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37章 明弟,借你人头一用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洛阳,魏王府。

李泰读着朝廷使者送来的“指挥”(唐朝上级机构对下级的指示文书),颤抖着发出了哀叹。

“窝藏在京师的反贼说了什么?”一旁的阿史那社尔好奇地凑上来。

李泰刚才对突厥人酸溜溜的抱怨,他大抵是听懂了,但他假装没听懂。

要怪就怪这个肥仔说话不好好说。

“唉……我的那个九弟,窃据了太极宫,以武力操控朝廷,威逼利诱掌玺的阉人做了这一份荒唐至极的文书。”

李泰无力地将这封文书递给了阿史那社尔。

社尔草草扫了一眼。

不得不说,即使是公文,也比魏王的口语要容易理解得多。

公文内容倒也简单直白,大意是:

陛下失踪后的第一次大朝会顺利召开了,监国殿下“不巧”不在,群臣已经研究决定了,推举有才又有德的晋王李治为新一届话事人。

李治也不是谦虚,勉为其难地暂时代理摄政一职,通令全国各大小都督府,交出兵权,集中兵力准备支援北伐薛延陀的部队。

同时,李治又以皇九子的身份,请诸位在外地就藩的兄弟尽快回京,一起商讨营救父皇的计划。

看上去还挺有章法,像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大孝子。

“实则包藏祸心!”李泰气得脸颊都在颤动。

“先收缴诸王兵权,再诱骗诸王进京,届时再怎么揉捏我们,岂不是全在九郎的一念之间?

“不可信!就算九郎指渭水为誓也不可信!

“我要立刻给其他藩王写信,让他们别落入九郎的圈套!”

他虽然名为八王之首,但是正如李明所预言的那样。

对其他七位庶出的兄弟,李泰并没有绝对的掌控力。

除了脑子缺根筋、又被反贼阴弘志暗中撺掇的齐王李祐以外,其他六个藩王都没有第一时间起兵支持李泰。

那几条臭鱼烂虾不敢出头,在得到父皇遭遇不测的确切消息之前,不敢向军队乱伸手。

生怕被秋后算账了。

事实上,不但各大藩王听调不听宣,连李泰自己名义上遥领的“魏州都督府”,一开始也没指挥得动。

而是和其他都督府的士兵一样,龟缩在营地里“看情况”。

直到李泰亲自率领突厥私兵向长安进军,各大都督府的正规军才慢慢吞吞地跟上。

这种情况,李泰是有所预料的。

因为他对自己的掌控力、以及庶出兄弟们“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尿性,是有点逼数的。

这就是他培养异族私兵的目的。

按照原计划,在私兵、左武侯卫和玄武门屯营的里应外合下,他将除掉李明、顺利进驻长安,顺理成章地号令诸藩王的军队,从而掌控全国。

然而,他千算万算没有算到,一直温驯暗弱的九弟李治,会突然反水背刺,抢了他李泰的位置!

“是因为李明把监国让给了李治一系,让李治动了这方面的心思?

“万恶的李明,简直是……褒姒乱商,齐姜乱鲁,惑乱人心!”

他恨得咬牙切齿,爆着李泰特色的粗口。

阿史那社尔冷眼旁观着魏王破防,心说晋王如果要调集这么多外地军队进京,多半是提前就有所动作,基本不可能是被李明一勾引就临时起意的。

晋王一开始的小心思就不太老实,李明临走前的安排顶多起一个催化的作用。

就他当晚与晋王的对峙,就看出来那位皇家少年有野心有气度,绝非魏王口中的等闲之辈。

不过阿史那社尔并不想掺和兄弟们之间的烂糟事。

他一心只想北伐薛延陀,迎回天可汗。

“请问小可汗,李治计划起兵北上支援天可汗,我们下一步该如何?”

套在父皇脖颈的铃就是我系的,难道还要我来解铃吗?……李泰心里嘀咕。

当然,面对大唐大忠臣社尔,他还不至于把心里话都抖出来。

“那只是奸贼扛起的大旗,那厮和李明同流合污,共谋父皇的性命。”

“嗯。”阿史那社尔表示你说得对:

“那我们什么时候起兵北伐?”

李泰当即打起了老李家祖传的太极,情真意切地说:

“东都与长安相距并不遥远,如果我们贸然出击,留下空城一座,被奸贼所得,将何以自处?

“我等自然是死不足惜,可如果忠臣尽折,远在朔北的父皇又将如何脱险?岂不是正中奸贼下怀?”

阿史那社尔狐疑地看着李泰。

之前李泰就是搬出这套说辞,忽悠他进兵先取长安的。

现在又是这套嗑,让他不得不怀疑李泰的诚意。

“那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李泰明显感觉到了这个精唐突厥人不信任的态度,振振有词道:

“水可载舟,我等当高举君臣大义,行汉光武帝故事,号召天下人,共讨汉贼。”

大意就是深入揭批李明奸党反帝反封建的阴谋,以此进一步团结各藩王,并吸引地方士族门阀、豪强势力归附。

有粮有兵以后,再做打算。

而这么做的抓手也是有的。

朝堂中的魏王党还没有来得及被清理出去,韦贵妃、阴德妃等生育了皇子的后宫嫔妃,也都因为自己儿子的缘故,而选择站在李泰这一边。

他的触手还是能伸到京城深处的。

这样一份既有可行性、又有未来前景的PPT,得到了阿史那社尔的赞同:

“有理有据。”

…………

以洛阳为中心,新的一轮舆论风潮快速扩散开来。

内容和之前的谣言大同小异,李明里通外夷、陷害皇帝陛下和八万大唐精兵云云。

只是这回打了补丁,把新冒出来的李治也缝了进去。

大意是李治和李明狼狈为奸,在京城里应外合、操弄朝政,天下百姓和各级官僚千万不要相信之类的。

作为两位胜利者之一,对败者的反攻倒算也是在情理之中。

只是没想到,这波舆论攻势产生了一些让李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具体来说就是,老百姓闹事了。

长安自不必说,这里本来就是《长安快报》的主基地,聆听李明圣训日久。

但是在长安以外,当这波造谣抹黑深入到民间以后,也遭遇到了强烈的反弹。

因为老百姓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谁让他们日子过得好,他们就跟谁。

至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封建糟粕,那还是等到仓廪足以后再说吧。

这也是亏得李世民治理得也很不错,攒了不少人品。

否则老百姓就不是闹事,而是直接武装上访、进京痛陈利害了。

…………

太极殿,大朝会。

短短几天又是开大会,群臣坐在殿下,神色各异。

那晚上政变的余波还未消散,国家还没有完全接纳这个摄政。

结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李明出奔辽东的消息,开始在民间发酵起来了。

就这起对李明的抹黑谣言引发的民间反噬,李治急急忙忙地又召集了全体京官。

李治还是照旧站在龙榻之前,铁青着脸,俯瞰着一众心思各异的大臣。

现在朝中的大臣大致可以分为三派:晋王党、魏王党,以及“其他”——

因为十四奸党基本已经提桶跑路了,而太子党则随着李承乾的声势愈弱,几乎绝迹。

而如何分辨剩下这些大臣的立场,也十分容易——

垂头丧气者,便是魏王党。

“李明监国,已经北狩辽东了。不过,京城里的某种气氛使我意识到,他虽然今天未便出席,却分明又同大家在一起。是谁让他一直在京中维持着存在感呢?”

李治扫视低着头的魏王派系,质问岑文本:

“岑侍郎,你散布有关于陛下和监国的传言,不知是何用意呢?”

岑文本嘴里一苦。

他觉得自己晦气极了,刚从大鲜卑山和室韦人py交易完,约好背刺陛下和唐军,得意洋洋地回到长安。

本以为魏王殿下已经稳坐太极宫,自己就等着升职加薪了。

没想到,魏王拉了,被晋王摘了桃子了。

他一回到长安的家中,就发现自己是自投罗网。

就在他准备也提桶润去洛阳的时候,发现,晋王并没有把他和他的老伙计们怎么样。

大家该上朝上朝,该奏对奏对,一切如常。

不愧是暗弱年幼的晋王。

所以,他就继续在长安猫着了,继续接受着来自洛阳的指令。

没想到,就在他放松警惕,依照魏王的指示,串联后宫和朝中势力,大肆抹黑监国和晋王的时候。

腹黑的晋王早就接手了李君羡的探子,全程暗中观察,将散播谣言的老岑当场抓获。

“那个……”岑文本汗流浃背了。

“请岑侍郎回答。”

李治正色道。

他说得义正辞严,好像是在为自己的父亲和兄弟讨还公道,巧妙地隐去了他自己这个谣言的最大受害者。

岑文本无法还击,只能嘟嘟哝哝道:

“回晋王……摄政殿下,此事并非谣言,臣所说的也是有依据的。”

李治眉头一挑:“什么依据?”

岑文本思考半晌,忽然想起了一根救命稻草:

“房玄龄之子,房遗爱。

“他声称,在家中发现了李明……监国反乱的依据。”

众所周知,房玄龄是李明的心腹。

心腹家里发现了造反的证据,这下不得不信了。

至于房遗爱和老爹闹翻了,其实是铁杆魏王党什么的,就被很自然地忽略了。

“不要问是不是,要问怎么办。”

李治不讨论岑文本所说的真实性,就当是默认了,追问道:

“天下人受了李明的恩惠,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甚至酿成了骚乱,怎么办?”

岑文本:“那自然是晓谕天下,启蒙群氓……”

“不现实,费力不讨好。”李治打断了他:

“作为治理全天下的能臣,不可清谈什么真相道理,而要注重实效。明白吗?”

身为一个老官僚,却被一个毛头少年教训怎么做官。

岑文本面上唯唯诺诺,心里不甘不愿,简直快要把白眼睛翻到天上去了。

大朝会不欢而散。

这一回,长孙无忌很知趣。

被李治连续敲打以后,他也明白了自己在殿下心中并没有那么“特殊”,没有不请自留,随群臣退下。

“舅舅。”李治叫住了他。

“殿下。”长孙无忌不敢放肆摆架子,只敢规规矩矩地行礼。

“外甥的对策没有错吧?船到桥头自然直,李明的名声也好,李泰的势力也罢,放着不管就行。”

李治微笑着说:

“如果没有李泰这么一试,如果贸然向全天下宣布李明谋逆的是外甥我,那么我就要当这个被全天下憎恶的恶人了。”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相当于李泰替李治蹚了雷。

替他背上了逼走李明的大锅,吸走了全天下的仇恨。

“垂拱之间,天下大治,还是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更适合外甥我啊,哈哈~”

李治的笑声,让长孙无忌感到毛骨悚然。

放任敌人作死、达到自己的目的,小外甥的心机竟能深沉到这般地步……

“那……殿下。”长孙无忌唇齿干涩,艰难地拼凑着词句:

“那么……外面那些闹事的刁民,该如何……安抚呢?”

李治心里早有准备呵呵一笑:

“莫急,有妙法。”

“什么妙法?臣立刻执行。”

“借李明的项上人头一用。”

“啊?”

长孙无忌也有点摸不着头脑。

李明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这该怎么借?

…………

次日,从长安的东西两市,也传出了关于皇帝和监国的谣言。

不过是船新的版本,内容是这样的——

皇帝陛下确实是被儿子算计的。

不过这个勾结薛延陀的带恶人不是李明,而是魏王李泰。

大唐大忠臣、父皇大孝子李明同志,也被李泰无耻偷袭,不幸牺牲了。

在大坏蛋即将篡夺天下之际,摄政李治挺身而出,稳定朝政,将李泰逼退。

不消说,这就是李治版本的传言。

既解释了李明失踪的原因,还替他宣告了死亡。

在没法发照片发视频辟谣的年代,只要这谣言流传得够广、信的人够多,就能生米煮成熟饭,实质上造成李明的“社会性死亡”。

如此一来,李明再想煽动辽东之外的天下人搞事,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李治这一手,不但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李明这个问题。

而且也算是给李明办了一个体面的“葬礼”。

既给了老百姓一个可以接受的交代,也让他们死了追随李明的心,自己还能出落得像白莲花一样,一尘不染。

还顺手黑了一把目前最大对手李泰,作为替他捅马蜂窝的“回报”。

这个传言一石多鸟,不管别人信不信,李治反正是信了。

苦一苦李明,骂名李泰来背。

…………

“雉奴哥,你为什么要说,小明弟弟已经死了?”

晚膳,李明达忍不住开口问。

那天晚上以后,兄妹之间就隔着一层尴尬的障壁,她也一直没有和李治说话。

然而,在听见最近“李明去世”的炸裂谣言以后,她再也憋不住了,主动打破沉默开口问。

李治温厚地笑了,摸了摸妹妹的头:

“我这是在救他啊。

“他只要肯乖乖‘死了’,就有活路。”

李明达皱起了眉头。

好像懂了,好像没懂。

李治已经吃完饭,先一步离开了。

他倒没有骗自己的妹妹。

这个谣言,是他对李明最后的善意。

那小子不是一直都害怕死于宫斗,拼命想被贬为庶民、离宫保命吗?

李治就替他做到底,直接一步到位宣告死亡。

这样,李明便可如愿远离政治漩涡,避开世人的视线,完美脱身。

不论他是天高任鸟飞、做一个朴实无华的富家翁,还是割据辽东当一方土皇帝,都随他去了。

李治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够兄弟意思了。

完全对得起九成宫时,李明对自己的救命之恩。

只是,至于皇位的最终归属……

“这就不是他能想的了。

“嫡子的游戏,岂能容他一个庶出的幺子插手?”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