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商税

皇兄何故造反? 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商税

作者:月麒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45: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说白了,今天将王越和余子俊两个人叫过来,既是临行前的嘱托,也是要再次考校一番他们的能力,既是考校,自然要公平,不能厚此薄彼。

刚刚王越先开口回答,其实已经是给了余子俊更多的时间来组织思路,若是紧接着就点评王越的回答,然后再让余子俊说的话,那么,便算是太让后者占便宜了。

所以理所当然的,对于王越的回答,天子什么都不说,而是继续等着余子俊的答案。

应该说,王越的表现,的确舒缓了余子俊的压力,他再开口时,明显没有刚刚那么紧张了。

“陛下,臣以为,开展海贸,除了是为沿海百姓安居,亦是为朝廷再开财源!”

这话说的简单,但是却直白,而且,很符合余子俊从入仕以来,就待在户部的经历。

应该说,有互市的先例在,朝堂之上,有不少人都能猜的出来,海贸,更直白地说,开海就是为了扩大朝廷的财源。

但是,明面上敢说出来的人却不多,可恰恰是这一点,在开海当中才是最重要的。

话开了头,余子俊的紧张也略有缓解,继续开口,道。

“如今朝中对于海贸之事,多以郑和下西洋为鉴,觉得要兴建码头,驿馆,他国来使需有赏赐,必会入不敷出。”

“但是,依臣看来,海贸之事理当对应的,乃是前宋时的海上贸易,臣在户部,曾经查阅过许多典籍,北宋之时,仅泉州,广州两处市舶司往来商税,便可占到其赋税收入的一成左右,这当中还不包括官营的贸易带来的利润。”

“海贸若能打开,朝廷财政窘迫的状况,必然会大幅缓解,近年以来,各处灾情严重,朝廷捉襟见肘,若是长此以往,势必会加重赋于百姓,因此,相较于加赋,若能打开海贸,无论对于百姓还是朝廷,都更有好处。”

这番表达也算是清晰,但是,相对于刚刚王越说完之后,殿中轻松一些的气氛,余子俊话音落下之后,殿中的氛围,却颇有几分古怪。

不得不说,这余子俊,和王越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单就刚刚的两番表述而言,王越明显要更成熟,更加懂得官场上的规则。

相较之下,余子俊就显得有些青涩,说话也更加直白,但是官场上很多时候,需要的恰恰不是直白,而是婉转和虚饰。

单就内容而言,他们两个人说的,虽然各有侧重点,可其实也差不太多,王越偏向于认为,开海的目的,是为了消弭倭寇的隐患,通过贸易带来的利润,让百姓真正安居乐业,余子俊则更能从大局出发,认为开海可以扩大财源,让朝廷财政困难缓解,进而在处理各项赈灾事宜时,更能游刃有余。

这两种观点,都没有错,问题在于他们的表达上。

王越在叙述自己的观点时,前半段说沿海一带的现状,后半段大部分都在夸赞皇帝为了解决问题而做出的努力,只有最后的一句话,才浅浅的点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既做到了言之有物,又巧妙的规避了很多可能出现的问题。

反观余子俊,这年轻人就有些过分实诚了,基本将朝廷给开海蒙上的那层皮给扯掉了不说,通篇有一半的内容,都在描述具体的观点,虽然说最终也绕回到了家国百姓的身上,可在官场上,说话太直白,是很容易被人抓住话柄攻击的。

由此便可看出,余子俊还是历练的不够,因此,听了他的话,之后,不少大臣,都看向了一旁的沈翼,不过,让人意外的是,沈翼的脸色倒是没有什么变化,好似是对于余子俊所犯的错误,压根没有丝毫的在意一般。

不过,沈翼稳得住,可余子俊毕竟是朝堂新手,额头上的汗一下子就冒出来了,他虽然是初入朝堂,但是察言观色的本领还是有些的,看这些老大人的神色,他就意识到自己可能说错话了,立刻将求助的目光看向沈翼,眼瞧着后者递给他一个安心的眼神,才稍稍定下心神。

而所幸的是,天子也并没有如预想中生怒,反而微笑着点了点头,道。

“二位卿家所言,都有道理,尤其是余卿家,此言倒是颇有几分见地。”

嗯?!

这句话一出,在场的一众大臣顿时面面相觑。

他们没听错吧?

天子这话的意思是,在王越和余子俊之间,他老人家更满意余子俊的说法?

再看一旁的沈翼,后者仍旧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这愈发让在场的重任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不过,这个时候,天子却又改了方向,并没有继续说余子俊,而是对着王越问道。

“王越,你刚刚说,开放海贸,是许百姓经商之利,让百姓安居乐业,可是,朕没记错的话,户部所上的奏疏,是仿效互市,由皇庄代理海贸,同各国进行往来,那这百姓经商之利,从何而来呢?难不成,你打算违背海禁,开民间贸易?”

这个问题问的可谓犀利,以致于,让王越也有些始料未及。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答案只能是否定的,因为海禁不能违背,哪怕只是明面上的,海禁也要继续维持,毕竟,是祖宗法度,所以,这句话是反问,而不是疑问。

可若是没有民间贸易,那百姓经商之利,也就不成立了,这个当口,王越总不能说是自己一时失言吧……

因此,底下大臣们闻听此言,倒是为王越捏了一把冷汗。

倒是王越自己,依旧沉稳,并没有什么慌乱之色,他既然来觐见之前做了准备,那么,这种最关键处的回答,自然早有腹案,并不是随口而言,自然也不是失言。

面对天子的问话,王越略一思忖,便道。

“陛下明鉴,臣并无更动海禁之意,许百姓以经商之利,也并非是要让百姓出海贸易,臣的意思是,海贸若开,除了皇庄商船出海之外,各国使节及商贾,也必然涌入我大明港口,他们带来的货物,皇庄在买卖之后,若是运回朝廷,未免费时费力,完全可以在当地建起市场,供当地百姓购买,如此,百姓既不下海,与海禁无碍,亦可让百姓多一条谋生之路。”

这话说的,一如既往的周全。

朝廷禁海,主要的方式,是禁止百姓下海,但是,陆上的贸易并不禁止,当然,这中间存在一个灰色地带,那就是,如果有别国商人到了大明来,同百姓交易,是否应该禁止。

这种行为,理论上来说,也是不允许的,可是,明眼人都知道,这根本就是管不住的。

沿海的港口一旦恢复,那么,用不了一年半载,必定会有别国的商人到港口进行贸易,人数一多,谁还能管得了是不是有百姓参与其中。

而这种行为对于朝廷来说,其实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毕竟,朝廷禁海,真的防的是大商人和倭寇勾结,普通的百姓,在不下海的情况下,倒是也没有太大的妨碍。

更不要提,王越这番话虽然意思很清楚,但是,在表述上,还是谨慎的加上了皇庄这一道环节,尽管实际操作起来,皇庄肯定控制不了,可至少明面上,还是要这么说的。

“不错,想的很周到。”

对于王越的这番话,天子显然也很满意,点了点头,夸赞了一句。

但是紧接着,他又将目光转向了一旁的余子俊,问道。

“说说你的想法吧?”

眼瞧着王越受了夸奖,余子俊身上的压力,顿时又大了几分,沉吟片刻,他开口,道。

“陛下容禀,臣以为,既然要开放海贸,便应当明晰,此事有利有弊。”

“利处便如刚刚王大人所言,可以让百姓得商贸之利,安居乐业,但是,弊处便在于,如此一来,沿海一带的百姓,势必会弃本从末,转而逐利经商,进而使农本动摇,由皇庄居中经营,虽能遏制其风,但总归是治标之法。”

啊这……

在场的一干大臣顿时面面相觑,这余子俊,果然还真的是……敢说啊!

应该说,这的确就是开海的症结所在,开海之事,不仅会动摇祖制,而且,还会动摇重农抑商的政策。

海禁一开,民间贸易一起,势必会有大量的商人出现,这些商人买进卖出,牟取利润,会抽走大量的劳动力,进而影响到当地的农业生产。

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恰恰是,在朝堂上,并没有太多人提及的问题。

当然,之所以没有提及,并不是没有人想到,而是因为,就像余子俊所说的,海贸毕竟还披着皇庄的皮,理论上来说,民间贸易仍旧禁止,所以不好直接翻到明面上来,除此之外,大多数人仍然倾向于觉得,海贸带来的影响,可能更多的是在沿海一带,而那块地方,因为土地贫瘠,所以本就不是朝廷主要税赋来源的地区,再加上,朝议时的状况变化太快,所以,这个理由还没来得及出现,朝议就已经结束了。

不过,余子俊这么直白的说出来,难道不怕触怒皇帝吗?毕竟,这件事情本质上,仍旧是皇帝在背后推动,余子俊此刻的态度,可像极了反对派,这副样子,简直像下一刻就要说出,陛下不可动摇国本这样的话了……

“所以,你觉得怎么才是治本之策呢?”

平静的注视着面前的余子俊,天子的声音也变得认真起来,不过,倒是也还没有动怒的意思。

见此状况,余子俊斩钉截铁的开口道。

“商税!”

“陛下,我朝税制,商税三十抽一,从互市当中便可看出,如此税率实在太低,海贸若开,商贾必然蜂拥而至,若要控制商贾数量,唯有增加商税,臣以为,可以仿效互市之制,将税率提高到十税一,乃至八税一。”

“如此一来,商贾无利可图,自然便不会有太多人舍本逐末,而借以商税,朝廷也能扩大财源,缓解财政压力。”

这番话一出,殿中顿时安静下来,就连天子也眯起了眼睛,并没有立刻说话。

其他一旁的几个大臣,更是立刻就坐不住了,张敏率先开口,道。

“陛下,此事非同小可,还请陛下三思啊!”

紧随其后,俞士悦也道。

“陛下,互市和海贸,虽然都是皇庄承办,可终究有所不同,若要提高商税,恐怕还需仔细斟酌。”

也不能怪他们反应这么大,如果说,在此之前的奏对,都是天子对余子俊和王越二人的考校的话,那么,涉及到了商税,事情就变得复杂了,不是两个刚入官场的新人能够考量周全的事。

商税的问题,由来已久,大明低商税的策略,本质上是重农抑商的一系列政策中的一环,如果单独看三十税一的商税的话,的确是非常低的,可问题就是,商税的收取,涉及到具体执行层面上的问题。

大明重农抑商,但是这个抑商,抑制的是专门从事商业的商人的数量,而落到具体执行上,如果要收商税,就存在一个问题,到底是按照产生交易来收取,还是按照商人这个职业来收取。

前者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程序繁琐,而且,朝廷不可能控制所有的贸易行为,成本太高。

所以实际上,现在大明收取商税的方案是,按照关税和商人身份结合来收取,首先需要清楚的一点就是,像是老百姓自己种菜养猪,然后拿去贩卖的行为,虽然属于贸易,但是,并不纳入商人的范畴,因为,他们仍然从事生产,而朝廷抑商,打压的是专门低买高卖的大商人。

在此基础之上,第一步就是控制商籍的数量,不同的户籍之间,转籍的条件非常苛刻,只有获得商籍的身份,才可以进行跨区域的贸易,然后就是收税的问题,商税的具体形式,一般是关税。

朝廷会在城门或者要道设置钞关,非商籍的情况下,在钞关就会被扣下来遣返,持有商籍的商人,经由钞关时,按照运输货物的价值,缴纳商税。

如此一来,大商人的数量会得到有效的控制,而商籍就是卡死大商人数量的枷锁,在此基础之上,商籍出身在科考,服制上都有很多的限制,这种情况之下,商税对于朝廷来说,无论是三十税一,还是十税一,区别都不大。

相反的,如果税率过于沉重的话,那么反而是过犹不及,现如今,余子俊提出要提高商税,这可不是上下嘴唇一碰的事,其中牵涉到的问题方方面面,因此,在场的一众大臣,自然不能再继续闭口不言……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