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84章 父皇,和这群虫豸怎么能搞好政治呢?溜了溜了

我大唐怎么又双叒叕药丸了……

李世民懒得吐槽,只是用淡淡的眼神回应:

细说。

“李泰正确的废话就不论了。

“先不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南方雨都下完了、庄稼都泡汤了,孩子都快饿死了知道奶了。”

李明似乎回忆起了痛苦的往事,有些脑壳痛地扶着额头。

这种不考虑实际情况、不合时宜讲大道理的官僚,不论是在前世、还是今生的辽东,李明都碰见过,而且还见过不少。

“就算修缮水利再正确,什么样的堤坝能防住反常的洪水?三峡大坝也不行吧。

“还是需要其他更简便易行、更现实的手段辅助的。”

三峡大坝是什么……李世民很熟练地撇去听不懂的词汇,微微点头。

正确的废话谁都会讲,可灾难当前,领导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解决方法。

李泰显然是找不到现实可用的方法,所以只能在那里空谈正确的大道理来掩盖。

李明这还真是一针见血,点出了李泰的软肋……

“那太子呢?承乾提出整备义仓的建议,也有错?”

李世民考校道。

“唉……”李明满脸失望地叹了口气:

“比李泰好点有限。

“义仓不可能遍地开花,而南方河网密布、山地众多,陆路不便,要走水路。

“若要将赈济的粮食运往受灾各地,是不是要依赖漕运?”

李世民点点头:

“义仓都建在河流或运河边上,运输十分方便。”

“问题就出在今年的漕运。”李明强调地点了点桌子:

“南方粮食短缺预计出现在今年秋,而在秋天,还会发生什么事?”

李世民一怔,忽然猛地一拍额头:

“征薛延陀!征薛延陀也需要漕运!”

大唐不像后来的带宋,搞什么“八十万禁军”的强干弱枝。

大唐的兵力平时是分散在全国近千个折冲府的。

有战事时,由遍布全国的十几个都督府统一对辖内折冲府进行征调

人马调动需要漕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辎重的运输又需要漕运。

北征薛延陀,理论上的最佳兵源地和补给地,是就近的山东河北地区。

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地域不和原因,河北出力有限,而关中自己的米都不够吃。

所以粮草还是得从南方运过来。

南方是很大的,湖广歉收,但江淮、巴蜀等地还是有余粮的。

“两件事撞在一块,南方漕运一边要应付各地饥荒,一边又要支援漠北前线。

“南来北往,压力甚大。

“如果不提前做好万全准备,必定不堪重负、在关键时刻陷入混乱。”

李明详细道来:

“先不说船夫、漕船、脚夫的数量是否充足,光河道调度就够喝一壶的了。

“此时再新添义仓,不是给漕运乱上加乱?就不怕重蹈隋炀帝覆辙?”

李世民听得眼皮直跳。

所谓隋炀帝的覆辙,就是明明天下大饥,官家的义仓却始终是满的,并不开仓放粮,导致民变四起。

经李明提醒,如果贸然采取李承乾的办法,还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

岁大饥人相食,而沿线义仓的粮食因为漕运堵塞运不出去,霉烂在仓库里……

这特么不但是要上史书的,而且会被大书特书、被后世之人戳烂脊梁骨,千年一遇的昏君之举啊!

李承乾也是一知半解、眼高于顶。

看来皇后所生的三兄弟之中,反倒是最小的李治最理智。

不懂就别瞎说,绝对不会错……

“你……说得有道理,很有道理。”

虽然他不想承认,但李世民绝不是为了面子嘴硬之人。

本来还想对这不懂事的小儿子说教一番。

没想到,反过来被他说教了。

“那你觉得,这事情应该怎么办?”

李世民这次问得不再带有考校的语气。

他是在认真地询问治国的意见。

首先排除与延缓开战的可能。

秋季再拖就是冬季。

严寒缺水不说,薛延陀那靠北的地方太靠北了,昼短夜长的因素必须考虑进去。

黑夜本来就有利于防守而不利于进攻,加上薛延陀本就是游牧,主力神出鬼没。

唐军如果没有良好的视野,被对方牵着鼻子遛两圈,都不需要打仗,后勤直接就拖崩了。

来年春天不行,春耕抽调不出民夫,战马过冬也饿瘦了,跑不动。

夏天更不行,唐朝的漠北夏天也很热,穿着盔甲在戈壁滩上晒,是真的会脱水的。

拖到下一年秋季倒是可行,如果不怕在这一整年的时间里,薛延陀再策划个什么“太极宫之变”或“东宫之变”的话。

所以说,打仗“天时”是第一位的。

就算硬顶着可能的饥荒,也要抓住今年秋的时间窗口北伐。

国家大了就是这样,按下葫芦起了瓢,不可能等你完全准备好。

有问题就解决,解决不了就克服。

“今年除了受灾的湖广地区,其他地方的粮食是丰收的。

“问题不在总量,而是分配不均衡。

“解决不均衡无外乎运输,而运输又无外乎漕运。”

李明一边说着,毫不见外地走到李世民的书桌前,漫不经心地拿起了皇帝陛下御用的龙笔。

李世民的嘴巴动了一动,最终也没说什么。

“所以答案很明显了,漕运才是短板、是命门,也是解决饥荒的关键。”

李明提笔,随手画上一幅图。

李世民好奇地凑近一看。

却见不是什么河岸堤防布置之类,具体事务的地图。

而是长安三省六部各司的职能架构图。

“河道疏浚、堤坝修筑已由工部薛万彻负责,正在进行中,暂且不表。

“船只清点可以提前做起来了,需要同时预估受灾面积和灾民数量,倒推所需赈济的粮食总量,计算得出漕船的缺口,尽快建造或购置起来。

“漕运由所在道一级的转运使负责,但此次受灾赈灾至少涉及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山南道四个道,中央需要统合这四个道的漕运调度,提前做好预案。

“此外,此次赈灾粮款数额巨大,非转运使所能负责,还需要民部仓部司予以配合。

“还有……”

李明指着架构图,巴拉巴拉地长篇大论起来。

李世民越听神色越严肃,不由自主地坐回了龙座,习惯性地靠着扶手支着脑袋,捋着两片胡须。

这是他思考时的标志性动作。

“综上所述。”

李明发扬传统艺能,图穷匕见:

“赈灾兹事体大,横跨多部门,需要上一级进行多部门协同联动。

“应由中书令杨师道牵头组织、统一协调各部门,由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负责统筹执行。”

还是房玄龄提供的那条老路径:

解君忧,顺便解己难。赈灾要抓,权力也要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才称得上健全。

李世民听得直点头:

“嗯嗯,有道理……

“等等,你小子什么意思?”

杨师道和房玄龄,一个是李明的表叔,一个是李明的老师长史,都是铁杆十四党吧!

手握漕运赈灾之权,迭加上正在让李明团伙查的皇子遇刺案和端午事故。

好家伙,你这是要大权独揽啊!

“你提供的解决思路我暂且记下,但人选还要再斟酌考虑。”

李世民有点小傲娇地说。

李明却是一反常态。

既没有生气地嘟嘴表示反对,也没有嚷嚷着肚子饿了要和阿娘吃饭。

而是眼神沉静地盯着自己的父皇。

“你怎么了?”李世民有些纳闷地问。

“阿爷。”李明认真地说:

“我想回辽东。”

李世民差点从龙椅上摔下来。

“咳咳!”他清清嗓子,一本正经地说:

“吾只是说再议,又没有说不行,尔何必耍这逼宫的花招?”

李明缓缓摇头:

“非也。

“我只是觉得,在长安也没什么可做的了,不如早点回去处理一些事务。

“查案的事,孙伏伽他们就能办好。”

他本来回京就是为了解除与父皇的误会。

如今误会得解,他没必要一直赖着。

“‘回’什么回?你生在长安,是京爷!不是辽东野人!”

李世民既不解又生气:

“而且你现在离京?在这争储的关键时点?

“在你的三位哥哥想方设法接近我的时候,你却要远离我?”

李明倒是很看得开:

“朝廷政斗的事,房玄龄他们去办。我的事多,我要把精力放在辽东上面。”

都穿越了谁还宫斗啊,妖艳贱货们别打扰我治国。

李世民的火气蹭地就起来了,气得用力一拍扶手:

“难道你觉得,在朕身边是浪费时间?”

换一般人,被皇帝这么质问早跪地谢罪了。

当然,李明殿下不是一般人,直接反唇相讥:

“难道陛下希望接班人与儿臣的那俩皇兄一样?

“专擅政治操弄、阴谋倾轧,却连治国最基础的救灾都能搞成一场灾难?”

“……”李世民不知这话该怎么接,换了个问法:

“你这么急着去辽东干什么?”

李明直白地说:

“高句丽的布局已经差不多成熟了,我该坐镇辽东,将其收入囊中了。”

“……那我再换个问法。”

李世民从龙榻上下来,走到李明面前,居高临下地问:

“你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急着离开长安?”

李明仰视着自己的父亲,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开口道出了真正的理由:

“我觉得太极宫不安全。”

从他出生那天起,不安全感就始终贯彻。

遇刺以后,他更是绷紧了“安全生产”这根弦。

如今宫里的氛围,无来由的让他感到一丝不安。

总觉得……有人在暗中筹备着什么攒劲的节目。

突然之间给大家一个惊喜(吓)。

李世民从鼻孔轻哼了一声:

“你别太……”

话音未落,他转念一想,猛然意识到:

李明从辽东回来短短个把月,已经连续碰上两次致命的事件了。

一次自己遭遇暗杀,一次自己的两个姨娘惨死在面前,而且两起事件都没头没尾的……

这份担忧倒也不完全是无源之水……

“你别急着离开,我会增强立政殿、皇宫和整座京城的守卫。”

李世民的语调柔和了些:

“况且长安有我在,你阿娘、姨娘、兄弟姐妹们,还有你的狐朋狗友们都在。

“怎么就你最金贵,就你想要逃跑?”

李明就这么抬头看着李世民,神色疑惑:

“阿爷,你难道真的没察觉……

“我的皇兄们有古怪?”

李世民一愣,又不免有些生起气来:

“古怪在何处?难道在你眼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古怪?”

“我怀疑他们在背着你搞事,但我没有证据。”李明理直气壮地说。

李世民被气笑了,指了指身后的那副地图。

根本不用回头看,手指就精准地指向了辽东的方位:

“不知是谁背着我搞事,搞得差点燕山大乱啊!”

李明与父皇对视良久,他先移开了视线,浮起一层没有笑意的微笑:

“我的女……一个朋友有个女儿,小时候喜欢躲着大人,随地小便。

“有一天,她突然很听话,再也不躲着大人了,乖巧地站在原地。

“你知道为什么吗?”

李世民不知道李明想表达什么,姑且顺着他的思路往下猜:

“因为孩子长大了?”

李明嘴角的幅度愈深:

“因为她悄默声地在裤裆里拉了个大的。”

李世民脸色骤变,身体颤抖着,低声咆哮道:

“滚……滚出去!”

李明从容告退,回立德殿吃晚饭去了。

晾着李世民一个人在书房生着闷气。

奶奶的,他这熊孩子,真令我既欢喜又讨厌!

先是为国谋划了赈灾的新思路。

然而,转头却又拐弯抹角地抹黑自己的皇兄!

李明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踏马的不就是在含沙射影,说太子的转变太大、太乖巧,可能在暗处整了个大活么?

“是嫉妒么?他嫉妒太子浪子回头,得到了太多宠爱,又不敢正面诋毁,才这样阴阳怪气?

“不,他还不至于如此。”

李世民摇摇头。

老十四的问题比什么“嫉妒”之类的肤浅理由,要根深蒂固得多。

“是他的性格使然。

“那乳臭儿打从娘胎里出来起,就生性多疑,成天怀疑兄弟姐妹要害他。

“他就不愿意相信,这世界上有一种感情叫做‘手足之情’么!”

自己兄终弟寄的李世民气鼓鼓地念叨着,最后用力地一拍桌子:

“不行!这口恶气,朕实在咽不下去!

“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连被乳臭儿骑脖子撒尿都忍,朕还当什么皇帝,还当什么九五至尊!”

他大步流星地迈出书房,离开立政殿。

他要去立德殿!

找杨氏蹭饭!

和杨氏一起男女混双!

…………

与太极宫一墙之隔的东宫。

昏黄的夕阳从空旷的嘉德殿慢慢退去。

孤零零的主位上,李承乾突兀地坐着。

他侧耳倾听着虚空,嘴角挂着温暖幸福的笑意,时不时地点点头说道:

“对……还是你说得对,应该耐心,徐徐推进……

“下一步,便是请他来东宫少坐……

“媚娘,你知道他今天又干了哪些荒唐事么?”

空无一人的正殿里,回荡着李承乾絮絮叨叨的自言自语声。

…………

次日一早,李明一家照例在立政殿侧殿用着早膳。

经过父皇与杨姨娘(礼法意义上)的连夜促膝长谈,李明深刻意识到了自己受迫害妄想的错误。

及时悬崖勒马,打消了回(划掉)去辽东的不成熟想法。

至于为什么他一早上是跪着吃饭的,别问。

问就是经典复刻。

“小明弟弟,真的不用我帮你在屁股上涂药吗?”

李明达姐姐心疼地问。

“哎哎哎……什么屁股,粗鄙!我才没有被打屁股!”

皇帝的新衣突然被剥下,李明一时慌了神,嘴硬地连连否认。

坚决捍卫自己作为前·成年人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可你……”

李明达还想再说什么,山鸡哥李治拍了拍她的肩膀,语重心长地教导:

“男人都是好面子的,有些事不要戳穿。”

“哦~原来如此,阿兕子学到了。”李明达乖巧地点头。

李明:“……”

乳臭儿,你们学到了甚么!

“呵。”李世民啜着菘菜粥,轻描淡写地一笑。

让你小子跑路,让你小子忘本,让你小子乱给兄弟泼脏水。

看你还嚣张得起来不?

就在这时,近侍来报:

“陛下,魏王求见。”

魏王?李泰?这个时候求见?!

不仅是李世民,连李明和李治都吃了一惊。

李泰是多八面玲珑、多会舔父皇的一人啊。

怎么会不知道,父皇此刻正在用膳,不方便接见?

“四哥来了?太好啦!他吃过饭了吗?一起吃呗。”

李明达开朗地说。

她的笑容如同阳光,融化了李世民脸上的坚冰。

“是啊,就让他进来吃点吧。”

在宦官的指引下,魏王李泰挪着肥胖的身躯,毕恭毕敬地走了进来。

李世民端坐主位,和颜悦色。

李明、李明达和李治三个弟弟妹妹,都规规矩矩地放下筷子,起立迎接这位哥哥。

吃了没,没吃吃点……就在李世民对儿子客套之前。

李泰突然噗通跪在了地上。

当大家愣神的时候,李泰嚎啕大泣起来:

“儿臣不孝,恐不能再服侍于父皇身侧!

“恳请父皇,准许儿臣赴洛阳……就藩。”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