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 第131章 正经的儒家子弟

大明第一国舅 第131章 正经的儒家子弟

作者:黑胖的老鼠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8:55 来源:平板电子书

金榜题名时,对于无数读书人来说就是最为风光的时刻。

尤其是在北宋时期,一旦金榜题名就意味着财富、地位、美人都来了,

所谓的榜下捉婿等等,就是这些读书人金榜题名后阶级跃升的标志。

马寻就认真对朱标说道,“殿下,这只是摸个底,知晓国子学这些学子的水平。平心而论,我对这趟会试不太看好。”

朱标心里明白,“有些有才学的就已经入朝为官了,还留在国子学的才学肯定要差一些。”

虽然事无绝对,不过如今的国子学就是如此。

真正的学霸、尖子生,基本上都被征召为官了,还在国子学读书的人自然谈不上最顶尖。

而且现在国子学的生源名义上是整个大明,不过最多也就是江南等地的学生来的多一些。

随即朱标笑着说道,“我这一次出卷,也只看策论,用不着像正式会试一样连考几天。”

马寻也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摸底测验而已,对于经义的理解等就没必要多考,那是国子学学生的基本功,策论等才是最关键的。

而且明朝的科举,尤其是明初的科举,和北宋的科举还是有区别。

明初的科举到底取多少人中榜没有规定的数字,就看学子的水平、就看朝廷缺了多少官员。

这也就意味着一次会试取十多人中榜都正常,取个五十人以上简直就是广撒网了。等到一次会试取两三百人,那估计得等到明朝中后期。

在如今的官场上可没有什么‘鄙视链’,更没有规定只有进士才能为尚书、宰辅。

所以现在很多学子即使就是秀才被征召,那也是欢天喜地的去当官。只要有能力,他们的仕途不会因为‘学历问题’而遭遇天花板。

明朝官场上的很多人是秀才、举人,甚至是连功名都没有,自然也就意味着会试等不是读书人唯一的入仕途径。

朱标看着马寻,非常开心的说道,“舅舅现在就在筹谋明年的会试,爹娘肯定高兴。”

马寻就谦虚说道,“这也算是临时起意,主要还是给魏观气到了。”

朱标严肃起来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之所以这么严肃,那是因为朱标自认为比较了解马寻。他的舅舅可是好脾气的人,一般人想要气到马寻,那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更何况马寻不喜欢魏观,两人相处不太愉快,这件事情朱标也心里有数。

马寻就笑着说道,“此前我就觉得魏观私心重,总是想着浙东文官、江南读书人。现在我再看看,我还是小看他了。”

听到马寻这么说,朱标反而不担心了,因为魏观等人的小心思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

马寻就解释说道,“刚刚去国子学的时候,他抱怨了几句。说来说去就是想要为文官宗族子弟讨要入国子学的名额,我就不高兴了。”

朱标忍不住皱眉,“朝廷已经给与优待,文官子弟入国子学已经有宽宥了。”

就是说啊,现在一些文官子弟入国子学,已经是放宽了标准。

这就是马寻感觉到恼火的原因,魏观等人还是有些得陇望蜀,他们还是有些贪心不足。在得到了足够的好处之后,他们还想要更多特权。

马寻就说道,“我也直白的说了,说他是想要看到整个国子学全都是他们江南文官的子弟。族中子弟入学,他们的师承、弟子,也全都塞进去。”

朱标就笑着开口,“这么说来也没错,看来魏观就是这个心思。”

“亲族子弟来了,学派弟子也来了,到时候就抱成一团。”马寻分析说道,“到时候再来个座师,认个师长,这些人以后在朝堂就厉害了。”

这就是朱元璋、朱标不喜欢浙东文官集团的原因之一,这些人就想着抱团了。

朱标笑着说道,“不止如此,这些人大多都是一脉相承,学识等也是相似。真的让这些人成了气候,朝堂之上就全都是程朱。”

马寻稍微愣了一下,不过他也没有太意外,他早就知道朱标对于朝堂的一些局势看的非常清楚,这是一个有远见的储君。

只是再仔细想想,那些浙东文官的心思昭然若揭,很多人也都看在眼里。

不要说朱标了,李善长等人也都是心里有数,这也是现在在中书省斗争厉害的原因之一。

淮西勋贵和浙东文官的争斗,不只是党争、政见不合。

朱元璋有意扶植胡惟庸等人,就是不希望看到那些浙东文官有机会坐大。

毕竟从开国之前的一些局势都非常明朗,武将方面肯定是淮西的那批人,文官这边也就是李善长能压住浙东的人。

可是即使如此,浙东文官集团的基本盘太大,这也不是很好动摇的。

马寻看向朱标,笑着问道,“宋师等人可没少夸赞殿下习经传、博古通今。”

朱标也不谦虚,说道,“我六岁的时候,爹娘就让宋师等大儒为我开蒙、教授经学。我也学了不少,比起弟弟们,我确实比他们读的书更多。我能沉得住气,他们就坐不住。”

马寻点头表示认可,朱标还真的就像是一些人心目中正统的接受过儒家教导的储君模样。

朱标压低声音,小声说道,“其他人说什么不要紧,爹娘常说我是儒皮法骨。我是不大认可的,我还是偏儒。”

这话朱标可能自己都不信,马寻自然更加不信了。

他知道朱标学的就是朱元璋那一套,什么儒家不儒家的不重要,能够踏实的办事就最重要。

可是有些时候名义等,那也是需要在意。毕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千多年了,而且儒家也有很多的可取之处。

大不了学一些前朝的人,不断的往儒家的思想当中塞入新内容,不断的去注释、理解新的经义等。

以前的不少人也都是这么做的,儒家只是一个统称,内部也有很多的学派。

朱标笑着开口,说道,“舅舅知不知道我曾经也一心向往圣人之道,想要成为儒家弟子?”

看到马寻摇头,朱标就解释说道,“我自幼受儒家教义教导,自然不可能不受熏陶。”

这一点马寻肯定是相信的,自小就是受儒家子弟的教导,要说半点都没有影响,这显然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朱标继续说道,“大约是我十二岁,就是我回老家的前一年,那会儿我被爹娘骂惨了,我也是幡然醒悟了。”

朱标十三岁的时候回过一次凤阳,一是祭祖,二是希望借机训练他将来为人君的本领。

也是在那一次,朱标沿途巡视,知道鞍马勤劳、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以知风俗美恶。

到老家后认真访求父老,所过郡邑城隍、山川之神,皆祭以少牢。

所以说朱标虽然出身富贵、习于安乐,可是他知道真正的民间是什么模样,知道百姓到底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这一点比起朱樉等人强了太多,那几个最多就是了解军中的一些情形,最多了解一下京城百姓的生活状况。

“那会儿一个儒生和我说北宋不限制土地兼并,所以民间土地流转很多,百姓乐意生产。”朱标笑着开口,“都说读书人心眼多,想着元朝的包税,也想北宋的土地流转。”

马寻脸色一变,顿时说道,“这人,其心可诛!”

北宋不限制土地兼并,看似是可以让土地流转起来,可以激发一些人的劳动力、生产力等等。

可是结果就是大量的土地被大地主兼并,失去土地的百姓只能沦为佃户或者流民。到了那时,就是朝廷只能招募流民塞进军队了。

更要命的是土地兼并之后,那些大地主不会想着要多纳税,而是尽可能的减少赋税、甚至不交税。

朱标就笑了起来,“我那会儿岁数小,很多事情也看不明白,一度还以为那是有心为朝廷分忧。结果爹娘大怒,那儒士也被娘赶走了。”

马寻就说道,“现在要是在大本堂还有人敢这么教,我先去揍了人再说。我是外戚,跋扈一点不要紧。”

“舅舅放心就是,我就是那么亲近、仰慕宋师,很多时候宋师说他的,我想我的。”朱标颇为得意的说道,“爹娘也说我最会装糊涂,不想听的就不听。”

朱标不是不想听的就不听,他是不想听、不认可的,也会耐心的听着,基本上脸上也不会露出什么厌烦之类的神色等。

甚至在有些时候,他会给人一些错误的信号,让人误以为说服了这位太子。

可是等到办事的时候就会恍然大悟,先前说了一大堆,太子根本没有听进去,甚至还是从那些‘建议’中找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安排。

朱标故意压低声音说道,“爹娘也说舅舅不喜欢现在的一些儒生,和我们是一条道上的。”

马寻无语,随即说道,“这话可别传出去,你们是皇帝、储君,别人不敢说什么。到时候那些人就攻讦我,想要用我立威。”

朱标笑着开玩笑说道,“舅舅还是回来晚了,爹此前还叹息呢。您要是早回来一两年,他就将亚圣抬出孔庙了。”

马寻更加无语,朱元璋对孟子还是有怨念,改了《孟子》》还不够,还惦记着将孟子像抬出孔庙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