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虎贲郎 > 第447章 落井下石

虎贲郎 第447章 落井下石

作者:中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1: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巨野泽北岸,范县。

随着曹操遗产大瓜分结束,张杨也敛众于此,观望形势变化。

他也不想与赵基交战,不是能不能打过的问题。

而是开战后,不论胜败,吕布在朝中孤立无援,就连他自己也会彻底失去河内的遥控影响力。

赵基对他也一向慷慨,只是配合赵基去了一趟太原,没打什么苦战。

结果给他分割了两千奴隶、俘虏士兵,直接壮大了张杨自身的本钱。

还让他能在匈奴各部进行一定规模的义从招募,让他具备了骑兵打击力量。

就连河内、上党,赵基也是让张杨的旧吏治理;袁绍短暂夺取上党后又给赵基吐出来,按道理来说上党的持有关系已经洗干净了,可赵基依旧不要,还是交还给张杨的故吏薛洪。

身为一个乱世军阀,兼并部众扩大地盘,已经成为张杨的生存本能。

本身又是兖州刺史,在陈宫的唆使下,他心头火热趁乱抢一把实属一种本能反应。

如今能抢的抢完了,张杨也恢复冷静。

此刻只能静静等候外部的形势变化,如果赵基要进攻定陶城,那他只能想办法调解这场战争。

哪怕将抢来的人口、物资分一半给赵基,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赵基的存在,对吕布执政,对他坐稳兖州来说存在关键意义。

没有赵基的支持,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张杨在煎熬中失眠半夜,后半夜浅睡一阵就在惊悸中睡醒。

世人只知军阀好,又怎么能理解这种疑神疑鬼的生活状态?

有的军阀能心安理得享受暴力带来的乐趣,即便知道明日会身首异处,依旧能坦然受之。

张杨则不同,他真的不想做这样的军阀,哪怕美名为一方群雄,依旧不能让他心安。

在张杨焦虑等候中,定陶城随着陈宫畏罪自杀,大司马不问从犯而落幕,兖州爆发朝廷军内战的概率无限降低。

得闻此事后,张杨立刻将书写好的请罪文表上奏朝廷,也遣使济阴,向赵基致歉。

定陶城外,北岸大司马水寨军营处,各方信使、斥候小队往来出入。

与去年一样,当赵基无意扩大战争规模时,那战争就到了收尾阶段。

从一开始,他就不喜欢打无意义的战争。

就个人性格而言,他其实与张杨类似,都不爱杀人。

与张杨不一样的是,如果能低成本让更多的人享受一定安宁的生活,赵基不会介意抹除某一小撮人的性命。

如果威胁到自身的存在,赵基不介意抹杀更多的人。

虽然目前还没有经历这样严酷的抉择,可他当初能果断发动安邑兵谏推动维新变法……那么接下来如果再被逼到悬崖,肯定也不介意将备用的‘革除旧命’大旗树立起来。

当时就警告过公卿,虽然手里是维新讨贼战旗,可他战车里始终放着另一面战旗。

好像当时是给钟繇说的,也不知道钟繇有没有给其他公卿传达过去;这些知情的资深公卿也不知有没有给新晋公卿宣扬……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革除旧命’的战旗始终要有,也要有这方面的准备。

就在陈宫首级传首许都,赵基等候天子回复之际,吕布的重量级使者、老熟人秦宜禄引着百余骑来到定陶。

再次相见,宴饮之际,秦宜禄莫名感慨:“观今日形势之变化无常,令仆深感不安,不知大司马可有能安定心神之法?”

“这还真是难事。”

赵基挺喜欢跟秦宜禄相处,除了对方长得好看说话风趣外,还有就是秦宜禄性格好,缺乏攻击性。

赵基端着硕大、金漆牛角酒杯陷入思索神态,秦宜禄面露期待之色。

想了想,赵基就说:“世道纷乱人心汹汹,若要安定心神,肯定不能醉生梦死、随波逐流。若是隐居山林之中,自给自足,以待天下安宁,这心神自然就宁静了。岂不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语?”

“如此实乃乐事。”

秦宜禄闭着眼睛遥想一番,敛容笑说:“可受朝廷恩典,仆得以跻身显位,又哪能退避山野之间?”

例如后将军杨定,参与护驾东迁,感觉形势不妙弃军逃亡,企图走武关道投奔刘表。

结果就是葬身武关道山民盗匪之手,可能死状极惨。

真退下去,身边护卫就会谋害你以获取财物;即便带着少部分心腹护卫避居山野,附近的豪强、官吏也会想办法吃掉你。

没有更高级的秩序镇压,县域之内也只是表面遵奉汉律,实际上各种武装械斗、兼并十分密集。

只要没有苦主、原告,那自然不会有什么案件纠纷。

秦宜禄是真的不敢退下去,哪怕前面是刀山,他也要跟着吕布走下去。

这次奉命出使赵基,是他最后一次的出使任务,如果赵基不反对的话,他就是新的陈留郡守,为吕布看守许都北大门。

见秦宜禄那神往而遗憾的神情,赵基饮一口酒,转而问:“就陈公台畏罪自戕一事,许都上下如何评论?”

闻言,秦宜禄也放下手中金漆牛角杯,敛容回答:“皆言陈宫败坏国事,岂能一死了之?朝野各处,多有言论认为宜诛三族。”

“这些人还真是心狠啊。”

赵基不屑笑笑:“陈宫活着回到许都,就轮到诛这些人的三族了。”

“大司马说笑了。”

“你我之间,这十步之内,我何必说笑?”

赵基也是敛去笑容,神情前所未有的平静:“他们敢这样落井下石,无非是陈宫死了。我若将活着的陈宫送到许都,这些人走投无路,只能竭力为陈宫开脱。好在陈宫性情刚直,不肯受辱出丑,也不愿天子为难,这才一死了之。他们恨的不是陈宫败坏国事,而是恨陈宫未能成功。”

“大司马是怀疑陈公台受人怂恿?”

“反正陈宫死了,我只是这样想,可也没什么证据。”

赵基神情之间满是无所谓,失去陈宫之后,就算把济阴也交给张杨,张杨他抓的稳?

兖州被曹操清洗后,也就陈宫能当朝廷一方的舆论领袖;陈宫死后,其他一些勉强能当领袖、头目的人,要么在袁绍那里,要么在刘表那里。

而吕布这里,只有东平国人河南尹毕谌,以及东郡人侍中王楷,这两个人连世历两千石都不是,能跻身高位多赖吕布麾下无人可用,才给推到高位。

在正常的舆论环境下,他们是典型的无德之辈,就连可靠的功勋也没多少,所以很难接替陈宫成为兖州士人新领袖。

除非能一直身处高位,栽植的门生故吏成长起来后,关系网络遍及兖州、四方,那自然就成了德高望重的长者。

就目前来说,这两个人连九卿的门槛儿都摸不到。

九卿主要看的还是名望,是综合影响力……资历反而不重要。

对于赵基的言论,秦宜禄就当没听清楚。

这种事情不能深究,陈宫都不敢去面对,如果吕布强行去挖,会引发新一轮许都骚乱。

见秦宜禄装傻充愣,赵基也没了兴趣,直接问:“大将军此番遣使,又有什么事?”

“仆此来,是为济阴、定陶吏民而来。不想大司马只诛恶首不问胁从,看来终究是大将军多虑了。”

秦宜禄说着拱手:“大将军也担忧张使君冒犯大司马,命仆来此调解一二。张使君若有不敬,还请大司马暂息怒火,大将军正集合各军欲攻破寿春。待回师后,自会补偿大司马。”

“我可不敢等他抽身回来。”

赵基说着呵呵做笑:“他也知道,凡事我自有主张,不会听他的。陈宫都开城自戕了,我又怎么可能会失信攻夺城中男女财富?不过,孙策家眷正在北上,我希望他不要为难。他若为难,我就追究张杨同谋陈宫之罪。到时候,他是要拿寿春之功,还是要撤军来救张杨?”

赵基这样说,秦宜禄就知道自己使命达成了,算是保住了张杨。

也只有将这种话给吕布转述回去,吕布才能听明白,听到心里。

彼此沉默片刻,秦宜禄又说:“孙策功勋、德行略有不足,大司马请封齐侯一事有欠妥当。今大司马与大将军不过是平阳侯、温侯;河北袁本初也不过是伉乡侯,荆州刘景升成武侯,益州刘季玉、徐州刘玄德俱无爵位。孙策何德何能,能在各方之上?仆以为,除其乌程侯,转封临淄侯便可。”

“至于此前大司马所表青州牧、后将军一事,皆可行。”

秦宜禄神情认真,条理清晰辩驳此事。

赵基也耐心听完,随即就说:“我也知孙策功绩、威望不足以胜任齐侯,当时如此一说,他竟然也敢相信。这人的狂妄,不亚袁术。不过大将军若破寿春、擒斩袁术,不知朝廷会如何封赏?”

吕布为了压他一头,所食河内温县周边六个县,赵基所食平阳周边五个县,就连名义上的食邑规模都压过赵基千户。

有王莽开的那个头,反正吕布是不可能封公,自己也不可能。

赵基询问的事情,秦宜禄早有腹稿,立刻回答:“大将军增食邑三县,大司马亦增三县可好?两军有功将校,也可奏功请封。”

“也可,封爵一事不急,交给门下省商议即可,原则上我可以听大将军的。不过皇长子抚养于平阳,此乃国家社稷未来之根本,我希望能与大将军联合上表天子,请敕封皇长子为侯,使天下皆知。”

赵基提出的要求,秦宜禄根本不敢答应,只能推脱:“此事关乎社稷,非仆能决议。再者如今宗正空悬,天下王侯宗藩谱系尚未厘清、重录。仆以为待宗正就职,可议皇长子封侯一事。”

“也可。”

赵基爽快答应,现在吕布还没感受到皇帝释放的压力,当压力足够时,吕布自己就会推动这个时期。

实在不行,换个儿皇帝,大家都轻松。

不过这样的话,现在扶植的新旧宗藩都会失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