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难题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难题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明亲王就藩是惯例,孙镐虽不是官员,但作为孙承宗的儿子怎能不知道这个制度?

亲王就藩后,朝廷会拨给亲王一定数量的护卫和封地,并且配备王府的属官,比如比如长史司的左右长史、典簿、典膳、护卫指挥司、教授、伴读等等。

这些官虽都是王府属官,却同样也是朝廷的正式官职,其中品级最高的就属于长史司的左右长史了,这可是正五品的文官官职,虽然比不上朝廷的正五品,可从身份来说却丝毫不差。

可问题在于虽然这些官职都属于王府属官,可实际上却是由朝廷来任命的。作为就藩的亲王有着推荐资格,却没有直接任命这些官职的权限。要知道大明亲王府的属官名义上归属于亲王管辖,是亲王的下级官员,可同时也肩负着朝廷对王府的监督权限,怎么可能让亲王一言而决这些官职呢?

再说了,前面说过他孙镐连个秀才都不是,仅仅只是一个白衣,哪怕他的父亲是孙承宗,除非是荫官,要不在朝廷制度下根本不可能一步登天为官,更不可能因为宋王区区一句话就当宋王府的长史啊!

随着孙镐问出了这些疑惑后,朱敏澄当即哈哈大笑起来,他轻松地告诉孙镐这些都是小事,只要孙镐点头答应,这些全都不是问题,因为他这个宋王就藩和之前的亲王就藩完全不一样,不仅王府的长史可以自己任命,就连其他属官也能自己挑选。

听到这,孙镐更是疑惑,生怕朱敏澄做错了什么连忙劝阻,让他不要以亲王之尊破坏朝廷规矩,被人抓到把柄。虽然当今天子是宋王的父皇,太子更是他的亲兄长,可皇家就是皇家,有些规矩是坏不得的,还请宋王慎言慎行才是。

见孙镐如此,朱敏澄对他更是满意。话都说到了这个地步,朱敏澄也就不瞒他了,反正他就藩的事用不了多久就会正式宣布,现在早说也是无碍。

就这样,朱敏澄告诉孙镐自己就藩就的不是大明之藩,而是海外就藩。这件事已有了定论,皇帝那边都已安排好了。半年后,朱敏澄就会正式出海就藩,坐船往东,前往西方欧罗巴所称的“新大陆”在那片广阔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王国,从而成为大明的外藩。

因为是海外就藩,朱敏澄不需要遵从大明亲王就藩的规定,不仅能对自己下属官员进行完全的任命,更能带他们去海外建国就藩,开创事业。

所以说,朱敏澄说的没错,只要孙镐同意,朱敏澄就能以宋王的名义直接任命他为王府长史,这个任命根本不需要通过大明吏部的认可,只是作为外藩外臣的任命,不在大明官员的体系之中。

当然了,朱敏澄也承诺,他也不会亏待自己的部下,只要愿意跟着自己就藩的官员不仅能给予优厚的待遇,至于朝廷正式官职他也会另想办法,换句话来说,先授王府官职,再找机会解决朝廷编制问题,这对堂堂亲王的他来说不是一件难事。

听完了朱敏澄的解释,孙镐这才恍然大悟,同时也对对方海外就藩一事很是震惊,忍不住询问了几句。

朱敏澄也不遮掩,如实告诉了他海外就藩的安排,等他解释完后,孙镐这才恍然大悟,不由得有些心动了。

孙镐虽读书能力不强,可不代表他真的没有能力,要知道他这些年跟着先父孙承宗,孙承宗对他的教导可不是白教的,相比普通的读书人,孙镐对于政治更为敏感些,所以当朱敏澄告诉了他皇帝对海外就藩的安排后,孙镐就明白了这个政策对大明意味着什么。

大明开国近三百年,宗室开枝散叶,几十万甚至更多的宗室群体早就成为大明沉重的负担了。虽然当年天子登基后对宗室制度和待遇进行了调整,一方面改变高级宗室的实封为虚封和遥领,另一方面提高中下级宗室的待遇,同时还鼓励宗室自谋出路,缓解了下级宗室生存的压力,更通过宗人府加强了对各地宗室的控制和引导。

这些措施都能看出大明正准备改变之前对宗室的态度和做法,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这还远远不够,普通宗室也就罢了,那些藩王却不容易解决,毕竟不少藩王都拥有大量的土地,虽然没有自由出不了封地,可在封地上却同土皇帝一般的存在,而他们的这些情况也造成了地方的矛盾和土地兼并问题,要想短时间解决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这种情况下,对宗室进行外封海外倒是一条不错的出路。这样一来能够避免宗室尤其是亲王、郡王这些高级宗室对国家利益损害,也给这些高级宗室寻找一条更好的出路。而且如今的大明蒸蒸日上,正是对外扩张的良好时机,相比中央集权制,分封制更利于扩张这是毫无疑问的,又加上大明现在对宗室的分封制采取的是海外分封,不影响大明本土,更不会对朝廷和皇室造成威胁,可谓一举多得。

假如这个政策能良好地推行下去,那么未来大明宗室的问题就不再存在。而且对外分封还能造成一大批以朱家宗室为纽带的藩属国,从而更加稳固大明的统治。

想到这,孙镐也不得不感慨当今圣上的智慧,居然能琢磨出这样的办法来解决宗室问题。而作为嫡子的宋王居然会首先分封海外开此先河,更能从其中看出了皇帝对这项政策的推行决心。

如果这样的话,的确如朱敏澄所说,他的宋王府长史无需通过吏部任命,完全可以自行任命。所以功名不功名的,对朱敏澄并不重要,只要他看上了对方,对方也同意的话,这件事就成了。

“殿下,我还需守孝三年呢。”说实话,孙镐有些动心了,他对朱敏澄的印象很是不错,而且两人说起来还是师兄弟,有着孙承宗的关系在,他们并不算是外人。

如果能当宋王府的长史并同朱敏澄一起去海外,这可比在国内就藩要强上百倍。

朱敏澄说的明白,到了海外这封地有多大,人口有多少,这完全要靠自己的能力。只要能力强,哪怕把整个新大陆全部占下来也是没问题的。孙镐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哪怕再稳重毕竟也心有热血,憧憬过和先父孙承宗一样建功立业的场面。可惜他并没太强的读书能力,包括几个哥哥也是,直到现在连功名都没,更不用说进入仕途为官了。

但现在却有了一个机会,一旦他点头答应就能跟随朱敏澄去海外创业,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诱惑。不过孙镐动心之余又想到了一件事,无奈摇了摇头。

“这……。”朱敏澄一愣,他差一点忘了孙承宗刚刚去世,孙镐还要守孝三年这件事。这三年中孙镐是无法出仕的,更不能离开高阳,既然如此他怎么有可能答应自己的要求来当这个长史呢。

想了想,朱敏澄无奈叹了口气,不过依旧不死心对孙镐道:“师兄,这不急一时,只要师兄愿意,等三年后师兄再来帮孤也不迟。请师兄放心,孤为师兄留着左长史之位,只要师兄肯来,这个职位就是师兄的了!”

“这还是日后再说吧,在下谢过殿下好意,如三年后殿下还需要我的话,我自会来找殿下。”

“好!就这么说定了。”朱敏澄笑逐颜开道。

孙镐点点头,神色也放松了许多,虽然他没有完全答应这件事,可至少给了对方一个承诺,这样一来两人的关系就更近了不少。

接着孙镐好奇询问起朱敏澄对海外就藩的准备来,因为是去新大陆就藩,准备的工作必须更为全面,尤其是千里迢迢,到了那边不仅要建国,更要确保自身的安全,无论是民政还是军队都格外重要,不能忽略。

朱敏澄告诉孙镐,他早在半年多前就在准备此事了,而且他的父皇包括太子都给了他不少便利。这些日子里,他一直都在完善此事,着手开始招揽一些人,并找寻志同道合愿意跟随自己去海外的勋贵子弟。

目前朱敏澄的确弄了些人手,这几人中有的是他军校的同学,可虽然有了这些,但依旧远远不够,他缺人缺的厉害,打算再找更合适的人,甚至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拉入自己麾下。毕竟无论是朱敏澄还是他的同学都太过年轻了,又没亲历过战阵,到了海外经验不足,所以必须要有足够能力和经验的人来辅助。

但这件事做起来却不容易,之所以能从军校同学中拉拢了几个,那是因为他们朝昔相处结下的友谊,而且他所拉拢的人基本都是勋贵的次子和旁系,他们本就没有继承爵位的可能,而且年轻人又有一番建功立业的想法,被朱敏澄一忽悠就成了。

可要拉拢其他人就没那么容易了,别看朱敏澄是宋王,但他在大明的身份地位是很尴尬的,虽同为嫡子却是老二,他大哥朱敏澜才是太子。以大明的皇位继承怎么都轮不到他的头上,所有人眼里他这个宋王终究是要就藩的,等到了封地当了藩王后,无非就是和之前那些亲王一样呆在封地吃喝享受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哪里会有人愿意投靠宋王的?哪怕朱敏澄是外封海外,更不可能有人愿意主动跟随他了,尤其是正统的读书人。

好端端的仕途不走,跟着一个没前途,甚至还要冒巨大风险离开大明前往海外,谁能愿意?因为这些缘故,朱敏澄准备了这么久却没多少可真正一用的人才,这也是他看上了孙镐后起了拉拢他为自己长史想法的由来。

“同你说实话吧,我其实还看上了大曹将军和小曹将军,这两位都是我大明的悍将,可惜他们的军职实在太高,这一次平定辽东又立下了功勋,陛下又升了他们的军衔和爵位,如此一来根本不可能为孤所用,这实在是遗憾之极。”

朱敏澄这话一出,孙镐也是哭笑不得。

朱敏澄的眼界也太高了些,他口中的大曹将军和小曹将军就是大名鼎鼎的曹文诏和曹变蛟,这两位之前已是骠骑将军(中将)之衔,更身有相当于总兵的军职。而随着辽东的战事结束,朝廷对参与辽东的诸将论功行赏,两位曹将军都从骠骑将军升为金吾将军,此外曹变蛟因为沈阳之战入城首功得了三等侯爵的爵位,曹文诏升一等伯爵,是大明的勋贵,以他们的身份地位怎么可能跟着朱敏澄去海外?这不是开玩笑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