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离京

皇兄何故造反?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离京

作者:月麒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45: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面对几个大臣的反应,一旁的余子俊有些紧张,倒是朱祁钰淡定的很,摆手道。

“几位先生不必着急,咱们君臣私下议事,各抒己见,又不是朝议上,不必如此小题大做。”

这番话一出,底下一干大臣微微一愣,心中隐隐明白了什么。

于是,他们不约而同的看向了旁边的沈翼,果不其然,这个老家伙,一副早有意料的样子。

也是,这种奏对,余子俊要说什么观点,肯定提前问过沈翼,避免在皇帝面前犯下什么不可挽回的错误。

余子俊既然这么说了,那便说明,沈翼觉得是可以说的。

不同的话,由不同的人说出来,代表的意义自然也不同,如果说这个观点仅仅是余子俊的话,那么,倒是无碍,毕竟,初生牛犊不怕虎,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经历不够,思虑的不够周全,也是有的。

但是,如果授意余子俊这么说的是沈翼的话,那可就截然不同了,作为户部尚书,沈翼不可能对商税的问题没有通盘的认知。

既然他让余子俊这么说,那或许意味着,户部早就已经打算,在商税上做文章了?

再进一步想下去,海贸是天子在背后默许的,这么说的话,户部有这个想法,会不会是天子的想法呢?

一时之间,底下几个大臣纷纷将目光看向了上首的天子,果不其然,天子在安抚了他们两句之后,便对着余子俊开口道。

“仿效互市,是个不错的想法,但是,刚刚几位先生所说你也听到了,互市和海贸毕竟不同,这商税若要提高,又该怎么提呢?”

果然!

这句话一出,在场大臣们心中原本只有三分的猜测,变成了七分的笃定,这件事情,果然和天子脱不了干系。

与此同时,沈翼的脸上,这才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商税的事,并不是天子吩咐的,但是,沈翼作为户部尚书,又有操办互市的经验,怎么可能想不到,天子开海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都说要开财源,可这财源,可不是放开民间贸易,就直接能有的。

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在这商税上头。

只不过,现如今海贸还未启动,谈商税稍稍有些过早,不过,有些铺垫该做的还是要做。

所以沈翼大胆猜测,在这次陛辞当中,天子就算不明说,至少也会对余子俊和王越二人暗示一番,让他们提前做准备。

在此基础之上,他才授意余子俊在御前表现的如此大胆,毕竟年轻人嘛,有时候说话稍稍过火一些,不是什么大事,当然,前提是要切合圣心才是。

如今看来,他的猜测果然没错,天子果然就是打算在商税上做文章……

沈大人斜了斜眼,看着旁边的俞士悦,心中不由有些得意,所以说啊,这御前奏对,到底还是看的是谁更能摸得清皇帝的心思,别的什么都是虚的。

不过,可惜的是,这个时候,俞士悦正在皱眉思索商税的事,没空注意到沈大人这暗搓搓的炫耀,倒是让他有些失落……

当然,现如今最要紧的,还是余子俊的奏对,经过了短暂的思忖之后,余子俊也继续开口,道。

“陛下,以臣之见,互市和海贸的区别之处有二,首先,互市榷场固定,大宗货物,以皇店为主,而且,草原对大明物产需求更大,所以,多为皇店售出,对方购入,故而,账目明晰可考,商税收取简便。”

“按照如今户部初定的章程而言,海贸之事,会由皇店选取当地的部分商贾,作为皇商代为交易,所以朝廷对其的控制力必然会降低,除此之外,海外遥远,因此,海贸之事必然是买卖合一,如若朝廷沿用互市之例,仅对皇商收取商税,则有不公之嫌,此为其一。”

“其二便是,刚刚王大人所言的,海贸一开,沿海一带的陆上贸易,必然也会兴盛起来,如此一来,陆上贸易商税同海上贸易的商税若是有别,也更会让商贾铤而走险,沿海不比北方,又坚城可依,海岸线十分绵长,商税过高,必然会有大批走私之人,难以禁绝。”

这番话说的可谓鞭辟入里,让在场的几个大臣,不由暗暗点了点头,与此同时,他们也暗暗提高了警惕。

因为,能够说出这番话,只能代表余子俊早有腹案,并非临时起意,也就更加坐实了他们的猜测。

闻听此言,天子的面色也变得认真起来,道。

“你说的不错,所以,可有良策?”

说白了,提出问题不是难事,难的是解决。

余子俊说的这两个难处,其实要想出解决的办法,并不困难,那就是将商税全面提高,不仅仅针对于海贸。

但是,这条路至少在目前来说,是行不通的。

且不说提高商税涉及到的祖制问题,就单是执行层面,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最初的问题,按照货物交易收税,还是按照商人的身份来收。

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逃籍,到了最后,商税会形同虚设,而且,都是做生意,仅仅户籍的差别,要叫的税赋天差地别,这压根就是在激化矛盾。

可如果要是前者的话……那更是根本控制不了,各地各处,每时每刻的交易繁多不已,想要统计收税,基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陛下,要解决这个问题,臣以为,不应该从皇商身上着手,而应该从诸国商人身上着手。”

很显然,余子俊也很清楚这个问题,又或者说,某老谋深算的户部尚书,早就知道这件事情的症结所在。

此刻,借由余子俊之口,总算是露出了狐狸尾巴。

“若是全面提高商税,一则有碍祖制,二则牵涉众多,但是,大明的税制,用在大明之人身上,如今,既然海贸打开,有海外商贾到我大明而来,那么,他们在大明的贸易,自然也当有所定制。”

“故而,臣以为,可以专门针对诸国商人,另行制定新的税制,以保证海贸之利!”

专门针对诸国商人?

在场的一众大臣微微有些发愣,很快就陷入了沉思。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就像余子俊所说的,此前朝廷海禁,不仅不准百姓下海,对于诸国的商人也持排斥的态度,所以,自然也没有针对他们的规定。

但是现如今,情况发生了改变,海贸如果打开,哪怕是披着官方贸易的皮,也必然会引起许多外国商人的注意,如此一来,建立专门针对于这些人的税制,倒的确是可以绕开祖制,自由发挥。

不过……

“陛下,此事还需斟酌。”

话说到这个份上,在场的其他几个大臣,也颇有几分坐不住了,这次说话的,是吏部的尚书王文。

这位铁杆的天子党,此刻拧着眉头,开口道。

“海贸一事,按照户部和礼部的章程,仍旧是以贡使朝贡为主,既是朝贡,却还要对他们收取商税,未免有些不合情理。”

王文说这话,显然不是反对的意思,而是客观的陈述这其中存在的问题。

说白了,还是海禁的掣肘,这次打开海贸,实际上是朝贡贸易的变种,也即是藩属国到大明来朝觐,呈上贡物,然后大明进行回赐,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实质上的贸易。

虽然说,如今这已经完全沦为了形式,很多的‘使节’连京城都不会来,直接在当地就完成贸易,但是,毕竟名分还在,而且,每年也的确有很多真正的使节,会到达大明朝贡。

所以这种情况之下,若要收取商税,那么,名分上总归是不好解释。

面对这种状况,余子俊显然也有准备,不过,还没等他开口,一旁的沈翼便道。

“这其实也不难,这些外国商人,本就不全是贡使,对于真正的贡使,朝廷依旧将其引到京师,其他的人,便按照官方贸易来处理便是,至于理由,沿海一带倭寇肆虐,朝廷需要派大军驻扎,保证地方靖平,我大明百姓,自然不再多言,可是,这些外国商人,若到大明前来,想要受到保护,自然也需缴纳一些税赋。”

得,这位老大人一出面,就算是明牌了。

在场的其他几个大臣面面相觑,随后,俞士悦上前,道。

“陛下,如若按照沈尚书所说,那臣觉得,商税一词容易让人混淆,不妨换个叫法,这些外国商人出入需要经过港口钞关,或可,将其归入关税之中,更为合适。”

这话一出,便算是变相的赞成了沈翼的说法了。

见此状况,朱祁钰再看其他的一干大臣,张敏和王文略一沉吟,也道。

“陛下,此事可行,但是,其中还有诸多细节需要商榷。”

也就是说,户部需要拿出更加详细的章程,再继续推进下去。

朱祁钰点了点头,道。

“既是如此,那户部下去之后,便将此事完善一下,放到后续的章程当中去吧。”

“臣遵旨。”

沈翼躬身拱手领旨。

随后,朱祁钰便将目光转向了一旁的余子俊和王越二人,道。

“你们此去福建,肩负的是朝廷重责,你们的能力,朕很放心,但是,海贸一事,毕竟是更动旧制,朕希望你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牢记今日所托,克服艰难,达成朝廷大政。”

这番勉励的话语,让二人都激动不已,立刻跪倒在地,道。

“请陛下放心,臣等必定竭尽全力,以报陛下之恩。”

“嗯……”

朱祁钰点了点头,随后,看了一眼旁边的怀恩,于是,后者立刻会意,带着两个内侍来到余子俊和王越的面前,捧出两枚银铸的钤记,随后,朱祁钰开口道。

“此印本为三品以上大员密奏专用,今日赐给你们,福建距离京城有千里之遥,若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写一份密奏,加盖这份银印,许以四百里加急,直送御前。”

这句话一出,余子俊和王越二人顿时一愣,反应过来之后,便是一阵激动。

要知道,这两枚银印的意义,可谓非凡。

就像天子刚刚所言的一样,这本是三品以上大员才能拥有的,如今赐予他们,算是特恩,其象征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

毕竟,他们是派出去做事的,所以不可能真的遇到什么困难,就向京中求助。

但是,有了这枚银印,而且,还是天子亲自赐下的银印,便代表了,他们拥有直达天听的能力。

这才是最关键的!

银印在手,地方上的官员,无论品级高低,多少都要给他们几分面子,这对于他们来说,可是天大的助力。

“臣谢陛下天恩!”

二人将手高高的举起,恭敬的接下了银印,至此,这场君臣奏对,也算是告一段落。

陛辞之后,余子俊和王越二人没过几日,就收拾行装离京赴任,但是,他们的这场奏对,却慢慢的在京城当中传开了。

对于朝堂上的老大人们来说,他们属实是有些无力吐槽了,天子是真能折腾啊。

剿倭也就罢了,倭寇扫平之后,又非要开海贸,如今海贸的事还没尘埃落定,又弄出来一个什么关税……

不过,一则这件事情如今只是还在酝酿当中,真正要实施的话,至少要等到海贸发展起来之后了,二则,关税主要涉及的是各国的商人,和大明本身的商税并没有太大的妨碍,所以,相对于此前的海贸,这次议论的声浪倒是小了许多。

这种时候,朝臣们更加关注的,是京察,除此之外,今年的年景也不好,有好几处地方闹了虫灾,虽然说,没有前两年的雪灾旱灾那么严重,但是,朝堂上下也繁忙的很。

就在这种繁忙当中,一件件政务也慢慢的被了结,首先是绵延了近一年多的贪腐案,随着刑部将最后一个犯官判了流放,总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

然后就是福建窝案,涉及的官员虽多,可证据清楚,朝廷如今刚好缺钱,所以最后大部分,都判了抄家,唯一让人意外的,是主犯杜宁,或许是念及他之前对朝廷的功劳,又或许是他贪墨的那些钱银,最终也没有自己留下。

所以,天子最终还是放了他一马,将他罢去官职,遣返回乡,而且,还将他老家的田地留下,并没有查抄归公,也算是个还不错的结果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