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99章 房玄龄:我家少主不可能这么脑洞大开

哦呦,我好怕怕……李乾祐适时地做出害怕的表情,一边客客气气、委委屈屈地说着:

“百姓有怨言,所以殿下借卑职的头以平息众怒,卑职在所不辞。

“可财政亏空非卑职一人所为,让卑职吐出所谓‘赃款’,对不起做不到。”

一边唯唯诺诺地退出了御史台。

好像他是被曹操借头的运粮官似的。

前脚踏出衙门,他后脚就抬头挺胸,意气风发地打道回府。

“混不吝的小霸王,确实有些手腕,这么快就查到我头上了。”

干了坏事才没几天就被请到御史台喝茶,李乾祐还是有点后怕的。

他搞贪腐也不是没被查过水表,但他一贯收尾干净,上下打点得力,大家共同掩盖。

所以东窗事发一般都是在很久以后了。

像现在这样,事中就被黄牌警告,还是人生中第一次。

所以李乾祐非常果断,第一时间就动用了手里的王牌——也就是李靖,求来了天王炸。

总算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有惊无险地度过一关。

“小殿下这根弦绷得很紧啊,鼻子也真是够灵的,以后日子不好过咯。”

李乾祐姑且对李明的能力表示认可,旋即嘴角勾勒出一个戏谑的笑容:

“只是他威胁人的样子着实可笑。

“钱我都散出去了,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谁没有从中分一杯羹?

“他能如何收回钱款?他又能如何让收我贿赂的百官,与我反目成仇?”

李乾祐的为官哲学,可以用两个词概括——

见好就收,见者有份。

只要他搞贪腐,这条链子上的所有经手人,不论官员大小,他都会天女散花一样地“分一点”。

而且是根据官阶次第分的,每一个位置都有对应的价格,绝不会乱了尊卑。

总的算下来,他经手的钱,至少有七、八成又被他撒出去用于打通关节、拉拢关系。

他觉得他不是贪污,他只是财富的搬运工。

靠着这样“广施仁德、雨露均沾”,加上“我的卫国公哥哥”,李乾祐可谓从上到下打通了整个官僚体系。

除了“当好父母官”这件无足轻重的加分项外,他算是把官当明白了。

所以,让新领导新官上任就碰了一鼻子灰,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事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次在我这里碰了软顶子之后,李明殿下应该不会再找我的麻烦了。”

李乾祐对李明的警告置若罔闻。

他觉得这只是乳臭儿的无能狂怒而已。

发给长安县民的纸币,确实被他李乾祐贪了大半。

可这又如何?

这一大半,又被李乾祐故技重施,通过各种“合法手段”塞进了长安大小官员的腰包里。

人人有份,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这能怎么查?

难道让京官们自己查自己吗?

现在是整个长安的官僚体系对抗李明殿下一人,优势在我!

“让殿下提前见识见识长安的官场,消磨消磨他的锐气,也是好事,让他将来能少折腾。”

李乾祐觉得,自己对整个长安的官场简直是功德无量。

…………

“明哥,这事儿……要不就这么算了?”

尚书省。

举报人长孙延都忍不住了,主动申请撤案。

最初,阿翁长孙无忌配合工作、积极向政敌李明举报长安令的不法行为,长孙延还很欣慰。

他以为两人终于能捐弃前嫌,共同建设新大唐。

现在才发现,自己错了,错得离谱。

长孙无忌的这次举报,憋着坏啊!

那长安令,看着只是一个县令,其实是一根难啃的骨头啊!

“在李乾祐身上花太多时间和精力,不智,所以一开始我是反对查他的。”

房玄龄轻捋胡须道: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长孙公子,现在恐怕不是收手的时候。”

对于房玄龄的态度转变,长孙延是有些诧异的:

“为什么?”

“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主政,办一件贪污案子却始终办不下来。”李明怏怏不乐地说:

“这案子如果办得虎头蛇尾,那就会损害我的威信,下面的官员就会不服我,不听从我的指挥。”

有一种政治学理论,就是皇帝在治理时,靠的是皇权威严的“外溢”。

就是俗话说的“给你一个眼神,你自己去领悟”。

作为皇帝,千万不要轻易地下死命令。

万一手下办不到,折损的就是皇帝自己的威严。

别看“威严”两字轻飘飘,好像是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关系。

但皇帝之所以能指挥得动手下人,甚至手握生杀予夺大权,靠的就是威严。

失去了这一层皇权的buff,皇帝?不过是一独夫耳。

好一点,手下阳奉阴违;过分一点,手下直接把你架空了。

这就是西域谚语所说的:不要轻易使用你的真本事,因为会让人看出来你真的没本事。

“所以今早您亲自带队抓捕李乾祐时,老臣如果在场,一定拦阻。”房玄龄有些无奈:

“可您动作得太早了,衙门还没点卯呢,老臣也来不及劝您。”

李明抱着胳膊咂了咂嘴。

“事到如今,只能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这起贪污案来了,至少要将赃款追回来大半。”房玄龄继续自顾自地说着:

“否则,长孙无忌定然在朝会上参您一本,处置贪腐不利的帽子是摘不掉的。”

这顶帽子不太好戴。

单从功过相抵的角度来看,处置钱荒这天字头的大事,肯定比放跑几个贪官重要得多。

但是站在陛下考核接班人的角度,事情就不是如此了。

能处置钱荒,说明李明殿下有具体办事的能力。

可处置不了贪污,容易让陛下以为,李明殿下没有御下的能力,权威也不足。

而对一位一把手来说,御下的能力,明显比办事能力重要得多。

毕竟李明殿下竞争的是帝位,而不是真的想当什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什么的辅政大臣。

如果不能把贪污案摆平,这对李明殿下的争储之路来说,就是大大的失分项啊……

“你们怎么都一个个愁眉苦脸的?”

这时,侯君集风风火火地进来了,身后跟着一个抱着满满一纸袋馒头点心的小厮。

“治国是一项体力活,殿下也别苦着脸了,来,吃一个吧。”老侯今天很大方地请客,一屁股坐在席位上,随口骂了一句:

“那些商贩真是狗眼看人低,我出纸币他们不收,只能用铜钱买。

“榆木脑袋!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能转过弯来。”

房玄龄劝道:

“还得再等些时日,这才开始几天呢?

“等到商人们都能够广泛地接受纸币支付以后,就说明钱荒已经缓解了。”

李明看着这包纸包袋上的“奎味观”字样,眉头一挑:

“奎味观是东市最高档的点心店,普通京官进去之前,都得掂量掂量的。”

侯君集对李明殿下的惊讶感到很无厘头:

“嘿嘿,殿下,我能是一般的京官吗?”

开玩笑,这大唐都是老子……和其他人一起打下来的,吃几斤酥酪糕点怎么了?

“纸币形式的薪俸还没有发放,现在官府投放的纸币仍以赈济为主。”

李明抱着胳膊,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君集,你说你在奎味观想用纸币付,只是他们不收。你多出来的这些纸币是哪儿来的?”

房玄龄的视线不动声色地瞄向了侯君集。

大贪污犯侯君集倒也坦诚,直言不讳地说:

“从李乾祐手里来的。”

这答案……倒也不出乎意料就是了。

“你们为什么这么看着我,这可不是我受贿啊。”侯君集为自己辩驳着:

“这是李乾祐向我求一幅墨宝,给的润笔费,不是受贿!”

是是是,这是公平交易,很合理……李明懒得吐槽。

房玄龄的脸色立刻黯淡下来:

“也就是说,李乾祐贪的这笔钱,已经用于打点各个京官了?”

“按照他的习性,多半如此。”侯君集有些嘲讽地说:

“说不定房府也收到了这笔他孝敬的纸币,只是房相食霞饮露,并不知情。”

老侯属实有才无德,性格算不上好。

这也是为什么他以门阀 功臣的双重身份,却还是把自己混成了陛下的孤臣,直到被李明发掘出来。

“这就麻烦了,赃款多半是收不回了。”

房玄龄没空和老侯打嘴仗,手指点着桌案。

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上了秤一千斤也打不住。

这真要按照这笔纸币的流向,顺藤摸瓜一个个查起来,整个长安的官场恐怕都要天翻地覆了。

可不能什么都详查啊,万一真查出来点什么呢。

这不啻于和整个京城的官僚体系开战啊。

偏偏现在,还正是要用到这帮京官的时候……

“既然追不回赃款,我们何不让少府卿再多印一笔钱,把这亏空补上?”侯君集一拍脑袋。

李明站了起来,踮起脚尖,拍了拍坐着的侯君集的脑袋瓜子:

“这还没正式进入流通呢,你就想滥印钞票?等纸币跌得不值钱,谁还用这废纸代替铜钱?”

虽然侯君集不一定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但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他还是懂的,也就不再瞎出主意了。

“那怎么办,李乾祐那人抓不住,难道他贪的赃款也追不回?”

长孙延感到非常泄气。

这种狗屁倒灶的事情如果发生在辽东,他早就开图了。

可是在长安,他也只能盘着。

房玄龄显然看得比他更远,古井无波的神情也泛起了一丝波澜:

“不追回,有损威望;追回,既不可能,也树敌过多。

“难办啊……”

一方面,是储君候选人被一个县令打脸;另一方面,是与京城的整个官场开战。

死局!

呼……李明长出一口浊气,一扫颓丧的表情,挺轻松地笑笑:

“难办,那就别办了。

“人可以暂时不抓,但赃款,总不会让李乾祐贪得那么容易——”

房玄龄微闭双眼,在脑子里过了一下。

李明殿下的决策,大方向没有问题。

既维护了威信,又给京城的百官卖了面子,还能节省目前最宝贵的行政资源。

只是有一个小问题:

如何让官员们,乖乖把得到的好处上交上来?

“如果在我们辽东,一道政令就能让官吏乖乖退赃,否则纪律监察委员会就要请他们喝茶了。”

长孙延现在是言必称辽东了。

当然,他也只能过过嘴瘾。

离开了辽东,大唐自有国情在此。

李明的笑容逐渐深刻:

“官员不可能退赃,但我可以让他们手里的纸币变成废纸。”

房玄龄、侯君集和长孙延,屋子里三人的脸上浮起一层迷茫,短暂地互视一眼。

老房脸上挂起了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容:

“这确实是一个好思路,但该如何做到呢?”

钱币可不会像人一样听话。

让纸币自动失效,这可远远比查清京城每一个受贿的官员更难。

后者只是个官场故事,而前者则可以纳入玄幻的范畴了。

“难道……在印制纸币时,加入了符咒诅咒?”

侯君集耸然一惊,莫名觉得自己浑身有虱子在爬。

唐朝人还是很迷信的,能相信冒领李明施粥的人会穿肠烂肚、李明救活李世民靠的是孝感动天。

而钱在古代又被认为是有灵性的东西,比如五铢钱拼成一把剑,就能兼职驱邪。

所以在钱币上下咒,并不是不可能。

“都不是,只是一个小技巧而已。”

李明从怀里取出一张纸币,指着右下角:

“我早料到在钞票发行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幺蛾子,所以在一开始就做好了准备。”

三人顺着李明的手指看去。

那里印着一行小小的数字。

这是铸币局老师傅们刻的防伪微雕,非常的小,几乎会被人忽略。

房玄龄眉头微微抖动,显然他非常惊讶:

“难道说……”

“就是这个难道说。”李明肯定地点头:

“每一张纸币,都对应一个唯一的数字。

“长安县是发放纸币的第一个县,对应的数字段是零一到一百万。”

房玄龄恍然大悟,嘴唇翕动:

“只需将这一数字段之内的纸币全部作废,就能起到追回赃款的作用了——

“毕竟这只是纸,不是贵金属。没有了朝廷‘信用’的背书,就毫无价值……”

纸币这东西,真是有趣!

利用其本身“毫无价值”的特性,衙门反而能自由地实现发行和收回!

放在过去,以铜铁金银为主的金属货币一经铸造发行,朝廷就等于失去了这笔钱币的掌控权。

就像现在这次钱荒。

民间一看铜价上涨,就把铜钱全部窖藏谋利,个人的牟利行为造成了群体的无利可图,硬生生搞出了这次百业萧条的所谓“经济危机”!

而只要有了朝廷能裁量控制的“纸币”这项工具。

再来做统制调控,就便利得多了!

钱币不够,纸张比铜铁便宜多了,印便是!

钱币投放太多,收回销毁便是!

甚至还可以利用每张钱币独一无二的特性,更便利地破获抢劫盗窃案件!

是怎样的脑洞……不,天才,才能想到“以纸代钱”这一想法啊!

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在充分体会到纸币的便利特性以后,房玄龄不禁又对少主的天才想法大加感叹。

长孙延是习惯了李明的脑洞大开,作为首席秘书,他很自然地为李明的计划做着补充:

“废除长安县的这批问题钱币后,必须立即下发新钱,尽快让普通百姓能有钱兑换粮食,不能让他们饿着。”

房玄龄和侯君集赞赏地点头。

李明把脑袋凑上去:

“长安县不可信。长孙延,由你组织民部的人,将这批新印发的纸币挨家挨户下发下去。”

这活儿对资深片儿警长孙延来说,可谓是轻车熟路了。

“必不辱命!”

…………

说干就干,纸币废除的通知在《长安快报》和皇榜上一刊登,就算告知过了。

对平民百姓的生活也没有造成什么冲击。

因为正如长孙延所说,真正等米下锅的平民,早就把纸币拿去换了大米。

这次作废钱币,对他们完全没有影响。

至于部分手里还存着些许纸币的家庭,这本来就是朝廷免费发给他们的,而且在废除当天,又补发了足够接下去十天口粮的纸币,也就没说什么。

真正受到冲击的,自然是被李乾祐又废纸涮了一通的京城百官。

因为李乾祐出手太“大气”,雨露均沾。

这就导致,他这次涮的人,也有亿点多。

两仪殿,惯例的小朝会。

李乾祐按惯例站在最后排,听着百官争辩的bgm,自己神游物外。

朝堂诸公只需治国就行了,他这个长安令要考虑的那就多了。

听说黄门侍郎刘洎的儿媳妇有喜了,他得琢磨个法子为她提供便利。

既能不动声色、合理合法地讨好黄门侍郎,又要让对方承他的情。

嗯,刘府紧挨着东市,那里的铁匠铺声音嘈杂,万一惊扰了产妇该怎么办?

迁走迁走,全部迁到市场的角落里去。

至于商家和百姓方便不方便,管他何事?

刘侍郎的儿媳妇可是快生了呢!

“黄门侍郎还好说,侍郎现在的上司,也就是同平章事李明殿下,才是我最该讨好的。”

李乾祐把思路拉回到了这个主要矛盾之上。

虽然说,他通过堂兄李靖的关系,直接通达了陛下,让陛下直接出手,替自己挡下这一祸。

但毫无疑问,李明殿下肯定是被他折了面子,心怀怨恨的。

这很不好。

虽说李明不一定动得了他,但生出龃龉,也不符合李乾祐“与人为善”的为官宗旨。

需要修补一下关系。

“李明殿下喜欢什么呢?”

投其所好,是“送礼”的基础。

“犹记得去年,殿下还利用倒卖布匹大赚一笔……

“呵,最是财帛动人心,他也不能免俗啊。”

李乾祐觉得自己发现了华点。

贪财好啊,贪财的领导最容易搞定了。

只要与李明殿下消除龃龉,大家一起和气生财,化干戈为玉帛。

他这长安令的位子,就还能继续坐稳。

甚至于,如果殿下更进一步……

他说不定也能更进一步……

就在李乾祐美滋滋地拨着算盘的时候。

朝会也进入了愉快的弹劾环节。

被他视为理所当然修好关系的黄门侍郎刘洎,离开了自己的席位,来到陛下面前,率先参了一本:

“臣举报长安令李乾祐,办事不利,以致纸币发放出现反复,百姓不满,民怨沸腾。”

咦?

在小朝会中只是个点缀的李乾祐,猛然听见自己的名字,不由得吃了一惊。

而且还是被列为了弹劾对象!

而弹劾他的,还是自己正要讨好的黄门侍郎!

发生了什么?

李明这次换发新钞,是完全绕过了长安县衙。

而李乾祐作为一位“讲究人”,平时和各位官僚打好关系都来不及,绝不会拨冗阅读《长安快报》这种低俗读物。

所以,对这次废除旧纸币的事情,他还懵然不知。

“臣附议。”

很快,又有数个官员跳将出来,参李乾祐一本。

其中重量级的官员也不少,个个苦大仇深,仿佛与李乾祐有不共戴天之仇。

很快,这股弹劾之风就席卷了整个两仪殿。

除了稳如泰山的房玄龄、长孙无忌两人,几乎所有京官都共襄盛举,参与了这场口腔体操。

在钱荒兴起、党派政斗暂时压下的如今,这么强烈的火药味已经难得一见了。

李乾祐被大伙儿喷傻了,呆呆地坐在末尾的席位上,一时不知该如何自辩。

耳畔好像响起了某个乳臭儿的声音:

你惹错人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