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83章 我只是治理了两个国家,皇兄们可是在积极空谈呢

高句丽,无人在意的角落。

群山之间的铁矿。

矿工们迎着照样上工了。

自古以来,挖矿都是一门没人愿意干的苦差事。

毕竟谁也不知道头上石头什么时候砸下来。

更不知道地底什么时候会涌出致命的毒气,杀人于无形。

所以,矿工是让人避之不及的职业。

连囚徒都不愿意碰,宁可被流放到天寒地冻的极北,对着东北虎、傻狍子和靺鞨蛮子龇牙。

要不是没饭吃,谁愿意下矿啊。

小高就属于这种情况。

自从去年荣留王高建武南下失败身死、大莫离支渊盖苏文摄政以来,各地部落首领纷纷接受册封,成了王庭的命官。

小高所在的部落酋长也摇身一变,成了当地的县令,有权有势,轻而易举地侵吞了他家的田产。

森林也成了“县令”的私产,断了他进山渔猎的后路。

逼得他走投无路,只能把脑袋别在腰带上,鼓起勇气,闷头加入了村边的铁矿场。

能吃几天饭算几天,吃一天回本,吃两天算赚,总比饿死强。

矿场是唐人开的,这让他很惊讶。

在他的印象里,唐朝很是遥远,唐人也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形象示人。

可这伙唐人很是奇怪,对外总是自称“辽东人”。

从去年起,他们突然大批量出现在高句丽各个角落。

既不打仗,也不宣讲那让人半懂不懂的什么“四书五经之乎者也”。

而是逢山挖矿,为了把矿运出去,又顺带着修桥铺路。

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竟一路把矿开到了这犄角旮旯的山沟沟里。

不过小高也没有心思考虑这么多。

唐人也好,高句丽人也罢,谁给他饭吃他给谁卖命。

他跟着人流,闷头就往黑乎乎的矿洞钻。

在门口,被一个大汉提溜了出来。

“你怎么没戴头盔就下矿?安全生产条例懂不懂?”

小高眨着迷惘的双眼。

好小众的高句丽语,明明每个字都认识,怎么拼起来就听不懂了?

那大汉点了点脑袋上戴着的、像个倒扣铁锅似的玩意儿,里面垫着柔软吸汗的木绵麻布,再用麻绳紧紧系住下巴。

小高这才抬起了头,发现除了他以外,所有下矿的人都戴着这玩意儿。

他有些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虽然背靠矿山,但他们村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铁器。

烧饭的铁锅是邻居轮流用的,农具则是地主的,借用还要额外交付高粱粟米。

可在唐人矿场里工作的底层矿工,在各部酋长眼里人命还不一定有草芥活得久的矿工,居然人手一个“铁锅”?

连大莫离支的武士,也做不到人人有头盔啊!

“你新来的吧?先去上岗培训。”

大汉一脚把他踢到了矿坑边上,那里简单搭了一个棚子,一个老矿工像教书先生似的,用白石膏在黑木板上写着一个个汉字。

底下围坐着一群人,老中青都有,听得全神贯注。

虽然这些条规很繁琐,对全员文盲来说,记起来很困难。

但其中的每一个字,背后都是鲜血的教训。

高句丽贵族只把他们当韭菜,只有这些辽东来的唐人拿他们当人看。

他们自己不能再作践自己了。

小高坐在最后面,听了一会儿,不禁惊讶地问身旁一个包着红头巾的汉子:

“这不是贵族才能学的汉字吗?我们这样的人,也能学吗?”

那红头巾汉子吐了口唾沫,鄙夷地说:

“那些贵族是种地了还是挖矿了?吃穿用的都是我们的,凭什么高我们一等?”

傍晚,小高抱着矿场发的满满一捧高粱大麦回村了。

他明明什么都没干,学了一天的“安全生产条例”和汉字,但还是拿到了报酬!

而且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十天,在真正下矿以前,他还能继续吃十天白食!

发粮的辽东唐人甚至还不好意思地告诉他小高,按照辽东的规定,本来工人们的报酬还要更多。

但矿场利润的大头都被当地酋长抽走了,只能缩水。

回到了家,小高的脑子还昏昏沉沉的,觉得发生的一切都不真实。

但胸膛却是火热的。

他的潜意识告诉他,只要这些辽东人登高一呼。

哪怕前方是大莫离支武士的刀锋,他也敢去冲。

…………

“踏马的,这帮辽东佬……”

平壤安鹤宫,摄政渊盖苏文的面相极差。

这里本是高氏王族的王宫,渊盖苏文让他扶持的傀儡宝藏王起开,他自己霸占了此处。

“我组织人手开垦个荒地,这帮辽东佬都要从中作梗?

“说什么‘环评不合格’?

“环保环保,环保他奶奶个腿儿!”

渊盖苏文无能狂怒。

高句丽所占的辽水流域,森林沼泽密布、河网纵横。

有水,有肥沃的黑土地,加上唐朝时气温温和,正适合种田。

所以,渊盖苏文越过傀儡王直接下旨。

令各地排干沼泽、砍伐森林,开垦荒地。

结果,根据去年的停战协议、大唐辽东安插在高句丽国内的各个环保组织,突然跳将出来。

左一句“森林是天下的肺”,右一句“湿地是珍稀动物的家”,硬是拦着不让开发。

配合《平壤晚报》等一系列根据停战协议、在高句丽境内四处开花的报纸,像收到信号一样同时鼓动造势,煽动本地不明真相的士人一齐闹事。

一套组合拳下来,居然还真的无风起浪,因为“环保”这一渊盖苏文眼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掀起了滔天巨浪。

而本就不服渊盖苏文的各地势力,也趁机兴风作浪——

那些原本已经向大莫离支服软了的部族酋长、地方军阀,在得到了辽东人开矿“上贡”的贿赂以后,又支楞起来了,又敢和平壤的王庭叫板了!

不得已,渊盖苏文只能收回成命。

让大片黑土地继续空着,国民继续饿着。

当然,国民不会因此怪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环保组织”。

而只会迁怒于无能的高句丽王庭。

“这尼玛,我就想种田吃个饭,谁管你那什么‘生物多样性’啊!”

渊盖苏文更加无能狂怒了。

他干了很多类人的混账事儿,好不容易想到一条“开垦荒地”的拟人政策。

地主得到了田地,农民多少也能分到几粒米,征调的民夫也能有活儿干。

大家都得到了实惠,怎么都不会算错。

居然连这都能被搅黄!

渊盖苏文忍不了了。

连开荒都要阻止,这已经不是一般的环保组织了,必须要出重拳。

看他一派铁骑来,把这些虫豸组织、连同造谣生事的报社,一个个都送上天!

“大莫离支阁下。”近臣来报:

“建安城前线传来消息,唐军营州都督府、平州都督府在边境进行攻城演训。”

渊盖苏文嘴角一抽。

每当他有大胆的想法,大唐都有一套深入骨髓的打法。

“请……请大唐驻平壤使者来安鹤宫赴宴。

“我国必定遵守与大唐的一切和约,两国睦邻友好,永不为敌。”

近臣领旨退去。

渊盖苏文的气也瘪了,瘫坐在席子上。

不长眼和大唐开战的国家有很多。

有的是为了民族生存,有的是为了抵抗入侵。

但如果为了什么“环境保护”,头铁去撞大唐天兵,那这开战理由就有点太搞笑了。

属实小题大做。

但如果不打吧,这些埋在高句丽肌体里的钉子又像跳蚤一样,蛰得他浑身难受。

环境保护还是小头,顶多恶心一点。

辽东人在高句丽国内做的其他小动作,那才叫真的疼。

开矿权,不但让对方肆意掠夺高句丽的矿产资源,还能借此深入田间乡里,获得了巨细靡遗的当地信息。

甚至比他在平壤皇宫里得到的还要详实得多。

自由贸易,又让对方的铁器等商品在高句丽国内泛滥,无数本国的作坊倒闭、工匠被对方收编。

更糟糕的是,辽东人在高句丽的产业吸收了太多的劳动力。

加上各报纸的聒噪洗脑。

两国如果真打起来,鬼知道他们会站在哪一边。

这种把命脉交到别国手里的感觉,很不好。

尤其对方还是去年刚打过一仗的潜在敌国。

渊盖苏文觉得,自己的脑袋就攥在对方的手里。

“中计了,中了那小子的奸计了!”

时至今日,渊盖苏文才恍然发现,那纸所谓“停战协议”,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战略陷阱!

看似不痛不痒的“自由贸易”、“新闻自由”和“环境保护”三条,其实招招致命!

远比高句丽割让几座固若金汤的城池、甚至推翻整套山城防御体系还要危险,还要包藏祸心!

现在的高句丽,仿佛肌体生虫的巨人。

空有一身蛮力,却被细小的虫豸啃噬得浑身难受。

“踏马的,国家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狡猾的李明……”

每每想起那个臭屁的小屁孩,渊盖苏文就恨得牙痒痒。

他原本想利用这次停战,休养生息,过几年趁唐王朝不注意,再南下一举侵吞辽东的。

没想到,却被李明抓住了他整合全国完成之前的时间节点,渗透了国家经济的肌理骨髓。

让高句丽内部崩成了散沙一片,再也无法攥成拳头,形成合力!

“报大莫离支阁下。”近臣又来上报。

渊盖苏文怒气冲冲地转身:

“什么事?”

近臣禀报道:

“大唐辽东商社来访,请求购买建安城外、辽水入海口(如今的盘锦)的沼泽地,以开发农场。”

“呵。”渊盖苏文不无讥讽道:

“怎么,我们高句丽人开发荒地是破坏环境,他们唐人开发就是保护环境了?”

“他们有大唐高僧念经作法,经过环保机构认证,是有利于环境的。”

近臣把《平壤晚报》记载的话术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

渊盖苏文被辽东人的无耻行径震惊了,再也绷不住了,忍不住破口大骂:

“放屁!”

近臣早就习惯了渊盖苏文的喜怒无常,很冷静地等着主子发完疯,悠悠道:

“此外,商社使者为大莫离支阁下带来了一些‘礼物’。”

“哦?”渊盖苏文身体一顿。

“十五车。”近臣道。

渊盖苏文立刻转怒为喜:

“快快有请!”

…………

高句丽的经济运行状况和社会各阶层的情报,通过遍布全国的商社、矿场、农场、报社,汇聚到了辽东。

再经过辽东职业官僚的加工、编纂,形成一行行数据指标,随着驿站,每天持续不断地发往长安。

以每日简报、旬报、月报的形式,送到李明的桌上。

虽然相隔千里,虽然有长达近一个月的延迟。

但尽管有这一层层不利因素,李明对高句丽全国、从山间田野到平壤王庭的了解,已经远远超过其执政,渊盖苏文。

毫不夸张地说,李明在统治着辽东,并通过辽东,实质控制着更庞大的高句丽。

“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也不能做得太过分。

“高句丽不是殖民地,将来是要做为我的核心领土的,不能沾上太多的血债……”

李明一边读着韦待价寄来的报告,一边自言自语,构思着政策微调。

“殿下您说什么?”一旁的房玄龄从自己的公文上挪开视线,望向几乎被成堆账册挡住了的李明。

他觉得,殿下说的汉语有些小众。

大致能猜出是什么意思,但大致是什么意思猜不出来。

“我是说……”

李明放下手里的账本,道:

“是时候,在高句丽建立赤巾军的支部了。”

…………

与此同时,太极宫立政殿。

“孤以为,应在南方各地整备义仓,哪里有饥荒,就立刻放粮赈灾。”

“皇兄此言差矣,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组织民夫修缮河堤,旱季蓄水洪涝放水,方是治本。”

“魏王的设想不过是空中楼阁,五六月份正是抢种抢收的时间,农村人手紧张,如何能腾出人力来筑堤?”

皇帝的书房,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正在就南方即将到来的粮食歉收进行辩论。

因为今年早些月份,南方普降大雨,冲毁泡烂了许多禾苗。可以预见,今年的秋收不会太乐观。

“你们说得都有道理。”李世民作为裁判,乐呵呵地旁听着好大儿们各抒己见。

自从太子李承乾突然“转性”,热衷国事,并与父皇积极修补关系以后。

李泰也不甘示弱,加强了政事的研讨,并更频繁地来立政殿请安。

这样一来,剑拔弩张的兄弟二人就免不了碰面。

在尴尬的时刻,老三李治提议,兄弟几个为何不就国家治理问题,和平地切磋一下呢?

于是,争储的画风就突然变了。

从之前的暗流涌动,变成了如今的温良恭俭让、公平公正公开。

李世民欣慰得快哭了。

这才是他理想中选贤任能的样子啊!

如果能这样持续下去,就能复刻尧舜禅让的美谈了。

在血雨腥风的历史上,留下一段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佳话。

“雉奴。”李世民和蔼地问道:

“你怎么不参与哥哥们的讨论?”

李治正在用心记着笔记,被父皇点名,有些木讷、又有些窘迫地挠挠头,回答道:

“儿臣还需学习,多听、多看、多记、少说。”

用老老实实的态度,暗暗地损了一把两位口若悬河的皇兄。

李世民自然不会往那方面想,他觉得,三位嫡子都是好样的。

李承乾自不必说。

终于有了带头大哥的样子,刹住了用阴谋诡计夺嫡争储的歪风邪气,给皇弟们树立了一个正大光明的榜样。

李泰也不错,不但紧随其后,还一改以前清谈风月的态度,务实了起来。

而且他也在自己府上大搞“裁汰冗员”,将开封魏王府的家仆随从大半清退。

不仅如此,他还更进一步,大开魏王府的大门,收留接纳广大流民。

包括不想回大漠、又没有一技傍身、只能流离失所偷盗抢劫的突厥街溜子。

虽然魏王他现在住在武德殿。

但能将自己的产业改造为收容所,还是要不小的魄力的。

至于李治,那更是惹李世民怜爱。

虽然性格老实巴交,不显山不露水。

但这个让兄弟们和和气气坐下来谈天说地的局,还是他李治攒起来的。

三位嫡子各显神通、各有作为,让李世民尤为开心满意。

只是,他总觉得,这和和美美的家庭故事里,是不是还少了哪一位。

…………

夕阳西下,李明一如既往地踩着橘黄的落日,回到了太极宫。

“我回来了我要去立德殿找阿娘吃饭了再见~”

李明刚在立政殿露了个头,又马不停蹄地往外跑。

“你等等。”

李世民今天特意早下朝,就是为了围堵这条小泥鳅。

“干嘛?”李明边问边往外走。

“你阿娘今天来立政殿吃饭。”李世民随口扯了个慌。

“嗐你不早说。”

李明一个大拐弯,又拐回了立政殿。

被李世民伸出黑手,一把揪住后脖颈。

李明被老皇帝这招无耻偷袭震惊了:

“阿爷?”

“跟我去书房。”

李世民黑着脸,把这小崽子提溜进了殿。

“阿娘根本不在立政殿,你把她藏哪去了?”

李明气鼓鼓地嘟着嘴。

李世民不搭理他的任性取闹,严肃地问:

“你每天外出干什么去了?”

“忙。”李明说了等于没说。

李世民没这个兴趣和他对杠,直接摊牌了:

“你知道你的三位皇兄最近在干什么么?”

李明:“不关心。”

李世民:“就在这里,和你的父皇,也就是我,讨论治国方略。”

李明:“哦。”

皇宫这边的动向,李明当然一清二楚。

他被拔除的只是一颗安插在东宫的钉子。

太极宫里其他的细作宫女们都还健在呢。

虽然不及胡三娘那样的天才,但这些钉子的业务能力也很不错。

她们建立了钉钉群,实时向他汇报宫里的动态。

所以,三位竞争对手改换风格、主攻父皇这事儿,李明知道得一清二楚。

还是那句话,只要那哥仨别针对他个人搞暗杀、别做什么伤天害理的动作。

舔舔父皇、装装乖宝宝什么的,他都懒得管。

公平竞争嘛。

“你就没有一点紧迫感?”

李世民的言辞重了起来:

“你的哥哥们为国为民建言献策,积极参与政治。

“你在干什么?四处闲晃,浪费时间?

“如果你只想当个闲散王爷,我可以现在就把你封出去。”

对于皇帝老子的威胁,手里有粮有枪的李明根本不怵。

他平静中带着讽刺地回答:

“启禀父皇,儿臣不像三位皇兄有时间空谈治国。

“儿臣是真的在治国。”

李世民同样讥讽满满地回敬:

“瞧把你忙的,就你那个小小的辽东?平州和营州那两个下等州?”

李明一愣,疑惑地挠了挠头:

“如果算上辽东的话,那我就在治两个国了。”

如果宁硬要把咱辽东从大唐硬摘出来,那我也没意见。

李世民:?

他没明白李明在说什么,也不打算深究,重新把话题扯了回来:

“总之,你要多学学你的皇兄,一起参与讨论,为大唐百姓建言献策!

“别把目光局限在你那一亩三分地,而要着眼于整个天下!”

建言献策?呵……

李明的语调低沉了下来,抱起了胳膊,嘴角勾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敢问儿臣的皇兄建了什么言,献了什么策?”

李世民:=_=

在皇帝面前摆出这幅“一切尽在掌握”的态度,让他很是上火。

还好这段时间清淡饮食,李世民的血压没那么容易飙升了,忍着脾气,粗声道:

“关于南方秋收歉收,魏王建议集中力量修筑堤坝,太子建议先置备义仓。

“你有什么高见?

“别跟我说‘我全都要’,国家没有那么多余力。”

李明仔细听完父皇转述的两人意见,脸色一点点沉了下去。

看着乳臭儿逐渐凝重下去的表情,李世民得意地一撇嘴:

“如何?感受到一些来自哥哥们的压力了么?

“你就应该好好待在宫中,向父辈、向兄辈学习治国之道。

“别整天溜出宫去,和三教九流混为一谈。”

听着父皇苦口婆心的教导,李明却是一脸迷惘:

“太子和魏王,他俩在胡扯些什么玩意儿?

“如果按照他俩的馊主意,大唐药丸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