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507章 朱棣看《大明劫》,朱能欲留祖训【求追订】

电影最开始是闯军攻打开封的画面。

老朱、朱标、朱棣看了会儿后,明白是闯军在攻打开封,心想着后世的战争剧情拍的未免太假了些。

攻城、守城以及将士兵器、服装等细节就不说了,就说开封城墙,绝不可能像电影中这么低、这么窄。

事实上,在洪武十一年朱橚被封为周王,计划将来就藩开封前,开封城就已经大体修复完了。

城墙周长20里零190步,宽两丈一尺、高三丈五尺,城门楼更是高达五丈有余;且城墙外还有城壕,深两丈、阔五丈。

又因为开封城北依黄河,周边还有其他河流环绕,可不是一般的高大坚固、易守难攻。

而看电影里的城墙和人对比,估计城墙最多三丈,宽更是只有一丈多的样子,可能还比不上某些府城。

不过,想想是电影,朱元璋三人倒也能理解——总不能真为了拍戏去还原一座开封古城出来吧?

在三人琢磨这些时,孙传庭出狱到宫中跟崇祯奏对的剧情也放出来了。

朱元璋等人一听孙传庭要五千兵马平闯贼,就很无语——闯贼都包围开封了,大明还有两年就要亡了,怎么可能是五千精兵能平定的?

别说明末的五千精兵,就是如今的五千精兵只怕都未必能够。

然后他们便有了猜测,多半是这孙传庭在牢狱中关押太久了,不知外面形势,才作此“大言”。

不过这里面崇祯虽然露面了,却也看不出什么——衣著朴素、相貌俊朗,像个意气书生多过皇帝。

接着电影开始分两条线叙事,一条是游医吴又可,另一条则是到陕西就任督师的孙传庭。

电影通过一个小剧情表示吴又可治病救人之法迥异于寻常大夫,却医术高明。并且在这里面,还有个吴又可遭遇闯军、闯军与官军厮杀的剧情。

另一边,孙传庭担任督师后,便是接上家人到陕西赴任。到了陕西,他召集各路总兵来会师,唯独贺人龙不来。

然后画面一转,贺人龙的兵马确实在路上破了一个小村寨,明军在里面奸淫掳掠···

看到这里,老朱三人直摇头,却并不觉得意外。

明初时,朱元璋严明律令,不许军队祸害百姓,可仍有少数将士违反军规律令,等到明朝末年,朝廷威严不振,这种现象必然更多。

更何况之前崇祯就说了,很多地方军队都已经不听朝廷号令,实际上等同于半个军阀了。

倒是这一时空,如今的大明军队比洪武初年风气又好了许多,几乎可以做到对百姓秋毫无犯了。

一则是,如今除了军律严明,还在军中对普通将士展开教育,教导他们忠君报国、爱护百姓。

二则,如今的明军待遇很好,社会地位也颇高,说出去颇有面子。

人有了荣誉感,自然会洁身自好。

整部电影都在一种阴暗的色调下,背景乐、剧情亦给人以悲凉、惨淡的感觉,仿佛昭示着大明王朝如同已经大半落下山的太阳,只剩下一些余晖了。

接下来,电影主要讲的是吴又可协助孙传庭控制军中及地方疫情的剧情,明军、闯军交战以及明末的种种生态都只是进行侧面描写。

可哪怕这些侧面描写都是惊鸿一瞥,却仍让朱元璋三人感觉到了明末局势之艰难···

等到近两个小时后电影放完,朱元璋、朱标、朱棣皆是久久无语。

约莫过了一分多钟,朱标才叹道:“这孙传庭太不容易了啊——到了陕西后不仅要解决贺人龙这种不听调遣、祸害百姓的军阀,还要解决军中所需兵甲、军粮、军饷等问题。”

“而且还遇到了可怕的瘟疫,如非吴又可帮忙,只怕还没出潼关,军队就因瘟疫丧失了战斗力。”

“最倒霉的是,崇祯竟然那么快就失去了孙传庭的信任,为救开封频频催促其出关剿贼——崇祯就未曾想过,倘若孙传庭这支兵马再败于闯贼之手,大明还有什么兵马能挡得住闯贼吗?”

朱棣则皱着眉头道:“崇祯居于深宫之中,对外面形势不够了解倒也能理解一二。”

“另外,他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孙传庭开始说只要五千精兵就能剿灭闯贼,去了之后却反过来要钱要兵甲要援兵,国家如此困难,崇祯怎能不疑?”

“哼,”朱元璋冷哼了声,“老四,这就是你对电影中崇祯、孙传庭的看法?还真是不如标儿。”

“那孙传庭固然有割据一方的可能,崇祯也确实该疑,但他不该分不清轻重,更不该为救开封催促孙传庭在不当之时出潼关与闯贼决战。”

“至于你说崇祯居于深宫,不了解天下形势可以理解,岂不是笑话?为人君者,越是居于深宫,就越要下功夫了解天下形势。”

“咱为什么大力发展锦衣卫、光明卫、东厂这等谍探衙司?不就是为了让耳目清明,不为奸佞、小人蒙蔽么?”

“那崇祯连天下形势究竟到了什么地步都不清楚,作为皇帝来讲,就已然失职了。”

这时,朱标好奇地问:“妹婿,这吴又可历史上真的曾帮助孙传庭解决军中瘟疫问题?”

刘宽道:“这微臣就不知道了——不过微臣记得之前说过,历史上吴又可确实是明末对瘟疫研究最深、最有成绩的一位医者。”

“其所著的《瘟疫论》罗列了明末常见的大头瘟、疙瘩瘟、虾膜瘟、瓜瓤瘟等多种瘟疫,等到十九世纪已然是先进的医学理论,领先欧洲两百多年。”

听此,朱元璋三人并不惊讶——在他们这个时代,乃至之前的时代,中国很多方面都领先于海外,甚至是遥遥领先,早就习以为常了。

反倒是到了大明中晚期,尤其是清朝,军事、武备等很多方面落后于海外,才是不正常的事。

若非如此,何以历代中国朝廷都敢以天朝自居?

随后,朱元璋又与刘宽、朱标、朱棣聊了一些其他明末相关的事,略微感觉困倦,这才放刘宽、朱棣离开···

···

燕王府。

朱能正跟几名侍卫一起拿着本《海国图刊》看得津津有味儿。

这报刊是当初张玉去调查《海国图刊》时买回来的,然后侍卫们就发现,不仅所讲的海外风俗、故事很有意思,连人物插画也很值得研究,于是经常聚在一起观摩、讨论。

“朱能,大王让你过去一趟。”张辅忽然过来喊道。

朱能有点念念不舍地放下图刊,离开屋子,顺口问:“知道大王找俺啥事不?”

张辅:“这谁知道,不过大王从出了宫脸色就不好看,你小心点。”

“嗯。”朱能点头,并不觉得朱棣脸色不好看会与自己相干——他最近除了京师各种、报刊看的多了点,并没有犯什么错。更何况,朱棣对他们这些侍卫官、武将二代一向很好。

来到厅中,见朱棣正板着脸坐在那里,朱能恭敬行礼,然后问:“大王有何吩咐?”

朱棣用一种不善的目光上下审视着朱能,问:“朱能,俺对你多看重你是知道的,此番回到燕国,便准备放你出去领兵。”

“以燕国目前的形势,你要立功很容易,俺也不会吝啬封赏,将来和你爹一样封爵也不是不可能。”

朱能听了神色一喜,忙拍着胸脯道:“大王放心,俺若去了军中,一定不给您丢脸,多多立功!”

朱棣先微微点头,随即道:“那俺问你一个问题——倘若几百年后,俺的子孙不争气,燕国也没落了,你家子孙后代可会背叛俺家、背叛燕国?”

听到如此莫名其妙的问题,朱能先是一愣。

不过他只是看着憨厚,人并不傻,甚至粗中有细,回过神来后立马跪下,保证道:“大王,俺绝不会背叛您,俺的子孙后代到了任何时候也绝不会背叛燕国!”

朱棣盯着他,道:“俺相信你的忠诚,可是你如何保证你子孙后代对燕国的忠诚?”

保证子孙后代对燕国的忠诚?

这该如何保证?

朱能脑子死命转圈,脸色都涨红了,终于想到个办法,道:“俺回去就跟俺爹一起写下祖训,让子孙后代永远忠诚燕国、忠诚燕国国君,谁若有二心,便将其逐出家谱!”

“哈哈哈,”听到这话,朱棣忽然笑起来,起身将朱能扶起,“俺刚才都是随便说说,你也不必如此较真。”

这种事能是随便说说的?

吓死个人好吧?

心里如此想,朱能口中则道:“大王,俺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回头真会留下祖训,嘱咐此事——毕竟俺家富贵都是大王赏赐的,若是背叛燕国,那还是人么?”

朱棣拍了拍朱能的肩膀,道:“你能这么想很好,行了,下去吧。”

“是。”

朱能离开了厅堂,抹了把额头细汗,然后就不禁琢磨起来:大王咋会忽然怀疑他家的忠诚了?莫非有小人背后污蔑?该不会是张辅那小子吧?

想到这里,朱能决定回头试探张辅一番。

如今燕军之中,就张家和他家声势最大,张家想排挤他家也是有可能的。

···

···

一转眼炎热的夏季过去,又到了八月份。

初二这日,朱标在奉先殿跟朱元璋一起处理完几份需要商议的奏本,便道:“父皇,明天又是八月初三,儿臣准备再跟刘宽去一趟跨江大桥。”

朱元璋微微皱眉,道:“明日就让他自己去吧,你莫要去了。”

“这是为何?”

朱标感到奇怪,往年他要去朱元璋都未曾反对,今年怎么改主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