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区区刁民,反了天了? > 第二百二十七章 土木堡之变的真相(中)

朱祐樘听到这里,眼神微微闪动。

但他并没有任何表示,只是静静地看着周氏,等待她接下来的内容。

周氏的目光轻飘飘的看着前方,不知是看着朱祐樘,还是透过时间长河,看向四十年前的英宗皇帝。

“正统十四年六月,锦衣卫的调查很快就有了结果。”

“首先前闽州巡察御史柳华被定罪,罪名是擅置村楼,给兵杖,判斩首,籍没其家。”

朱祐樘知道,这个罪名的意思,就是指柳华支持闽州的叛乱势力邓茂七,私自给予其武器。

“现任的闽州御史柴文显和汪澄,知情不报,擅自议和,任由反贼叛乱。”

“判柴文显凌迟抄家,汪澄斩首示众。”

朱祐樘冷笑:“这几个巡按御史,是不是都是内阁派出去的?”

“是不是都是东南人?!”

周氏面含深意地看了朱祐樘一眼,眼里既有欣慰,也有感慨。

“樘儿,这一年来,你成长得太快了。”

“他们确实都是内阁派出去的,也的确都是东南人。”

之前便提到过,正统年间的那一批内阁大学士,以杨士奇的三杨为首,籍贯基本都是江南和闽州的。

英宗刚命焦宏在闽州造船,闽州立刻便有人起义闹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

东南地区的骚乱,和内阁脱不了干系!

“正统十四年六月,英宗皇帝下令,将活捉的闽州反贼头目陈鉴湖,和六十多个反贼押往京城审问。”

“这些人一到京城,立刻便被送往了刑部,同时三法司召开会审,迅速判处所有人斩立决!”

“他们从入京到被判死刑,押送刑场处决,前后不超过三天。”

“但被英宗阻拦了下来,将所有人转入了锦衣卫诏狱。”

听到周氏的叙述,早已被锻炼出来的朱祐樘,很快就分析出了其中的原因。

刑部,三法司,都是文官的地盘。

这些反贼背后,肯定有内阁和东南士族的支持。

这些人被活捉之后,那就是个定时炸弹,必须马上灭口,来个死无对证。

但英宗皇帝当时肯定已经,开始怀疑到内阁头上来了,所以立刻将这些反贼转入锦衣卫的诏狱。

锦衣卫诏狱,那就是皇帝的地盘了。

而送入诏狱的话……

到时候什么话,都有可能审出来了。

“可就在陈鉴湖一行人被转入诏狱的第二天,正统十四年六月初八,南京皇宫的谨身殿,就突起大火。”

“同一天,湖广和黔州的苗族土司,同时起兵作乱!”

朱祐樘怒不可遏,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

这群南方文官,当真是无法无天,一点都不把朱家的皇帝放在眼里!

京城的皇宫烧完,又烧南京的皇宫,烧皇宫都烧成习惯了!

这些南方官员们,当真以为没人能治得了他们吗?

朱祐樘追问道:“英宗皇帝是怎么处理这些事的?”

问到这个问题,周氏罕见地笑了笑。

“还能怎么解决,和你一样,就是派兵打呗。”

“英宗派靖远伯王骥,带着第三次远征麓川回来的十万大军,和蜀州桂州的四万援军。”

“一共十四万大军,就是打,打到这些土司投降,或者把他们全部打死为止。”

“而谨身殿被烧,英宗皇帝则是下了一道诏书。”

“大赦天下的同时,又警告众人,之后如若再有违法乱纪之事,一律从严从重处罚,重惩不赦!”

“同时,英宗皇帝派遣大量的勋贵,前往边镇,并撤换了一大批五军都督府的都督。”

“正统十四年七月初二,英宗皇帝又赏赐边军每人一两银子。”

“但却派遣十几个监察御史和给事中,亲自去宣府,大同和辽东等边镇发银子。”

“要把银子,亲手交到每一个边镇士兵的手中。”

“可这些监察御史和给事中们,刚刚离开京城不到十天。”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一日,宣府,大同,辽东和肃州卫,同时传来消息……”

周氏话还没说完,朱祐樘便满脸阴沉,咬牙切齿地接道:“瓦剌寇边!”

周氏叹了口气:“不错,你都知道了。”

朱祐樘何止是知道啊!

英宗皇帝这操作,不就和他之前让刘瑾去宣府发银的操作,一模一样吗!

目的其实就是借着发银的由头,将边镇的实际兵将人数,直接给清点出来。

之后,这些边镇也是传来消息,瓦剌寇边!

一模一样,一模一样啊!

随后,周氏又给朱祐樘,详细讲述了土木堡之变的经过。

朱祐樘越听,脸色就越难看,心中的愤怒,也就越加高涨!

接下来的事情,他不仅熟悉,还亲身经历过一次。四十年前的土木堡之变,和他现在所经历的土木堡之变,不说是如出一辙,也足足有八九分相像!

在第二次土木堡之变中,他们所做的事,在第一次土木堡之变中,都有对应!

杨通,做了杨洪之前做过的事。

于慎,做了于谦之前做过的事。

杨魁,做了杨俊之前做过的事。

汪直是王振,高顺是朱勇。

徐溥和刘大夏,是当时的户部尚书王佐和兵部尚书邝埜。

朱祐杬,也和当时的朱祁钰一模一样。

周氏做的,也是当年孙太后做的事情。

孛罗罕,则是当年瓦剌也先的角色。

……

只是在大致方向上,仍有细微的差别。

比如说英宗皇帝是在回京的途中,被杨洪的儿子杨俊偷袭。

而朱祐樘则是在去宣府的路上,就被杨魁偷袭了。

比如说朱祐樘打赢了土木堡之战,而英宗皇帝输了个彻底。

比如说朱祐樘在离开京城的这一个月,是去九边巡视,肃清军纪,收拢军权去了。

而英宗皇帝则是跟着也先,回草原召集兵马,真的跑来攻打京城,想要将朱祁镇给送回去。

比如说朱祐樘是打赢了京城保卫战,直接带着兵马杀进了京城。

而英宗皇帝则是打输了京城保卫战,又跟着瓦剌也先回草原去了。

此刻,朱祐樘真有种拨开云雾见光明的感觉。

很多以前他觉得矛盾的事情,他现在一想就通。

怪不得他之前总是觉得土木堡之变,有很多解释不通的地方。

连史书都被人篡改了,隐藏了最重要的兵变和政变的真相,就算大方向上解释得过去,但细节上又怎么可能说得通呢!

只是朱祐樘之前没有去深究那些细节而已,所以才会对那些修改之后的历史,深信不疑。

怪不得子任先生曾经评价明史:《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当时的朱祐樘还不明白,为什么子任先生对英宗皇帝的评价这么高。

明明朱祁镇带五十万大军出征,在家门口被也先率三万骑兵击溃,还被也先俘虏,去边镇当了叫门天子。

这一看就是个智障脑瘫的废物,才做的出来的事情,偏偏熟读二十四史的子任先生,却对他评价颇高。

现在看来,这应该就是深悉政治斗争之险恶的子任先生,在熟读二十四史之后,一眼就看出了明史中的不合理之处。

并且通过对英宗皇帝在位时,所做的事情,所颁布的法令,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出一个中肯的评价。

子任先生的眼光,远非常人能及。

朱祐樘在了解完土木堡之变的真相后,除了痛恨那些谋反的文官和武将之外。

还更加痛恨那些,负责修实录的翰林院史官编撰。

夷他们三族,当真不冤!

都说什么,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人类的历史是个圆圈,历史上犯过的错误,到了现在还在犯。

连历史书都是错,都是被人篡改的,都是被人隐去了真实原因和经过的,你让后世人怎么学习,怎么吸取教训?!

若朱祐樘一早知道,土木堡之变的真相是这样,他还可能会犯下,和当年英宗皇帝一样的错误吗?

若不是他有系统相助,若不是他的容错率高到离谱,恐怕他就是第二个英宗了。

朱祐樘是真不知道,若是他没有系统相助的话。

光凭自己脑中那些错误的历史印象,要怎么当好这个皇帝。

恐怕他连做个傀儡皇帝的资格都没有,早就被内阁和后宫的人设局陷害。

不仅英年驾崩,还要落得一身骂名,遗臭万年。

文官之狠,可见一斑。

朱祐樘虽然已经弄清楚了前因,但对土木堡之变后的事情,仍有疑问。

“既然如此,英宗皇帝在京城保卫战中败给了于谦,他又是怎么回来的呢?”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周氏对朱祐樘的提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于谦虽然赢了,但他在京城内的专权行为,触怒了内阁的王直和胡濙等人。”

“再加上瓦剌一直攻打大明的边镇,逼迫朱祁钰接回英宗皇帝。”

“所以内阁没有经过朱祁钰和于谦的允许,擅自将英宗皇帝接了回来。”

朱祐樘冷笑了一下,没想到文官之间的利益同盟,结的也快,散的也快。

最后,朱祐樘问了一个最让他疑惑的问题。

“既然大权都在于谦手中,那为什么当年英宗皇帝复辟时,夺门之变进展得如此顺利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