通过灭突厥,已经造出了“大势”,会盟便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无法阻挡。大唐非常机敏的抓住了这个机会,趁着草原势力还未形成新霸主之前,抢先会盟。

这其中的眼光与手段,不可小觑!

方有德的魄力,是骨力裴罗没有料到的,正因为如此,骨力裴罗才感觉大唐的决心很大,准备也很充分,自己必须要认真对待,不能再耍小聪明了。

回纥人决定认怂,向大唐传递了愿意会盟之意。

然而方有德的表现,再次出乎骨力裴罗意料。

唐军只是接收了事先开出条件所说的九百五十匹马,至于骨力裴罗因为各种原因而“十倍奉还”的多余,则一匹也没有要,全部退还给了回纥这边。

这个消息传到九姓铁勒其他部落当中,所有人都对方有德办事的公道与信义推崇备至。

就连尚未表态要参加会盟的葛逻禄等部,立刻派使者前来唐军大营,表示自己愿意参加会盟。

只要大唐皇帝亲临,则他们的酋长一定会到灵州捧场。

方有德十分亲切的接待了葛逻禄的使者,并向他们保证:所谓会盟,便是冲着草原的长治久安而来。他日若是有人不守规矩,背叛盟誓,那么大唐一定会帮他们讨回公道。

葛逻禄与回纥的关系向来都是九姓铁勒当中最差的,而现在回纥强盛,隐隐有在突厥之后一统北方的趋势。

所以方有德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那简直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

就差没直接说“回纥打你的话,你直接找大唐给你撑腰便好”。

当然了,三姓家奴葛逻禄也不是什么好鸟,黑历史一抓一大把。

不过话说回来,外交上的事情不就是这样的么。拉拢一个二五仔去收拾另外一个二五仔,这才是政治的常态啊!

现在方有德犯难的并不是这些杂事,而是大营附近的阙特勤碑要怎么处置。

阙特勤与毗伽可汗为兄弟,碑正面及左右侧刻突厥文,背面为中国唐代玄宗皇帝亲书的汉文,汉文内容为唐玄宗悼念已故突厥可汗阙特勤的悼文。

这座石碑的诡异之处在于:背面是基哥所书文字,内容表达了强调双方自玄宗朝确定父子关系后,呈现了新的和平稳定,基哥在碑文结尾以诗为颂:“沙塞之国,丁零之乡,雄武郁起,于尔先王,尔君克长,载赫殊方,尔道克顺,谋亲我唐,孰谓若人,网保延长,高碑山立,垂裕无疆。“

明显的亲善之意,浩浩荡荡的大国之风。

但突厥文刻着的却不是那么回事了,里面大量文字都叙述着对大唐及汉人的怨毒诅咒和刻骨仇恨。

大唐礼部多的是人才,自然不可能看不懂突厥人到底写了什么。然而基哥还是把字题上去了,究竟是什么心思,其实也不难揣度。

活人对于死人,或者对于将死之人,总是会有几分包容心的。既然别人都要死了,难道还不许他们骂两句?

或许在基哥看来,后突厥汗国周边强敌环伺,哪怕没有大唐,它也是长久不了的。

突厥人的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

如果基哥不题字,那么方有德会命人将这块石碑带回长安,让专人将突厥文翻译成汉文,以供长安百姓“瞻仰”一番。

可是基哥既然题字了,那就不能随意处置了,随意处置便是对圣人不敬,后果很严重。

“军司马,这座石碑,你以为要如何处置才好?”

阙特勤碑前,方有德对担任行军司马的颜杲卿询问道。

“突厥人心怀怨恨,这不正好衬托我大唐才是正义的一方么?节帅不必去理会这碑文便是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非功过,让后人去评说吧。”

颜杲卿叉手行礼说道。

“如此也好。”

方有德点点头,又补了一句道:“那就在石碑正面最上方加一句:背大唐誓约者,虽远必诛!”

有这必要?

颜杲卿一脸懵逼,随即还是点点头,他也不是反对这么做,只是觉得完全没必要而已。

“节帅,大军出河套已经数月,如今后突厥汗国已灭,是否应该班师回驻地了?

幽州边镇精锐全都出塞,万一契丹人不讲信义偷袭幽州,要如何处置呢?”

颜杲卿忧心忡忡的询问道。

这次歼灭突厥人的行动中,契丹人也是在一旁敲了边鼓的。唐军在前面打,他们就在后面抢,可谓是捞够本了。

等这些吃得脑满肠肥的契丹人回去,心态膨胀南下幽州是必然。

“你说得很有道理,去把仆固怀恩叫来,我要对他面授机宜。”

方有德拍了拍颜杲卿的肩膀说道,很显然早就有了全盘的计划。

不一会,仆固怀恩被颜杲卿带到了阙特勤碑前,周围的亲兵与僚佐都被方有德屏退。

仆固怀恩自幼从军,久经战阵,三十多岁的年纪,看上去很显老。脸上的皮肤呈现风吹日晒后的红黑,若是不穿盔甲,跟放牧的老牧民别无二致。

“方节帅有何吩咐?”

仆固怀恩是直肠子,一见面便开门见山的询问道。

“现在有件事,需要你带兵去办一下,本节帅不好出手。”

一直背对着仆固怀恩的方有德忽然转过身,目光灼灼的看着对方说道。

“有什么事情,节帅吩咐便是,末将一定办妥。”

仆固怀恩心中一紧,面上缺是不动声色的抱拳行礼问道。

“如今契丹人正在返回幽州以北,携带了很多从突厥人那边抢来的金银财帛。

本节帅需要你打着回纥人的旗号,去偷袭返回幽州的契丹人。抢来的金银财帛,你部直接分了便是,不必报备。

记得这件事一定要保密,做得手段干净一点,不要让本节帅失望。

这也是圣人的意思。”

方有德伸出手指,对着天指了指,意味深长的说道。

听到这话,本来还跃跃欲试的仆固怀恩,忽然有些犹疑了。

他这才明白,想获得别人的信任,顺风仗的时候出来赶场子,恐怕分量还不太够!

只有将把柄交给对方,才能获得绝对的信任!

这个活接还是不接,是个大问题。

接了,自然就上了大唐的船,成为大唐所承认的“城旁”部落。有了这根粗大腿,立足于草原不在话下。

但契丹人不好惹,偷袭也有风险。事情败露后,大唐很可能翻脸说并非自己指使,都是仆固部看契丹人的财帛眼红才动手劫掠的!

这件事可谓是风险与机遇并存!

那么不接这差事会怎样呢?

不接的话,方有德固然短时间内不可能把仆固部怎么样,但长远看,仆固部在草原上就很难立足了。大唐皇帝知道这件事以后,也会心存芥蒂,找机会给仆固部穿小鞋。

看似可以拒绝,实则选无可选。

脑子转得很快,仆固怀恩抱拳行礼道:“这件事就交给末将处理了!”

“好,你去吧,一定要办得隐秘,干净利落。

事成之后,本节帅会为你向圣人请功。无论是你还是仆固部,朝廷都不会吝啬。当然了,这件事不会对外透露。”

方有德一脸殷切期盼,抛出了杀手锏,把饼画得大大的。

等仆固怀恩领命而去,方有德这才松了口气,脸色并非在别人面前那样欣喜而自信。

这些草原民族,他们建立的政权,通常都是上限很低,存在的时间也不长,里面的领袖更是如走马灯一般的换,让人应接不暇。

但是,这种部落制度的结构,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堪比野草。

北方是突厥人的时候,大唐就在这里。

如今北方是铁勒诸部的天下,大唐还在这里。

只不过,草原依旧是草原人的草原,而并非是大唐的草原。

大唐只不过是采用羁縻制度,暂时稳住这一块而已。

草原的混乱与桀骜不驯是常态,相安无事才是需要强力人为干预。

就算大唐圣人来灵州与草原铁勒诸部会盟,又能如何呢,又能安稳多少年呢?

草原人是杀不完的!

“罢了,只要没有安禄山,后面就没我操心的事情了。”

方有德叹了口气,喃喃自语的说道。

……

长安已经下起了大雪,住在平康坊的李林甫,正在书房里改《唐六典》的稿子。

前任编撰张九龄等人,写得实在是太概括,除了专业人士外,其他人根本看不懂。

李林甫做的事情,并不是扩大官职的记录范围,绝大部分的“流外官”,都没有被记录在《唐六典》里面。

不过李林甫也不是没有建树,他的主要工作,便是给《唐六典》加注释。

这个工作量还真不小,因为所谓“注释”,就是告诉查阅典籍的人,某一个官职,它的来历如何,要做什么事情,有什么权责等等。其实这才是《唐六典》的精髓所在。

很繁琐的工作,因为注释的工作量,起码是原文的三倍以上!

“唉,方有德若是入朝为相,我便没有立锥之地了啊。”

李林甫放下笔,忍不住感慨叹息了一句。

方有德这两年如彗星一般窜起,可谓是从龙旧臣里面起来得最晚,爬得又最快的人,堪称是厚积薄发!

之前,李林甫也没把方有德当回事,因为对方的成就,多半都是军事上的。

而现在,李林甫在方有德身上,看到了张说的影子。

灵州会盟这件事,由方有德一手促成,李隆基到时候直接去摘桃子。这件事,李林甫没法忍了。

方有德太懂得基哥的心思,让李林甫都有些害怕!

如今灵州会盟已成定局,礼部官员都在准备了。没有意外的话,春暖花开的时候,大唐天子李隆基便会领着部分朝臣前往灵州主持会盟。

这是自开元以来未有的荣耀时刻,李林甫很清楚,基哥除了女人以外,现在就对这些事情感兴趣了!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李隆基现在就是喜欢有人对他歌功颂德。

朝臣们的奉承话他已经听腻了,现在他想听听草原上的铁勒诸部来吹嘘大唐的文治武功!

这一招要怎么破?

无解!

李林甫知道,现在的方有德圣眷只怕还在自己之上,处于“无敌”的状态。他不入朝,什么都好说。只要入朝,那肯定会影响自己的权势,要怎么破?

“只能徐徐图之了。”

李林甫叹了口气,对时局有一种无力感。

无论使用什么硬币套路,其实最后都绕不过李隆基这一环。

那些自以为是的想法没有任何作用,最后都要看皇帝是怎么想的。

皇帝说不行,那就是不行,没有什么可以商量的余地。

做基哥喜欢的事,不做基哥厌烦的事,顺着基哥的意思办事,就是在宰相的位置上待着的不二法门。

“不如以退为进好了。”

李林甫忽然想到了一个妙招。

……

“这就是小城啊?”

看着眼前由沙土垒起来的城池,方重勇感觉它确实挺小的。

虽然城墙高得离谱。

这座城目测一公里长,宽连一公里都不到,四四方方的,坐落在一条河边,叫它“小城”名副其实。

沙州敦煌县有两座城,离得非常近,在河两岸,堪称是双子城。

小的那个就叫“小城”,不是形容它小,而是它就叫这个名字。沙州府衙、本地大户都在这里。

公文里面说让方重勇去“小城”报到,又说他不用在小城办公,实际上是说得明明白白,根本不是类似“小镇”一类的泛指。

河对岸,还有一座城墙低矮的大城,叫“罗城”。是由本地繁荣的贸易集市慢慢发展起来的,城池很大,住着的都是本地居民和西域商贾。那里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身份背景各异。

沙州本地汉人,吐谷浑遗民,各族胡商,长安来的良家子甚至是吐蕃僧侣都有。

最关键的是,那里是豆卢军的驻地。

现在有个问题摆在方重勇一行人面前:他们应该先去府衙“报到”呢,还是先回故乡家宅看看?

“郎君,我们家在罗城,并不在小城内。现在宅子归豆卢军掌控,想要拿回宅子,还要去一趟豆卢军。”

方大福凑过来小声问道。

河西乃至西域,土地所有制虽然还是老规矩,但城内的宅院,很多却是“公家地”,由地方官府统一分配的。特别是敦煌这边,故意将本地大户与普通居民隔开,便是如此。

大户土地宅院代代相传,普通居民人走茶凉,房屋会被收回再重新分配。这里的人口流动频率极高,那种在此居住几十年没有挪地方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

“先回家看看吧。”

方重勇面无表情说道。

一路颠簸,他真想早点回去。

不必担心那里有没有其他人居住,如果连方节帅的故居都有外人居住,那豆卢军的人也太没眼色了,活生生把香火情浓厚的大佬往死里得罪。就算以前有,方有德崛起后恐怕屋子也会空出来。

傍晚的时候,他们一行人穿过一言难尽的复杂“商业街”,来到罗城南面的一处普通民居前。方大福指着上了锁的院门说道:“就是这里了。”

方重勇看了一下周围的环境,没有青砖乌瓦,只有夯土的院墙,周围连棵树都没有,一看就不是什么高门大户。

他忍不住感慨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全忠曾住。”

渣爹以前混得那是真惨啊!

“你们几个,做什么的?为何在方节帅故居外停留不去?”

远处两个刚刚开始巡夜的士卒指着方重勇一行人问道,语气不善。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