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绩深吸一口气,踩踏在岛国的土地上,心中感怀万千。
他便是此战的主帅。
神皇陛下任命他这员大唐降将为金城道行军大总管,将吊民伐罪的重任、以及从国库里抠出来的宝贵家底交给他。
不是因为他比李靖能力强、更忠诚,更不是因为他比李靖帅。
单纯是因为他比李靖年轻,不怕在异国他乡嘎嘣嗝屁。
今年四十出头,正是大明的“青年干部”,最适合上岛历练一番。
“呼……”
他微微呼出一口浊气,抖擞精神,不怒不喜地询问副手:
“陛下嘱咐我等,跨海补给不易,需要雷霆一击、速战速决。
“也就是说,要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
金城道行军副总管薛仁贵对他的意思心领神会,道:
“我军反复搜查,确保没有倭人能将我军登陆的信息传递出去。”
军事行动要不被当地人发现,一般有两种办法。
一种是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
大明天兵选择的是第二种。
只要没有活人发现天兵天降,四舍五入就等于“没有人”发现了嘛。
毕竟尸体不算人。
“很好。”
李世绩赞许地点头道:
“我军将沿海岸线向东,继续这么推进,稳扎稳打,先在海港附近建立牢固的后方大本营。
“若被敌人察觉,则立即该换战术,向敌国都全力奔袭,优先将倭酋斩首!”
跨洋作战,派一支尖兵执行特种作战,给倭人来一次“布拉格之春”式的快速政权更迭,是节约成本和时间的最优解。
就像老虎捕猎,先悄无声息地接近难波城,然后猛然跃起,对猎物的脖颈发起致命一击。
“这其中,契苾何力所率领的机动骑兵乃是重中之重。你的步兵队伍要和他衔接配合好,不要拖了骑兵的后腿。”
李世绩再三叮嘱道。
和普遍印象中暴躁的大将军不同,老李其实是一位十分细致的官僚型人才。
薛仁贵重重地点头:
“属下知道了。为确保万无一失,再派人巡一遍山!”
便领命退下。
“薛仁贵……是个好青年。”
李世绩赞许地点点头,紧绷着的神经总算能稍稍放轻松了一些。
本次出战,以契苾何力和薛仁贵为左右副总管,作为李世绩的左膀右臂。
不为别的,就因为这两人脾气最儒雅随和,能听从李世绩的命令。
要是换上李道宗、侯君集、薛万彻那样的老资格。
李世绩这个半路出家的降将,是绝对指挥不动的。
而出征倭国,因为实力绝对碾压,所以谋略是其次。
纪律才是最紧要的。
所以李明亲自插手人事,做了此番安排。
除了将领人选,连军队人数也是下了相当一番苦功。
兵力不能太多,否则补给和指挥难度直线上升。
可是兵力也不能太少,倭国毕竟不是百济新罗这样的小国,人数不足是没法一波莽穿的。
狮子搏兔,亦尽全力。
为了确保征倭之战万无一失,大明官庭上下着实做了相当一番苦功。
全国的目光都集中在这里,全国的财政盈余也都集中在这里。
不容有失。
“我也不容有失。”李世绩心中踌躇。
作为败军降将、李卫公的代餐,李世绩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如果这战没打好,他就一辈子也别想翻身了。
被倭**害过的国人不会放过他。
所以,他的每一步都力求稳、准、狠。
大规模登陆作战,是很难做到神不知鬼不觉的。
李世绩硬是做到了。
方法就是把附近的村民都变成鬼。
起手就是骑兵迂回包抄,辅以步兵正面推进。
连正规军都遭不住这么一手,杀百姓那就是降维打击。
倭人村民不论男女老幼,被尽皆屠戮,一个不留。
这是最高级别的保密措施,保证明军登陆的消息不会走漏出去。
至于说,用军队屠杀无法反抗的倭人是种什么感受。
泡在黄河水里的广大中原百姓点了个赞。
“接下来,是继续沿海岸线向东,进攻‘石见国’……”
李世绩收拢思绪,从兜中掏出一本地图,仔细地研究了起来。
大明对倭国的情报工作,不能说知根知底吧,只能说是尽在掌握了。
因为半岛和列岛之间“繁荣”的民间交流,韩人已经将倭国渗透成筛子了。
宝贵的政治、地理、乃至军事情报,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过来。
而不像倭国对大明,整天听一个只会键政的和尚瞎咧咧,整一个就是单向透明的状态。
“倭国虽然多山,但是从长门国到大和国一带,地形还算平坦,骑兵一日可行五百里……不,保守起见,还是得按日行三百五十里计算。
“这样的话,最好在率军抵达‘因幡’国之前,部队需要全程保持低调,不被发现。
“过了因幡,向难波发起冲刺,就能打倭酋一个措手不及。
“只是强行军能够携带的军粮有限,这个后勤……”
面对着研究了无数个日夜的地图,李世绩进行着复杂的计算,又双叒叕在脑海里将战役计划推演了一遍。
冷不丁肩膀被人拍了一下。
“谁?!”
老李虎躯一震,下意识地按住腰际的剑柄。
定睛一看,只见一位头戴鸮翎冠、眼大如铜铃的汉子,有些吃惊地看着他,显然被他一惊一乍的反应吓到了。
“哦,是薛万彻尚书啊。”
李世绩很丝滑地把握住剑柄的手向上提,自然而然地拱了拱手。
“不知有何吩咐?”
是的,尽管朝廷并没有让薛万彻作为李世绩的部下出征。
但是薛万彻还是上了前线。
只是他的任务不是来打仗的。
而是来打灰的——
他以工部尚书的身份,来亲自监督倭国的“再造工程”。
所以他和李世绩不是上下级关系,李世绩管不到他。
甚至于从某种程度上,薛万彻反倒是他的上级。
因为李世绩此战的一大任务,就是配合薛万彻和他手下的“施工团队”。
而对于不能直接披挂上阵、手刃仇敌,打灰佬薛万彻虽然多少感到有些遗憾。
但是对李明陛下分配过来的任务,他仍然充满了工作热情。
“长门这个地方真不错啊,离海岸这么近,海水还这么深,可以轻易地停泊我们的巨舰。
“韩人的情报真没错,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深水良港。嗐,可惜!”
说到这里,薛万彻就气得直拍大腿。
“这么好的风水宝地,倭人居然只弄了个破渔港出来,真是暴‘珍’天物!”
“是暴‘殄’天物。”李世绩没忍住,纠正了文盲的读音错误。
“薛蛮子”感到自己的智商受到了冒犯,两手一摊,喉咙梆梆响:
“你聪明!长门港你来扩建,后勤补给你自己来解决咯!”
李世绩立刻就跪了,委曲求全地哄着对方:
“不好意思,是我弄错了,你的读法才是对的。”
老薛的脸色立刻就靓丽了起来,甚至向李世绩礼貌地拱了拱手,道:
“我是来通知李总管,临时海港马上造好,你就等着军粮装备源源不断地运上岸吧。”
“哦,谢谢。”李世绩礼貌地表达感谢。
但薛万彻明显被吹捧得心情不错,继续唾沫横飞地夸下海口:
“李总管,你就管放心大胆地向前进!
“你的部队走到哪儿,我手下的兄弟们就铺路铺到哪儿,保证你的后勤就和靠着海港一样,每天都能吃到大陆运来的新鲜葵菜!”
“哦是吗,那可太有劳工部尚书了。没有薛尚书的运筹帷幄,我军只怕要和半岛上的倭人一样,就地筹粮了。”李世绩礼貌地夸赞几句。
薛万彻被捧得飘飘然起来,感觉自己好像找到了知己,开始喋喋不休地和“知己”抱怨起来:
“嗐!如果在大陆,哪里用得着边打仗边铺路?
“还不是倭岛这地方,基础建设太烂了,根本没有可堪一用的港口。
“只能在长门这离他们国都还有好几百里的地方登陆,只能让我们从离王都几百里的长门出发,一路带兵推过去。”
如果能直接登陆难波,哪还用这么麻烦?
黑船来袭,游戏就结束了。
只是没法这么玩。
登陆作战是很困难的,就算倭人再菜,强行在人国都玩抢滩登陆,也肯定会损失惨重。
而至于其他港口,又因为倭人稀烂的基建,根本没法停泊大船。
所以只能选择长门。
平白增加了陆上补给的距离。
这让薛万彻很是上头,有事没事就蛐蛐倭人的建设水平。
李世绩的耳朵都听出茧子了,谦虚客气地打断了对方的吟唱:
“所以,我军能取得此战的胜利,全仰赖薛尚书了。”
“哈哈哈!有眼光!别人都不亲近你李世绩,我还以为你脾气古怪呢。这不挺机灵嘛!”薛万彻被捧得心里很舒坦,照例开始了口胡。
“总之,有本尚书和本尚书的兄弟替你负责后勤,你和你的军队就安心等着吧!”
薛万彻咧嘴一笑,便回港口招呼他的兄弟去了,一路扯着大嗓门骂骂咧咧地嚷嚷着:
“喂!搬砖哪有你们这么懒懒散散的,是没吃饭么?给老子加把劲儿!”
是得等着你啊……李世绩望着港口方向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心里嘀咕着。
征倭一战,他是军事行动的主帅。
可并不是整次“行动”的主帅。
薛万彻和他的民夫才是主角。
这便是李明陛下的所谓“再造工程”。
或者说,“无害化工程”——
让倭岛从此以后永远也无法对华夏造成威胁。
一时的无害化,依靠的是军队。
而永久的无害化,就需要施工队了。
具体方略是:
先以军队发动闪击战,对倭国国都难波及其酋首实行斩首。
根据情报,倭国正在进行所谓“大化改新”,正是中央从地方部族收拢权力、但又没有完全收拢的阶段。
在这之前斩首,倭国各部就像九头蛇一样,断一个最大的脑袋也没什么影响,地方该抵抗还是抵抗。
在这之后斩首,对方拥有了有组织的国力,再打就不容易了。
现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正是征倭的最佳时机。
只要把那难波宫的小朝廷端了,这国家就群龙无首了,地方也一定陷入混乱。
这是第一步。
如果就此打住,那只会春风吹又生。
倒了一个孝德天皇,又会出来个什么什么天皇。只要倭岛的自然风土不变,过个几年又会像蟑螂窝一样,重新爆一波倭寇出来,为祸中原。
要一劳永逸地解决倭人问题,这就需要用到薛万彻和他的施工队伍了。
给倭人来一个公元七世纪版本的“去农业化”,把这片虫巢拆回原始社会。
经过重建,这片土地就能彻底无害化了。
倭岛这地方,虽说有点人口和资源,但是对华夏文明来说,隔着一片大海,根本无法控制。
而因为在大洋的边缘,这鬼地方甚至连作为航运中转港口的价值都没有。
全是坏处,没有好处,还是直接让这鬼岛寸草不生得了。
军队治标,工程治本。标本兼治,制成标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薛万彻才是李世绩的上司。
而李世绩只是这支“拆迁办”的贴身保镖。
以刺头的薛万彻为李世绩的“兄弟单位”,让薛万彻的另一半边大脑契苾何力、大明的原始股东薛仁贵为李世绩的副手。
让李世绩当主帅了,但好像又没完全当。
“皇帝陛下的情报抓得好,时机抓得好,连这一番人事安排,也是讲究的很啊。”
李世绩深切感到了新任领导那老辣的政治手腕。
心里只有敬畏。
“大总管。”
契苾何力和薛仁贵再度巡山回来了,一齐向李世绩回报道:
“经过斥候多番侦查,确定没有任何倭人村民能将我军的动向传播出去。”
短短一行字,就意味着这一带的倭人基本被灭绝了。
“甚善。”
李世绩选择相信这两位最兢兢业业的得力干将。
“全军扎营,生火造饭。白昼休息,夜间行军,向东!”
…………
就这样,在倭国的腹地。
一支上万人的军队,就这么在没有任何当地(活)人目击的情况下,安顿了下来。
如同死神的镰刀一样,兵锋指到哪里,哪里的村庄就突然被夷为平地,人口突然灭绝。
他们的行动很有方向性,灵活地穿插于倭人稀疏的城塞之间,只在郊外活动,保证自己不被发现。
根本不像是远道而来的侵略者,对当地地形熟悉得像是本地人一样。
而在这万人大军的背后。
几乎十倍规模的民夫紧随其后,如同一条大血管,将长门港卸载的后勤物资源源不断地“泵”到军中,为他们提供着充沛的能量。
与此同时。
倭国的国都。
倭酋孝德天皇对迫近的阴影懵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