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87章 你的大唐?不,是你的大唐

整天要完要完的,李世民都快对这两个字脱敏了,批脸一拉,神色颇为不悦地说道:

“别打岔!”

你特么才别打岔……李明涌上一股气,硬是咽了下去。

越是这样,就越要冷静思考,真吵起来无益于事情的解决。

李二太情绪化了,就让让他把。

“你小子,小聪明是有,但格局太小,缺少大局观!”

李世民摆起了父亲的架子,头头是道地数落起了小儿子来:

“你成天就缩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皇兄要害你、权臣要害你、嫔妃要害你,全天下都要害你。

“这是极度错误的!你既然身处万人之上,总是要得罪人的,做大事岂能惜身?

“你要是这也怕、那也怕,何苦生在帝王家?不如去当庶民……”

老李正喷到兴起,看着李明古怪的眼神,猛然想起一年前那厮大闹两仪殿的什么“父皇我能辞职吗”。

“咳咳。”李世民生硬地转移话题:

“吾想说的是,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当胸怀天下!

“岂可如胆怯妇人一般,成天忧虑自己的安危?你应当忧虑天下的安危。”

看着顽劣的李明老老实实地听着,李世民来感觉了,滔滔不绝。

“你将辽东一地两州治理得不错,说明你是有一定才能的,但你的格局制约了你的上限。

“你又岂可如小地主一般,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你应当以全大唐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心中装着全天下的百姓,而不仅仅是辽东的那两个下等州!

“你应该如此这般,不应如此那般……”

李明全程乖巧,听着父皇就像普通喝醉酒的老父亲一样,叨叨着人生哲理。

“呼……”

李世民直抒胸臆,终于一扫房玄龄在他心里洒下的阴霾,感觉爽利多了,最后总结陈词:

“你,听明白了吗?”

李明点点头:

“你的意思我知道,不就是警告我,让我不要和三个皇兄阋墙,不要把辽东从大唐分裂出去么?”

李世民一怔。

你小子不是知道得很清楚嘛!

那你为什么还总是惹朕生气?

是因为你想让朕发火吗?

“吾自当听你言,观你行。”

李世民颇为威严地说完了闭幕词,便坐回了龙榻上,翻起奏疏。

意思是你可以走了。

但李明还没走。

李世民皱着眉头抬起眼:

“怎么,你还有什么要申辩的?”

李明整理了一下思绪,像哄自己发脾气的女儿一样,哄着老爹:

“父皇,我接下去说的话,非常重要,烦请您拨冗静听。”

呵,乳臭儿还挺煞有介事……李世民心里哂笑,装模作样地翻着奏疏:

“说吧,朕在听。”

李明:“大唐即将发生经济危机。”

“你还是格局小,只着眼辽东一地……什么?”

李世民下意识地放下奏疏,迷惘地抬头。

“呃……”李明挠挠头,试着换了种说法,像幼儿园阿姨一样,一字一句慢慢地说:

“我是说,大唐,的经济,马上要发生危机了。”

李世民还是一头雾水:

“你说什么?”

“这……那我实在不知道再能怎么解释得更简单了。”

李明也感到词穷了。

“经济危机”虽然是个新词儿,但经济和危机这俩词儿的意思都很明确,拼起来应该不难理解吧?

“不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你会突然谈论经济危机,仿佛今年的北伐薛延陀,对我们注定了凶多吉少。”

李世民用力地点着奏疏,仿佛在为自己的政绩申辩:

“宿麦丰收,府库充盈,各地义仓堆积了足够三年的粮食。

“虽然秋天以后,南方的部分地区可能面临歉收和粮食短缺。

“但只要义仓开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何谈危机?”

在士农工商阶层明确、商品经济尚不成主流的唐朝,务农始终是本位。

只要农业收成好,老百姓不饿死,怎么都不会出乱子的。

“铜铁的市场供应很不正常,长安以外,各个地区都出现了铜铁短缺。”

李明严肃地说道。

李世民半信半疑地看着他:

“真的?你怎么知道?朝臣并没有向我汇报这个情况。

“况且你不是一直盯着辽东么,其他州县的情况你又是如何得知的?”

因为我胸怀天下啊……李明按下嘲讽老李的冲动,就事论事地说:

“因为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只要数据足够精准、高频,窥辽东一斑,便可知全貌。”

便将辽东每天上报的异常贸易数据、以及他在长安市场的调研情况——主要是执失步真以及其他商人那里打听来的风声——全部上报给了父皇。

李世民一开始还能装作漫不经心地翻阅奏章,做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但听着听着,他连样子也装不住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奏章,全神贯注地倾听着。

先不说李明的结论如何。

单单对辽东一举一动全方位的控制,就让李世民感到十分惊讶。

李世民之前单知道老十四将辽东治理得不错。

但具体怎么做的,老实说,他并没有细究。

各个州县也都有年度考评甲上的地方官,为政措施大同小异。

无非是勤政负责,与民生息。

至于乡以下的治理,则主要“承包”给了耆老乡绅。

因此,基本经济运行数据,包括人口户籍变动、均田制的实际落实情况、商品流通交易、矿产实际开采量与交易量等等。

虽然有数据,但也就仅仅有个数据了。

及时性是不用想了。

地方官僚或许还能看看每月的原始月报,到了尚书省六部就只剩季度报表,上呈皇帝的就只有“经过调整”修饰的半年报和年报了。

也就是说,朝廷都是根据过时的情报在做决策的。

甚至于数据的真实性,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因为皇权不下县,所谓“封建中央集权”真正有多集权是很有水分的,到乡一级就基本散养了。

拿铜铁矿产举例,官方对民间是否私自开采矿产、是否违规将铁器销往草原等等,是不清不楚的,基本处于灰色地带。

但李明对辽东当地各行各业的统计数据,不但了如指掌,甚至还能精确到天!

先不说铜铁贸易,光统计出来的两州实际户籍数量,当时就让全朝廷吓了一跳。

而要支撑起这些数字,背后究竟是怎么样一套官僚体系啊……

“所以,你主要根据平州、营州的数字,倒推出全大唐缺铜缺铁?”

李世民即使收束思绪,提取出了李明所说的关键信息。

“是的。”李明确定地点头道:

“幽云一线本就是大唐的主要铁产地之一,那里缺矿,必定会蔓延全国。

“而这也被长安商人的供词所证实了。”

李世民的表情越来越严肃。

扬州是华东的漕运枢纽,商贸繁盛,又靠近另一个主要铁产区马鞍山。

如果那里也陷入了同样的境地……

那这场奇怪的铜铁短缺,来势将会极其凶猛啊……

前提是,如果李明说的都是真的话。

“有直接证据么?”李世民问出了关键问题。

兹事体大,而李明的判断依据都是间接证据,通过辽东自己的报告、以及商人的口述,侧面得出的。

作为决策依据,还不足够充分。

皇帝需要更直接、更可信的证据。

比如属地官员的直接奏报、民部的汇报,或者官营铁矿的报告。

李世民回忆起,房玄龄这段时间废寝忘食,也在查铜铁这件事。

如果真的查出了什么问题,一定会及时向他报告的。

没有报告,不就说明,连房玄龄也没查出问题么……

“你要的直接证据我没有。”

李明小手一摊:

“毕竟我只能管到平州和营州两个下等州。

“大唐的其他州县没有尽好自己的本分,既不能管理好基层、又无法提供详实可信的数据,我也没有办法。”

没能把整个大唐一口鲸吞,真是我的错啊。

李世民嘴角一抽,道:

“如果矿产短缺属实,那确实是一个问题,但闹不大的,不至于你说的那样,什么大唐要完。

“只要粮食不出问题,掀不起什么风浪。”

说到头,老百姓日常用的金属制品并不多。

顶天就是一点农具和一口锅,也不是人手一个,而是几户人家拼着用。

就算几个月、一年不买铁,农民也不至于活不下去。

至于铜器,更是应用寥寥。

普通百姓谁家用铜鼎祭祖啊?扎个草人得了。

所以,铜铁之物,百姓可以少买、晚买一点,或者索性不买了,又不会起什么乱子。

农民么,日子凑合着也是过,又不是过不下去。

“不,你知道这场短缺风波会导致什么吗?”

李明看着老封建的皇帝老爹,郑重无比地说道:

“钱荒。”

钱荒……李世民喃喃着这个久远的词汇。

钱荒,顾名思义,就是市场上的通货不够用了。

在兵荒马乱、又以贵金属为主要交易货币的古代,钱荒还是挺常见的。

但在唐朝开国、天下平定、高祖李渊发行开元通宝以后,钱荒就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货币都是以前年份就已经铸造完成了的,照样在流通。

“眼下短时间之内的铜不足,怎么会影响到过去发行的货币?”

李世民问道。

他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时间先后逻辑错误。

明年母鸡不下蛋,并不会导致今年没有鸡肉吃啊。

“因为人是活的。”

李明仔细解释道:

“如果铜铁短缺,那价格就会水涨船高,而用这些金属铸造的钱,价值也会越来越高。

“比如说,今天用三文钱可以买一斗米,等到明天只需两文钱。

“作为普通百姓,是会选择今天买,还是等明天?”

李世民不假思索道:

“明天。”

李明循循善诱道:

“那如果钱的价值一天天在升高,百姓是不是越来越不愿意花钱,到最后选择直接将钱币窖藏起来?”

李世民点点头:“这不难理解。”

“如果全社会都这么做。”李明继续说道:

“那市场上的钱币就会越少,价值越高,从而更没有人拿出钱币来交易。

“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还有人用钱币交易吗?”

李世民咽了口水:

“不会,会退化成以物易物……”

市场上通货不足,便是钱荒,现在有个专有名词叫“流动性枯竭”。

毫无疑问,这会沉重打击商业贸易,严重影响除了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以外的全部经济形式,最终削弱国力。

由于金属货币便于窖藏的属性,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钱荒屡见不鲜。

但在和平的盛世时期,突然平地刮起一股钱荒,那就搞笑了。

若是在生产力更不发达的先秦时期,那倒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问题。

但在如今的唐朝贞观时期,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也已经日益发展起来了。

长安作为全球第一大都市,也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中心。

而又因为近年的丰收,米粮布帛价格暴跌,作为铜钱的替代品已经力不从心了。

也就是说,如果真的平白无故发生了钱荒,是真的会起乱子,会记入史书供后人嘲笑的!

李世民发现,自己还是考虑得少了。

没有考虑到人性的贪婪,会成倍地放大原本并不大的物资供应缺口,发生连锁反应,导致现状螺旋式地恶化下去。

研究耕、战,他在行。

研究人类的坏点子,还是李明在行啊……

“该如何应对。”

李世民不自觉地挺直了身板,认真地问。

就算他口头上再怎么强调以农为本、不可本末倒置。

但在客观上,唐朝的商业已经发展起来了,提供了海量的利润,并吸纳了相当一部分城市劳动力。

这块利益给老李,那老李肯定要啊。

两文税金摆在面前,你告诉我哪一文是农税,哪一文是商税?

他不可能真的玩什么重农抑商政策,更不可能让商业活动倒退回先秦时代水平。

说起来,他灭高昌就是为了保证商路畅通,维护商业利益。

“办法自然是有的,但时间很紧迫。

“因为全国的铜铁产量也就百万斤左右,市场容量太小,行情波动会很剧烈,钱荒可能会来得很急促。

“河北与淮南的情况是个警钟,也许一夜之间,包括京畿在内的全国各大城市,都没有钱用了。”

李明渲染着紧张的氛围,并开始了吟唱:

“首先民部肯定要听我号令,其次全大唐十道的转运使也要听我调配。

“深化全国采矿冶炼、通商税收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分析机制……”

李世民接过话头:

“要不再封你为尚书令、雍州牧、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明欢快地点头:

“好啊好啊!”

“好你个头!别想着发国难财!”李世民一拍桌子:

“这大唐是你的还是我的?”

李明下意识地撇开了视线:

“当……当然是天下人的大唐咯~”

话说得倒挺漂亮,但你敢不敢直视朕的双眼,毫不心虚地再复述一遍?

李世民把明显心怀不轨的李明轰了出去。

书房又只剩下了皇帝陛下一个人。

他心烦意乱,随手拿起一份奏疏。

眼睛里看着密密麻麻的字,脑子却在回想刚才一开头训斥李明的话语,脚趾不自觉地抠动。

抠了一会儿,他在龙榻上实在坐不住了,下意识地扔下书册,起身来回踱步。

尴尬。

刚才着实有些尴尬。

李世民觉得,自己喷错了。

刚才不应该这么喷李明。

他真傻,真的。

那小子哪里是格局小啊!

恰恰相反,李明的格局,大可大得很呐!

他哪里是把眼光局限在辽东一地啊!

那双贼溜溜的眼睛,明明一直盯着朕屁股底下的龙榻没挪过呢!

“呵,龙榻就在这里,不闪不避。

“你想要,有本事就来坐。”

李世民鼻子一哼,嘴角却浮起淡淡的、欣慰的微笑。

对,争储就应该这么争。

正大光明地比试处理军国大事的能力。

而不是勾心斗角,或拍马奉承走捷径。

“那小子说的钱荒,如果属实,确实不应该轻视。

“尤其是当前,北伐薛延陀在即……”

李世民思索一会儿,吩咐宦官:

立刻传房玄龄、长孙无忌、民部尚书唐俭进宫回话。

他绝不是那种忽视手下意见的人。

但他也不是偏听则暗的人。

李世民觉得,李明说得不能不信,但也未必可以全信。

那小子的警惕性太高了,也许此事子虚乌有,或者也许有,但危害被夸大了。

…………

“因此,朕想听听三位爱卿的意见。”

李世民将李明的担忧与发现,尽数说与三人。

事关军国大事,三人不会在这件事上玩党争的。

唐俭率先发言:

“启禀陛下,确有此事。”

李世民脸色微变:

“发生这样的大事,你怎么不提前汇报?”

“呃……因为情况只是有个苗头,并没有李节度说得那么严重。”唐俭解释道:

“部分州县的铜铁确实出现了短缺,铁匠铺无铁可打,零星有人闹事,但都是匹夫而已,不足为虑。

“至于钱荒,各地确实也有这情况,但也不严重。使用银两、布帛、米粮辅助,仍可完成日常交易。”

意思就是能凑合就凑合。

若是以往,李世民听过也就听过了。

但今天,在体验过李明在辽东搞的“大数据先行版”以后,他下意识多问了一嘴:

“你说的‘不严重’,有多‘不严重’,有数据支撑吗?”

“这……”唐俭一时语塞,支支吾吾道:

“可能得等到九月,届时会呈献今年上半年的……”

“朕知道了。”李世民失望地摆摆手。

等到九月,打薛延陀的部队也该开拔了,南方歉收的问题也该暴露了,钱荒该发生也早发生了。

等到你九月才拿出数据来,靠不靠谱另说,不光黄花菜凉了,大唐说不定都要凉了。

李世民把目光转移到了房玄龄身上。

老房接上了唐俭的话茬:

“启禀陛下,如臣今天稍早时所说,臣这几日在核查大唐近年的铜铁出产。

“贞观十四年,全国共有官营铁矿九十三处,年产铁二百万市斤……”

到底是李明座下第一马仔,老房发言就有理有据多了,每一个结论都有数据支持。

“因此推断,近年我朝的铜铁产量稳中有升,并没有发生突然下滑。”

因为房玄龄所引用的账册,数据来源都是官营的矿山,所以出产量估算还是比较准的。

私营铁矿虽然不在统计,但体量小,可以忽略不计。

“矿石产出没有下跌,铜铁用量没有上涨,生产和消费两端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长孙无忌摸着下巴,总结道:

“臣窃以为,此次铜铁短缺,可能是由于奸商囤积居奇导致的。”

房玄龄和唐俭对这条结论表示同意。

“囤货也许会造成价格和供应的短期震荡,但只要生产和消费稳定,几个奸商也掀不起什么大浪。”

长孙无忌进一步建言道:

“只要假以时日,市场便会恢复如常。

“臣窃以为,事态未必会如李节度推演的那般。”

心直口快的唐俭表示附议:

“有奸商的存在,市场价格和供应不可避免会出现波动。

“李节度不免有些小题大做,对危害夸大其词了。”

房玄龄捋着花白的山羊须,闭口不语。

从他自己的研究结果出发,也与同僚的判断相吻合。

铜铁短缺是暂时的,并不严重。

但李明如此郑重其事的态度,让他不敢轻易下这个结论。

那位小殿下的嗅觉,向来是很敏锐的……

“诸位爱卿所言甚是。”

长孙无忌的结论,很合李世民的胃口。

诚如他所说,实体的生产和消费两头都没有问题。

光光一个“行商”的中间环节,能造成什么危害?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罢了。

“但辽东节度使的警告不能当耳旁风,我们不可因事态尚于萍末而等闲视之。”

李世民道:

“敕令各地监市和平准署,严查囤积居奇、操控价格的行为,必要时开放仓储的铜锭铁锭,以平抑价格。”

这政策可谓不痛不痒。

能否制裁奸商、缓解铜铁不足、预防钱荒,不好说。

但多少也是个对策。

算是对李明的警告做出过回应了。

“臣,领旨。”

意见被全盘采纳,长孙无忌得意地一拜,顺便瞥了一眼没有积极发表意见、神色憔悴、尽显老态的房玄龄。

房玄龄根本没在看他,眼神空虚,不知在思考着什么。

您老就继续歇着吧,看你还能当多久的首席……长孙无忌心里愈发得意。

他觉得,自己离重回陛下头号心头肉的地位,又近了一步。

“铜铁短缺一事,就交给你们去办。”

李世民颇为欣慰地吩咐着手下爱将们:

“朕的事多,朕要把精力,放在北伐薛延陀上面。”

…………

次日,如常上朝,无事。

下一日,发薪,以米绵薪柴充数。

再次日。

长安暴乱。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