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气吞大明 > 第两百零三章 建虏合兵

气吞大明 第两百零三章 建虏合兵

作者:官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20: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晋王捐纳白银十万,庄田一千顷。”

“秦王捐纳白银五万,庄田三千顷。”

“周王捐纳白银二十万,庄田四千顷。”

“蜀王捐纳白银八万,庄田一千顷。”

“唐王捐纳白银三万,庄田五百顷。”

曹化淳拿着司礼监整理好的简略,在崇祯面前尖声的念着。

东暖阁内,首辅黄立极,阁臣张瑞图,周道登,周应秋,杨景辰,六部七卿的毕自严,王永光,曹于汴,李邦华等人躬身而立,听着曹化淳不间断的念着,神情各有异色。

崇祯坐在椅子上,微笑不断。

曹化淳念到最后,看了眼崇祯,道:“皇爷,除了六位藩王没有贡献外,其余亲王,共献地两万八千顷,银三百万二十万两。”

崇祯嗯了一声,看向毕自严,道:“朕之前说,要建立一个机构,用来管理这些庄田,户部准备的怎么样了?”

毕自严抬起手,道:“回陛下,臣拟抽调户部以及地方,共一百二十人,建皇田司,归于司礼监。”

崇祯看着毕自严,稍稍想了想,道:“这……倒也还行。不过,朕考虑,将各地的矿产,织造,庄田等,合归统辖,嗯,暂且由这个皇田司统管吧。”

他内心里所想,应该是官都民办,只不过,步子不能跨的太快。

“臣领旨。”毕自严抬手应着道。

随着魏忠贤等人捐纳,加上抄没福王,以及这些藩王的捐献,宫里所拥有的皇田,直逼十万顷,这是万历以来,皇田最多的时候了。

不过,这些皇田原本是民田,分散在全国各地,并不好统一管理。

崇祯倒是没有想过一步到位,看着一众人,满脸笑容道:“诸位藩王忠君体国,于多事之时,捐纳家资,为国纾困,其心难得。诸位卿家认为,朕该如何赏赐?”

王永光看着崇祯的神情,心里微动,就道:“陛下,藩王乃我大明柱石,天下所望。此举更是激励民心,万民称颂,臣认为,当效仿鲁王,大加赏赐。”

崇祯看着他,笑容越多的道:“详细说。”

王永光抬着手,道:“回陛下,藩王贡献银两,外加庄田,其心可嘉,陛下当下旨褒扬,赏赐宝物。臣奏请,扩建十王府,增加众王俸禄,恩恤封国。”

“臣附议。”毕自严心领神会,立即跟上。

“臣附议。”第二个说附议的,是刑部尚书倪文焕。

“臣附议。”曹于汴是第三个。他敏锐的察觉到了王永光话里的漏洞,那就是,‘效仿鲁王’,却没有提丹书铁劵以及离京,返回封地一事。

“臣附议。”李邦华,王恰,杨鹤迅速跟上。

六部七卿齐齐说话,阁臣们不动声色的对视一眼,黄立极抬手道:“臣附议。”

张瑞图,周道登等人几乎同时抬手,异口同声的道:“臣附议。”

崇祯双手按在桌上站起来,满意的笑着道:“好。那就这么说,内阁拟旨吧。”

“臣领旨。”黄立极道。

崇祯从里面出来,向东暖阁外面走去,道:“朕听说,还有人在为福王说话?是当年国本之争中,为福王摇旗呐喊的人吗?”

国本之争,持续了近二十年,看似是万历的一意孤行,朝中也不乏有摇旗呐喊的人。

年轻的福王并非是一无是处,当年的福王英姿勃勃,礼贤下士,很有卖相。

跟在崇祯身后的一群朝臣,不少人心里暗突。

国本之争,满打满算,还没过去十年,朝堂上的人,都是从当年过来的。

作为‘国本之争’最重要的旗手之一的李邦华,几乎全程参与了其中,是最为坚定的‘国本派’,他闻言道:“回陛下,是有一些,不过臣认为,大多是处于大局考虑,并非有其他心思。”

崇祯父兄子三人登上皇位,看似只有短短的八年,实则上名位已定,民心归附,福王再也翻不起浪来。

崇祯听着李邦华的话,走出了东暖阁,大声道:“既然李卿家都不计过往,朕也懒得理会他们。”

跟在最近的黄立极看着崇祯的背影,听着他突然高兴的大声,心里疑惑,不知道崇祯这是要去哪。

崇祯出了乾清宫,径直来到宫门前不远。

禁卫正在推着一个巨大的黑色大炮,有文官模样的官吏,正在来来回回测算距离,是要将大炮架到乾清宫前正中间。

崇祯来到近前,摆了摆手,道:“都免礼,继续。”

官员与禁卫谢恩之后,继续忙活。

崇祯伸手拍了拍,巨大的青黑色大炮,一脸的笑容,道:“这门破虏炮,是军器监刚刚研制出来的,重一万八千斤,射程八百丈,距离够的话,可以击破三丈厚的城墙……”

哪怕不知兵的黄立极等人听着也是面露惊容。

这重量,这射程,还能击穿三丈厚的城墙!

这样的火炮,威力太可怕了!

兵部尚书李邦华同样神色一惊,他掌兵多年,是知兵的,连忙上前,看着这个硕大的巨无霸,盯了半晌,道:“陛下,这……破虏炮,造价不便宜吧?”

崇祯瞥了他一眼,笑着道:“到底是兵部尚书,这一门,造价七千两。”

李邦华听着,脸上顿时露出失望的表情。

哪怕现在国库前所未有的充盈,但一门炮七千两,还是超乎他的想象。

要知道,一般而言,一个城门,起码要架二十门炮,二十门就是十多万两,四门就得近百门,也就是七十万两。

去年辽饷才三十万!

这炮的成本太高,对大明来说,至少暂时是不可承受的。

毕自严等看着,心里默默轻叹。

虽然因为几次大案,以及藩王等的捐纳,国库看似充盈,但现在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赋税却又极少,短暂的暴富,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需要精打细算,一分钱三瓣花。

崇祯看着李邦华等人的表情,倒是没有在意,伸手摸着,感觉着炮身的冰冷与厚重,想象着它能发挥的威力,用力拍了拍,道:“朕,将这门破虏炮浇筑在这里,就是要告诉朕,也告诉你们,火器,是重中之重,不可或缺,必须要大力发展!朕已经命军器监,加紧制造,未来我大明的军队,不止要有神机营,还要每个军队,都配有火炮!”

朝臣们听着崇祯难掩兴奋的豪情状语,转头相互看了看。

不说依照大明现在国库情况,根本承担不起制造太多火炮,更说大明军队现在十分驳杂,也不可能每个全部都配。

崇祯不管朝臣们怎么想,继续说道:“除了火炮,火器同样很重要,神机营,朕已经扩建到了五千,等有机会,看看实战情况,总结经验教训,而后推广,朕打算,建一支,至少一万五千人的火器部队……”

王永光看着崇祯的侧脸,忽然意识到,今天兴致高昂的陛下,似乎因为这门火炮,激发了勃勃雄心!

黄立极,张瑞图等人看着这门火炮,没有什么特别的情绪。

皇帝要造火炮,那就造,但最多也就造那么几门,国库的情况,不允许造太多。

至于未来,他们哪里还管的了那么远的事情。

崇祯看着眼前的火炮,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仔仔细细的看了个清楚,越看越满意,道:“这是徐卿家,结合我大明与西夷的技术,取长补短研制而出,这门火炮,应该是全世界威力最大,最为先进的火炮!朕要用这门火炮,给建虏一个深刻的教训!”

崇祯话音未落,王承恩忽然急匆匆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只信鸽。

他来到崇祯身旁,低声道:“皇爷,锦衣卫从宁远发来的。”

崇祯神情立变,连忙接过信鸽,抽出信,快速打开看去。

只见这封信上,只有短短十一个字:建虏合兵约六万,随时发兵。

崇祯神色不动,心里早有预料的面色沉思。

他封禁了张家口一带的走私,又命黄龙,毛文龙对建虏进行广泛的侵扰,本就国力日虚的建虏,坐不住是在意料之中。

‘只是,建虏是准备南下辽东,还是征剿毛文龙,黄龙?’

崇祯心里分析着,判断不定。

南下宁锦,黄台吉去年吃了大亏,这么短时间,未必能有这个信心。可征讨毛文龙、黄龙,一来路途遥远;二来这两人都缩在海岛上,易守难攻;三来,就是这两人都没有什么油水,即便攻破他们,收获还赶不上消耗,是徒劳无功,弊大于利。

崇祯思索再三,忽然一挥手,道:“今天就到这里吧。”

说完,崇祯不理会疑惑不解的朝臣,大步走回乾清宫,刚上了台阶,他就道:“辽东那边知道了吗?”

王承恩紧跟着,道:“应该还不知道,这是锦衣卫密哨发的。”

崇祯走进乾清宫,道:“让骆养性来见朕,再传旨王在晋,加紧对宣府的整顿,再命锦衣卫,东厂,盯紧蓟镇。孙承宗……暂且先不告诉辽东。”

“是。”王承恩一字一句的听着,而后应着道。

群臣看着崇祯急匆匆进了宫门,不由得面面相觑,全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