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85章 老房:挑拨李家父子,还是我在行

怎么,你也想辞职?

李明眼神冰冷地看着哭得花枝乱颤的肥肥李泰。

没有人比魏王更懂怎么讨父皇开心。

早在这一轮玄武争霸赛开擂之前,李泰就已经是立政殿的常客了。

早请示、晚汇报,把李世民舔得不要不要的。

而老李也有意给太子树立一个“宿命之敌”,既是砥砺又是备胎。

两人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李泰就这么成了李承乾的童年、少年、青年阴影。

这也是为什么李泰在东都洛阳有封国、有自己的魏王府以后。

却还是能顺理成章地赖在太极宫里。

磨刀石怎么能离开刀呢?

他要就藩,李世民还不见得乐意呢。

某位病遁失败、被一脚踢到封地的齐王匿名点了个赞。

“为什么?”

李世民收起了脸上的笑容,严肃地俯视着跪在地上嘤嘤嘤的老四。

好你个家伙,继李明以后,你也来给朕上眼药?

好不容易兄弟们和谐了没几天,你们就一个个闹起了分家?

怎么,就这么见不得大哥悬崖勒马,幡然悔悟?

你们几个弟弟是不是串通好了?

下一个是不是该轮到李治向朕逼宫了?

“嘶~”莫名躺枪的李治感到了一股寒意。

“呜呜呜~父皇恕儿臣不孝……”

李泰哭得稀里哗啦的。

众人从他口齿不清的念叨中,总算是搞清了事情的原委。

一句话总结就是,装逼装大发了。

因为他向社会输送了太多洛阳魏王府的“人才”——也就是奴婢奴仆,同时又在府里收纳了太多流民。

一进一出,原本华丽的魏王府变成了个什么样子,不难想象。

味大,无需多言。

“所以,你要先去洛阳整肃王府?”

李世民脸色一黑,不知是该生气还是该苦笑。

“正是,父皇。”李泰终于是止住了痛哭,哽咽着说:

“府上混乱不堪,坊间邻里多有怨言,儿臣不得不收拾首尾,重新将王府修缮整理一番。”

这借口……倒也还算个借口。

李世民面色少舒,问道: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回来?”

“今年冬,将洛阳那边收尾,儿臣恳请届时再随侍父皇左右。”

虽然哭得真情实感,但李泰的作为是一点也不含糊。

什么样的整顿需要业主在工地上呆个半年?

又不是让你亲自提着桶打灰。

李世民的脸色又拉了下来,冷冷地说:

“无妨,魏国本就是你的封国,你若想就藩,随时可去。

“朕身边有诸子陪伴,魏王不必为朕操心,好好治理当地为要。”

酸气都快溢出屏幕了。

若是以往,李泰肯定抱着父皇的大腿大呼我错了。

但今天,他却只是再顿首,便作出恋恋不舍状地告退了。

李世民望着李泰的背影淡出视线,生气中带着不解。

熊孩子病怎么还带传染的?

怎么一个个地都觉得自己翅膀硬了,迫不及待地要飞出太极宫了?

他气冲冲地瞪了李治一眼:

你小子若也敢拿就藩和朕抗议,朕不但不挽留,还要像对待其他庶子一样,没有朕的敕令不得随意回京!

“嘶~”无辜躺枪的李治再次莫名感到了一阵寒意。

“你小子也是,再和皇兄闹矛盾吵着要离家出走,索性别回来了!就窝在辽东的山沟沟里冻一辈子吧!”

对付厚脸皮的老十四,李世民就没对待老实巴交的李治那么客气了,直接出言训斥一顿,便气鼓鼓地上朝去也。

李明莫名其妙地抓抓头皮。

他倒不是被父皇喷懵逼了。

而是李泰突然提桶跑路,让他感到非常的不解和惊讶。

他想得比李世民更深一层。

都是千年的老狐狸,李泰绝对不是给太子摆脸色这么简单。

当老鼠主动从米缸跑路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事情不简单。

怎么,难道他也感受到了承乾老哥的王霸之气?

还是说,被王姨娘的公开处刑吓得跑路了?

亦或者,李泰这次投了,退出争储,只求当个安乐王爷以求自保?

毕竟现在是斗争的深水期,突然离开权力中枢长达半年,又没有像李明那样远离中央、方便割据的基本盘。

基本是没有机会翻盘,可以视为退赛了。

“李泰这是主动放弃竞争,躺平任嘲,求兄弟放过么?”

作为自保小达人,李明很自然地将李泰的行为解释为“激流勇退”。

因为当摆开四子夺嫡擂台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李泰的失败。

如果李泰这个备胎够强,还要拉李治、李明这两个小辅助轮干什么?

若是在以前,李泰想退赛都不行。

朕缺的储君磨刀石这一块,谁给朕补啊?

但如今,李世民还算干脆地放走了李泰,多少也折射出了帝王的本心。

毕竟,李世民可没有放走李明啊!

…………

“知道自己无望以后,尽量少拉兄弟仇恨,混个闲适的王爷当当……

“唉,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啊!

“要不是我知道事后还是逃不过清算,我也不想这么累,我也想辞职……”

李明坐在大理寺卿的座位上,还在嘀咕着此前李泰跑路的事儿。

四哥这次是爽了,听说父皇合并了洛阳魏王府周边的里坊,有池有堤,全部赠给他作为宅基地。

从此财富自由,安心退休养老。

而我还得996,一边治国一边办案……

“殿下,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要传唤证人吗?”大理寺卿孙伏伽打断了李明的思考。

他和刑部尚书刘德全,就像左右护法一样,分坐在李明两边。

两部门的侍郎等其他官僚则坐在更下位,忙着做案情梳理。

除了双操辽东和高句丽这门自己给自己找的事以外,李明理论上还有一件任务。

那就是彻查端午节内苑意外案。

虽然查案权实质上是十四奸党在朝堂大吹妖风的工具,走狗们一直忠实地贯彻着党魁的精神,能拖则拖。

但面子上的工程还是得做的。

主查人还是得偶尔临幸一下衙门的。

“传吧传吧。”李明三心二意地认可了手下的意见,心里再度羡慕起了无知是福的四哥李泰。

衙役带上了一位少女,看上去十六七岁上下,长得过目就忘,连穿着也是过目就忘的普通印花裙衫。

嗯,作为此案重要“证人”被提上来的,就是前·宫女胡三娘。

“端午节那晚倒塌的灯台,就是你负责维护的?”案件主谋李明问道。

“回殿下,奴婢一介女儿身,又是新来的,只会些刷漆洒扫。建筑修复这类体力技术活,是工匠的事。”案件作案人胡三娘回答道。

他俩早就事先串过供了,今天只是走个过场而已。

相比老牌影帝,新人胡三娘的演技有些松弛,但她的低存在感弥补了这一点。

问答过程中,并没有被一旁的办案人员看出什么马脚。

李明:“所以你在检查那灯台时,并没有发现虫子把柱子都快蛀空了?”

胡三娘:“没有。除了我以外,其他宫女也都没有发现虫蛀。”

李明:“那你在这起意外中确实没有过错,当时不该将你降职减俸的。”

胡三娘:“殿下圣明。既然我当时不该被发配东宫,那东宫宫女被裁撤时,就应该与我无关,我理应继续进宫侍奉诸位贵人。”

反正我就是想当宫女,去哪个宫我无所谓。

体制内铁饭碗就这么香么……李明心里吐槽,忍着嘴角抽搐的冲动,不苟言笑地说:

“结案后,寡人自将还你公道。”

在清汤大老爷的主持公道下,胡三娘千恩万谢地退下了。

孙伏伽捂着脸打了个哈欠,道:

“殿下,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请您定夺。”

李明神色一凛:

“什么问题?”

刘德全凑了上来,神色严肃地说:

“衙门的厨子生病了,咱午饭去哪儿吃?”

李明的表情更严肃了:

“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摸鱼部门陷入了激烈的头脑风暴之中。

…………

相比和谐的凶杀案办案现场,太极殿里的斗争就要激烈得多。

在太子触底反弹、魏王激流勇退之后,朝廷的格局继续发生着变化,风云变幻。

浪子回头金不换,太子在跌入谷底以后,怎么走都是向上。

何况陛下肯再给太子一次机会,本身就暗示了圣意。

太子党重振旗鼓,不但回收了原先意志不坚定的摇摆成员,还吸纳了大部分原魏王党成员。

而剩余的魏王党、不太想掺和争储这个泥潭的中立派、对十四奸党的卑鄙行径感到嗤之以鼻的清流忠臣、以及对重新均分天下田地感到本能恐惧的守旧派们。

则都团结在了晋王李治的旗帜之下。

一来,李治忠厚老实、平和中庸,相比两个疑似有点太极端的兄弟,实在是拟人得多。

二来,李治年龄尚小,又不是某位主观性过于强烈的小妖,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少年,所以容易……接受属官的“专业引导”,懂的都懂。

如此一来,随着李泰的退出,四子夺嫡的形势迅速演变成了三足鼎立。

并且因为李承乾与李治本身就没有什么矛盾,所以两党隐隐有合流之势,共同夹击异军突起的十四奸党。

“末将……那个,臣以为,漕运这事儿吧,确实要像军队那样统一管理,才不会在必要的时候陷入无组织无纪律。

“所以我觉着吧,杨令公当帅,房相公当将,就挺合适。”

负责漕运疏浚的工部尚书薛万彻率先发言。

这位土木大将军现在也算是打灰界的专业人士了。

尽管用词甚是粗鄙,但再也没有人把他的意见不当回事。

然而,一旦被文臣们认真对待,就意味着失去了新手期的免喷特权。

岑文本率先发难:

“仗不是没打过,灾也不是没闹过。为何唯独这一次要统筹漕运了。

“是否有借国难弄权之嫌?”

这位中书侍郎走位向来飘忽。

在李泰退场后,他这次又不知道投入了谁的门下,喷起上司中书令杨师道“弄权”毫不嘴软。

而老岑的意见,也代表了相当一批朝臣的想法。

你李明的势力膨胀得太快了,既有地盘又有兵,还利用两起案子,大搞文攻武吓。

还给不给人留活路了?

你上台以后,是不是要把异己全部清除掉,用中下级官吏架空我们啊?

在一片“附议”声中,薛万彻被喷得灰头土脸。

最后,由大司空长孙无忌定调:

“节度使的担忧不无道理,在饥荒和战争的双重冲击下,统筹漕运调度是很有必要的。”

接着,他话锋一转: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战争期间,漕运应当首要为战争服务。

“因此,调度也应由军事主帅负责。”

虽然还没有正式官宣,但大臣们都已经听到了陛下有意放出的风声——

以李世绩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薛万彻为副总管,联合阿史那思摩——现在叫李思摩——所率的东突厥残部,秋收后北伐薛延陀。

长孙无忌和李世绩如今都是晋王党,他的这番操作,相当于是把大权拢到了李治的手里。

他摸着下巴,睥睨群臣,一副“谁赞成,谁反对”的架势。

群臣纷纷站队。

不论是李世绩还是房玄龄、杨师道,都有足够的能力处理此事。

所以大家的站队完全无需考虑人选的适配性,是彻彻底底的屁股决定脑袋。

十四奸党受到了太子、晋王与原魏王党的三方夹击,寡不敌众,声量上败下了阵来。

李世民冷眼旁观朝中局势,在暴脾气的薛万彻要动手揍人以前,提前制止了争吵:

“朕有考量,此事再议。”

换到下一个话题,是让大唐人身心愉悦的战前后勤准备问题。

朝堂又立刻恢复了和谐,正常奏对。

大家对事不对人,该站队站队,不妨碍齐心协力治国。

…………

散朝后,李世民专门叫住了房玄龄。

老房肿着两个黑眼圈,一副修仙过度的样子,强撑起精神作揖问道:

“陛下?”

“玄龄公,朕见你连日精神不振,是身体不适么?是否要休息几日?是否需御医替你调养调养?”李世民关怀地问。

在魏征积劳成疾、郁郁而终后,老李就特别关注老伙计们的身体健康。

面对大领导的关怀,房玄龄深深作揖,道:

“蒙陛下圣恩,无以为报。

“托陛下的福,这副残躯尚可维持。

“只是这几天,老臣让属下核对查阅盐铁、铜冶、锻造的历年账目资料,倒推国内的铜铁大致数量……”

李世民吃了一惊:

“玄龄公查这个做甚?”

光听就知道,这是一项浩大而枯燥的工程。

既繁杂,又无必要。

为什么要把精力浪费在这项工作上?

“国内发生了什么吗?”李世民严肃地问。

房玄龄略一迟疑,却是缓缓摇头:

“臣……也不知道。”

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你就在那里查?

李世民皱眉愈发深刻。

批评老房无的放矢吧,看他这幅辛勤操劳的样子,实在不忍心。

不批评吧,把精力耗费在无用功上,既让自己形销骨立,又让属下操劳过度,实在不是智者所为。

“未雨绸缪虽是好事,但国事这么多,不可能事事提前有准备。还是要将主要精力放在眼下为要。”

李世民只能旁敲侧击地劝导道:

“说起来,节度使遇刺案,查得如何了?”

房玄龄像挤牙膏一样地汇报着部分进展:

“臣审问了九成宫事件中俘虏的底层残匪,以及与阿史那结社率同一部落、又滞留在长安的突厥人。

“一共梳理锁定了大约几十个人,他们都行踪不明,而且符合那两名刺客的身高、体重、大致年龄等特征。”

“不错,再接再厉。”李世民简单地勉励道。

虽然有点慢,但有方向、有进展总归是好的。

房玄龄看了皇帝一眼,想了一会儿,还是决定补充一句:

“阿史那结社率的部落,是在吞并、俘虏多个突厥和铁勒部落后形成的。

“加上结社率刻薄寡恩,其在部落成员之中的风评并不佳。”

李世民的脸一下子就阴沉了下来:

“玄龄公,你不妨把话说得更明白一些。”

“臣以为……”房玄龄小心谨慎地斟酌着词汇:

“这起刺杀,不见得是刺客为结社率复仇,而进行的不理智行为。”

李世民掩饰不住脸上的不悦,只是简单地点点头,瓮声道:

“朕知道了,辛苦。”

如果不是复仇,不是不理智行为。

那就说明,这起针对李明的暗杀案,是理智的、有预谋的行为。

这就必然会牵涉到另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谁是主谋?

薛延陀是肯定逃不掉的,这口锅背好。

但是李世民自己心里清楚,薛延陀远没有神通广大,达到可以随意遥控长安的地步。

不然还和它打什么仗?直接投了算了。

不排除像九成宫事件那样,牵扯到了薛延陀或别的什么外部力量作为外援。

但很明显的是,真正的主谋就潜藏在大唐内部。

对方不但有杀掉李明的动机。

而且毫无疑问,其对李明非常了解,对他的行动日程了如指掌,并且有动手的能力。

这样的势力,只能在长安,只能在太极宫。

甚至有可能,就在朕的身边……

李世民不愿意多想下去。

脑海中无来由地闪现一副图景:

相互竞合的嫡子们,和和气气地齐聚在书房,激烈地讨论争辩着治国的议题。

虽然这就发生在不久前,却让李世民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仿佛发生在很久以前,稍一动荡,这段美好的记忆就会破碎一般……

“恕臣告退。”

见拱火成功,房玄龄立刻一拱手,麻溜地跑了,嘴角勾着进谗成功的笑容。

很好。

看陛下这幅便秘的样子,他在陛下和三位嫡子之间打下的钉子又生效了。

挑拨李家父子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上蹿下跳地搬弄是非。

如果刺杀李明的凶手不是临时起意的孤狼行动,那谁最有动机幕后主使这一切?

显然是和李明直接竞争的三位嫡子啊。

陛下即使情感上不愿意承认,但心底里其实门儿清。

老房这么轻描淡写地一抹屎,就给三个嫡子套上了杀弟的嫌疑。

看重家庭和谐的陛下,很难不会对他们仨心存芥蒂。

三嫡子的部众大有报团取暖的趋势。

得给他们一记当头棒喝,杀杀锐气了。

“殿下脾气太硬,不可能像太子、魏王、或晋王那样,成天围着陛下打转,插科打诨地逗他开心。

“唉,还是得我来做这个挑拨父子关系的恶人。”

房玄龄觉得,自己为老李一家付出了太多。

辅佐了一代人,又要削尖脑袋地辅佐下一代。

没办法,这也是为了大唐的下一代。

防止陛下脑子一抽,最后选出一个不干实事的马屁精,让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倒大霉。

“接下来,继续查铜铁矿产明细吧。”

房玄龄重新振作精神,匆匆往尚书省衙门赶。

李明殿下那句“大唐铜铁供应是不是出问题”的猜测,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不去。

作为李明座下头号跟班,他对这位领导的嗅觉之灵敏大有体会。

绝不会因为殿下的年龄,而有所轻慢。

李明如果发现有问题,那就多半有问题。

“可问题到底表现在哪儿呢?”

房玄龄百思不得其解。

就像一个活蹦乱跳的年轻人,突然被孙神医判了“病入膏肓,命不久矣”。

很莫名其妙,很惊恐,但又不敢无视之。

因此,对于朝廷最近在争的什么“漕运调度之权”,老房作为薛万彻钦点的“主将”,对此并没有很上心。

他年纪大了,精力也是有限的。

漕运这事儿,相信朝中的其他同僚们一定会处置好的。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