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 第720章 【南京记事】

朕 第720章 【南京记事】

作者:王梓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8:07:27 来源:小说旗

弥尔顿首先探访的,是南京“西安门大街小”。

南京最繁荣的地方,分别是南市和北市。

富商巨贾,大都住在南边,地址位于皇城西南方,隶属于江宁县。

达官贵人,大都住在北边,地址位于皇城的西边和西北边,隶属于上元县。

西安门大街小,就在达官贵人聚居区附近。不管皇帝怎么想,这所校的老师,肯定都是最优秀的。

就算刚开始不优秀,几年时间过去,满朝文武也会让他们优秀!

弥尔顿和马维尔一路步行过来,除了西安门大街之外,其余街道都比较狭窄,甚至可以称为胡同。两侧全是深宅大院,从围墙外面看不咋地,进去才会发现别有洞天。

此时正是下午时分,校长严邦奇亲自接待他们。

“这座校,一共有多少师生?“弥尔顿问。

严邦奇回答:“老师有32人(包括校长等行政人员),生有600多人。”

话间,众人已经到了操场附近,有两个班正在上体育课。

弥尔顿看见操场上有女生,顿时惊道:“男女同校?“

“不错。”严邦奇微笑道。

富贵人家,喜欢把女儿送去女校。但西安门大街小不同,这里的生非富即贵,这里的老师皆为名士,女童也不到情窦初开年龄,富贵人家千金完全可以就读。

因此,男女生比例,几乎达到五五开的程度。

弥尔顿又问:“他们怎么穿着一样的衣服?“

严邦奇介绍:“此为儒衫,士子之服也。陛下有令,中小生不得穿丝衣,因此这些生都穿棉布儒衫。”

弥尔顿又仔细看,问道:“他们腰间缀着的是什么?“

“玉佩,君子如玉。”严邦奇解释道。

鸿胪寺通事翻译:“那些都是玉做的装饰品,在中国古代,品德高尚的哲人,才有资格佩戴玉石。

这是在勉励生,要养成优秀的品德。”

“原来是这样。”弥尔顿点头。

事实上,生必须腰悬玉佩,是金陵大最先要求的。

金陵大的玉佩,全部属于药玉,也就是彩色玻璃。图案也是校徽,腰悬玉佩,等于佩戴校徽。

西安门大街小很快进行模仿,但是佩戴得更高级。这里并非玻璃,都是真玉,而且价值不菲,廉价岫玉你都不好意思戴出来。穿衣不能攀比,那就改成攀比玉佩!

“他们在练习作战本领吗?”马维尔指着上体育课的生。

严邦奇笑着回答:“生在练习剑棍,那俞武襄公传下的《剑经》。可以锻炼体魄,也可以用于作战。作战之时,可以用棍,也可以改为用剑。每个月底,生们还会去城东马场,在那里练习半天的骑术。若遇大雨,月底则改练室内射箭。“

鸿胪寺通事翻译:“一百多年前,中国有位常胜将军俞大猷。他留下了一套击剑术,可以用木棍练习,随时能够换成真剑使用。这是生的体育课,每个月底,还会练习骑术和射箭。”

剑法、骑术、射箭?

马维尔顿时就明白了,这是一所贵族校。在欧洲,只有贵族才能习这些,一来属于家族不传之秘,二来平民也没财力习。

严邦奇捋着胡子微笑:“陛下有言,古之君子有六艺。而今士子,不能只是埋头苦读,还当锻炼武艺强身健体。全国各省的校,皆安排了体育课程。不过嘛,只有我中兵马司小,才请来高人传授剑法、骑术和射箭。从本校走出去生,无论男女,皆文武双全!“

鸿胪寺通事在翻译的时候,直接自行省略一半,不这些是此校独有的。

弥尔顿的教育观点,也认为校该有体育内容。他赞叹:“中国的教育,是全世界最好的,所有的校都应有体育课。“

绕过操场,来到教室区。

这里的教质量,还体现在班级人数上。全部都是小教室,每个班的生,不得超过2人,以免老师顾不过来。

严邦奇指着窗户:“除了皇宫之外,这里的窗玻璃最透亮,跟阁部衙门、金陵大一样。“

阳光照在窗玻璃上,透射到教室当中,孩子们就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弥尔顿看得一阵恍惚,如此昂贵的玻璃,欧洲只有大贵族才用得起,就连小贵族都没那个财力。

其实中国也差不多,制造玻璃的技术还不成熟。

一是比较脆。玻璃若做得太大,很容易就破碎了,窗玻璃只能做成许多小方格。

二是杂质多。普通民居和校的窗玻璃,或多或少带着淡绿色,玻璃透光性不是很好。像眼前这种玻璃,属于最顶级产品,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每年的产量也不多。

教室里,正在上数课,教的是个位数乘法。

弥尔顿看着黑板上的算式,顿时有些迷糊。因为等号在欧洲虽已发明出来,但并没有普及。此时此刻,就连笛卡尔都还在用“=”代表“±”之意,而等号则在用双引号来表示。

一番询问,弥尔顿终于看懂算式。

随即走到隔壁班,这里正在上语文课,教室里传来阵阵朗诵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听生在诵读诗歌,马维尔连忙请通事官翻译。

通事有些尴尬道:“用拉丁文写诗我不会,只能翻译大概含义。农民顶着午间的烈日给禾苗除草,汗水滴下打湿了禾苗下的土壤。有谁知道盘中的餐饭,每一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苦?“

很可惜,两位英国着名者,对这首诗并没有太大触动。

他们都是“民主斗士”不假,但他们代表的阶层,却是贵族、地主、商人和小市民,也就捎带着一些自耕农。真正的穷苦农民,在欧洲谁管他们死活?

弥尔顿礼节性评价道:“这首诗的作者,应该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连农民的辛苦也会关心。“

通事道:“作者是一位中国古代的宰相。“

两个英国佬无话可,在他们的意识当中,一国宰相别盘剥农民太狠就算仁慈,吃跑了撑的去关心农民的状况?

此时的英国,农业种植技术正在迅速发展,都快赶上中国的唐宋时期了。为了提高农业产量,一边引进亚洲的耕种技术,一边圈占士地搞规模化生产,农民属于必须有但偶尔又多余的消耗品。

又逛了一圈,弥尔顿对通事:“先生,能带我们去城里最穷街区的校吗?“

“当然可以。”通事微笑道。

南京的最穷街区,在城市的西北角。那一片多山,清凉山、石头山、狮子山…林林总总,又被城墙隔开了秦淮河,明代中期甚至还有农田存在。

没有房子住的底层平民,如果想修几座破屋容身,要么在城外附郭而居,要么在城内西北角依山建房。

渐渐的,城西北就形成了底层街区。

众人顺着西安门大街,沿途商肆密布,挂着各种广告招牌。

商店往往不起独特名字,而是靠商品内容吸引顾客。比如那些商店的招子,往往写着:西北两口皮货、川广杂货、福广海味发客、京式靴鞋店、南北果品之类。

也有口气大的,整出长长的招子,上书:东西两洋货物俱全。

明代就已经有东洋和西洋的叫法,而且各种广告招牌,看起来也非常现代。比如卖衣带的,招子是

“极品官带”。又比如银铺,招子是“万源号通商银铺·出入公平”。

弥尔顿喜欢这种热闹气氛,大街上到处是人,也不知南京市民,为啥有那么多闲心来逛街。

走完西长安大街,顺着石城门大街继续往西,便可到南京城的石城门。这里紧挨着秦淮河,也算一个繁华码头,许多货物从城里运出,顺着秦淮河运去长江。河对岸是莫愁湖和南湖,风光如画,因此石城门大街也比较繁华。

石城门大街的北边,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丘陵,也是南京城内的贫民区。

明代的时候,南京的军仓和军营也在这一片。赵瀚没有拆除,用作皇城侍卫的军仓和校场。至于南京的其余军队,军仓和校场设在城外。

由于运往海上的货物变多,城内军营附近的金川门大街, 沿街区域变得越来越繁华。从金川门大街,

可以直接运货去长江码头装船。以前走的是石头门大街,还得从秦淮河转一次船,大型船只根本无法通行。

开海的好处,就是南京西北城区,沿金川门大街一线,附近的平民变得越来越有钱。他们的房屋更值钱了,他们能找到的工作也变多了,沿街的商业氛围也变得浓厚。

真正的贫民窟,在金川川门大街、定淮门大街、清凉门大街和鼓楼外大街之间。

这里的房屋建得非常密集,但凡留个空子,都有贫民去搭窝棚。密密麻麻的民居,却找不到两层建筑,房子也是夯土夹着竹篾修建。窗户就是土墙留个孔洞,再嵌几根木条而已。

和城中心比起来,就仿佛是两个世界。

鸿胪寺通事介绍:“这一片的百姓,男子多在码头当苦力,女子多在城外纺织厂做工。他们的收入虽不高,但只要肯干,其实也不愁吃喝。就是南京房价太贵了,他们住不起好房子。”

弥尔顿听得连连点头,这才对嘛,如果全是城中心那种样子,中国未免也太恐怖了。

鸿胪寺通事又笑着:“这几年,朝廷不收苛捐杂税,便是此处的百姓,日子也愈发好过。二位且看,前面那几栋民居,明显就是新修的,房主肯定攒下了钱。“

那几栋民居,在贫民窟里确实鹤立鸡群,因为房子的外墙居然抹了石灰。

底层百姓也就那点梦想,辛苦劳作,省吃俭用,攒钱住更好的房子,儿子也更容易讨老婆。

1秒记住:。

70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