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 第721章 【相差悬殊的平民教育】

朕 第721章 【相差悬殊的平民教育】

作者:王梓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8:07:27 来源:小说旗

贫民窟的房屋密密麻麻,偶尔会出现街道,但这些街道最宽也不足两米。

“这条叫胡家街,”鸿胪寺通事指着狭窄的石板街道,“三年前,有位胡姓富商,捐钱给泥路换上石板,知县便将此街命名为胡家街。石材是富商捐钱买的,可在街上铺设石板,却是沿街家家户户出力。

街道两边的屋檐下,也有许多摊位,这些摊位不收管理费,只要别摆到街上就行。

摊位上也没啥好东西,有自家做的布鞋,有自家赶的馄饨皮,有自家熬的凉粉等等。顾客都是附近的贫民,收工回家路过,顺手就买一些。

守摊的多为老妇人,衣服上全是补丁。

棉布是很容易穿破的,一两年就要破好几个洞,不似化纤布料那么结实。对于平民来,衣服总要缝缝补补,多穿几年就变成补丁重补丁。

弥尔顿路过一个摊位,守摊的老妇人似乎没见过洋鬼子,用好奇的眼神打量他们。当视线与老妇人相遇时,老妇人立即露出微笑,道:“客人买粉条不?番薯粉条会做的可不多,还是我儿媳妇在城里

(城中心)会的。我这粉条好吃得很,冬天就着大白菜炖,吃了浑身都是力气,去码头扛包都能多扛几袋。”

通事翻译之后,弥尔顿也笑起来,居然真的掏钱买了一把粉条。

隔壁摊位的老妇人见了,立即吆喝起来:“盘娘糖嘞,盘娘糖嘞。宫里盘贵妃(讹传)教做的糖,快来看看嘞!”

这里卖的盘娘糖,明显就不正宗。因为蔗糖很贵,老妇人舍不得多放,只用少许红糖来糊弄。

弥尔顿买了几块薯丝糖,一边吃一边走。他很快就发现,即便是贫民窟,街道上也很干净,沿街住户都被分配了地段,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扫大街。

这跟伦敦贫民窟的脏乱差,形成鲜明的对比啊!

走到校附近,弥尔顿竟然发现文化用品商店。

书籍的印刷质量很差,纸和墨也是最劣等的。毛笔更离谱,竹制的笔杆上,甚至还有没刮干净的毛刺。

但在南京的贫民窟里,确实出现了文化用品店,而且还不止有一家!

这里的校,叫做“西山小”。

校连围墙都没有,小山丘有一条路可以上下,沿着山路走上去就是校。

房屋也很低矮简陋,但教室特别大,一个班有五六十人,生密密麻麻坐在一起。而且,生的习用品也很差,没有正经的砚台,全用陶土小碗研墨写字。

更没有清一色的儒衫,生身上穿,全是打满补丁破旧衣服。

“这里的老师,怎么都很年轻?”弥尔顿问道。

校长也很年轻,才三十多岁。他指着正在讲课的一个老师:“这位老师叫于桂,今年才十八岁。他没考上县里的吏员,又不愿去做徒,小毕业没两年,就来本校做了数老师。“

十八岁的老师,而且还只是小毕业…跟城中心的贵族校相比,高下立判!

弥尔顿转身问通事:“这座校和城中心的校,课程内容是一样的吗?“

鸿胪寺通事回答:“除了体育课之外,其余课程全部一致。这里的生,只要成绩好,也能考试升做官。“

此言一出,弥尔顿感到强烈震撼,甚至是来中国之后最震撼的一次。

英国的平民校,只教英语读写和算账,白了就是培养打工人。而英国的贵族校,则会教拉丁文等课程。只有懂得拉丁文,才是真正的文化人,才有能力看懂更高级的书籍和公文。

感受到窗外有人来了,教室里的生,全部正襟危坐,聚精会神听讲。

等弥尔顿他们一走,后面几排的生,立即趴在桌子上睡觉。只要他们不打闹,老师也懒得管,真正热爱习的,早就被调到靠前的位置。

这里的教室太大,不能安半透明的窗玻璃,否则阴雨天很难看清黑板。

窗户就是几个非常大的洞,透风透雨,风雨灌进来,靠窗的生有可能还会感冒。

对于后排的混子生来,熬过一年就算解脱。会写自己的名字,会做加减法,这就叫能写会算,今后做苦力也不怕工头坑钱。

三年小毕业?

别扯了,读完一年就走人,早点打工赚钱补贴家用!虽然年龄太小,但给店铺糊纸盒子还是可以的。

而坐在前面两排的生,都是老师挑选出的好孩子。他们即便出身贫寒,却都有一颗向之心,眼睛死盯着老师和黑板,生怕漏掉了半个字。

这里的教条件,寒酸到一个班只有一部字典,生想查字典都得排队轮流来。

其实还算好的,在偏远的山区,整个校只有一部字典。而且由校长保管,不得有半分损坏,生查字典的时候,校长全程在旁边盯着。

课间,孩子们蜂拥而出,跑到泥地操场里撒欢嬉戏。

弥尔顿叫住一个生,这孩子的衣服特别宽大。估计是家中兄长穿过的,补丁重补丁,不知已经穿了多少年。

“你叫什么名字?”弥尔顿问。

生好奇的看着洋鬼子,听了通事官的翻译,又得知这是外邦使臣,竟然拱手作揖:“小子名叫袁宗儒,是校先生帮忙改的。

弥尔顿又问:“你父母是做什么的?“

袁宗儒回答:“家父是秦淮河的货船伙计,家母瘫痪在床,平日里做些针线活。

弥尔顿问道:“你读书几年了?“

袁宗儒回答:“三年了,今年夏天小毕业。这里的生,很多都没法毕业,考不过就只能拿小肄业证。小子家贫,父母辛苦,因此努力勤奋,肯定能拿到小毕业证。若是老天保佑,或许还能公费读中,小子一家就能脱去贫穷了。“

如今的各级校,都是宽进严出。

毕业考试,并非校组织,而是政府官员组织并监考。小毕业考试通过率,还不到50%,一半参与考试的小生,只能拿到肆业证书而已。而公费升入中的比例,甚至还不到两百分之一。拿到了小毕业证,又没公费资格,那就只能自费读书了。

所以穷人家的孩子,读书的积极性不高,别公费读中了,他们很可能小毕业证都拿不到。

对于朝廷而言,小毕业证必须卡得严。因为拥有小毕业证,就有资格去考县里的吏员,不能让阿猫阿狗也混进来。

像袁宗儒这种贫寒子弟,如果能公费读中,拿到中毕业证就算一飞冲天。即便只拿到中肆业证,也能在南京随便找工作,很多商家和工厂都会抢着要。

“你的志向是什么?”弥尔顿问道。

袁宗儒回答:“公费读中,中毕业了考军校。考大太难,考府里的吏员也难,中毕业生考军校就简单。军校毕业了,就能分配做军官。这是老师的。“

这小子估计要被老师坑了,考军校简单,是因为中毕业生,一个个都自视甚高。即便考不上大,

也能去考府里的吏员,报考军校的少之又少。

但因为卷得太厉害,报考军校的越来越多,等袁宗儒中毕业,恐怕难度已经仅次于考大。

傍晚,弥尔顿下山回去。

夜里点起油灯,弥尔顿开始写论文,标题叫《再论教育问题》。

“教育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石,而面向平民公共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

“中国的教育,.; 无疑是全世界最成功的。这里的穷人孩童,除了体育课之外,跟富人孩童所的一样。在文化方面,只要他们愿意习,理论上是可以跟富人齐头并进的。而且,中国的官员,是通过考试获得职务。中国的文官制度,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良好制度…“

“英国想要变得更强大,必须引入中国的文官制度。而引入文官制度的前提,是要进行广泛的平民教育

“两百年前,英国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但是还不够,英国今后的教育,应该从慈善办改为政府办。慈善办的,往往是商人,他们只教平民孩童读写和算账,然后将这些孩子招聘为雇员。这种教育体制,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甚至连拉丁文的公文都看不懂…”

“英国革命,已经杀死了国王,已经建立英吉利共和国。共和国有义务和责任,拨款建造更多校,

让更多的平民子弟接受真正的教育。只要坚持办二十年,不断扩大办学规模。那么二十年之后,英国将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英国将拥有全欧洲最多的者”

弥尔顿满怀期待的写下这篇文章,但显然是徒劳无功的,他实在想得太天真了。

当他再次返回英国,就会发现自己的共和国没了,克伦威尔驱散议会自封为护国公。

共和国都没了,还想让政府出钱办教育?

请记住本书域名:。

70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