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14章 万一陛下有个万一…

……

“没错,庶皇子们都是都督府的都督,然后呢?”

李治对李泰的做法感到很费解。

我是都督≠我领兵。

天无二日,全大唐将士的心中只有一个太阳,那就是李世民陛下。

其他什么都督、将军之类的,听着牛皮哄哄,其实都没有领兵之权。

士兵都分散在折冲府里,每逢战事才分别排兵、遣将。

除了羁縻地区的都督府有军政合一的实权之外,内地州县的所谓都督府,更像是一个征兵的中转机构 参谋部。

兵将分离,这是经过五胡十六国考验的先进制度。

所以皇帝陛下才会这么放心地御驾亲征。

李治自己还挂了个右武侯大将军兼并州都督的职呢。

“我不再主管密探了,但据我猜测,魏王应该有更大的图谋。

“至于具体图谋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因为如我所说,我不管密探了。”

张亮一番车轱辘话,把李治给干沉默了。

总之,从李泰的所作所为来推断,他肯定憋着坏。

至于是什么坏,别问,问就是坏。

二人正相顾无言,一直旁听的程知节打破了沉默:

“万一陛下……末将是说,万一陛下有个万一……

“那各都督和十六卫诸将,还是虚衔吗?”

李治和张亮同时看向了老程。

姜还是老的辣,这上过战场的脑回路,就是和别人不一样。

“战争,是一念决生死的地方。尤其在漠北的旷野上。”

程知节解释道,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敌人只是威胁的一方面。

在远离城市文明的草原戈壁上,到处都是致命的威胁。

比如缺水缺粮,比如天寒地冻,比如人和牲畜尸体堆积导致的水源污染,比如草原鼠群传播的疫病,等等。

稍有不慎,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恶劣的自然条件,正是北方游牧拼了老命也要南下的基础动因。

“难道……李泰认为,父皇此战……不祥?!”

李治心里咯噔。

父皇难道真的会遇上危险?!

按理来说是不会的。

唐军又不是第一次深入漠北了,次次都是横扫。

这次更是八万大军出动,协同突厥和室韦两部。

至于铁勒人的薛延陀,压迫力还远不及当年的东突厥。

八万精锐对二流游牧,优势在我!

然而,李泰的动作让他深感不安。

如果四哥不是在搞行为艺术。

那就是在为父皇发生“万一”做后手准备。

如何是好,应该如何是好……

李治不由自主地握紧了拳头,征询地看向两位手下。

程知节和张亮低头不语。

涉及陛下安危,这种事儿谁也不敢乱出主意。

一不小心就是一顶“诅咒圣人”的大帽子。

李治如临深渊。

他知道,应该是自己拿主意的时候了。

父皇不在,牛鬼蛇神纷纷出动。

然而危中有机。

或许,机会就在其中……

李治眼睛微微一眯,旋即抖擞精神,沉着地下令:

“程知节。”

程知节一肃,立刻单膝下跪:

“末将在。”

“你赴并州都督府,先稳住那里的情况。”

别被李泰给偷家了。

程知节有些迟疑。

将军私下接触都督府这样的军事机构,乃是大忌。

“你且先去,朝中的流程我会替你安排。”李治果断地说。

程知节领命:

“是!”

李治继续吩咐:

“张亮,你在长安不方便,携我密信,联络外放的其余藩王。”

张亮有些不解:

“殿下,您要和魏王争夺其他庶皇子吗?”

“不是庶皇子,是庶皇子以外的其余藩王。”李治道:

“也就是,我的叔父们。”

众所周知,太上皇李渊陛下也许有诸多不足。

但生儿子的本事那是一等一的。

在被最有出息的儿子李世民架空以后,他也并没有下线。

而是继续抖擞精神,老当益壮,又给李世民生了好几个弟弟。

截至现在的贞观十五年,除了李世民陛下以外。

李渊陛下尚在世的儿子,还有十五人。

这十五位皇叔,也都在外当着藩王。

更重要的是,这其中的数人,比如荆王李元景等等,也兼领着都督府都督一职。

李治这是学习四哥李泰的先进经验,依样画葫芦。

再去争取其他的庶出兄弟,已经晚了,还会引起李泰的警觉。

而从一直被忽略的皇叔入手,那就正正好。

“遵命。”张亮领命。

“等等。”李治又有些迟疑。

应该以什么切入口,去和皇叔们沟通?

让他们跟着自己一道起兵?

大唐吃鸡大赛即将开启,是叔叔就来助我砍一刀?

不可能的,人家闲散王爷当得好好的,犯得着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么?

反手就是一个举报好伐。

李泰也同样如此。

那七位庶子兄弟,总体来说也就是普通王爷水平,既没能力也没野心。

李泰总不能也直接赤果果地煽动他们造反吧?

“先……向皇叔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吧。”

李治最后决定,先谈感情。

感情到位了,虽然不至于能完全魅惑叔父们,让他们跟着自己主动挑事。

但,如果真的发生什么大事。

比如陛下在北伐时……对吧。

那么,如果能多争取一方的支持。

尤其是一个都督的支持。

那对自己来说,肯定是有利的。

不至于被李明和李泰两个人带着节奏走。

…………

李治离开了程知节府,已是半夜时分。

他本来就睡眠不好,现在更是心事重重,难以入眠。

“总觉得,哪里还缺什么,而且还是很重要的环节……”

李治眼神呆滞地看着长安的街景,努力地思考着。

都督府,军队,各州藩王,外地……

外地……

“长安!长安还是空缺!”

李治恍然大悟。

长安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不假,各股力量盘根错节也不假。

但是,长安城本身的军事安排,仍然是一片真空!

李泰在洛阳,李承乾跟着陛下在朔北漠南,他们很难直接施加多少影响力。

而李明,每天被政事纠缠得焦头烂额,精力有限。

最核心的都城,却成了各支势力的盲点!

“首都防务是核心中的核心,父皇不可能将其移交到某人的手中,而是分散管理,互相制约。

“武侯卫负责首都治安,李泰遥领左武侯卫,右武侯卫则是由我负责。

“宫中的力量,禁军的主力、以及随身百骑,已随陛下亲征,剩下的只能够维持日常秩序……”

禁军都是很单纯的,就是为了皇帝的安全而生的。

皇帝出征,他们自然就跟到哪里。

至于皇宫,离了皇帝什么都不是。

“也就是说,太极宫本身的防卫,正处于非常空虚的阶段!

“也就是说,李明……李明!”

李治自己都被自己的大胆想法给吓住了。

他果断命令车夫:

“掉转车头,不回宫!

“去往南衙,右武侯卫屯营!”

…………

“要利用好彭蠡、洞庭、洪湖等原云梦泽水系的储水、放水作用。

“修筑堤坝、疏浚河道、清除湖底淤泥并举,将丰水期的大江洪水向几个大湖引导,雨季蓄水、旱季用水。

“这样,才能舒缓未来大江流域的水旱灾害,避免荆楚湖广一带再受灾。”

太极殿上,李明就南方洪水做出重要指示。

“臣遵命。”暂领工部的高季辅上前一拜。

李明看着这和自己不一条心的长孙同党,意味深长地说:

“此事你与民部互相配合,由吏部评判成效,能者上不能者下。

“若有徇私舞弊、延宕渎职的行为,由门下省会同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从重处罚。”

高季辅心中一凛,唯唯诺诺地告退。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受灾当地应及时处理人畜尸体,并提前准备石灰等物资,洪水退去后组织人力进行消毒。”

李明继续道:

“大司空,此事交于你主办。”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缓缓领命:

“遵命。”

把这两件吃力的救灾工作丢给长孙一党,希望这些虫豸能消停一些,而且这些工作以预防为主,就算他们拖延给我埋雷,雷也不会爆在我手里……

李明心中暗道。

“退朝。”

又度过了愉快的一天。

他回到了两仪殿侧殿的书房,继续泡在文件海里。

他觉得自己被自己坑了。

表现得太完美了,把调起高了。

怕万一出了什么岔子,辜负了人民的期待。

说白了就是,自己身上的偶像包袱已经有点重了。

逼着他把几乎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治国上。

“哪有什么汉唐气象,都是我在负重前行……”

李明发出一声哀叹。

他最近唯一的慰藉,就是又多了一份报表需要他过目。

这份报表比较特殊。

是来自高句丽的。

高句丽从矿产、田亩、货币到社会治理,各方各面都已经被他的辽东渗透得七七八八。

那个国家主要经济数据和重大情报,都能定时送到了他的桌子上。

这些数据,不但高句丽的名义统治阶层无法掌握。

其精确程度,甚至超过了大唐(辽东除外)的经济数据。

这就让李明感到很舒服。

即使隔着几千上万里的距离、一个多月的时差。

他都敢说,他对高句丽的理解已经远超执政渊盖苏文了。

当然,数据只是一方面。

通过无处不在的商社、矿场和农场,李明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对高句丽基层的控制。

高句丽人要么在他的矿场挖矿,要么在他的农场种田,产品销往他的辽东,日常消费的也是他辽东出产的镰刀锤子等商品。

读的是他的《平壤晚报》,学习的是汉字汉语,甚至连工作学习之余,加入的也是他的赤巾军高句丽分部。

可以说,高句丽的方方面面都被他李明给拿捏了。

“高句丽要打内战啦?”

李明饶有兴致地读着情报委员会负责人尉迟循毓呈上的报告。

他的“好事我们做,坏人渊盖苏文来当”政策卓有成效。

如今的高句丽已经成了高压锅,工人农民把自己的一切悲催境遇,都归罪给了荒淫无道的渊盖苏文和当地酋长豪强。

不过,这并不是这次内战的导火索。

导火索出在高句丽统治阶级内部。

辽东在高句丽当地开矿种田的经济利益,被故意流入了当地的豪强手中。

这些地头蛇本来就不服平壤的王廷,更不服渊盖苏文。

如今有了钱,他们就想搞事了。

敲了,渊盖苏文也从辽东那里拿到了钱,也想修理那些地头蛇。

两者一拍即合。

而辽东在高句丽开设的矿场和农场、以及在乡间田野推行的教育。

又为他们双方提供了组织度足够高的优质兵源。

有兵有钱,可以开战了。

只是在此之前,有一个小问题——

“他们的兵都加入了赤巾军在高句丽的支部。

“总不能让平壤支部和安市城支部、国内城支部之间打内战吧?

“信送过去一个月,还来得及,以高句丽统治阶级的动员效率,这仗离打起来还早。”

他旋即批示一句:

“以和为贵。”

短短一个词,便将万里之外的邻国内部纠纷消弭了。

“殿下。”

房玄龄照例来此汇报工作。

他也差不多快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这里了。

“殿下刚才在朝会上的出手,果然不凡呐。”他面无表情地拍着马屁。

李明殿下做出了精妙的政治操作,自然是要口头表扬一下的。

但因为这种精妙操作太多了,老房也很难调动“震惊”的情绪了。

李明确实学得很快。

才主持工作多久啊,已经能熟练地利用不同的议题来反向“拖延”对方的时间精力,达到治国政斗两不误了。

李明把思绪从万里之外的高句丽拉回来,问道:

“那起案子,资金流向查得如何了?”

他问的是经济危机之中,铜为何突然紧缺的直接原因。

钱荒起源于铜铁短缺,铁的去向只能大概搞清楚个草图——

消失在幽云一线的边界地带,大概率流入草原了。

但铜,就连这点草图也没有了。

好像就这么凭空消失了一般。

作为铸币材料,铜产量比铁更少,管控也更严格。

各地的铜矿原材料是没有问题的,钱荒时还能从各地调来生铜用于铸币,就是例证。

那,当时短缺的应该就是另一种主要铜制产品——

也就是,铜钱了。

李明判断,有大批铜钱或被窖藏、或被运至境外,才直接导致了那次通货紧缩。

“还未有眉目。”房玄龄直白地回答。

大唐没有银行转账,追查不到资金流向。

发出去的铜钱就像泼出去的水,如果持币的人不突然大撒币,惊动了县衙,谁也发现不了。

“关键是,这些钱是怎么进入了坏人的口袋。

“抓不住源头,我们根本无从查起……”

李明仰头,仔细思考起来。

在治国的间隙,手头上的几件大案悬案,也得花精力解决。

九成宫一起、辽东谣言一起、自己遇刺一起、经济危机一起。

都有一点进度,但都没有彻底破获,抓住最后的幕后黑手。

目前所知,齐王李祐老哥参与了其中的前三起。

只是还不知道这傻子是扮猪吃虎的主谋,还是替人火中取栗的真傻子。

至于经济危机,则彻底没有头绪了。

但此事比较紧急,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太大了,不知道主谋还会不会再次发难。

所以优先让房玄龄解决。

“臣……再仔细排查吧。”房玄龄回答得不是很自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代名相的能力再高,也不可能在科技手段不支持的情况下,搞清楚每一笔大额资金的往来。

他已经差不多把东西市的商户翻了个遍了,硬是没有查出诡异的资金出入。

总不可能把全国的商人都排查一遍吧?

就在这时,走廊外传来砰砰砰的跑步声。

能在殿中这么肆无忌惮地奔跑,除了李明小老弟,也就另一位性子越来越野的前·贵公子了。

那跑步声逐渐靠近,随即戛然而止,大约是被内侍“友善”地提醒了一下。

过了一会儿,那个黝黑的脑袋果然出现在了书房门口。

“明哥,大事不好了!”

长孙延粗着喉咙喊道。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