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二百二十一章 赤血染透碧血弓

坐下翟宽,举目示意翟让。

翟让迟疑稍顷,见不仅李密,连带裴仁基、郝孝德的亲随都出帐外去了,他若仍自留亲随在帐内,不免既无理由,也失面子,显得不够大气,便豪爽地笑道:“左长史此议甚佳。”令众亲随,“俺与魏公等饮,不须尔等伺候。左长史言之甚是,天寒,尔等亦出去饮酒快活吧!”

翟宽色变,然翟让令已出,只得无言。

於是,数十亲随唱个诺,随着李密、裴仁基、郝孝德的亲随,一同退出帐去。

帐门打开,等他们出去后,旋又紧紧关上。

一关一闭间,寒风卷入,烛火摇曳,帐中明暗不定。

李密身后帐璧上挂着的那张雕弓珠光宝气,愈加夺目。

……

风雨夜晚的时间,在沙沙的雨声中,寂静流淌。

尤其当在等候的时候,仿佛被拉长了,每一刻钟都格外漫长。

三更的鼓点,响起在营中,萧裕营辕门边上塾室内摆放的铜壶漏刻,指针也同时指在了子时。

萧裕起身,向李善道再行个军礼。

李善道点了点头,他应声诺,大步走出了室外。

室外,辕门内,萧德等诸将披盔贯甲,呈三排,列立夜雨下。

雨水顺着他们身上的甲胄滑落,汇成细流,映着火把微光,闪烁如银。

萧裕目光扫过,见众人虽衣甲湿透,却人人昂然振奋,未有多言,令道:“时辰到了,出击!”

辕门缓缓打开。

萧德等将的部曲,早集合在辕门正对着营内大道,与辕门两侧营墙和营区间的空地上。依定下的次序,其营两千骑兵,牵着马,依序出营,人衔枚、马摘铃,除风雨声,再无别的杂音。

为防地滑,马蹄上裹了草。

不到两刻钟,全营出毕。

萧裕向已出室外的李善道进禀:“总管,各部已尽出矣!”

数骑自东边驰来,下马分别进禀:“将军,我营三千将士已出营完毕!”

是焦彦郎、秦敬嗣两部的军吏。

李善道步到辕门,隔着整齐排列於营前的两千骑兵,望了一望西边的弘农县城和南边剩下的最东边的那个守卒营,皆是为防李善道部夜袭,虽火把映得其远近透亮,然内中俱无动静。

“萧公,此战成败,能否尽歼两县援兵,尽系公身了。”李善道握住萧裕的手,亲敬地说道。

萧裕慨然应道:“总管放心,必不使两县援军一兵一卒得脱!”

便两千骑兵尽皆上马,萧裕也上了他的马,——这马是李善道送给他的良马,通晓人性,日行千里,雄健卓异,价值千金。斥候刚报,就如李善道的预计,两县援兵刚去营五里上下,这个距离不远不近,首先追之很快,其次打起火把,不怕被他们看到。不愧萧裕带出的精骑,两千骑兵整齐划一,点燃了火把。一声令下,萧裕率先,众骑紧从,迎风冒雨,驰南而去。

李善道立辕门观之,见如一条蜿蜒的火蛇,在夜下风雨中,转上官道,向着南边狂飙疾行,雨声与急骤的马蹄声交织,仿佛天地间只剩这股铁流,坚定而迅猛,直扑退走之两县援兵。

未过多久,夜下雨中,官道上又出现了一条火蛇。

这条火蛇比萧裕营两千骑兵形成的火蛇更长,是焦彦郎部的步卒。

又在官道东的野地上,隐隐约约,可看到亦有兵马在行进,这是秦敬嗣部到城南设伏的将士。

三营将士,皆严按李善道规定的时间,准时地开拔出发。

十一月的天气了,按后世的西历说,已十二月,确实冷,又下着雨,李善道饶勤练筋骨不辍,身子骨结实了许多,但近时先是打河内,继而四路用兵取陕、虢,他每天的睡眠顶多两个时辰,今晚要夜追进战,为便於活动,他穿得又薄,风雨中站了这么会儿,不由打了个冷颤。

苏定方问道:“将军,披件大氅吧?”

“下着雨,披上也湿了。取我甲来。”

苏定方、薛万彻等将他的甲胄取来,帮他穿好。

铠甲着体,寒意更甚。

都道征战浪漫,真若生在乱世,到上阵征战时,才知乱世的残酷和征战的艰辛之一面。

莫名其妙的,李善道产生了这么点感叹。

他自失一笑,舒展了下身子,翻身上马,令道:“咱们也出发吧,为萧仪同、彦郎他们压阵。”

……

“司徒,公数注我壁上此弓,莫不是心生喜爱?”酒未三巡,李密在翟让再次张他身后帐璧上弓时,放下酒杯,抚须微笑,问道。

……

五里地,带着辎重,黑灯瞎火,步卒走得慢。

打着火把,骑兵追得快。

不到一刻钟,萧裕等骑已经追上了前边正在撤退的两县援兵。

敌援有殿后的部队,可哪有时间给他们反应?才望到火光,听到马蹄声,萧裕等两千骑如似洪流,已经杀至!骑鼓敲响,尖锐的呼哨声划破夜空,群骑奔腾未到,箭雨先已倾泻而下!

萧裕不顾殿后敌部的阵脚大乱,只留下了少数的骑兵继续冲击。

自率其余大部绕过殿后的敌人,直取前方主力。

两县援兵主力跌跌撞且在行军,忽闻后边喊杀如雷,马蹄如雷,尚在懵懂,便见火蛇如飞扑到,铁骑如潮,已经杀到眼前!萧裕指挥诸部分成数支,插入两县援兵主力行军队伍,迅速分割包围,并使一部驰到最前拦截,使其被断成数截,左右受击,前后受围,瞬间陷入混乱。

两县援兵惊慌失措,纵有军将试图约束反击,士气大乱,已难成阵。

火光映照下,战马如龙腾跃,骑士的铁甲闪耀,大槊挥舞,鲜血飞溅,两县援兵或被斩於马下,被践踏於蹄下,哀嚎声此起彼伏。数里长的官道战场上,血腥弥漫,一片狼藉。

萧裕引亲从数十骑,所向披靡,直取两县援兵主将将旗,两县兵将莫敢当其锋!

两县主将见状,知大势已去,急令撤退,然四面受敌,已是无路可退,只得拼死一搏,率亲兵奋力突围。萧裕马到,长槊直刺,刺死了朱阳县援兵主将,拨马又去寻斗长渊县兵主将。

北边传来激昂的鼓角声,更大的喊杀声,透过夜雨寒风传来,是焦彦郎部的步卒杀到!

焦彦郎骁悍之将,身先士卒,率部如狼似虎,随在萧裕部骑兵冲撞践踏过后之处,填补上了空缺,收割残敌,横刀斫斩,血肉横飞。两县援兵残部斗志全无,要么奔溃四散,要么弃械投降。战不到一个时辰,计拢六千余两县援兵,悉数瓦解,远近数里,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一场夜战下来,步骑配合得甚是默契。

不到十里外,弘农县城南外的守卒营、弘农县城中,几乎是同时发现了杀向南去的萧裕、焦彦郎两部。——他两部打着火把,一是因已不怕两县援兵再能退回营内,二实也正是为给城外守营和城中看,以诱他们出兵相救;三则实际上选援兵离营五里追击,也是为诱城外守营和城中出兵相救,太远的话,他们必定是不会去救的,不到十里地,他们是可以救的。

救是不救?

不救,两县援兵难逃被歼,李善道部趁胜转攻弘农县城,城将难守。

救,有风险,可现下李善道部的部曲正在进攻两县援兵,两县援兵六千余众,料定不会很快就被歼灭,则若往救之,说不得,还能内外夹击,将李善道部的部曲反而消灭或者重创!

与其坐坐视两县援兵被歼,城将不保,不如行险一着,出兵相救。

城外营门打开,城门亦开。

两支合计四千余的兵马,仓促地在城外集合完成,紧急开往数里外杀声犹响的风雨夜深之处!

……

夜深风雨,帐中却暖。

翟让笑道:“犹记得魏公去年尚在俺寨中时,亦是个雨夜,我等欢饮聚义堂上,雄信雨中舞槊,为我等助酒兴,魏公兴致乃起,亦挽弓而射,连珠之箭,箭无虚发,满院彩声,响过雨声,着实令俺惊叹!多时未见公之神射了,每当忆及那晚的欢畅热闹之情,俺还总是颇有怀念。魏公,此弓甚好,只是此前俺似未曾见过,不知公是何时所得?弓可有名?”

“司徒,此弓是裴公送给我的。名亦有,唤为碧血。”

翟让说道:“碧血,碧血。好名字啊!於将而言,良弓便如忠士,亦唯魏公可用此弓。”

“公若感兴趣,吾取下,请公一观,可乎?”

翟让笑道:“正俺意也,不敢请耳。”

李密起身,将弓从壁上取下,捧之在手,亲下帐中,烛影摇红,他笑语殷殷,说道:“司徒,请观此弓。此弓百斤,不算十分硬弓,然亦堪射百步,尤贵重者,是这十余颗宝石。”

翟让接住弓,持之细观,果是弓身上镶嵌的宝石,或红或绿,还有两三颗蓝宝石,晶莹泽润,借着灯光一看,各色争艳,流光溢彩,熠熠生辉,不觉赞叹:“好宝石!好宝石!”

这雕弓上的宝石太吸引人了。

包括翟宽、翟摩侯在内,单雄信、徐世绩、王儒信等的目光,也不由自主地被这十来颗宝石吸引住了,亦无不赞道:“诚然上好宝石!”

翟宽贪好宝物,目不转睛,连连说道:“这几颗蓝宝石,最为少见啊!”

“司徒,既是喜欢,何不便开弓一试,公若趁手,便赠与公。”

翟让大喜,推辞说道:“此弓是裴公送与魏公的,公将其悬挂帐璧,必是欢喜,俺怎可夺爱?”

“哈哈,司徒,去年若无司徒收留,何来我之今时,休说一弓,宝物满库,不足酬公情义。”

翟让说道:“俺就试试?”

……

城外营守卒、城中守卒两部兵马才出不到三四里地。

道两边,野地间,不知多少伏兵在黑夜风雨的掩护下,呐喊杀出!

……

翟让往帐中走了几步,立住站稳,面朝帐门,深吸了一口气,挽弓而引。

百斤之弓,欲待引开,两臂需有百斤之力。

翟让虽有勇力,要想将之引满,也得使出大半气力。翟宽等都看他引弓。见他缓缓将此弓终於引满。单雄信、王儒信等赶忙拍手叫好。蔡建德不知何时到了翟让身后,抽刀猛斫。

翟宽、翟摩侯、单雄信、徐世绩、王儒信等促无防范。

蔡建德勇健,这一刀是蓄满了力气而砍,对准的翟让的脖颈。翟让的脖子被砍开了一半。鲜血如泉喷涌,喷了蔡建德、不及避让的李密满脸满身。良弓坠地,翟让踣於案前,手往伤口去按,怎生按得住血涌?他勉强抬起头,目视李密,欲要说话,已不能吐字,声若牛吼。

房彦藻、郑颋两人不在帐内,俱在帐外巡检。

帐内裴仁基、王伯当以外,翟宽等人下视翟让,目瞪口呆,除牛吼之声,静可闻落针之音。

……

呐喊声与风雨声共作!

掩杀而出的正是秦敬嗣部的三千精卒。

两下横击,亦是先将出救之弘农县兵截成两段,前后包抄,四面围攻,弘农县兵顿蹈两县援兵覆辙。萧裕、焦彦郎部既已大败两县援兵,分出部分清剿余敌,余下的杀回相助。

弘农县兵的惊恐叫声、惨叫声远传至几里地外的弘农县城!

城内民家的灯火纷纷亮起。

留在秦敬嗣、焦彦郎两营的两千将士已通过未收起的吊桥,奔涌到了城下,大呼城内:“你等诸军已尽覆灭,速开城门!右武候将军、魏州总管李公令:降则不杀,不降,城破屠之!”

……

裴仁基、王伯当各取佩刀,冲过倒地吼叫的翟让,一刀一个,将翟宽、翟摩侯、王儒信尽皆砍翻。帐外,此际亦一片惊乱之声。徐世绩迈腿就往帐门口跑,门吏早横刀在手,中起脖颈!

和翟让受的是一模一样的伤,然此门吏无蔡建德的力气,砍入得不深。徐世绩捂住伤口,踉跄后退。门吏提刀追之。王伯当方杀掉王儒信,急遥喝令:“不可害杀茂公!且退!”

徐世绩失血过速,腿脚发软,坐倒在地,回顾看时。

入眼郝孝德坐在席上,大约是吓呆了,没有起身,满脸惊骇之状。

转眼去找单雄信,看他死活,竟见单雄信跪在了不知是翟让、抑或翟宽等人谁流出的血泊中,伏拜地上,扣头不已,哀声向着李密求饶:“魏公!魏公!小人乞求饶命,愿为明公效死!”

翟宽等人濒死的呻吟声中,单雄信的求饶声里,翟让的吼叫声慢慢平息,鲜血流淌满地,围绕他的身边,淌到李密的锦履下,他一身的大红袍,被他自己的鲜血染得更加得红了。

还有那张雕弓,亦已被他的血染红,各色宝石不复再璀璨耀眼,蒙上了一层血色。

血腥味,布满帐中。

似听见李密在大声地与单雄信、郝孝德等说道:“与君等同起义兵,本除暴乱。司徒专行贪虐,陵辱群僚,无复上下;今所诛止其一家,诸君无预也。”

又似看见李密迈过翟让的尸体,踩着翟让的血水,向他走来。

“翟公!翟公!雄信兄,你?”

已不在乎李密是否来杀他的,眼前渐渐发黑,徐世绩仰面倒下,这是他昏迷前最后一个念头。

……

天亮时,数日风雨稍停,然阴云越发密集。

昨晚弘农城中兵马尽出,秦、焦两营留下的两千将士威逼恐吓,吓开了城门。是两县援兵、弘农守卒半夜激战,悉被歼灭,俘获数千,弘农县城亦一并攻拔!

萧裕、焦彦郎、秦敬嗣等将使兵打扫战场,俱来谒见李善道。

李善道昨晚,处两场战场之间,协调调遣,也是累了一夜。但累得值,两仗大胜,弘农县城已得,朱阳、长渊的援兵回不到两县,此两县不必再派兵马,高延霸、薛万均也定就能旋即攻取。累是累点,李善道心情大快,亲将三将扶起,笑道:“一夜歼敌近万,得克一城,卿等之功!今日先取县中财货,论功行赏三位将军与各部将士,待捷报呈与魏公,当另有重赏。”

说着,寒意透体,打了个喷嚏。

秦敬嗣问道:“郎君,俺瞧你面色潮红,不会是一夜风雨受寒,感风了吧?”

“纵是感风,比之昨晚大胜,岂不值得?卿等鏖战一夜,想必都疲累了,我已令安排下酒食,犒赏各部,君等从我还帐,稍作休息,我有另外的军务要事,与卿等计议。”

萧裕问道:“敢问明公,可是分兵助柴总管取陕县?”

“黄老兄部已到柴总管营,足以助他。弘农既拔,我欲与卿等议延霸、万均拔克朱阳、长渊两县后,如何留兵镇守弘农,以遏屈突通部,并及还攻渑池之务。”李善道此取陕、虢,有两个急切之处,一是要赶在屈突通东撤前,取下陕、虢;二是他渐来愈感李密杀翟让的日子可能近了,因此陕县、弘农郡、渑池,他要争分夺秒,及早地将之打下,好能尽快还回河内。

萧裕三将才打了一场大胜仗,精神正是高昂,皆无困倦,并声雄壮应诺。

……

翟让死了,翟宽死了,翟摩侯死了,王儒信死了。

徐世绩重伤。

赴宴的一众瓦岗头领,一夜之间,泰半丧命,要不伤重昏迷,就剩了个跪地乞活的单雄信。

并带跟随翟让等参宴的亲随、亲兵们,大半也都被秦琼、程知节引亲卫杀掉。

这般重大的事件,消息何能保密?

不到半天,李密军数十万各部将士,多数已闻。

房彦藻等对瓦岗诸部的兵马已有监视,急禀李密:“明公,翟让麾下诸军虽未敢乱,鼓噪欲走!仆愚见,宜当即加制止。单雄信既降,可令其前往宣慰,以安翟让麾下诸军之心。”

李密杀翟让前,就已有定计,当即允诺,即亲切与单雄信说道:“雄信兄,我已说过,只诛翟让一家,余者无预。劳卿先行一倘,宣慰瓦岗诸军,我随后自亦会入各营安抚。兄愿往乎?”

一夜的袭杀过去,面对李密,单雄信犹汗出如浆,战战兢兢地应道:“明公钧令,敢不从命!”

遂单雄信先往瓦岗各军,宣示李密之令旨。李密随之,拒绝了房彦藻等的苦谏,一从骑未带,匹马入瓦岗诸军之营,亲言和语,召见各营诸将,历加抚谕,分赐宝货之赏。

当日,军令传下:以徐世绩、单雄信、王伯当分领其众。

翟让等既死,单雄信、徐世绩就是瓦岗军诸部在洛阳的首将两位,闻知他两个没死,瓦岗诸部军将也算勉强安了点心,且若诸军若散,实亦无处可去,山东、河南的群盗尽已从附李密,唯成游寇而已。重回大伾山么?要渡黄河。李密遣兵追击,无法应对。诸部将遂也只好从令。

又当日晚上,一道密令,十万火急,自李密营中送出,传往河阳城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