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七十一章 惊闻黑闼遣将追

接下来的几天,李善道放粮赈民,与投降的郡吏、县吏彼此熟悉,收编降卒,循抚各乡。

任命了魏征暂掌县事。

当然,告知刘黑闼贵乡已得的信,也写出去了,且是在得到贵乡的当天就送去给了他。

五月中旬,在不战而得贵乡后的数天后,一辎车、一手信自元城方向来。

辎车停在了郡府门外。

手信送进了郡府堂上,是刘黑闼亲笔所写。

打开信,信笺上简直是一个个墨蛋子,不错,正是刘黑闼的手笔。

信不长,写的不是文言,都是大白话。

将信看完,李善道震惊之余,却也有那么点放松泛上。

却刘黑闼信中写的是:“贤弟糊涂了!元宝藏怎能放走?到了兴洛,魏公岂不起疑?又若魏公遣将来接收武阳,你我兄弟白辛苦一回!俺已令十善急追,伪为盗贼杀之。另外,元城怎还不献城?入他娘娘的,再不献城,老子可要攻它了!”

有的字,刘黑闼不会写,干脆就点一个点,——真的是个墨蛋子了。

但联系上下文,能够猜出他点出的那几个点,各是何字。

“我这位刘贤兄……”李善道将信叠起,自言自语了一句。

魏征、赵君德等皆在堂中。

赵君德问道:“刘将军怎么了?二郎,信里写了啥?”

李善道没去看魏征,信叠好,放入匣中,调整好了情绪,这才抬眼来看他两人,摸了摸短髭,说道:“我这位刘贤兄,豪侠之士,性急得很。四郎、玄成,信中问我,元城县为何仍不降?”

他沉吟了稍顷,说道,“不仅元城,魏县、繁水那厢,也是咱的令下以后,至今毫无动静。”问魏征,“先生,是不是元城、魏县等地,竟没把咱以郡府之名,下给它们的令,看在眼里!”

前天,即得下贵乡县的翌日,以郡府的名义,给元城等县下了一道令,命向刘黑闼、高曦投降;郡中其余诸县,也都去了令,亦是令投降,叫诸县的县令长,都来郡府拜见李善道。

到现在为止,只有魏征的家乡馆陶县来了一封回信,表示愿意投降,县令不日就来贵乡拜见,其余各县,包括元城、魏县、繁水等在内,皆是令下之后,如石沉大海,迟迟未见回讯。

从李善道的语气中,听出了不满和严厉。

魏征说道:“将军,献降是大事,须得给各县考虑、商量的时间。郡令是前几天刚下的,路程较远的县,比如元城,可能郡令刚刚送到。仆之愚见,何妨再等两天?”

“沐阳处可以等,刘将军性急,信里写了,再不降,他就要攻城了。”

魏征说道:“这样吧,将军,仆再给元城去道书,为其剖明形势,促其知暗投明,不可自误。”

“也好,那就劳烦先生了。”

魏征想了下,问道:“将军,昨日将军言道,馆陶既降,当一视同仁,也放粮赈民,敢问将军,打算何时运粮到馆陶,赈济饥民?”

“我随军带来的粮食有限,已经传令,叫黎阳仓再送粮过来了。”

魏征说道:“郡府库中,小有储粮,仆之愚见,何不先运库粮至馆陶?”

“……先生的意思,是想用我放粮赈民,来收拢元城等县的士民之心,从而促其献城?”

魏征说道:“各县令长,俱外地人也,然各县士民,皆本地土著。令长或有仍不明形势,愚忠昏主者,而只要将军将士民之心尽收,元城等县,纵令长顽固,县亦可轻易而为将军有矣。”

“若能得一郡民心,莫说库粮,便是散尽黎阳之粮,我有何惜!”李善道慷慨地说道。

新得贵乡,事情很多,放粮馆陶这件事,确实一时顾不上,但现在,可把之提前,列入急办的事宜中了。李善道做事果断,决定既下,便不耽延,当即就传令下去,命开粮库,出库存之粮,今天就运去馆陶,给馆陶的百姓分粮,——特地叮嘱,分粮时要敲锣打鼓,场面搞大。

魏征没去过黎阳仓,只听说过黎阳仓的粮有上千万石。

听说的是一回事,亲眼见的,则是另一回事。

武阳郡府库存的粮食,他是亲眼有见过的,尽管远不能与黎阳仓的储粮比,可亦有十余万石,依后世计重单位,一千多万斤,一郡之储,李善道眼皮都不眨一下,便允了自己的建议,端得是堪称豪迈!不禁想起了李善道请他“斧正”的那首诗,魏征再看李善道,观感再有所变。

命令下后,李善道笑与魏征说道:“先生,库粮今日出仓开运,至迟明天傍晚,就能在馆陶放粮了。如何?”

“将军先已赈贵乡之民,今又赈馆陶之民,将军之仁人爱民,鄙郡士民必皆信矣。仆在元城有相熟的士子数人,给元城县令的郡令以外,仆可再与此数士各去书一道,以备述将军的爱民之仁。如此双管齐下,元城之降,料当不远。”

李善道说道:“好呀!那我就等先生去书建功,等先生的好消息了。”

赵君德“呵”了声,说道:“二郎,俺听郭长史说过,为将者,该‘恩威并施’,对部曲既要赏,也要打。对部曲是这样,对县,俺觉着,也得是这样。只放粮,显示你的仁义,恐怕不足。照俺看,元城若是仍不肯降,也是好事,便请刘将军攻之就是!打下来,屠了城,把咱的‘威’也显一显!听话的,给粮吃,不听话的,砍脑壳,看谁还敢不听话,不投降!”

一番话,杀气腾腾。

李善道一笑,说道:“我很早前,和徐大郎闲聊,聊到过曹孟德的一句诗,‘天地间,人为贵’。上天有好生之德。贤兄,你我於今起义,为的是拯民出水火,能少杀的,还是少杀为好。”

听来像是在劝赵君德,可细品话意,“能少杀就少杀”,亦“恩威并施”之意也!

便就当日,运库粮去馆陶,同时,魏征又给元城去了一道令,以及给他的朋友写去了书信。

却在送魏征、赵君德出堂的时候,李善道扶着门框,直目送到他俩出了院子,才收回目光。

犹立在门口,未有还堂上。

李良等了会儿,见他站着不动,问道:“阿耶?”

“啊?”

李良说道:“魏先生和赵将军已经出府了。阿耶是又有事么?俺再把他俩请回来?”

“哎哟,你可千万别请魏先生回来。他要是再回来……”

李良不解,问道:“阿耶,怎么了?”

李善道摇着头,回到堂上坐下,拈出刘黑闼的来信,示与李良看了一看,苦笑说道:“阿奴,我这位刘贤兄信中,还写了另一件事。”把刘黑闼派刘十善追杀元宝藏之事,说与了他听。

李良先是楞了下,随即笑道:“阿耶,放元宝藏走时,俺其实就在想,不如杀了。刘将军今遣小刘将军追杀之,这不是正好么?刘将军所言甚是,若放走了他,必有后患。”

元宝藏献降书与李密的事,李善道帐下知道的人不多,李良是他的从子,却是知晓。

“元宝藏是魏先生的故主啊,魏先生一旦知道元宝藏死了,阿奴,我怎么向他解释?”

李良满不在乎地说道:“阿耶便作不知,只当是被盗贼害了,不就行了?”

“你忘了我与延霸说过的?魏先生不是一般人。这话,哄不住他。”

李良说道:“哄不住就哄不住,阿耶,他还能造反不成?”

“魏先生有宰相之才,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阿奴,我想收其心,为我所用也。”李善道落目刘黑闼的信上,又略看了一遍,再次摇了摇头,说道,“我这位刘兄,做事狠厉啊!”

放走元宝藏,送他去李密处,或会有后患,李善道焉会不知?

所以未杀元宝藏,仍是送他走了,李善道为的正是魏征。

如他所说,元宝藏是魏征的故主,士人是讲究节操、义气的,若把元宝藏杀了,魏征可能就不好收用了。——你把人家的故主杀了,人家再为你效力,这怎么想,都不太容易实现。

而如果把元宝藏送到李密处,后患固有,但李密的结局,李善道是清楚知道的,杀了翟让后,他没多久就覆败了,也就是说,这个“后患”,应该不会太大,不会太“后”。

两下权衡之后,李善道於是最终还是做出了放元宝藏走的决定。

却不意,他是把元宝藏放走了,刘黑闼不肯放元宝藏去见李密!

这下可好,等元宝藏遇害身死的消息传到,魏征这里,可怎么办才好?

初见到魏征时,李善道重他,是因前世对他的所知。

这几天接触下来,无论是他处理县事、郡务,又或者是就一些时事征询他的意见,魏征都是井井有条、常有灼见,对他的能力,李善道现已有亲身了解,现在重他,重的全然是其能矣。

——绝非如前世所知,魏征仅一个敢谏之臣,李善道现已发现,他的能力还包括了其它很多!

李善道而下最缺的是甚么?

黎阳仓在手,粮不缺。粮不缺,兵就也不缺。兵不缺,猛将勇士也就不缺。

他最缺的,就是魏征这样有才能、有见识、有谋略的优秀的政治人才!

一个元宝藏,一点影响不是会很大、很长远的“后患”,与得到魏征比,真是可以不值一提。

现在,刘黑闼却派刘十善去杀元宝藏了!

已到午饭时分,饭菜送上,李善道没有一点胃口。

刘十善引骑追赶,是肯定能追上元宝藏,元宝藏现下尚不知是死是活,然可确定的是,他已经是个死人了,问李良的话,不是在问李良,是在问他自己:“我怎么向魏征解释?”

……

事情的发展,出乎了李善道的意料。

魏征,竟是不需他解释。

两天后,当在馆陶县的放粮赈民,进行得如火如荼,场面盛大之际,一道捷报从兴洛传来,元宝藏遭贼身死的消息,前后脚地也传到了贵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