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13章 魏王的野望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213章 魏王的野望

作者:吃不起肉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4:3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张使君请起。”

李治亲自将张亮搀扶起来。

曾经的张亮,表面上是工部尚书,实际上是陛下的密探头子。

这是宫中的机密,只是少数几个皇子和重臣知道。

李治是通过长孙无忌才获悉的。

至于张亮被贬到河北道的原因,长孙无忌没敢说。

但李治猜也能猜到几分——

是因为李明。

李明在辽东造反的假消息曾一度甚嚣尘上。

后来,前脚谣言被破除,后脚张亮这位工部尚书就去河北道另谋高就了。

所以,李治推测,张亮与李明应是有嫌隙的。

可以拉拢。

而张亮与李世绩、程知节,同为瓦岗寨出身。

而且还曾是李世绩的手下。

因此,他便通过程知节向张亮递出橄榄枝。

张亮接受了。

并且在河北道的衙门请了个假,秘密回到了长安。

若陛下没有出征,他是断然不敢的。

“因为我的一些事,劳烦张使君从河北远道而来,惭愧至极。”

李治很礼貌地说道。

张亮苦笑道:

“臣在河北道,被李明殿下的姐夫崔挹、连同其他博陵崔氏给架空了,履职大半年一事无成。

“若能再为大唐效力,臣万死不辞。”

对李明的满满怨念,都快溢出了。

“使君慎言。”李治有些夸张地压低了声音:

“李明殿下现在是监国,且将来可能……”

他向上指了指。

张亮沉重地叹了口气。

李明当大唐话事人,张亮毫无疑问是要倒霉的。

污蔑造反,这是不死不休的大仇。

更何况,他被陛下支去河北盯着崔氏和辽东,反过来说,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被置于崔氏和辽东的目光之下?

李明想把他张亮忘记都困难。

所以,一旦李明继位……

“使君一生为大唐鞠躬尽瘁,若因政治因素而命途多舛,着实让人唏嘘。”

李治擦了擦眼睛,语气十分真诚。

对刚见一面的路人甲如此动情,一眼就看出来是假的。

但李治的言外之意,老江湖张亮又如何不知?

他也立刻装出恍然无所措的样子,焦急地跪地:

“请殿下明示!”

李治这次没有扶起他,居高临下地说:

“辅佐我。”

张亮毫不犹豫地回答:

“遵命。”

老实说,他也没有别的选择。

李明当皇帝,对他来说无异于阎王敲门,不死不休。

而他原本效力的“那位”,在他失去了陛下的垂青、失去了手下的密探以后,也对他弃如敝帚。

他要想活命,只能另选一位“参赛选手”,竭力辅佐之,直到成功将李明拉下马,让新主上位。

很难,但不是没有可能。

参加过玄武门的人,大都有这种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冒险主义精神。

“甚好。”

能收下一位瓦岗寨死士,李治殊为满意。

除了瓦岗寨旧将,李治对所谓的“晋王党”并不抱有太多信任。

他们大多是被李明憎恨的政治投机客,投奔李治是因为他最“老实”,容易控制。

而张亮不一样。

张亮投靠不为名利。

是为了活命。

溺水之人,对唯一一根救命稻草是最忠诚的。

所以理智分析,李治对他可以完全信任。

即便两人今天才第一次见面。

“我有一件事十分好奇,还望使君指点一二。”

李治这才将张亮搀扶起来,请他在自己对面落座。

“当初李明在辽东时,是谁让你造谣他造反的?”

什么?!……程知节陡然抬头,瞪大了铜铃似的眼睛,差点叫了出来。

作为不问政事的武将,他觉得自己少看了好几集。

张亮眼神一暗,低下了头,并不吭声。

作为老油条,他有一万种方法装成完全不之情的样子,瞒过李治。

但他故意选择了这种破绽百出的演技。

李治自然知道他的顾虑,道:

“你的旧主背叛你在先,双方恩断义绝,你便不算是背叛他了。”

确定不会被新主子嫌弃“不够忠诚”以后,张亮这才放心,回答道:

“直接向臣下令,要抹黑李明殿下的,是齐王殿下。”

啥?……李治愣了愣,差点“啊”了一声。

“莫要说笑,怎么可能是李佑?”

那位愚蠢的老五如果能有这一半的心机,也不至于被父皇嫌恶,过继给一个死人当儿子。

张亮看着李治,又看了看旁边满脸空白、怀疑人生的程知节。

程知节很自觉地起身:

“末将还是回避……”

“不必。”

李治诚恳地说道:

“义贞公乃是我的老师,我怎么能怀疑我的老师呢?

“请老师务必在此做个见证。”

受此礼遇,程知节很是感慨,心情忐忑地坐下了。

张亮这才简短地说道:

“是魏王。”

“什么?!”

李治几乎从坐席上跳了起来。

魏王李泰,与父皇的密探头领暗中勾结、造谣污蔑李明、以至于辽东几乎遭遇灭顶之灾的……

居然是四哥,李泰?!

这份震撼,甚至比“罪魁祸首是李佑”带给他的更大。

“是魏王挑唆了齐王与李明的关系,并指示我主动向齐王靠拢。”

张亮进一步解释道:

“因为过继一事,齐王本就对李明嫉恨入骨。

“加上齐王头脑简单,很容易就被诱导,向我下达了传播假消息、抹黑李明的指令。

“这其实是魏王借齐王之口,向我下达的命令。”

李治觉得脑子一团乱麻:

“可……这是为什么?”

“为了给自己增加一层保护,同时把嫌疑往太子身上引。”

张亮讲解道:

“现在想来,我造谣李明一事,不论最终导致辽东的结局如何,迟早会被拆穿的。陛下一定会下令彻查幕后黑手。

“而魏王,早就料到了这一层。”

张亮语气干涩,充满了兔死狗烹的愤懑和无奈。

“所以,他特意转了齐王这一手,利用齐王的嘴,来下达‘造谣’的这个指令。

“齐王与太子殿下交好,调查人员一旦查到齐王,自然会把这件案子与太子联系起来。”

李治恍然大悟:

“难怪!辽东事件之后,父皇与太子的关系急转直下,以至于几个月不说话……

“原来太子被父皇误以为污蔑李明、为祸辽东,而实际上是魏王李泰所为?!”

张亮重重地点头:

“正是,太子殿下无端遭受怀疑,百口莫辩。

“据臣所知,陛下在查到太子这一层后,便没有继续查下去。

“但似乎也没有和太子当面质问。”

因为父皇害怕和太子当面撕破脸,导致没有当面澄清,就这样成为心结,一直堵在父皇的心中……李治心中无限感慨。

这样一来,父皇今年的骚操作才算说得通。

李明从辽东回来以后,好像突然之间,父皇彻底失去了对太子的信心,让几个儿子公开争储。

原来此事的直接导火索,是一场栽赃导致的误会,误会导致的心结,心结导致的父皇对太子的彻底失望……

李明能超过他们三个嫡子,一举夺魁,根源居然在这里!

在于李泰对他和太子抹黑的阴谋之中!

“李泰为什么要帮李明?”李治脑子发热地问。

张亮古怪地看着他:

“怎么会是帮呢?

“如果李明殿下没有绝处逢生,竟以平州一州之力硬抗整个高句丽,并派遣可信的使者前来长安说明情况。

“最后的结果会如何?

“辽东在被高句丽入侵的关键时刻,失去朝廷的支持,辽东彻底沦陷,李明或身殒、或身陷囹圄,太子因涉嫌害死弟弟而失去圣宠。

“到最后,胜利者会是谁?”

李治感到毛骨悚然:

“同时除掉了太子和李明,那么能继承父皇大业的,就只剩下李泰了……”

要不是李明强到犯规的能力。

李泰差点就通过这个阴谋,把皇位拿到手了!

“他居然有如此心机,如此……心狠手辣。”李治喃喃。

他今天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四哥。

他本以为,李泰只是一个附庸风雅的伪君子,喜好空谈的清流。

在四子争储中,最早被淘汰的那个路人——

因为在四子争储之前,给太子加压力的那个工具人,就是李泰。

如果李泰表现出了足够的治国之才,父皇根本用不着摆出这个擂台,把李治和李明都拉进来。

直接用备胎替换李承乾即可。

因此可以说,“摆出擂台”本身,就意味着父皇对李泰的否定。

只是,这样一个早早被淘汰、看似只会说些空话大话的无能皇兄。

居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暗地里搞出了这样的大事!

和密探头子勾连,设计了精妙的陷阱,一环扣一环。

几乎将他送上了皇位!

他的无能、他的附庸风雅,原来都是装的吗?!

“我……容我再想想……”

李治擦了擦汗。

李泰老哥的治国能力暂且不谈。

但玩弄阴谋的能力真是让他叹为观止。

这就是真正的夺嫡么……

要夺嫡,就是要这般铁石心肠、不择手段么……

李治深深吸了一口气,发散的目光重新收束。

这才发现,张亮一直在暗中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

李治立刻振作起来,说道:

“也就是说,不论李泰哥哥的阴谋是成功还是不成,张使君都是被牺牲的棋子咯?

“只要父皇发现辽东的情报是假,张使君必定是第一责任人。”

张亮的表情出现了微不可查的波澜:

“确实如此,幸得陛下宽宏怀柔。

“不但赦免臣死罪,还让臣继续担任官职,皇恩浩荡,无以为报。”

那也是因为李明没死、辽东没丢,万一真因为你而导致了后果,你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李治在心里嘀咕,继续挑拨道:

“李泰将使君视为用过即弃的工具,而使君还对李泰忠心耿耿,不在陛下面前出卖他,真是义薄云天啊。”

张亮的胸脯剧烈地起伏了几次,又重归于平静。

“但我不会,有义贞公见证,治必以国士之礼待使君。”

李治起身,规规矩矩地向张亮长揖。

张亮有些手忙脚乱地起身:

“殿下,殿下何至于此!快快请起,折煞我也!”

十来岁的贵公子,天生就带有一股青春的冲劲,让旁人感觉到赤忱。

如此以礼相待,即使老江湖如张亮,也不会无动于衷。

“不起,除非使君教我。”李治还是长揖不起。

“殿下请问,臣定知无不言。”

“李泰现在的阴谋是什么,你能知道吗?”

李治下意识觉得,李泰还在阴谋搞个大的。

因为他在东京洛阳已经待了好几个月了。

除了几封不痛不痒的信件,没有传出一点动静。

难道他就此认命,接受李明胜出的事实,安心当个闲散王爷了?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一个心机深沉至此、不择手段至此、坑害李明和国家至此的皇子。

不可能就此束手就擒。

他一定暗中另有图谋。

李泰抛弃了张亮,是因为张亮没有用了,对他下一步的计划没有助益了。

问题来了,他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辽东事件之后,臣的耳目喉舌被移交给了李君羡,而从此之后,魏王对臣这个瘟神避之不及。”

张亮有些自嘲,又有些苦涩。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

“但是,李君羡只接管了一部分密探。

“还有几位我真正的义子,仍然听命与我。

“所以,我并不是闭目塞听、一无所知。”

李治呼吸顿时急促起来:

“请使君不吝赐教!”

张亮组织了一下语言:

“据臣所知,魏王正在积极联络在外的藩王。”

“齐王李祐?”李治问。

张亮点头又摇头:

“包括但不限于齐王——

“事实上,魏王似乎与除了李明和三位嫡子以外的所有藩王,都有勾连。”

“他们?为什么?”李治觉得很奇怪。

李世民陛下一共有十四个皇子,其中三个早夭。

剩下十一人中,除了李明和三嫡子,那就是一共七个藩王。

那七个庶出的皇子,别说和李明比了。

和他们三个嫡子相比,也只能用“臭鱼烂虾”来形容。

政事政事不会,阴谋阴谋不会。

和那些失败者抱团取暖,能起到什么作用?

难道那七个庶皇子的反对,还能干扰陛下、干扰天下的决心不成?

张亮看着他,提醒道:

“那七位藩王,同时身兼着都督府都督一职。”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