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36章 李治:谁谁谁把龙榻放这儿的?一分钟也没敢坐

漫长的一夜,终于结束了。

长安,天亮了。

京城的大小官员彻夜未眠。

昨晚上街道的动静,只要长着耳朵就能听得清清楚楚——

长安发生武装政变了。

作为“什么大风浪没见过”的长安人,大家并没有做出什么过激反应。

也就是当做什么都不知道,照常开始新的一天。

就像父母吵架时,缩在被窝里的孩子。

一边求生欲拉满地装睡,一边聆听着清脆的马蹄声沉重地踏在心房上。

当难熬的长夜终于结束,宵禁解除的梆子准时鸣响时。

已经有些中下级官僚收拾好细软,准备提桶跑路了。

然后,所有京官集体收到了宫中宦官的通知:

开会!

看日历,今天并不是大朝会的日子。

显然发生了什么大事。

足以动摇国本的大事。

老臣们不由得想起了十六年前的。

那次也是毫无征兆地召开了大朝会,秦王突然成为了太子,然后又成为了如今的陛下。

而资历较浅的大臣们,则抱着上班如上坟的心态。

害怕一进殿就被埋伏的五百刀斧手刀了。

然而,他们又对昨晚到底发生了什么、谁最后吃鸡成功,感到十分好奇。

众人就这么各怀心思,惴惴不安地前往皇城。

刚到朱雀门,就看见正大门口围了一圈守卫。

守卫内层,是一圈忙着洗地(物理)的宦官。

透过人群的缝隙,上朝的官员能隐约瞥见,人群围着的那块地面被染上了血红色。

那是屯营将军李君羡摸不着头脑后,所留下的痕迹。

“嘶……那是血吗?”韦挺倒吸一口凉气。

“不是,别乱猜。”刘洎干涩地说道。

韦挺立刻住了嘴。

大臣们都有样学样地装作没看见,目不斜视地穿越宫门,心中的警惕和好奇愈盛。

一进太极宫,他们就感受到了异样的氛围。

这些禁军……好像不太一样。

虽然他们也穿着制式唐甲,但是精气神明显和以前的禁军有所不同。

“这些禁军有些面生啊,一夜之间换人了吗……”

韦挺在心里嘀咕。

不过这次他不需要刘洎提醒了,自己就把这话憋回了肚子里。

“禁军”们明晃晃的枪尖让他冷静。

殿宇之间,宫人们个个噤若寒蝉,低着头脚步飞快地走动着,不多说、不多听、不多看。

而大臣们也很识趣,没人找他们打听消息。

这番景象,倒是在老臣们的意料之中。

宫廷政变宫廷政变,宫里肯定是主战场。

不过这一路上,群臣倒是再也没有看见洗地的宦官,也没有看见突然多出来的“红地砖”。

这让大家不由得松了口气。

看来并没有怎么流血,是一起大致和平的政变。

在一片猜测之中,所有人准时到达太极殿外的广场。

韦挺遇见了老熟人唐俭。

“你的眼睛怎么回事?!”韦挺一惊。

只见民部尚书老唐的双眼肿成了熊猫一样,一圈黑。

“呵欠……昨夜未眠。”唐俭随口解释一句,意味深长地看着韦挺的眼睛:

“韦御史,你也一样啊。”

“嗯。”韦挺也揉了揉肿成馒头的双眼。

广场上的大臣们,几乎全部都肿着一泡双眼。

明显是昨晚熬夜了。

但他们布满血丝的双眼,却闪烁着亢奋的光芒。

昨晚政变的胜者,此刻就在大殿里面坐着。

到底是谁呢?

好好奇啊!

峰回路转的四子夺储大戏,本以为已经尘埃落定了。

没想到还有高手。

这跌宕起伏的过程,实在是太刺激了。

能有幸全程目睹此事,成为后世史书的注脚,就算是死也值回票价呀!

“诸位,请。”

宦官没有让众臣久等。

群臣按惯例,按照文武次第排成两列,恭敬地低着脑袋,假装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地步入了熟悉又陌生的殿堂。

在那里,早有一人候在龙榻之前了。

是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人。

大司空,长孙无忌。

这位最近被一路排挤到边缘的前权臣,一夜之间又回到了权力场的正中央。

这怀旧的体验,让众臣俱是一愣,让胜利者的身份一时又扑朔迷离起来。

但是没有人敢抬头向上峰望去。

之前的李明监国,虽然给的工作强度很大,不过对礼数却是不太看重,讨论工作的氛围倒是很和谐随和的。

然而,在换了新领导以后,大家就不敢随便放肆了。

在摸清新领导的脾性以前,千万别做多余的举动。

就在大家僵着脖子乖乖盯着地面的时候,龙榻靠右的方位,传来一个温润如玉的少年音:

“请诸位快快平身。”

这声音是……?!

一时间,群臣有些迷茫,抬头望去。

只见皇帝的龙榻、以及监国的小龙榻,此时都空着。

站在小龙榻前方的,是一张新面孔。

晋王,李治。

“时值多事之秋,国家发生了一系列变故。为安抚天下人心,我不得已暂时摄政,望诸君全力襄助。”

说着,他向殿下的朝臣们长长作揖。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李治将昨晚的政变,寥寥几个字就轻描淡写地揭过了,根本什么也没有解释。

不过他这个态度够谦卑,给足了众臣台阶。

而且众臣一路进来,也能发现整个禁军大换血了。

加之铁血的十四奸党,已经被皇十四子自己事先请到了辽东,远离了京城的政治旋涡保护起来。

软硬两手兼施,还留在长安的大臣们,竟无一人发表不同意见,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接受了一位新的摄政。

反正这事儿之前又不是没干过,有玄武门珠玉在前,大家对换个领导并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呼……李治暗暗松了一口气,余光瞥了一眼一旁的大小龙榻,终究是鼓不起勇气坐上去,只是身体微躬地和群臣面对面站着。

朝会奏对就这么开始了。

头炮自然是由大司空长孙无忌来点的。

“陛下在薛延陀前线下落不明,李世绩的部队受制于严寒的气候和补给,无法深入搜索,请晋王殿下明示。”

此话一出,朝堂顿时一片哗然。

除了极少数有门路的京官儿以外,不考虑外地州县的离谱流言,这还是广大朝臣第一次得到“官方的”确认。

皇帝在敌国腹地失踪,不啻于天崩地裂。

“什么?陛下居然真的……!”

“李世绩怎么在带兵的!还不如我来!”

“您都老得连马都骑不了了,还是我去吧!”

在消化了这则爆炸性新闻以后,群臣立刻激动表态,甚至有不少撸起袖子,要亲自上前线把陛下捞回来。

这倒不是他们在表演行为艺术。

大唐武德充沛,文臣武将并不泾渭分明,给儒生一支军队,他也敢去长城以北浪一圈。

但大臣们只要表忠心就可以了,而李治摄政要综合考虑的就多了,摁住了大家的大胆想法。

在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中,李治的第一次朝会顺利闭幕。

会后,长孙无忌自然而然地留了下来。

李治完全没有了朝中的镇定,语气带着焦急:

“舅舅,劳烦您将今天朝会的内容尽速分发出去,越快越好!”

“谨遵谕旨。”长孙无忌也没了刚才朝中的气定神闲,唯唯诺诺地遵从小外甥的命令。

俗语有云:小事开大会。

这次大朝会,除了正式传达陛下失踪的消息、大臣们积极表态以外,什么决议也没有达成。

或者说,“此次大会由晋王李治主持”本身,才是最大的决议。

要将此事通传全国各级衙门,造成“李治摄政”的既成事实。

必须要快。

因为李治不是没有竞争对手——

李泰。

昨晚,李泰麾下的突厥部队被李靖消磨了锐气,自知不敌更强大的并州军,被逼回了洛阳。

当然,没人会觉得这事儿就这么着了,李泰就这么认怂退出了。

李治虽然靠先手占了西京长安,可东京洛阳也在李泰手里。

事实上形成了东西两京对立的局面。

“父皇在玄武门之变前夜,也曾想过退守洛阳,与李建成的长安对峙。

“没想到,父皇没有完成的‘伟业’,却让我和李泰达成了……”

李治自嘲地叹息。

长孙无忌不敢接话。

事实上,李治还是乐观了。

现在的大唐,岂止是东西两京对立的问题。

燕山之外有李明,关内则是李治和李泰各自动员起来的松散藩王联盟。

藩王只是共推两位嫡子作为盟主,根据春秋以来的历史经验,随时都有可能反水。

再加上在北方薛延陀下落不明的父皇……

大唐的政局,名副其实地乱成了一锅粥。

“晋王殿下……”长孙无忌试图把话题掰回安全的轨道:

“关于李明……殿下,后续该如何处理?”

人已经跑路了,问题是名。

长孙无忌的言外之意是,是否要将皇帝失踪这口锅,扣到李明身上。

李治在脑子里抿了抿,微微摇头:

“先不管他。”

现在他最大的敌人不是远走高飞的李明,而是李泰。

因此,父皇这口锅有个更合适的背锅侠。

“朝中尚有魏……李泰的党羽,应该如何处置?”长孙无忌又问道。

李泰能跑路,可他的手下没法跑路。

不仅没法跑路,还有自投罗网,刚从外地回长安的。

比如魏王党的领头、中书侍郎岑文本。

他刚出使大鲜卑山回来,还没有来得及得到魏晋两王决裂的消息,便一头闯进了长安的贼窝。

“随他们去。”李治还是保持着顺其自然的态度。

可是……长孙无忌心里直打鼓。

这也不管那也不管,他怀疑小外甥殿下疑似有点太暗弱怀柔了。

然而,他在昨晚是见识过李治的狠劲儿的,知道对方绝不是简单的角色。

他咽下心中的怀疑,问到了关键问题:

“关于李泰如何处置……”

“我自有办法,舅舅无需操心。”李治礼貌而冷淡地回答道。

长孙无忌听出了弦外之音——他只配干些传话之类的杂活,军事方面心的事,少管。

“遵……遵旨。”意识到自己又双叒叕被排除出了核心决策层,老张孙失魂落魄地退下了。

李治一刻也没有闲着,立即让宦官摇来了自己真正的心腹——

瓦岗寨杰出代表,程知节。

李治开门见山:

“李泰方面的动向如何?”

程知节简明扼要地回答:

“除了他本人的突厥私兵以外,魏州都督府的军队也进入了洛阳。”

李治咂了咂嘴:

“他纠集的其他七位藩王呢?”

程知节:“以齐王为首,正率军向洛阳集结。”

被李明逼出长安、在并州都督府暂居的日子里,李治就一直在留心八王的军事动向,情报通路一直十分通畅。

现在,他最担心的事情正在发生之中。

“能在八王的军队集结完毕之前,打下洛阳吗?”李治试探着问道。

这问题,让程知节一阵恍惚。

他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年前的虎牢关之战,在李世民陛下的率领下,横扫王世充、窦建德,闪电般攻破洛阳城……

“不行。”

回到现实,他坚定打消少主的大胆想法。

“洛阳城坚,且依傍大河,齐王李祐、纪王李慎等都能很方便地支援士兵和物资。

“相比二十年前只剩孤城一座的洛阳,可要难打得多。”

被专业人士一票否决,李治只得打消这个大胆的想法,退而求其次。

“我的那几位兼任都督的皇叔,有起兵响应的动向吗?”

“他们还处于观望中。对军权的使用,他们比几位皇子更慎重一些。”程知节解释道。

“殿下要以摄政之名,向诸王发送正式公函,要求其站在朝廷一边吗?”

李治沉吟片刻,又是干脆利索地摇头:

“先不管他们。”

“……”程知节心里泛起了和长孙无忌一样的疑问。

不过作为从底层山匪爬上来的军人,他深知沉默是金的生存智慧。

不理解但尊重,领命退下。

李治看着程老将军退去的背影,轻声自言自语:

“剩下的工作,就由李泰替我完成了。”

他比李泰更早意识到李明埋下的另一个巨雷——

那就是,李明本身。

以李明的巨大民望,如何给“他跑路”这件事定性,势必非常、非常棘手。

万一一个处置不当,酿成民变都是轻的。

李治决定,相信五哥的智慧,让他先去淌这个雷。

“唉,腿好酸……”

李治疲劳地拍了拍酸胀的肌肉。

一整个上午,他都是站着的。

这龙榻是谁放在这里的,他一分钟也没敢坐。

“先回屋休息吧……”

临走前,李治忍不住回头看了又看。

空空的龙榻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他的眼睛亮晶晶的,喉咙动了动。

可最后,他终究是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闭上眼睛,艰难地抬起不情愿的双腿,一步一步地离开了太极殿。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