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主意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主意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孙镐既然已有心动,那么自然要问问朱敏澄目前准备的情况,对孙镐的询问朱敏澄也不隐瞒,同他实话实说了一番。

当得知现在朱敏澄虽有皇帝和太子的支持,手中的钱粮不缺,而且皇帝还答应他等出海就藩时会在各方面对他进行一些弥补,不过朱敏澄现在最缺的不是这些,而是可用之人。

正如他所讲的那样,朱敏澄拉拢了几个同学,还想办法忽悠了几个读书人做准备,这样算起来也勉强可以是他的“文武班底”了。但无论是军校的勋贵子弟还是他口中的读书人,之所以能跟着朱敏澄去冒这个风险,除了他们因为自身的限制没可能有更好的前途,再加上年轻的缘故心中也有闯荡的想法,但这些人想能真正大用却很难。

毕竟他们这些人说白了都是菜鸟,既没打过仗也没施政的实际操作经验,到了新大陆后究竟能否堪用还是两说。这也是朱敏澄刚才感慨自己看重大小曹两位将军,却求而不得的缘故,在他看来民政方面还暂时可以放一放,毕竟海外封地怎么折腾都成,手下的人没有经验可以培养,而且他朱敏澄也是懂得这些的,慢慢来终究有办法解决。

可军事方面就比较重要了,去了海外说白了就是开疆扩土的,除了脑袋上顶着一个大明册封的名头外,什么领地,什么疆土包括子民什么的,都要朱敏澄自己一枪一刀去打下来。

虽听说新大陆的土族战斗力不强,当初西方诸国靠几百甚至上千人就能占领大片土地,可毕竟也是通过战争获得的领土不是?既然要打仗,那么手下的士兵尤其是将领的军事能力因素就很重要了,仅仅以朱敏澄自己再加上他费心思拉拢的几个军校同学,心中的底气并不足。

听完了朱敏澄的讲述,孙镐凝神想了想后顿时有了主意,不过他没直接说出口,而是问了朱敏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之前朝廷剿灭流寇后对俘虏的流寇包括流寇中的将领的安置情况,这些孙镐虽然曾听说过一二,但知晓的不多。

“大部分流寇都拆散后安置在了各地,尤其是最初时候送去了蒙古那边几十万人,眼下土默特那边的人是最多的,这些年也有不少去了察哈尔,这是陛下决定的事,用陛下的话来说可以此来融合北方的蒙古人和我大明人,再以草原上的耕作等方式来同化这些蒙古人。”朱敏澄不明白对方问这个的用意,但还是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些我也知晓,不过殿下,普通的流寇也就罢了,那些流寇的将领呢?”

“哦,你说的是这个。”朱敏澄笑道:“自平定流寇后,对流寇中的降将朝廷也做了安置,除去罪大恶极者以国法处置外,其余一些主动投降的将领并没追究其责。其中前蓟州总兵高杰就是其一,朝廷不仅重用,还在这一次辽东之战中立下了功劳,眼下已授伯爵,并调任辽东为总兵了。”

“此外还有总参议府的张献忠,虽未有正式军职,却有相应的军衔,另外还有张献忠手下的四个义子也在各军中任职。”

“殿下所说的可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

“师兄也知这四人?”朱敏澄笑问。

孙镐微微点头,这四人的名字还是他陪着孙承宗的时候从父亲口中得知的。当年流寇祸乱大明,孙承宗在高阳也是忧心忡忡,为了做好再次为国征战的准备,曾经对各股流寇的情况进行过相当了解,并私下点评过这些流寇的优劣之处。

张献忠作为当时实力仅次于闯王高迎祥,同罗汝才并驾齐驱的流寇头子,孙承宗自然给予了诸多关注。同时也对张献忠手下的将领们进行过调查分析,而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这四人作为张献忠的义子,又是他手下最能打的四人,孙承宗怎能放过呢?

回忆着孙承宗对这四人的评价,孙镐继续问道:“其他他暂且不提,这李定国如今是何职?人在何处?”

“这个……。”朱敏澄想了想,终于在记忆中想起了这人,如果不是他这些年跟着太子辅助处置了些政务,再加上他又在军校几年,要不然还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呢。

“之前灭罗汝才之战中,李定国被调拨去了高杰部下,后立下了功劳由千总升迁为游击。之后他的情况孤就不知道了,也许还在高杰部下吧,此次辽东大战,高杰的蓟州军是主力之一,按理说李定国应该跟随高杰去了辽东吧?”

“此人可用!”孙镐正色说道。

“师兄如何知道此人可用?”朱敏澄一愣,连忙追问。

孙镐告诉朱敏澄,当年孙承宗在的时候就评定过李定国这个人,认为李定国在张献忠四位义子中虽排名第二,可无论从能力还是战绩而言都是四人中最强的。

而且李定国这个人不仅能力强,更有一颗赤子之心,孙承宗曾经感慨这样的人才为何不效忠朝廷偏偏做了流寇,落到了张献忠的手下。这些话虽已过去了好些年,但孙镐却记得清清楚楚。

“殿下既然要用人,我以为李定国可为殿下所用。先父曾说李定国这人能力极强,不仅善于带兵,颇有战功,对于政事也是知晓。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身份,他同高杰高总兵不一样,高杰投诚是主动投诚,而且当年是带兵脱离了流寇跑到山西王荣老大人那边投诚的。此外高杰的夫人邢巧儿听说还是王荣老大人的义女,如此一来高杰自然同张献忠等人大不相同,这也是朝廷能重用高杰的缘故。”

朱敏澄微微点头,承认孙镐说的没错。高杰当初投诚直接找了王荣,这一步可以说直接改变了他后来的命运。

要知道王荣可不是寻常人,他不仅是王晋武的父亲,还是自己父皇的舅舅,换句话来说是宋王朱敏澄的舅姥爷。

投靠了王荣,邢巧儿又成了王荣的义女,如此一来就变成自己人了。后来高杰去了孙传庭部下为将也是因为如此原因,这也是的当年朱慎锥和王荣商量后安排的,等到朱慎锥以靖难的名义入京后掌控了朝政大权,之后并进位皇帝,高杰辅助孙传庭稳定西北出了大力,从而也彻底成了新皇的班底人物。

孙镐继续道:“李定国是跟着张献忠投我大明的,而那时候张献忠已在我官兵围剿之下快走投无路了,他如不投降那么等待他的结局可想而知。这也是张献忠投降后朝廷并不重用他,仅仅给了军衔虚职的缘故。至于他的四位义子,朝廷虽给了官职,却拆散安置,李定国哪怕能力再强,以他的出身恐怕在我大明前途也是有限。”

“以李定国之前的身份,注定了他在大明的尴尬处境,殿下可查询一下此人目前情况,如他现在官职不高,在军中也不如意的话,不如拉拢一番。如此一来李定国能为殿下所用,殿下就藩后手下就有了可堪大用的将领,之前问题岂非迎刃而解?”

朱敏澄眼睛猛然一亮,孙镐说的没错,这的确是一条路子。李定国能打他可是知道的,这样的一员虎将放在大明军中的确可惜了,而且孙镐还点明了李定国的尴尬身份,以他的出身这辈子别说总兵了,估计当个参将都难,假如能把他弄到自己手下,那么自己缺少军事人才的问题不就解决了么?

想到这朱敏澄恨不得马上回京去查一下李定国的情况,然后求自己的父皇把这个人调来给他。

正当朱敏澄为之兴奋的时候,孙镐又问:“除去李定国外,光有将无兵也是不行。如我猜的不错,殿下就算就藩能带的人也是有限吧?”

“这是自然,新大陆离我大明何止千里,前往新大陆的航道北洋海军刚刚探索回航,根据回来的人所说,这条航道从我大明过去至少要两月的时间,其中不仅有风险,更因为航行时间的缘故装载有限。”

“孤已计算过了,按照陛下给孤的人手,最多一次性带两千人左右过去。而这两千人中军士大约也就千人出头而已,剩余者包括水手、匠人、属官、吏员等等……。”

“那这千人的军士,殿下不觉得略少了些么?”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人虽少些,却勉强也能一用,只要到了那边先站住脚,等日后渐渐从大明移民,再加当地的土族征服为己所用,终究可以解决。”朱敏澄苦笑道。

“既然如此,我为殿下出个主意吧。”

“师兄请说。”

孙镐道:“如今辽东战事已经结束,接下来辽东就是后续的处置和安置问题了。在下虽不知朝廷对辽东后续的安排,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建奴八旗精锐的问题。”

“建奴虽不复存在,但八旗犹在,这些人不妥善安置弄不好就会出问题,哪怕打散了分头安置,可这些人都是善战之兵,如此倒有些可惜了……。”

“师兄的意思是,用八旗为孤所用?”朱敏澄听到这急忙追问。

孙镐笑着点头:“这有何不可?反正朝廷本就要处置这些八旗,倒不如从中挑选些人归于殿下,让殿下带着他们远赴海外。先父说过,八旗能征善战,是当今最强的军队之一,而且八旗制度同我大明制度不同,这些人凶残的确,可一旦认主却是忠心耿耿。只要殿下一手持刀,另一手怀柔,以殿下之能必当为殿下所用。殿下有了这些人在手,到了那边千人足以当万人驱使,您觉得呢?”

“着啊!”朱敏澄一拍大腿,整个人顿时就兴奋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