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二百二十二章 闻变急议应变策

先於李密的密令到达河阳城之前,已有一道急书送到了河内县。

送急书的是人,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一人双马,在城门口,他亮出了通关的符券。

门将查验过后,见这少年何止风尘仆仆,衣袍上满是泥尘,幞头可能路上时丢掉了,凌乱的发髻外露,脸脏得不像样子,被冻得通红,嘴唇被风吹出了干裂的口子,递符券的手也冻得发紫,萝卜似的,声音虚弱无力,便关心地问道:“小郎,你这何事来我县,这般紧慌?”

这小郎亮出的符券,是荥阳郡给他开的。

察其入河内郡后通过的县邑关卡,其是在荥泽渡的黄河,经温县、安昌,一路到的河内县。整个路程约百余里,而他之此符券的开具时间,是昨天傍晚,亦即,这少年是连夜赶路。

深冬时节,大晚上的,冷就不说了,河内郡毕竟是李善道的新得之地,为维持治安,各县关卡尽管俱设,可野外盗贼仍是有之,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敢独行夜路,要没急事,必然不会。

这小郎说话,操着带着东郡口音的官话,哑声说道:“俺兄在贵军中,家书报其急病,……”

话未说完,一声凄哀的马嘶,甚么物事轰然到底。

众人看去,是这小郎牵着的那匹马口吐白沫,倒在了地上。此马与这小郎骑的马,皆高大神骏,一看就是好马,却竟被累的不支倒地!门将武人,自是好马,顾不上再问这小郎来河内县的缘由,忙上前蹲身查视,心疼地摸了摸这马的马鬃,说道:“唉,唉,此等好马,累成什么样子了!小郎,俺这里有草料、清水,你快先将此马带到马厩,喂食料理。”

“符券,将军已察,俺是否已可进城?”

门将答道:“自可进城。”

“此马,就送给将军了。”这小郎对倒地的马似无痛惜,重上所骑之马的马背,驰入城中。

门将和守卒在门洞外愕然相视,视线不约而同,投向了已然远去在街上的那小郎驱马的背影。

城中也有军营。西方属兑,五行属金,主兵事,故河内县内的兵营在城西。但这小郎进城以后,未往西去,快马加鞭,径往城东而去。城东,是河内郡府的所在地。

时近午时,街上的行人不多。

这小郎拼力催马,风驰电掣,转过两个街口,河内郡府外的墙垣已出现前头。这里是座城内的小城。郡府、重要的府库等等,都在其内。在小城门口,一样通关而过。郡府近在咫尺了,这小郎不再骑马,丢下了马在墙下,迈步急奔,很快到了郡府门前。门吏不知来意,只见其匆忙仓急,到底是新得之地,不可不防,门吏与门外卫士齐注目於他,手按在了刀柄。

“俺是右武候大将军帐下吏,名徐琼,右武候大将军,俺族父也。急报敬呈高刺史!”这小郎此次拿出的不再是荥阳的通关券符,取出给门吏看的赫然落章为“右武候大将军”!

门吏验过,确证无误,说道:“劳郎君稍候,容俺入府进禀。”

“军机要事,关乎生死!半刻不得耽搁,快带俺入府,俺现在就要谒见高刺史!”

右武候大将军何人?徐世绩也。

李善道的现任实职是三个,一个魏州总管,一个魏州刺史,一个右武候将军。前两个是地方官,右武候将军是朝官,相当於本官了。徐世绩是李善道的顶头上司,这小郎既自称是徐世绩的族子,拿的又是徐世绩给的券符,门吏不敢怠慢,便道:“便请郎君与俺同入府内。”

在两列数十门卒的诧异视线中,徐琼跟着这门吏进了刺史府,也就是本来的郡府。

骑马时间太长,下到实地,走路如飘,徐琼实是昨天午时离的徐世绩营,到现为止,一夜一天,不眠不休,两匹马轮着骑,都没下过马,干粮也只吃过稍许,他又年少,与他那倒地的马相同,他也是早就没了多少气力,过刺史府门槛时,险些被绊倒。

门吏眼疾手快,扶住了他。

有心想问“军机要事,关乎生死”?知自己身份不够,徐琼肯定亦不会与他说,便惊疑压住,只管扶着他,往刺史府堂上去,并已令别吏,赶紧去后宅请高曦来见。

徐琼到了堂上,侍者呈上茶汤、干点,他尽管饥渴交加,无有心思吃用,一双眼只往堂外看。

好在没等太久,不到一刻钟,在适才那门吏的引领下,一人登入堂中。徐琼仔细观看,见这人仪表堂堂,相貌严整,身材健硕,颔下长须,正与徐世绩与他所说的高曦长相不错!

徐琼不等门吏介绍,起身拜倒:“敢禀使君,仆右武候大将军族子徐琼,此有大将军密信一封,急呈使君。”没有往怀里取,解开腰带,用短匕挑开,取出了一个蜡丸,捧之呈上。

来者确是高曦。

高曦见他这般作态,微怔过后,心头登时一紧,一念转上:“郎君所嘱,真是发生了?”挥手喝令门吏员,“退下!守在廊外十步,不得任何人接近。”快步过去,接过蜡丸。

小心打开,内为一卷纸。

说是一卷纸,展开只是张小纸条。

但见得,上边写道:“翟公被害,魏公将夺河内,速告二郎。”

字迹潦草,虚软无力,纸条还沾着血迹。短短的一行字,字中所言,配上这血迹,触目惊心!

高曦神色大变。

……

李善道摸着短髭,歪着头,再三细看柴孝和的来书。

来书的内容不多。

三五行字。

主要是两件事。

一件是,得了黄君汉部的相助,其部军心现已稳定,对陕县城他已经展开猛攻。一件是,恭喜李善道打下了弘农县,询问李善道的下一步用兵计划,是暂驻弘农,抑是还攻渑池?

“明公,柴总管信中何言?公缘何反复再看?其攻陕县又出问题了?”杜正伦问道。

李善道摇了摇头,待要说话,嗓子发痒,先咳嗽了两声,说道:“黄老兄部已到陕县,与柴总管会师。陕县,柴总管已开始进攻了,倒没再有什么问题。”说着,又咳两声。

马周担心地说道:“明公,前夜激战,风雨潇潇,公受风寒之染,虽已用药汤,不见好转。反正弘农城已下,朱阳也已克之,长渊已为孤城,高将军并已率部往助薛将军,至多三两日间,其城亦必可拔矣。弘农郡已然基本砥定,趁尚未还攻渑池,公不若好生休养两日?”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李善道咳嗽着笑道,“宾王,这渑池,就是我的现之‘君子’,唯有尽快将渑池打下,我这感风之疾,方可‘瘳’也!”

瘳者,病愈之意。“既见君子,云胡不瘳”,意为终於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李善道借马周所引此句中之“风雨潇潇”,顺口将渑池比为所思之“君子”,亦算正合他此际的心情。

马周尽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李善道急切打下渑池,是为防屈突通东撤而到,但也算是知道他为何急切的缘故,听了他这么说,便就不再多劝了。

杜正伦接着刚才的话题,问道:“明公,既柴总管攻陕县没问题了,其信,公怎还一再阅之?”

“他问我下步用兵的计议。我在想,我怎么答复他好呢?”

杜正伦不是太能理解,问道:“明公有何顾虑?”

李善道喝了口茶汤,润了润嗓子,稍将咳嗽止住,说道:“我若实言以告,我怕他,呵呵……”

杜正伦莫名其妙,茫然问道:“明公,笑甚么?”

“我怕这位柴总管啊,一听我立刻就要还攻渑池,他怕就坐不住了,陕县他也攻不好了。”

马周已明了李善道之意,说道:“明公是说,柴总管不愿意渑池落入明公手中?”

“你们看。”李善道起身,到帐璧上挂着的地图前,指了指渑池的方位,说道,“渑池东北接壤河内,渡过黄河,就是济源;西南接壤弘农郡;沿北崤函道西北而行,则百里即是陕县。此县,如为我得之,入我囊中,知仁、待宾,换了你两人是柴总管,你俩愿意么?”

渑池的战略地位,本来就比较重要。

在当前的形势下,无论是对李善道,还是对柴孝和而言,渑池的战略地位,更显得尤为重要。

将它打下,北就可与河内郡连通,西南可与弘农郡连通。亦即,此县只要为李善道所有,被李善道牢牢地掌控在手,他就可以通过渑池,打通河内郡与弘农郡的联系。柴孝和断未料到,李善道短短时日内就大致打下了弘农郡,则渑池要再被他得之,到时,有河内郡源源不断地后续资源,李善道真要是留兵在弘农郡不退,他这个“虢州总管”还怎么当?此其一。

由渑池,经北崤函道,又可达陕县;并同时,这条北崤函道也是从陕县向东而出的必经之地,那么,此县若在李善道手中,便即使陕县被柴孝和得了,他也等同是被困在陕县。此其二。

杜正伦、马周把自己代入柴孝和,想了一想,——几乎也都不用想,两人立刻就明白了柴孝和现所处的窘境,也明白了李善道为何会考虑要不要把“打算还攻渑池”的计划如实告他。

马周说道:“仆知矣。明公是担忧,如将此计划如实相告,柴总管也许会不能再安心攻打陕县,而说不定,他乃至会从陕县撤围,亦兵向渑池,以使渑池不能为明公所得!”

“可不是么?这位柴总管,领着魏公亲授的‘陕虢抚慰使’的头衔。他若也兵进渑池,这渑池,我固是不能让给他,可却也不好独占之了。而渑池位置紧要,我又实是不欲与他分占。”李善道踱回案后坐下,摸着短髭,再又咳了两声,说道,“是以,我小小有些因此为难。”

杜正伦积极地献谋划策,建议说道:“明公,那何不就诈言欺他?就说准备驻兵弘农休整。”

“宾王,你说呢?”

马周琢磨了会儿,说道:“柴总管是魏公的心腹,非是敌国,魏公又任了他陕虢抚慰使、虢州总管,名正言顺,仆窃以为,似不好相瞒。一时相瞒,纵能独得渑池,或坏公忠义之名。”

“忠义、忠义。‘忠义’二字,所系者纲常伦理。无忠孝,便礼崩乐坏,凶恶互残;无仁义,便人自相疑,众叛亲离。宾王,卿之所言,正论是也!”李善道做出了决定,令杜正伦,说道,“知仁,为我回书柴总管,如实以告,告诉他我军於弘农再休整一日,便还取渑池!”

杜正伦应诺,有点复杂的看了下马周。

马周很年轻,才十六七岁,出身既微,平时好酒疏狂,杜正伦等士乐与他亲近者不多,唯李善道对他甚是厚待喜爱,今乃以看,马周确有其聪慧,李善道诚然“明公”,有识人之明。

杜正伦的思绪,无须多言。

……

就在杜正伦代李善道,给柴孝和写回书的一个时辰前。

即高曦刚刚见到徐琼时。

陕县、弘农县两县间的桃林县县寺,郭孝恪也接到了一封书信,亦是柴孝和所写。

桃林打下好几天了,县内外已经安抚得当,郭孝恪忙里抽闲,昨晚招唤了七八个县寺的美艳官婢,饮酒作乐,弄到大半夜才睡。柴孝和书信到时,他尚未起。听奴仆报是柴孝和的来书,他推开压在他胸口的两个美婢的脑袋,半坐起身,懒懒地接下,打开来看。

看不两行,他困意顿消,打了个激灵,瞪大了双眼!

只疑自己睡眼惺忪,会不会是看错了?郭孝恪倒回头,再从头来看。

“魏公已诛翟让,密令仆与公勒部袭李善道。仆已囚黄君汉,将临暮出兵,疾袭善道营。魏公令公,收斩王须达。陕至桃林,四十里耳,仆军三更可达。望公已斩须达,整兵以待,与仆会合。桃林至弘农,亦四五十里耳,计黎明当至。掩其不备,萧裕将於内响应,善道擒杀易也。此魏公严令,公慎无慢矣!事成,河北五郡、陕虢两州,悉为魏土,何愁封疆之任!”

郭孝恪不知是昨晚欢纵过度,还是被这封书信的内容惊吓过度,也可能是两者兼有,更有可能是后者所致,下床时,两腿发软,按住了床边,才稳住身子。床上的几个官婢醒来,有那识趣的凑上来,想要扶他,昨夜她这酥胸,郭孝恪玩之不厌,此刻却大怒骂道:“滚出去!”

几个官婢惊惧不已,衣裙也不敢穿了,遮掩着身子,赤足下床,跑将了出去。

呈书信的奴仆不知所以,吓得也跪在了地上。

郭孝恪亦没着履,不觉地上寒凉,紧紧攥着书信,半裸着身子在室内踉跄急转。

“郎君,小奴帮你披件衣袍吧?”奴仆小心地问道。

郭孝恪站定,令道:“去、去……”

奴仆等了会儿,等不来“去”干甚么,又不敢问,只好伏在地上耐心等待。

“去将王须达叫来!”

奴仆微楞,王须达是一营主将,郭孝恪向来以“将军”称他,现怎却直呼其名?而且不是“请”,是“叫”?为了确认,问道:“敢问郎君,王将军么?”

“什么王将军?”

奴仆说道:“郎君刚令小奴去请王将军。”

“……,四郎!四郎!去叫四郎来!还有师本、大忠。”室内生着火盆,才下床,也冷,要非这奴仆多问了一句,真把王须达叫来,事情可就坏了,郭孝恪紧张而又后怕,汗都下来了。

四郎,是他的弟弟郭孝允;“师本”叫朱师本,“大忠”叫杜大忠,皆他心腹将领。

未久,脚步声在外响起,门推开,三人入内。

……

洛阳城东。

洛口城外,魏军诸部连营,数十万部众,营如云集,望之无边无际。

李密本部嫡系各营,多半位在城北、城西两面。

城北的两座营地打开了辕门。

一为骑兵,一为步卒,各自出了营地,在空地上合为一部,计约万人,打着“裴”、“张”两面主将之旗,迎着北风,夹杂着渐又下起的雨滴,踩着泥泞的道路,向着北边的黄河开去。

“裴者”,裴行俨,裴仁基之子;“张”者,张仁则,李密亲信大将。

……

当高曦营的副将李育德,到达刺史府,脚才迈上走廊的时候,新下起的雨沙沙落下。

李育德回头看了眼。

这新下起的雨和前几天的雨不一样。

前几天的雨,最先下得不大,眼下这雨,却是才下,就已不小。

“这天气,下个没完没了了。转眼年底了,好歹下场雪,也比这连日阴雨强。”李育德入进堂中,袖着手,呵了口热气,笑与迎他在堂门口的高曦说道。

高曦没有与他寒暄,连坐都没请他坐,召徐琼近前,说道:“李公,这位小郎是徐大将军的族子,名琼。徐大将军有一密信在此,请公一览。”将沾着血迹的小纸条递与李育德。

李育德眼见到血迹,便是一楞,再看内容,只一行字,一眼就看完了,猛然抬头,看向高曦,没说话,低下头,又看了一遍,纸条上的内容明确无误,一个字他都没看错!

“翟、翟公?”李育德的笑容早就消失,他口干舌燥,说道。

高曦的情绪已经稳定很多,沉声说道:“俺已遣吏,星夜兼程,赶赴陕县,禀总管此事。李公,请公来,是为与公议魏公遣兵来取河内此变。公,就此有何议策?”

事情来得太突然,前眼才看过纸条内容,高曦紧跟着就问是何想法,李育德压根没时间考虑,脱口而出,说道:“司徒何罪?魏公杀之?总管赤胆忠心,缘何来夺我河内?”

“公意何为?”高曦半点不给他思考的时间,追问说道。

李育德又惊、又怒,挥起拳头想砸什么东西,以发泄此时的惊怒,可高曦没让他进堂,他是站在门口的,没东西可砸,反手抽出了佩刀,欲劈,亦无物可劈,满腔惊怒无处发泄,他气血冲头,长刀下斫地砖,愤然填膺,语音如雷,怒声说道:“河内,我等从总管浴血而得,焉可让人!魏公若必夺之,总管虽现不在河内,愿粉身碎骨,与魏公所遣拼个你死我活!”

这一刀下斫得极是用力,浑身力气都使出来了,刀尖崩裂,地砖碎之一角。

廊外两侧,一二十个甲士涌出,高曦严肃的神色略转,示意这些甲士退走,语气尽管仍肃然,亲切信任之意透露出来,说道:“李公,仆意正与公同!河内一旦有失,非只河北五州尽失,总管现在陕县,亦将无处可去,唯如翟公,将遭魏公所害。我等噍类,盖无遗矣!”

李育德是背对走廊,廊上那一二十个甲士涌出得快,退走得也快,虽有声响,他现下怒火冲天,哪怕是打个雷,只怕他都不会注意到,何况这点声响?是故他没有察觉。

见徐琼在前,李育德猛然想起一事,问道:“徐大将军生死何如?”

“回将军的话,俺阿耶脖颈上被砍了一刀,险亦丧命。荥阳公、翟长史、王将军也尽都被害了。”徐世绩差点死了不说,死的这些人,徐琼都很熟,因徐世绩的关系,翟宽等待他也都很好,视为子侄,他究竟是个少年,眼泪忍不住地下来,却将泪水抹掉,继续说道,“俺阿耶失血过多,昏迷到昨天上午苏醒。醒来后,立即就令俺赶来河内,向两位将军进禀这件事!”

李育德简直不敢置信,说道:“荥阳公等也都被害了?”可这也是情理中事,岂能只杀翟让,放过翟宽、翟摩侯?又问道,“徐大将军伤势如何?单大将军呢?亦已遇害?”

“俺阿耶伤势虽重,性命无碍。单公……,单大将军跪地乞活,魏公没杀他。”

这简直是一连串的震惊,翟让等全被杀掉,徐世绩差点也死,而单雄信赫赫威名,军中号为“飞将”,又是翟让最早的心腹,头号爱将,居然在“主公”被杀后,跪地求饶?

没时间让李育德消化这些讯息了,高曦话回正题,说道:“李公,河内决不能有失。然魏公已意夺河内,或许他的兵马已经出发。河内,你我两人何以守之,公有何策见?”

李育德回过神来,说道:“不错,魏公的兵马极有可能已经开拔。”脑筋急动,说道,“将军,现我河内守卒,主力只你我此营之四千兵。魏公遣兵来夺,兵马必不会少。其军一入河内,你我想将河内守住,就难之又难。惟今之策,要在河阳三城!守住河阳,就能暂时阻住魏公兵马入境。同时,急檄黎阳李太守、汲郡杨太守,及在安阳的赵将军、贵乡的魏长史,请他们火速来援。候援兵到,河内,你我便可守之如金汤之固!遣兵迎总管还郡,事可定矣。”

“公意,与俺正同!李公,求援的诸封檄文,俺已遣人加急送出。河内,新得之地,於今所忧,不仅在外,且在於内。俺意,河阳三城,俺领兵往去,河内县城就劳公镇守,何如?”

李密的名头大,翟让又死了,他的兵马这一来,不排除郡内的这些降官、地方的某些豪强,闻风思变,内起而应,坐镇河内县城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李育德自无异议。

他念头转开,却又一虑出现,面现忧色,说道:“刘德威,魏公之将也。其现驻河阳。魏公既欲夺我河内,定已有令与其。敢问将军,何以得占河阳?若被刘德威阻之城外?怎生是好!”

高曦说道:“李公,俺有件事,一直没告诉你。便是总管此回率部往取陕、虢之前,曾密嘱与俺,魏公与翟公此些时来,颇有嫌隙,兴洛军中恐有变故或生,因总管令俺,须预作筹划,以防果有变乱。”尽管是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他忍不住还是发了句感叹,“於今视之,明公真远见如神!”解释与李育德,说道,“因会不会发生变故,明公当时也不确定,事关魏公、翟公,为免人心浮动,故俺未曾与公说过此事。但得了明公嘱咐后,俺已有预先之备也。”

李育德亦是大为惊诧,李善道就这么有远见之明?这可真是太了不得了!

他说道:“原来明公早有预见!明公之略,我等望尘不及。”问道,“将军已有何备?”

……

暮移夜至。

风大,雨大。

王须达应邀来到郭孝恪所居的桃林县寺。

郭孝恪迎出县寺门外,与他携手并入。

边走,郭孝恪边笑道:“将军,昨晚,俺自喝了顿酒,甚觉不尽兴。想来想去,是少了将军!是以,今晚俺特地又备上好酒好菜,这县寺的官婢有两三将军尚未见过,也都召来了!昨夜,俺捷足先登,已先替将军试了试深浅乐趣,将军等会儿若是相中了,便送与将军!”

王须达对色,还真不是很感兴趣,但郭孝恪这么说了,他便笑道:“有劳长史代俺先试深浅。长史情意,俺很感谢。但就怕深浅虽试,长短不合,长史乐者,俺无甚乐。”

却王须达个子低,身材属於矮壮,是有此言。

郭孝恪哈哈笑道:“若较长短,你我虽自家兄弟,不好较之,却也好办,今晚将军试过之后,明日你我同问官婢,孰长孰短,不即可乎?”

王须达有心计,善与人交往,郭孝恪豪奢不羁,真别说,李善道把他俩凑成一对,确是不负杜正伦对他“识人之明”的佩服,王须达、郭孝恪这次搭了伙后,两人相处得甚是愉快。

进到了堂中。

等了稍顷,三人入堂,可不就是上午才在郭孝恪卧室见过郭孝恪的郭孝允、朱师本、杜大忠。

桃林比河内还更新得,王须达不是个粗莽人,他的兵营在城外,为防他不在营中,县外出现贼乱,他帐下的一众将校,他尽留在了营里,只带了三五个亲兵来吃酒。

亲兵没进来,外头自有郭孝恪的吏卒招待他们。

五人就坐。

郭孝恪主位,王须达左手上位,郭孝允等三人陪坐。

不多时,酒菜一道道呈上,十来个官婢跪在案边,伺候五人喝酒。郭孝恪是郭嘉的后裔,常亦以郭嘉为效,有汉魏奇士之风,因而外头虽风雨之夜,堂门开着的,任风卷雨而入。风寒雨潲,堂门口内外被浇得一片湿。郭孝恪与王须达谈笑无忌,欢声叙话,时令官婢献歌献舞助兴。不觉已是酒过两巡,郭孝允数觑郭孝恪,郭孝恪却只管殷勤地与王须饮酒。

直饮到酒过三巡,王须达酒已半酣,他挂心着军务,辞谢不欲再作多饮。

在郭孝允等的不知第几次觑其举动时,郭孝恪才举起了酒杯,好像要往下摔落,可酒杯终究放回到了案上,他喝令道:“给俺添满!给王公也添满!”劝王须达,“将军,夜已深了,营中将士早就将息,你回营何事?营中风雨浸寒,不如在这儿多饮几杯!深浅,将军且尚未试。”

“总管军纪森严,今夜出营,来与公饮酒,已是违令,若再夜不归营,总管定将严惩。”

郭孝恪笑道:“李二郎若为此怪你,你来找俺,俺替你向二郎解说讨情。”

“长史,真是不能再喝了,俺酒量也浅,再喝,官婢深浅未尝试出,俺的深浅,公就试出了!”

郭孝恪就喜欢王须达的荤素不忌,能与自己开各种玩笑,他大笑说道:“将军深浅,俺早知之。从二郎历战,将军战功赫赫;今取河内,将军遽拔共城。将军用兵之深,不可测也。”

“长史过奖,此皆二郎庙算有方,俺有何功。”王须达也就喜欢郭孝恪夸他,自矜笑道。

郭孝恪说道:“这样吧,再饮几杯,将军便还营,总行了吧?”

王须达犹豫了下,豪气应道:“长史情深,俺岂能不识抬举?就从长史之令!”

端起酒杯,与郭孝恪一同饮尽。

互相亮了下杯底,两人都是喝的干干净净,不拖泥带水,相对一笑。

风雨越来越大,夜色越来越深,两更的更鼓已过,三更将至。

郭孝允实在是耐不住了,从席上站起,说道:“阿兄?”

“怎么了?”

郭孝允说道:“快三更天了。”

“三更何妨?俺方劝得王将军多饮几杯,你却来捣乱。”郭孝恪再度举起了酒杯,看着正抚须微笑听他兄弟俩说话的王须达,手中的酒杯如似千钧,迟迟不能摔落。

橐橐的脚步声响起,门外吏领着一人进来。

郭孝恪、王须达扭脸去瞧,被领进来的是王须达留在营中诸将中的一人。

“你怎来了?”王须达问道。

这将禀道:“将军,斥候探知,北边数里外,来了一彪兵马,不知何部。”

王须达讶然说道:“一彪兵马?”听得“砰”一声,顾首去看,是郭孝恪的酒杯摔在了地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