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气吞大明 > 第两百零四章 谣言成真

气吞大明 第两百零四章 谣言成真

作者:官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20: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崇祯脚步匆匆,进了东暖阁,道:“让司礼监,将近一个月辽东的所有奏本,情报,整理好拿过来,朕要看。还有蓟镇,大同,山西的,朕都要。”

“是。”王承恩紧跟着崇祯。

崇祯进了东暖阁,来到他放奏本的柜子前,先行翻找起来。

不多久,他就翻出了一大叠奏本。

放在桌上,简单归类之后,他就重新开始翻看。

随着一道道奏本看过去,从皮岛到张家口堡的大致情形,就在他脑海里形成。

“还不够详细。”

崇祯自语一声,抬头看向王承恩,道:“让司礼监快一点,骆养性人呢?”

王承恩见崇祯着急,连忙道:“奴婢这就去催。”

他刚要转身,崇祯又道:“行了,等着吧。宫外的事情,不是什么大事情,就拦着……六部共议后再上呈。”

“是。”王承恩道。他虽然没有看过信鸽的内容,但隐约也猜到了些。

崇祯坐在椅子上,神情平静,脑海里都是蓟镇,山西的地图,而后又飞到辽东,辽东的地图以及军事备战情况。

他从辽东调出了不少人,包括赵率教,吴襄,祖大寿等,既有遏制辽东内斗的目的,也有备战建虏入塞的原因。

现在辽东之内,满桂坐镇锦州,袁崇焕坐镇宁远,孙承宗坐镇山海关,总兵力是十一万。

以辽东的狭长地形来说,只要众志成城,战略战术得当,坚守是完全没有问题。

“下意识的紧张吗?”

不多久,崇祯就有所醒悟的自语。他是大明皇帝,比任何人都关注辽东的得失,深知辽东成败的后果。

暗自深吸一口气,崇祯慢慢冷静下来。

他有先知先觉的优势,以大明现在的实力,只要部署周密,建虏入塞,完全可以打他个有来无回!

紧张,似有些多余?

崇祯双眼里幽静深邃,闪动着厉芒。

这时,司礼监送来了三大盘奏本,看上去足有上百本。

崇祯拿起来就翻,都是看过的,粗略看一点就能想起来。

崇祯一口气翻完,就闭着眼,倚靠在椅子上,辽东,蓟镇等的全貌在他脑海里更加的清晰。

好一阵子,他轻轻吐口气,自语道:“看来,是得有一个参谋部了……”

虽然更全面了一些,但对于军事,崇祯必须要承认,他一知半解都没有,需要一群专门的人来帮他分析。

心里有几个人选,只不过,要么还不够成熟,要么是脱不开身。

这时,外面脚步声匆匆,骆养性被内监领着进了门。

“免礼了,跟朕说说辽东的情况。”崇祯直接道。

骆养性从怀里拿出一道奏本,举着道:“回陛下,臣来之前,整理了所有关于建虏的情报。”

曹化淳刚上去,崇祯就道:“说。”

骆养性应了一声,放下手,道:“是。从各处情报来看,建虏内部的情况十分严峻。粮市已经关闭,不准买卖,全部被征收。建虏的八旗四处打猎,为了粮食,有几个贝勒打了起来,闹的挺大。暗卫从一个贝子府得知,建虏已经有不少地方出现饿死人现象,有少数民乱出现。逃亡辽东,朝鲜,蒙古的人非常多……”

在骆养性说着的时候,崇祯正在看着他的奏本。

这道奏本里,还提及了一些蒙古部落给建虏送了五百头牛羊,居然是大贝勒代善亲自去迎接的。

骆养性继续在说:“东面,毛文龙,黄龙一南一北,不时侵扰,所过之处,坚壁清野,破坏了不少建虏的田地,以及牧地,建虏几次追剿,毛文龙,黄龙都化整为零,使得建虏围剿失败。辽东在大小凌河筑堡垒,建虏偶有试探,都失败而归……”

崇祯看完骆养性的奏本,坐在椅子上,边听边思索。

辽东采取的是堡垒推进战术,在逐步的向北推进,希望倚靠大小凌河,将建虏挡在河北边。

骆养性看了眼崇祯,道:“从目前情况来说,臣认为,建虏没有开战的能力,他们没有粮草,现在之所以整军备战,或许,是想要彻底剿灭毛文龙与黄龙,亦或者,想要劫掠朝鲜。”

崇祯点头,又摇头,道:“朝鲜不比建虏好多少,劫掠朝鲜没有必要。综合眼下的情况来看,还不能判断建虏的进一步动向。”

骆养性没有再发表看法,等了一会儿,看着崇祯,道:“陛下,是否要将这份情报通传辽东?”

崇祯刚要张口,忽的拧眉,细细推敲一阵,抬起眼皮,面无表情的看着骆养性,道:“这件事,暂且谁都不要说。给朕严密监视建虏的动向,等足够判断出建虏的去向之后,立刻禀报朕。”

骆养性微怔,旋即就道:“臣领旨。”

崇祯道:“之前是三日一报,改为一日一报,命各处暗卫所既要收集情报,也要保护自身。你现在亲自去辽东,给朕盯紧,不能错漏一丝一毫。”

骆养性神色肃然,抬起手道:“臣领旨!”

崇祯看着他背影,心里更加深入的思索。

以他判断来看,建虏合兵,应该是一种对明朝近来一系列封锁行动的愤怒回应。

但综合来看,建虏并没有发动大型战争的能力,现在,正是夏收的时候,建虏并没有足够的粮草,匆忙合兵,应当只是不得不做点什么。

“应该,就是针对性的试探一下……”

崇祯自语。这种试探,要么就是毛文龙,要么就是到大小凌河,浅尝辄止,长久耗下去,建虏撑不住,得不偿失。

不过,战争从来不能以常理考虑,崇祯心里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他要求锦衣卫密切关注,不能掉以轻心。

又盘算了一下辽东的战备情况,崇祯心里慢慢放松。

旋即,他就双眼微眯,道:“不过,这种情况来看,建虏确实是撑不了太久,大冒险应该快了,朕也该开始准备了……”

崇祯转身,从柜子里拿出九边地图,看着他做的的那些标记,再一次认真的推敲起来。

曹化淳与王承恩躬身立着,自始至终没有一言一语。

与此同时,毕自严与李邦华一路并行,回到了户部。

两人在后堂坐定,就开始‘闲聊’起来。

李邦华瞥见没有外人,道:“你跟我说句实话,户部现在到底有多少银子?”

毕自严现在听到有人打听他有多少家底,本能的警惕,哪怕是李邦华,他也没有放松,道:“你是知道的,那些田亩,铺子,金银珠宝,古董字画都进了宫里,户部虽然拿到了一些现银,但你也是知道的,转瞬就又出去了……”

李邦华与毕自严很熟了,直接哼了一声,道:“你少给我打马虎眼,你们将抄没所得捂的密不透风,我真的就一点都不知情了?再说了,陛下为你户部出的银子还少吗?你户部,现在少说还有一千万存银吧?”

毕自严连忙道:“没有没有,就剩下两百万两,是要用来赈灾的。”

李邦华没理会他,道:“夏收,加上盐税,又能上来至少八百万,我不要多,给我两百万。三处新兵营各要二十万,山东那边裁减卫所需要五十万,登莱水师需要二十万,福建那边陛下出了,陕西那边需要二十万……”

毕自严见他掰手指头就头疼,道:“行了行了,我的孙大尚书,就是有钱了也不能这么造,五十万,最多五十万,你要是再逼我,咱们就去陛下面前打官司……”

“八十万,一分不能少。”

“就五十万。”

“七十万。”

……

两个尚书磨了半天,最终六十万结束。

说完银子的事情,毕自严看了眼李邦华,道:“陛下极少像今天这样失措,你知道什么?”

李邦华面露一丝沉凝,道:“没有。不过,我猜测,多半是建虏的事情。”

毕自严与李邦华都是崇祯的近臣,绝大部分事情是不会瞒他们。

二人不是草包,从近来的很多事情上,他们已经察觉到,崇祯是在刻意针对建虏布局,尤其是查禁张家口一事,再显眼不过。

毕自严看了眼外面,低声道:“我刚刚想起了一件事。”

李邦华凑过头,道:“蓟镇?”

毕自严轻轻点头。

崇祯对九边重镇中的八个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唯独蓟镇一直没动。畏战怯逃的阎鸣泰出了多少事情,却稳如泰山,谁都动他不得,加上曹文诏,卢象升,杨嗣昌练兵的位置,全部针对的是蓟镇。

这么明显的布置,若是以往他们还懵懂,在张家口一事后,他们怎么还能不明白?

李邦华又瞥了眼外面,低声道:“我怀疑,可能是建虏有所动作了。”

毕自严也是这么想的,却又疑惑道:“陛下,留着蓟镇,是要做什么?”

这同样是李邦华所不能理解的,摇了摇头,道:“陛下还削弱了辽东,赵率教等人出来,带出了三万兵马,辽东就地屯田,相当于又有五万人不在巡战……”

两人说着就对视起来,这里面有着说不透的诡异之处。

他们又怎么能想到,建虏会绕过辽东,冒着巨大风险,从蓟镇入塞呢?

战争,从来不能在常理上考虑。事后觉得理所当然的事,事前却是理所当然的被排除在外的不可能。

好一阵子,李邦华道:“我估计,用不了多久,陛下就会诏我们入了宫。十王府那边,听说有些不平静?”

被软禁在十王府里的藩王,之所以突然大气了,绝大部分原因,是鲁王捐纳之后得以离京返回封地,现在,众多藩王捐了银子,捐了庄田,结果还是没能离京,自然生出了怨愤。

李邦华倒是不在意这些人,却道:“你听说唐王府的事情了吗?”

毕自严一怔,道:“你也听说了?”

毕自严说完,就摇了摇头。

唐王今年五十七岁,近年一个小妾给他生了儿子,不知道是枕边风还是什么原因,唐王动了废嫡立庶的心思,十王府里传出来,唐王对唐世子父子十分苛待,关在一处偏僻院落,缺衣少食。

是有意废唐世子!

朝廷里对‘废嫡立庶’是决不能容忍的,是以,已经有弹劾唐王的声音。

但唐王府只是传出了这种风声,并没有实际动作,所以朝廷并不好干预。

但既然传出了声音,多半确有其事,只要朝廷想查,这个唐王,多半是保不住的。

‘国本之争’,是因为万历想要‘废长立庶’,这与‘废嫡立庶’本质一样。

万历都做不到的事情,何况一个区区唐王?

这要是不久之后,再废一个唐王,就可能坐实崇祯或者朝廷,要屠戮宗室的流言了。

两人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

大明现在的情况,做一点事情,就可能得罪一大批人,要么是那种位高权重,要么是地位特殊的。

“我找机会去见见唐王吧,”

毕自严说着,话锋一转,道:“我听说,绥远巡抚,杀降了?”

李邦华瞥了他一眼,神色不动,道:“你还知道多少?”

这件事还没有大规模传开,主要是有人上书弹劾,但奏本到兵部就被李邦华扣住,请示崇祯后,被留中了。

‘杀降’,自古就是一种恶事,一旦被发现,必然引来无数弹劾,会是一场轩然大波。

毕自严瞥了眼门外,道:“你先告诉我,兵部是什么态度?”

李邦华见毕自严都知道了,怕是也瞒不了多久,道:“绥远巡抚上书申辩了,说是陕西总督,洪承畴的授意。”

毕自严脸色微变,一下子涉及绥远巡抚,陕西总督,还是刚刚上任的陕西总督主谋!

这要是查下去,陕西又得变天。

毕自严拧眉思虑,道:“那洪承畴上书了吗?不对,你保他们,是陛下的意思?”

见毕自严醒悟了,李邦华道:“这件事,有些蹊跷,洪承畴没有上奏,倒是陕西监察御史调查,说是有隐情,具体还在调查。”

毕自严拿起茶杯,轻叹一声,道:“有的头疼了。”

李邦华倒是从容,洪承畴是骤然破格提拔,突然罢免虽然有些影响,但问题并不大,他知道的第一时间已经考虑好怎么善后了。

两人又聊了一阵子,见宫里一直没有传诏,不由得都面露疑惑。

李邦华道:“奇怪了,陛下为什么还没有传诏我们入宫?”

毕自严同样不解,道:“或许,是我们猜错了?”

李邦华迟疑起来,要是建虏有异动,宫里应该会召见他们商量对策才对,怎么这么久没有动静?

真的猜错了?

------题外话------

求两张月票~~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