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区区刁民,反了天了? > 第二百二十八章 土木堡之变的真相(下)

朱祐樘的话,让周氏一愣,随后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呵呵呵,夺门之变,真是个新鲜的词。”

“是先定的英宗皇帝复辟,然后才有的朱祁钰突发重疾。”

“那所谓的夺门之变,只不过是几个心急的官员,想捞个从龙之功,慌慌忙忙上演的一出闹剧罢了。”

“英宗皇帝夺不夺门,他复辟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朱祁钰那时已经没几天可活的了,谁也抢不走英宗陛下的皇位。”

“什么?”

朱祐樘紧皱眉头,疑惑不已。

还有这事?

这个说法,他也是第一次听到。

“这又从何说起呢?”

周氏想了想,说道:“应该要从景泰三年,朱祁钰废了我深儿的皇太子之位,立郕王世子朱见济为皇太子说起。”

“景泰三年四月,一个犯事被下了大狱的桂州都指挥使黄玹,为了讨好朱祁钰。”

“才在狱中上了一封奏书,请求易储。”

“朱祁钰为了顺利易储,还贿赂了朝中一众大臣,又封了四个太子太师衔,四个太子太傅衔,七个太子太保衔,和三个太子少师衔。”

“又是给钱,又是升官,才终于让他的儿子朱见济当了皇太子。”

“但朱祁钰忘了,后宫里面还有一位孙太后。”

“孙太后执掌后宫几十年,朱祁钰怎么可能斗得过她?”

提起孙太后,虽然早已薨逝多年,但周氏脸上依然带着尊敬和敬畏的神色。

“虽然那个时候,深儿是哀家的儿子,但那时候的我,和英宗皇帝一起住在南宫,根本没有任何权力。”

“而深儿不仅是哀家的儿子,还是孙太后的亲孙子,换太子对孙太后的损失,是最大的。”

“深儿若是继承皇位,那孙太后就是太皇太后,身份自是不必多说。”

“可若是朱见济继位,那她就什么都不是了。”

“所以朱见济成为太子的第二年,就毫无征兆的暴毙了。”

“从此之后,朱祁钰再也没有生下一个后代。”

“景泰七年,皇后暴毙。”

“景泰八年,朱祁钰也突然病重垂危。”

朱祐樘听到这里,心中一凉,冷笑道:“原来你都是跟孙氏学的。”

周氏脸色一暗,不置可否。

朱祐樘心中还是不解:“可即便有孙氏的支持,她也只能掌管后宫。”

“就这,也不足以支持英宗皇帝复辟吧?”

周氏点了点头:“你说的没错,光孙太后一人,确实不够。”

“但如果再加上一个,掌有兵权的武清候石亨支持呢?”

“石亨?”

朱祐樘皱眉,他对这个人,毫无印象。

“石亨原本只是大同府的一位都督同知,土木堡之变发生后,石亨被于谦从大同调入京城。”

“石亨带着大同的兵马,接管了京城的防务。”

“京城保卫战之后,于谦和石亨便开始整合京城的军队。”

“他们将原本由五军都督府,掌控的京城三大营,改为了十团营,命石亨任提督,充总兵,节制十团营的兵马。”

“于谦则是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参赞军务。”

“这样一来,五军都督府里的那些勋贵们,也和内阁一样,成为了摆设。”

“政权和军权,就全在于谦手里了。”

“到了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之际,满朝的文武大臣们,就开始给朱祁钰准备后事了。”

“同时,他们也开始为自己谋划后路了。”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朱祁钰无后,那他死后,皇位应该交由谁来继承。”

“于谦,王文还有朱祁钰身边的太监,想立襄王朱瞻墡的世子,朱祁镛为帝。”

朱祐樘听到这里,不由得发出一声冷笑。

“太上皇,曾经的皇太子,都在京城里面,于谦还想从外面再迎一个皇帝进来?”

“哪朝哪代,都没这个规矩啊。”

周氏点了点头:“是啊,于谦等人为了不让皇位回到英宗皇帝的手中,无所不用其极。”

“因为他们心里明白,英宗皇帝一旦复辟,他们必将遭到清算。”

“但石亨就算是个武将,他也知道拥立朱祁镛称帝这件事,阻力太大,太不现实。”

“所以石亨果断了背叛了于谦,重新归顺了英宗皇帝。”

“石亨当时控制着京城的防务,京城最重要的九个大门,都在他的管控之下。”“而皇宫里,孙太后一言九鼎,他们里应外合之下,英宗皇帝复辟没有一点风险。”

朱祐樘恍然大悟:“所以英宗复辟时,于谦不是不反抗,而是因为他反抗不了?”

“正是。”周氏颔首:“当时那些站在于谦那边的文臣武将,几乎全都倒戈向了英宗。”

“特别是石亨的背叛,让他短时间内,无法调动十团营的兵马。”

“英宗皇帝复辟之后,于谦,王文和杨俊这些参与土木堡之变,和组织京城保卫战,不让英宗回京的人,都被英宗皇帝给清理了。”

“于谦被夷三族,杨俊除爵下狱问斩,王文满门抄斩。”

“同时,英宗为王振和也先立庙,年年遣人祭祀。”

“当时没杀石亨,不是因为石亨帮助英宗皇帝复辟有功,而是因为石亨手里握有兵权。”

“待到天顺四年,英宗皇帝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收拢了兵权,将权力重新集中到了皇帝的手中之后。”

“石亨等人,照样被英宗皇帝诛杀全族,一个不留。”

听到这里,朱祐樘已经对土木堡之变的来龙去脉,起因和结果,都有了充分的了解。

在这之前,那些电视剧上和营销号上,永远只是详细地描述土木堡之战的经过,而对起因和结果,含糊其辞。

完整地听完土木堡之变后,朱祐樘顿时念头通达,神情气爽。

最后,朱祐樘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既然土木堡的主谋是杨洪,那英宗皇帝复辟后,为什么没有清算杨洪一族呢?”

“清算了,只是……没来得及清理干净。”

周氏耐心解答朱祐樘的疑惑:“杨洪在京城保卫战之后,便带着五万骑兵,来到了京城。”

“并被朱祁钰加封为昌平侯,以宣府总兵官的身份,留驻京城。”

“景泰二年,杨洪就病死了,朱祁钰以国公的身份,将杨洪葬于京郊西山,并立有两道神道碑。”

“但在景泰七年,朱祁钰刚刚患病之时,杨洪之子杨俊,就秘密将杨洪的棺椁迁出,移葬他处。”

“待到英宗皇帝复辟之后,命人刨去杨洪之墓,开棺戮尸时,才发现坟墓中并没有杨洪的棺椁。”

朱祐樘顿时捏紧了拳头:“那杨洪的尸体被移到哪里去了?”

周氏摇了摇头:“不知道。”

“后来在英宗皇帝准备大清洗时,孙太后发动了曹石兵变,重新夺回了军权。”

“清洗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朱祐樘沉默了下来,久久没有开口。

现在,一切都水落石出了。

是时候清算这些,在土木堡之变中,扮演各种角色的官员们了。

不止要清算这次的官员,还要将英宗皇帝当年没有清算干净的人,也一并清理掉!

朱祐樘要倒查四十年,所有参与其中的官员,还有他们的子嗣后代。

新仇旧恨,一同清算!

重新回想了一遍,土木堡之变全经过的朱祐樘,心生感慨

“想不到,土木堡之变,竟然是因为英宗皇帝,造船下西洋而起。”

“看来当时朝中,上到京城的文武官员,下到地方的士绅豪族,都不希望英宗能够平安回来。”

“朕倒要看看,下西洋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这些南方士族们,如此丧心病狂!”

“朕决定,即刻开海,再下西洋!”

“英宗皇帝当年没完成的事情,朕来完成!”

听到朱祐樘的话,周氏却露出惊恐的神色。

“不可!”

“其实事情都还可以商量,但下西洋乃是南方士族的大忌,决不能碰!”

“已经有两位皇帝死在下西洋上面了,哀家再给皇帝最后一个忠告!”

“你若还想平安执政,就千万别再提开海下西洋的事情!”

朱祐樘没有被周氏的话给吓到,而是微微眯起眼睛,满脸严肃地看向周氏的眼睛。

“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因为下西洋死了两个皇帝?”

“死的是哪两位皇帝?他们是怎么死的?!”

周氏摇了摇头,似乎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多讲:“太宗皇帝和宣宗皇帝,至于他们是怎么驾崩的,哀家……哀家也不知道。”

太宗皇帝,宣宗皇帝……朱棣和朱瞻基!

朱祐樘对朱瞻基被人害死这件事,一点都不感到惊讶。

朱瞻基死的时候才三十六岁,宣德九年十月还在北边巡边,活蹦乱跳地回来。

两个月后,宣德十年正月,就直接病入膏肓,龙驭上宾了。

死亡原因,宣宗实录上没有记载。

因为皇帝从活蹦乱跳到驾崩也就两个月,你让杨士奇编,他也编不出一个合理的理由,干脆就空着不写。

但太宗皇帝朱棣,领兵作战数十年,还打了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靖难之役。

他牢牢掌控着军权,临死之前都还在军伍之中。

难道这位马上天子,也是被人害死的吗?

那这也太耸人听闻了吧?!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