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86章 不是...李二,大唐这回真的药丸了

“宝琳公,寡人见你身染重病,是否要休息几日?是否需御医替你调养调养?”

长安报社。

李明嫌弃地顶住侯宝琳,竭力让那张挂满鼻涕的脸保持在一臂之外。

然而,经过一年的发育,侯宝琳似乎是武将血脉觉醒,身高一下子窜了上来,李明居然有点顶不住他了。

“明哥最近在忙些什么呀?都不来报社了,兄弟们都见不着你了。”

侯宝琳的口条也比去年读小学时利索了许多,完全是个大孩子了。

就是鼻涕仍然呼呼地流,疑似是过敏性鼻炎有点严重了。

侯宝琳不像其他年龄大的孩子,才刚启蒙没多久。

而且从他阿爷侯君集就能看出,他们侯家显然不是“少读诗书”那样的天才家庭。

所以,侯宝琳没法像其他小伙伴那样,直接就能做牛马(划掉)直接为祖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做贡献,还在私塾里读书。

不过,侯君集也有意在拉近乖孙儿和小领导的关系,让他在学习之余,时不时来长安报社露露脸。

“唉,总是有点事要忙。”李明苦恼地挠着头头。

这不是托词,最近他确实在忙着远程处理政务。

辽东(包括高句丽)那边倒是好说。

有完整的组织架构,有韦待价坐镇,长孙延、房遗则、尉迟循毓三小只辅佐,又有从头打造的职业吏员体系。

基本能做到,在坚决贯彻总方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全体上下的工作积极性。

平州与营州的工农业生产稳步增长,薛仁贵正在两个都督府内积极发展赤巾军成员,高句丽的鲸吞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一切看起来都井井有条。

如果只看辽东当地的报表的话。

然而在报表之外,始终有两个场外因素在困扰着李明。

一件是小事,来往京城和辽东的邮驿越来越迟缓,等一个月都成了常态。

因为辽东寄给李明的汇报是每日一寄,虽然有延迟,但理论上应该每天都能收到。

然而,这段时间的现状是:几天不收信,一收收几天。

显然是邮驿人员把几天的信件打包在一起,一股脑投送了。

这样省力是省了,但时效性也损失了。

李明为此还专门找到了主管邮驿的官方人士,的顶头上司,进行投诉。

也就是,李治老哥。

邮驿是归尚书省兵部管的,而兵部尚书李世绩是李治的起家近臣、头号马仔。

李治还真吭哧吭哧地去问了,并及时反馈了原因:

燕山附近州县的兵部,取消了驿使货币形式的月俸,全部配发禄米。

导致有些家里不缺田、但缺钱的驿使辞职不干了,大大影响了送信效率。

除了这件小事以外,困扰李明的还有一件大事。

河北山东的经济,很明显出问题了。

辽东一直和大唐(划掉)邻近的兄弟州县做着买卖。

铜铁制品与矿产就不说了,交易总量在这个月内突然断崖式下跌。

交易金额也在跌,但跌的只是“金”额,内地的买家仍然在使用米、粟、布帛这类的大唐硬通货支付货款。

不仅是铜铁,向兄弟州县出口的其他货物,不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对方也几乎使用实物支付。

又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时代。

这虽然让辽东的粮食布匹爆仓,但也留下了“谷贱伤农”的隐患,不可长久。

而辽东向内地购买货物时,则猛然发现,自己手里的“开元通宝”购买力爆炸。

一夜之间价值翻倍,一文钱当过去的好几文用,买东西像不要钱一样。

在生产力平稳的农业社会、在以贵金属为货币的古代,这显然很不正常。

而这,又能与上一件“小事”联系在一起——

幽云一带、与平州接壤的州县,无力支付驿使的货币工资,改以禄米支付,导致大批驿使辞职。

“铁器要向辽东大量购买,而又支付不起铜钱。

“最近河北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会突然金属短缺了?”

李明坐在报社,询问理应消息灵通的记者们。

记者们纷纷摇头,表示我不道啊。

因为这家报社叫“长安报社”,并不叫“大唐报社”,消息来源主要局限在长安一城而已,对其他地区的动向并不清楚。

“长安有的是外地来的商人,你们问了吗?”李明敲敲桌子。

“呃……”面对社长的诘问,主编裴行俭有些惭愧地回答:

“贩夫走卒之事,我们确实不太清楚……”。

大家毕竟不像李明开着天眼也没有在辽东熏陶过,思想仍然带着很深的时代烙印。

除了李明派下来的舆论宣传任务以外,取材重点下意识地按“帝王将相”、“士农工商”的顺序排列。

所以,报纸内容主要集中在朝廷动向上,对市井街坊、尤其是商业方面的动向,关注甚少。

“唉……我也不是在责怪你们。”李明开启了责怪模式:

“老百姓爱看宫斗故事,而你们接近皇宫取材方便,根据成本收益计算,这么决策也无可厚非。

“但你们也要多多关注民间,做好我的……做好朝廷的耳目喉舌,为治国理政提供依据啊。”

“您教训得是……”裴行俭唯唯诺诺。

可怜的小裴背后,狄仁杰和来俊臣倒是腰板笔挺。

李明朝他们招招手。

两人好奇地探下脑袋,结果一人挨了一个爆栗。

“就算主编裴行俭有九成的错,但你们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李明反问。

来俊臣还是一脸油腻的笑容:

“嘿嘿,明爷,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工作内容真的只限于‘朝廷’啊。”

只限于朝廷命官……狄仁杰在心里补充。

行行行,跟我玩官僚主义推诿塞责是吧……李明气鼓鼓地离开报社,回到了西市的街道上。

他意识到,自己的情报工作确实还存在盲点。

辽东的情报委员会主要对外,因为辽东本地的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有各委员会负责报送,他了如指掌。

长安的肃反委员会主要针对官僚体系,是收集官场情报、搞渗透暗杀的谍报机构。

他还缺哪一块?

他还缺在辽东以外收集社会经济情报的机构。

虽然他能在房玄龄的尚书省看到全国各州县的大数据,也能写信询问幽州刺史崔民干。

但辽东以外基层官吏报上来的数据,呵呵,也就只能“仅做参考”了。

准不准另说,时效性是肯定不够的,数据说不定都是去年的了。

但一些重要的市场信息,比如铜铁这类常用金属的交易价格,是瞬息万变的。

大唐一年的铁产量也就一二百万斤,合计一两千吨,只要交易稍有波动,就可能导致价格剧烈震荡。

加之各地之间运输不便,各地的市场实质上是半封闭的,市场容量越小,价格波动就越剧烈。

这显然会对当地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冲击。

要提前应对预防此类事件,就必须及时掌握各地的关键经济数据信息。

“只是,在我统治全国并全面改革之前,想要得到实时而准确的全国数据,是不太可能的。

“退而求其次,我应该从民间入手,收集乡里坊间的民生情况,定性而非定量地判断社会经济发展动态……”

李明一边思考着,一边在披甲护卫的簇拥下,徜徉在西市的街道上。

“明哥~明哥!”

思考之中,李明隐约听见好像有人在叫他。

紧接着,前排的甲士骚动起来。

卫士们捉住了一个人,把他反手按在地上。

“发生了什么?”李明顿时警惕起来。

甲士们牢牢护卫在李明左右,严肃地说:

“殿下,一个可疑的突厥人突然靠近,疑似图谋不轨!”

突厥人,又来?……李明的心吊到了嗓子眼。

“哎哎,明哥,是我啊!执失步真~”

那个被甲士迭罗汉一般压在地上的可疑突厥人,鼓起最后一口气,发出虚弱的口申口今。

…………

“哎呀哎呀,要不是明爷及时搭救,我怕不是要被压死……”

路边茶摊,执失思力一边喝着茶压惊,时不时心有余悸地瞟一言威风凛凛的护卫。

“哎呀,我之前就觉得明哥来头不一般,果然……”

执失思力咂咂嘴。

作为一开始替李明“销赃”的黑市商人,他一直秉持着这行当的默契——

不主动打探交易对手的底细。

李明看着这尊比上次见面更消瘦破落、每次都精准踏空的行业冥灯,冷不丁地说:

“执失老弟,你又破产了?”

执失思力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散财不能算破产!……生意人的事,能算破产么!”

接着便是什么“他人恐慌我贪婪”、什么“价值投资”之类的,茶摊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你最近在忙什么?”李明问道。

执失步真眼神闪躲:

“被大理寺请去问话,关于过去的部落问了一些问题。”

哦哟,房玄龄他们查案都查到你头上了啊。

李明有些吃惊。

想起来了,执失步真当年也曾是阿史那结社率部落的成员。

九成宫事件前夕,还是这位老哥通的风报的信。

“我问的不是这个。”李明戳穿了执失步真的借口:

“你这次又怎么破产了?”

执失步真顿时窘迫起来,脸涨得通红。

最后,他还是低下了头,从牙齿缝里挤出几个字:

“我真傻,真的……”

听着这位突厥老哥的诉苦,李明的表情也渐渐同情起来。

前段时间,执失步真听说,扬州铁价上涨。

本着捞一笔翻身的赌徒精神,老哥把能卖的面子都卖了,找钱庄借了笔钱,进了批钢铁,花钱运到了扬州。

没想到,扬州的铁价确实上涨了不少不假,但铜价上涨得更厉害。

如果在当地直接将铁换成铜钱,得到的金钱总量反而还没有成本高,亏大发了。

无奈,执失步真只能弃用铜钱,转而收取大唐的另外两种通行的实物货币——米和布。

结果,当头撞上了南方百年一遇的连续降雨。

米发霉了,布被虫蛀了,剩下一点价值稍高的布帛运好歹运回了长安。

结果长安的布匹市场,去年刚被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李明同志利用囤积居奇霍霍了一波,导致去年跟风的养蚕人激增,今年供应量暴涨,价格暴跌。

完美符合经济学里的农产模型。

执失步真为了还钱庄的高利贷,不得不将这些布割肉了。

这么一来一回,刨去运费、利息等成本,执失老哥还倒欠了一屁股债。

“你这……”

李明也不禁扶额。

某种意义上来说,执失老哥的消息其实是很灵通的,很早就嗅到了扬州的商机。

当初九成宫事件提前通风报信,就可见一斑。

只是老哥的点子实在是……太背了。

所以说,运气也是实力的全部啊……

“等等,你说扬州也缺铜铁?”李明感到悚然。

“嗯呐,几个月前的事了。”执失步真恨恨地点头。

奶奶的,明明自己抓住了商机,操作也没什么问题,怎么就亏成这样……

踏马的,为什么……

砰!

一记闷响,好像是硬砖头拍在茶桌上的声音。

执失步真哈了一跳,定睛一看。

李明在桌上拍出了一块银灿灿、光亮亮的,砖头。

嗯,是银子做的,银砖……

“给你拿去还债,剩下的自己留着。”

李明把砖头推到对面。

执失步真陡然呼吸急促,激动得差点昏古七。

“不是,明哥,明爷……您这……”

这到处占人便宜的小王八蛋,怎么今天这么大方了?

“不,和你提供的情报相比,这点不算什么……”

李明心不在焉地说着,匆匆跳下座椅,已经满头大汗了。

“等等,明哥……明爷!您去哪儿呀?我……我请您吃饭。”

执失步真快被突如其来的幸福砸得意识模糊了,强撑着用这几年做生意学会的“华夏式客套”客套几句。

李明头也不回:

“回皇宫!”

事情大条了事情大条了!

本以为铜铁紧缺只局限于和平州相邻的幽云一带。

没想到,已经蔓延到淮南的扬州了!

这就已经是半个大唐了!

而且燕云靠近资源丰富的燕山、太行山,扬州则与盛产钢铁的马鞍山有便捷的水运相通。

两地都不应该缺乏铜铁啊!

可还是缺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

按照这一势头,这场吊诡的金属短缺,迟早会波及关中京畿,席卷全国!

…………

太极宫立政殿,李世民气鼓鼓地把自己关在书房里。

被房玄龄的报告这么一挑动,他几天来的好心情又被毁了。

“如果刺客不是临时起意,也不是为阿史那结社率报仇……

“那就是有人指使?”

李世民多聪明一人,也很快想到了这一层。

“谁指使的他们杀李明?

“李承乾?李泰?李治?还是他们兄弟三人合伙?”

他有些懊恼、又有些讽刺地自言自语着。

李明急着逃离长安,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他觉得,是三兄弟里的其中一个想杀他?

他怀疑,三人中转变最大的李承乾最有嫌疑?

还是说,李明只是借题发挥,演一出苦肉计,让朕对李承乾起疑心,离间父子关系?

那李泰又是为了什么?

李泰那么急着去洛阳干什么?

真的为了修整他那魏王府?

谁信啊,盖房子又用不着他亲自上!

而且什么时候修整不行,偏偏选在争储日益白热化的现在?

李泰是不想被暗杀,向兄弟们提前认输求饶?

还是为了对李承乾落井下石,让朕对承乾的怀疑更深,不惜搭上自己的前途?

唉,四人中,还是李治最老实。

但他久久没有动作,是不是见事迟了?

“哎哎哎!烦躁,烦躁!

“这群兔崽子就没一个省心的!”

被房玄龄打开了匣子以后,李世民的思路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四处发散。

一会儿滑坡到四个崽子没一个好人,一会儿又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至于自相残杀。

左右两边反复横跳,让他纠结得只想扯自己的头发。

“养孩子原来这么折磨人么,父皇……”

李世民不禁喃喃。

就在这时,李明冲进了书房,满头大汗。

在这位无法无天的小殿下身后,宦官们急急忙忙地追了上来,像闯祸的小狗似的,低着头偷眼瞧着陛下,悻悻地说:

“陛下,辽东节度使求见……”

“朕看到了,不用你说。”

李世民很快收束心神,恢复了往日的威严,用眼神把懵逼的宦官逼退。

书房里又只剩下了父子二人。

李世民看着喘着气一路飞奔而来的小儿子,叹了口气:

“吾不是不能理解你的烦恼,但你有些过于警惕了。

“作为弟弟,你不该如此怀疑你的皇兄,这是不敬。

“吾会进一步加强你的守卫,但你如果想离开京城远赴辽东,不行。借此诋毁你的竞争对手,更不行。”

李明一愣:

“你在说什么?”

装无辜装得还挺像那么一回事儿……李世民冷笑道:

“你不是怀疑你的皇兄对你不利么?想据此对吾施压么?”

“谁管那些蝇营狗苟的宫斗!”李明烦躁地挥了挥手:

“出大事了!这回大唐真的药丸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