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425章 海船一定要浮在海上!

“嘬嘬嘬,咕咕鸡来吃米来吃……哎呀!别啄寡人,寡人没偷汝的蛋!寡人甚至不知道汝下蛋了……

“唉!逼寡人太甚,寡人也是有脾气的!”

百济国,泗沘城,王宫御花园。

国王扶余义慈愤而拔剑,四顾茫然。

花园里不见妃子宫女,到处都是鸡,一片鸟语花香的咕咕哒。

妃子和宫女呢?

她们在其他园区养鸡呢,没空照管国王。

义慈王闻着呛人的鸡屎味,又窝囊地把剑收了回去。

“不能宰不能宰,宰了寡人拿什么献给大明皇帝啊,寡人自己吗?”

作为大明的狗,能讨得主人的欢心固然不错。

只是,主人的关怀有如泰山压顶,压得他这个小小的国王有点喘不过气来——

不知道为什么,大明对百济乌骨鸡的需求激增,养都养不过来。

先是神皇陛下亲自指名,每月要定时奉纳乌骨鸡若干。

然后,便是唐州各大衙门也来索要。

最后,这股吃乌骨鸡的风潮很快从官方蔓延到了民间。

上行下效,京城的有钱人趋之若鹜,请客筵席上若能摆出一只百济乌骨鸡,能让宾客体会到尚书级的待遇。

而且大明人吃鸡也吃得很……有特点。

不取细小昂贵的鸡舌,不吃脆嫩弹牙的鸡胗,而专挑最便宜大块的鸡胸肉。

就算再细嫩的乌骨鸡,那鸡胸肉也是又干又柴,难以下咽啊。

只能说,城里人的思路,百济人搞不懂。

百济人也不需要搞懂。

当狗是这样的,狗只需要满足主人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就行了,而狗主人为了咽下干柴的鸡胸肉,要考虑的就多了。

现在,整个百济国都快成为一个巨大的养鸡场了。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少壮,无不手里攥着鸡饲料,在哄乌骨鸡大爷开心,生怕大爷不开心掉几两肉。

偏偏这种鸟东西又娇贵得很。

含辛茹苦养一年,好不容易快出栏了,说不定就因为你今天进门先迈左脚,就突然嘎嘣嗝屁了。

所以,百济人对这些鸟东西都当成祖宗供着,甚至恨不得抱在怀里,一勺一勺地喂。

可想而知,这样的精细化饲养工作,会占用多少人力。

而百济并不是一个人口资源丰沛的大国。

更糟心的是,别看这些鸡在园子里活蹦乱跳的。

能经历几千里运输、活着运到大明的,十不存一。

你总不能送死鸡给明大人吃吧?

也不能提前宰杀腌制,因为神皇陛下有令,腌制品“不健康”,必须吃新鲜的。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这一幕,因为养鸡人手实在紧缺,连王宫里的人都被动员了起来。

不但没人照顾大王,连大王都得亲自动手来照顾这些鸟祖宗。

小国寡民是这样的。

“阿西巴!泗沘城是乌骨鸡的老巢吗?再这样下去,我国就要成为国际社会的笑柄了!”

义慈王气不打一处来。

他这个王,当得也忒憋屈了。

不求自己像中原皇帝那样口含天宪,那至少也该像个普通地主家的傻儿子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吧?

这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养鸡,到底是什么个事儿呢!

“该不会,大明就是想用沉重的纳贡拖垮我国?

“然后,就以小国没有按时进献贡品、事大国不诚为理由,对我国悍然发兵,然后这样这样,那样那样……”

扶余义慈越想越感到害怕,冷汗渐渐爬上了脑门。

毕竟这种事情,汉家王朝也不是没有做过。

到时候整个国家就真的和乌骨鸡一样,因为进门先迈左脚,被嘎嘣一下……

“殿下。”

冷不丁的背后传来一个声音,吓得义慈王虎躯一震。

回头定睛一看,正是自家老舅、内臣佐平的那张老脸。

“唔……爱卿何事?”义慈王抚平跳动的小心脏,尽量心平气和地问。

扶余比流答道:

“大明下诏……”

“这么快?!”义慈王不禁大呼。

咦?

大王这一惊一乍的,把老臣给整的也有点蒙圈,小心翼翼地继续说道:

“呃……是的,殿下。大明天朝对我国的赏赐确实很快……”

“唉,这该如何是好,如何是好……赏赐?”义慈王抓挠着头皮,忽然发觉事情好像和自己想的有点不一样。

“是的,赏赐。”

扶余比流大概猜到了领导的那点小忧虑,道:

“我国态度恭敬,大明非常满意,神皇陛下朱笔亲批,亲下赏赐十万贯钱,已经运回国都,请殿下过目。”

“十万贯?”义慈王睁大了眼睛。

这笔钱,都够把半个百济买回去了吧?

好乖乖,天朝上国是真的有钱啊!

不过是几只鸡而已,随手一赏便是十万贯……

义慈王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立刻转身向宫里走去。

“殿下,有急事?”扶余比流莫名其妙,亦步亦趋地跟上。

义慈王急匆匆地说:

“鸡饲料喂完了,寡人再回去拿点。”

别打扰寡人喂鸡……不是,别打扰寡人侍奉大国!

…………

“是吗?那就好。”

李明坐在马车里,将百济方向发来的密报缓缓展开。

十万贯的赏赐极大地激发了百济人养鸡热情,现在整个国家都在为鸡痴狂,不但军训废弛、百业凋零,甚至都不事农桑了。

毕竟人都不傻,种田才挣几个钱啊?辛辛苦苦一整年,比得上给明大人供奉一只鸡的收益吗?

于是乎,整个国家近乎停摆——除了畸形发展的养鸡业。

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明养鸡场。

不过就算这样,百济并没有爆发粮食危机之类的人道主义灾难。

因为粮食可以买的嘛,国际大都市平壤离百济又不远!

大明赏赐的钱,不就是这么用的吗?

“只不过是多印了一些纸,就让一个国家完全接受了我的货币,连经济命脉、甚至饭碗都被我掌握在了手里。

“几千年的朝贡体系,是有些东西在里面的。”

李明有些得意地在心里盘算着。

这十几万贯钱印出来,如果放在国内会引起通货膨胀。

但是放在国外,居然能买下一整个主权国家——

百济连粮食都被大明卡脖子了,可以说是彻底融入大明的经济体系了,离正式摘牌成为大明一州,也无非是临门一脚的事。

同样的,半岛南端的另一个难兄难弟新罗,也差不多经历了和百济一样的过程——

请客,养鸡,收下当狗。

这俩哥们儿能顺利归降,就意味着大陆的版图正式归一。

从半岛到西域,从黑水到儋州,大明真正做到了把东亚大陆所有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尽数收入囊中的壮举。

除了一个地方之外。

“能够让三韩蛮夷无痛并入我天朝,便是大明最大的仁慈啊。

“至于另一伙蛮夷,就没有那么大的福分了。”

李明将手中密报揉成团,塞进了香炉。

马车车队缓缓停下。

“陛下,唐山港到了。小心雨水。”

那位长着山羊胡的大内总管为陛下开门、撑伞,一气呵成。

啧,这雨得下一两个月了吧,怎么还不停啊……李明心里吐槽,踩着湿乎乎的泥泞地,迎着夹杂雨丝的呼啸狂风,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

在港湾区,风雨格外猛烈。

而在重重雨幕之中,一座巨大的造物渐渐显现出了它的轮廓。

那是一艘船。

一艘即将驶往东海的尽头,登陆倭国的战船。

为了攻倭,李明提前做了不少部署准备,其中能够远洋航行的战船是最关键的一环。

这条庞然大物,比当初内河的无敌舰队还要再大上一圈,而且结构明显不同。

该船的底部不是平底,而是下削如刃,有一根像脊椎一样的梁柱,贯穿整条船身。

龙骨。

为了提高船舶在大海的适航性,天才的李明陛下划时代地提出了龙骨的构想——

也仅仅是提出构想而已。

至于具体该怎么造还得看具体的,你是造船的还是我是造船的?我治国理政可是很忙的咧!

然后,在大明的能工巧匠们献祭了无数秀发以后,居然还真的手搓出了第一套具有实战意义的龙骨船舶——

龙骨并不是什么黑科技,宋朝就开始大规模应用了。在神皇陛下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以后,技术难关很快就被攻破。

当然,目前的龙骨技术还十分原始,没法分段建造安装,一棵树有多长,龙骨、以及随之决定的船舶就有多长。

不过还好,在大明时期,在人迹罕至的东北森林,高大的树木有的是。

而有了龙骨,又是在海上航行,那么大明工匠就不需要考虑什么内河适航性这类限制了,在船舶建造上便彻底放飞了自我。

以李明眼前这条巨轮为例,她虽然还只是一条半成品,但已经超越了当今地表的其他一切船只,像一座高峰一样雄伟了。

而这么吊的超级战舰,还有很多艘正在同时开建。

虽然天上还在下着大雨,但是丝毫没有浇灭工人们的热情。

大家撑起巨大的雨幕,静候陛下的到来。

“我简单讲两句。”

面对这种场景,李明已经是驾轻就熟了,清清嗓子:

“海船,一定要浮在海上……”

“万岁!!!”话语未落,底下顿时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声。

工人们山呼万岁,雄壮的声音甚至盖过了嘈杂的雨声。

这次演讲,又双叒叕不出意外地被热情群众给打断了。

李明撇了撇嘴,把事先准备的厚厚一叠演讲稿又塞回了衣兜里。

就这狂热粉丝的热情劲头,他的“简单两句”估计是没办法讲完了。

也不需要讲完。

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都爆棚了,还需要动员吗?

“好啊,大家有干劲儿就好啊……”

李明有些意犹未尽地下了讲台,和群众们一一亲切握手。

和倭国开战,“人和”是最不需要考虑的。

只要在李明的手下,不论先前的立场为何,最终都能团结一致。

虽然某位姓房的计相可能会发出尖锐爆鸣,虽然资金有点不足。

但是,攻倭只是把原先预备攻打百济的资金,又提高了亿点点而已。

应该没事吧?

而相比人和,“地利”就有些困难了。

和倭国隔着一整座东海,以公元七世纪的航海水平,与天堑无异。

把士兵运上岛已经很困难了,持续不断地为士兵提供补给则更是困难超级加倍。

毕竟华夏人可不是倭人那样的食草民族,“因粮于敌”在那个贫瘠岛国也没有现实基础,部队没有补给是要出事的。

当然,地利因素也不是不能通过科技与狠活克服。

最大的问题,却是天时。

“倒霉催的,这雨什么时候停啊?”

回宫的路上,李明担忧地望天。

从回唐州那天起,这雨就一直断断续续地下着。

不止唐州在下雨。

根据各地汇报,长江和黄河流域都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长降雨天气。

虽然能帮助解暑还挺不错的,但是下雨会造成一个大问题——

洪水。

这也是李明这段时间动员全国,疯狂造堤坝的原因。

和强大的自然力量相比,农耕时代的人类,能做的抵抗着实有限。

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洪涝灾害不断,汇报灾情的加急快报像雪片一样飞来。

要不是这些造船工匠实在珍贵,加上灾区交通不便、无力消纳更多劳力,李明都恨不得停了这些大建,把工匠派遣到各地抗洪救灾去了。

所幸,李明前期硬推土地公有化,一个大队之中、几个大队之间可以互相扶助帮衬。

所以并没有出现流民遍地、野有饿殍的惨景——

搁普通朝代,遇上这种级别的天灾,恐怕老百姓早就开始造反了。

然而,大明也已经快被绷到她的极限了。

不论李明和他的人民做出了多大的努力,客观生产力水平摆在那里。

大明毕竟还是农业社会,在天灾面前,只能运用社会工程学,勉力维持社会不崩溃。

这鬼天气再这么持续下去,无疑会越来越吃力……

“等雨停了,雨总会停的,没道理下这么久的时间。

“等雨停了就好,我就把倭国办了。

“只是在此之前,得忍耐……”

李明紧咬牙关,不由得探出头,望向身后那浩瀚的东海。

在海的那一头,倭国在计划着些什么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