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师兄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师兄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宋王朱敏澄奉旨去了高阳,替皇帝朱慎锥为孙承宗主持后事,并带去了皇帝给他的身后殊荣。

朱慎锥再看重孙承宗,对他的去世惋惜,可为君是不可能亲往的,至于太子也是一样,皇帝能亲自给作为臣子的孙承宗写一篇祭文已是皇恩浩荡,何况还给了那么多殊荣和文忠的谥号,孙承宗也能在九泉下欣慰了。

宋王朱敏澄前往高阳,足够证明皇帝和朝廷对孙承宗的盖棺定论,并给了巨大的荣耀。

在高阳朱敏澄以弟子的身份先祭拜了孙承宗,再以亲王身份主持了孙承宗的后事,当念完皇帝所写的祭文和给予孙承宗包括孙家的殊荣后,孙家上下无不感恩零涕,拜谢圣恩。

事完后,朱敏澄谢绝了高阳县令为他安排的住处,而是住进了孙府。

在他看来,孙承宗不是外人,作为孙承宗的弟子,虽然孙承宗教他的时间并不长,可短短的两三年中,朱敏澄却在孙承宗的教导下受益匪浅,更格外尊重自己这个老师。

当年孙承宗离开京师告老还乡的时候,无论是太子朱敏澜还是宋王朱敏澄,都对孙承宗的离去感到惋惜。而这些年中,他们时常和孙承宗通信,通过书信交流,孙承宗经常在信中对他们的学业疑惑和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双方的感情异常深厚。

孙家是高阳的大户,孙府的面积也不小,为安排宋王,孙镐特意腾出了一处后院。原本孙镐还想把半个孙府腾空,安排宋王和随从入住的,不过被朱敏澄拒绝了,孙承宗的子女可是不少,这一次葬礼基本都赶回来了,这么多人回到原本的孙府老宅就够挤的,如果直接腾空半个府邸反而不合适。这毕竟是自己老师的家和老师的家人,自己作为客人怎么能喧宾夺主呢?

几日的忙碌,今天落葬后终于算是结束了,朱敏澄打算在孙府再歇息一日,明日就启程回京。

去了前面给老师的牌位上了一炷香,朱敏澄回到临时居住的后院,换了一身衣裳,煮了一壶茶,手里拿着本书正凝神看着,外面传来了孙镐来拜见的消息。

示意随自己来高阳的太监让孙镐进来,朱敏澄放下手中的书,站了起来。

“殿下!”一进门,就见朱敏澄笑盈盈地望着自己,孙镐连忙上前行礼。

“师兄不必如此,来来来,坐下说话。”朱敏澄连忙抬手制止,但孙镐依旧恭恭敬敬地行完了礼。

随后,朱敏澄招呼孙镐坐下说话,孙镐道了声谢,这才坐在了对方的下首,开口说了几件事。

原来他得知朱敏澄明日就要回京,特意前来询问明天离开的安排,并且以孙家后人的名义托付朱敏澄向陛下道谢,同时还有一份谢恩折子请朱敏澄带回京师呈交圣上。

此外,对陛下给孙家的殊荣和荫官,孙镐兄弟几人已商议过了,决定让排行第四的孙鋡来受这个荫官。

“几位师兄决定了?”朱敏澄意外问。

“已定下了,我同兄长们商议后都觉得由四哥来承袭荫官最为合适。之前先父离京时,陛下已有过一次恩赐,那时候先父考虑后给了五哥,这一次无论是兄弟排行还是其他方面来看,四哥是最为合适的。”

“这……也罢。”朱敏澄微微点头,原本他以为这一次的承袭荫官会落到孙镐的头上,对于自己老师家的这几位师兄朱敏澄有些了解,虽然这几位师兄的才能都远不如自己的老师,但却都是品德正直之人。

除去先孙承宗离世的三子外,有六个儿子在,老大、老二和老五分别都已有了官身,而且皇帝还给了孙家世袭锦衣卫的殊荣,足以孙家日后荣耀几代了。

孙承宗在世的时候,家中的几个儿子不是在外为官,就是因为成婚生子后分了出去,虽同在高阳生活,但不住在孙府。

孙承宗的身边只留下了最小的儿子孙镐,而在孙承宗最后的这几年中一直也是孙镐陪伴其父左右,是在他去世时唯一在孙承宗身边的儿子。

常言说得好,大孙子小儿子,对于幼子父母往往是最喜爱的,何况孙镐还是孙承宗六十多岁才有的小儿子,平日里对孙镐更疼爱几分。孙镐的读书能力暂且不说,可人品却无可挑剔,再加上他这些年一直陪伴着孙承宗,直到孙承宗离世这一刻,按理说孙承宗去世后大部分家业理当由孙镐来继承。

从这点来讲,这一次皇帝给孙家的恩赐荫官大概率是孙镐的,但没想到孙镐却把这个难得的机会给直接让了出去,给了他的四哥。这让朱敏澄有些意外,但看着孙镐清澈的眼神还有那坦然的神态,朱敏澄心中也不由得对自己这位师兄的胸襟暗暗赞叹。

“师兄接下来有何打算?”抬手给他倒了杯茶,朱敏澄问道。

孙镐轻叹道:“先父刚离世,按礼制我当守孝三年,昨日我已让人去先父墓地结庐了,等殿下回京后我就会搬过去住,陪伴先父,这三年中也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书。”

“这……。”孙镐的回答让朱敏澄不知怎么说才好,父母去世守孝是孝道,可孙镐也没必要这么做吧?一般都是呆在家中守孝,可他却直接去墓地边上结庐而居,这可不是一日两日,是整整三年啊!这个苦可不是一般人能受的。

正想开口劝,但话到嘴边朱敏澄却咽了回去,因为他在孙镐的神色中看到了坚定。孙镐虽然年轻,但极有主意,既然他决定了的事就不会改变。而且他能把皇帝给的恩赐和荫官都推给了自己兄长,那么去郊外结庐而居恐怕也是早就想好了的。

“师兄至孝,孤实在佩服……。”

“先父去前对我等兄弟一直寄予厚望,但我们兄弟六人除大哥二哥外,其余几人都读书无成,不能不说是遗憾。我在兄弟中年龄最小,先父对我更关注的多些,可如今我年已二十有余,却连秀才都不是,实是对不起先父教诲啊!”

“接下来三年守孝我已想好了,当好好读书,等守孝过后就试一试科举,进士什么的我此身不奢望,如能侥幸中举也算了却先父愿望,尽为子孝道了。”

说着,孙镐眼中晶莹闪动,似乎又想起了他的父亲孙承宗。见他如此,朱敏澄心中也是感慨,更对自己这位师兄多了几分亲近。

突然一个念头从心中而起,朱敏澄问道:“师兄可有为官的想法?”

“为官?”孙镐一愣,哭笑不得道:“先不说接下来三年守孝,就算三年后科举能不能成也不得知呢。我一个白身,哪有什么资格为官啊!何况自己知道自己事,我这人就算读书有所长进恐怕科举前途有限,这辈子能中个举人就不错了,至于进士根本不用想,如此怎能为官?”

孙镐说的没错,大明的确有举人为官的例子,先不说大明开国之初有举人当到六部尚书甚至大学士的情况,但那时候是因为元末战乱的缘故,天下读书人本就少之又少,而且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为稳固统治要拉拢天下读书人,如此一来在进士不足的情况下直接提拔举人为官也是正常的。

而随着大明的统治逐渐稳固,朝廷的科举渐渐恢复后,举人虽有做官的资格,但大明中后期已很少有举人直接当官的例子了。这百多年来,除了大名鼎鼎的海瑞外,以举人身份当官者寥寥无几,现在永明朝虽有两位大员是举人身份,并做到了二三品的官职,一个是兵部侍郎陈新甲,另一个是辽东巡抚李信,可除去他们之外还有何人呢?

尤其现在孙镐连秀才的功名都没,这就更不可能当官了。

但朱敏澄却不以为然,他正色对孙镐说,如果孙镐有为官的打算他可以帮忙,不管怎么说孙镐是孙承宗的幼子,也是自己的师兄,两人的年龄相差也不算大,朱敏澄这些日子接触下来对孙镐的印象颇佳,虽然孙镐没有孙承宗的才能,只是中人之资,但孙镐无论从品性还是其他来看却不差。

而且用人也不全是用有能力的人,这天下人这么多,大多数都只是普通人,真正有才能的人能占几何?这么多年,朱敏澄虽不是太子,可跟着自己父皇也学了不少,很清楚如何用人之道,更明白但凡是人就有他的闪光点,只要用其所长,哪怕是能力不足的人也能发挥出不小的作用,这点朱敏澄深以为然。

听到朱敏澄这么说,孙镐当即一愣,神色很是诧异。接着他起身就朝着朱敏澄深深一礼:“殿下,国家制度不可违,殿下乃我大明亲王,陛下嫡子,如何能一己之好破坏制度,私授官职?草民虽未有功名,但草民也是读书人,如此行径草民不能答应,还请殿下收回刚才失言,当以国朝制度为准,慎言慎行啊!”

这话一出,朱敏澄顿时哭笑不得,他马上就知道孙镐误会了自己的意思。看着他一副正色,并且执意拒绝和劝阻的模样,朱敏澄对孙镐的感官更好了几分,更起了要用他的想法。

“师兄误会了。”

“误会?”

朱敏澄点头道:“是孤的不是,孤刚才意思并非要向师兄私授朝廷官职,而是想问问师兄是否有意在孤的宋王府为官。师兄不是外人,孤也就同师兄直言,孤用不了多久就要外出就藩,等就藩后自当开府。孤身边缺人,尤其缺师兄这样的人,如师兄愿意屈尊来孤这边,孤当以长史之职奉之,如何?”

“啊!”孙镐根本没想到朱敏澄是这个用意,当即就傻了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